官无二业 事不并济
2022-01-21华金良
☉华金良
栏目编辑:杜 航
“官无二业,事不并济”出自范晔《后汉书·张衡列传》,意思是说为官者不能兼做其他职业,许多事情不可并行不悖。张衡给出的理由是:“昼长则宵短,日南则景北。天且不堪兼,况以人该之。”在他看来,世上很多事情存在此消彼长或顾此失彼的关系,很难两全其美、皆大欢喜,为官者尤须慎之又慎。
“官无二业,事不并济”,作为古人给居官者立下的规矩,透过历代吏治和官箴不难看出,其意在引导和规范官员尽心理政、用权为公、守好俸禄,而不能一心二用、荒废主业,更不能与民争利、以权谋私。
“受禄之家,不与民争利”,是“官无二业,事不并济”倡导的为官之要。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就要守着俸禄过日子,不能与百姓争生计。据《天人三策》记载,公仪休任鲁国国相时,看到自家人织布,便大发雷霆,休掉了管家务的妻子;在府中吃到爽口的葵菜,得知是自家园子种的,便怒气冲天将其拔掉,并严肃告诫家人:“既然已经享受国家的丰厚俸禄,你们再去织布、种菜,这不是要让菜农和织女无处卖货吗?”公仪休的所言所行,体现了他本分为官、律己恤民的操守。
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是“官无二业,事不并济”从政观坚决反对的。在古代,从政就不能经商,经商亦不可从政,这样就能杜绝官商不分、亦官亦商,防止行业差别过大、贫富过于悬殊。倘若既当官又经商,既吃俸禄又发横财,收入便不可胜数。唐代《唐会要》明确规定“五品以上,不得入市”,以防止高官经商。明代《大明律》严格禁止公、侯、伯等四品以上官员及其家人和仆人经商。立下这些清规戒律,目的就是严禁“高级干部”既当官又发财。
专心政事、心无旁骛,也是“官无二业,事不并济”的应有之义。为官要管众人之事,责重事杂、不容分心,而人的精力又有限,此处用力专注,必无暇顾及彼处。如果在其位不谋其政,怠于“主业”、忙于“副业”,精力用偏、沉湎所好,必然吞下玩物丧志、玩物丧德的苦果。纵览历代王朝,因醉心于个人嗜好而怠政误国者,并不鲜见。宋徽宗赵佶爱好广泛,“艺极于神”,于书法独创“瘦金体”,于绘画有佳作传世,但这也注定了他在成为“皇帝艺术家”的同时,也难逃弃国捐身之命运。
再把目光投向现实,尽管我们党对党员干部从政行为要求得更严、规范得更细,但总有个别胆大妄为、我行我素者逾规犯忌。有的当官经商,身在官场心在商场,在“官商跨界”中大发其财。有的热衷嗜好、无心干事,于“特长雅好”中忙得不亦乐乎,甚至被别有用心者以此打开缺口。从近几年一些落马贪官看,“官商不分家”“一心忙两头”者不在少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何谓全心全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廖俊波等优秀共产党员以实际行动做了回答: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心一意、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为官当责任、视岗位为天职,殚精竭虑、无怨无悔,把官做淡、把事做精、把人做大。
叶剑英元帅在《哀悼任弼时》一文中写道:“他是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党员干部当以任弼时同志为镜,经常照一照自己的为官心态、精神状态、干事姿态,内正其心、外正其行,做到用心不二、用权不苟、不负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