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连比翼 艺同一心

2022-01-20殷德泉

曲艺 2022年1期
关键词:曲艺团弹词唱腔

殷德泉

尤惠秋,1930年生于枫泾镇(历史上,该镇的行政区划和行政隶属多有变动,现为上海市金山区辖镇)。当时,出生于嘉善的“描(金凤)王”夏荷生享誉上海滩,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评弹风气,学说书、开书场,一时成了当地风尚。1937年,尤家迁居水乡西塘镇,尤惠秋的父亲开设书场,耳濡目染之下,尤惠秋也喜爱上了评弹。1941年的正月初一,他父亲托朋友引荐,让尤惠秋拜弹词老艺人吴筱舫为师。从此,尤惠秋踏上了评弹艺术的道路。

当时吴筱舫先生年老,课徒稍显力不从心,就让尤惠秋跟年长他10多岁的师兄吴剑秋学习。尤惠秋向师兄学习,心态也放松些,学习上也自由灵活些,这样反而提升和加快了他的学习效果和学艺进度。吴剑秋的夫人朱慧珍天赋甚佳,曾私淑于蒋如庭、朱介生学习【俞调】,琵琶技艺又得周云瑞的教辅,艺术水平很高,在沪苏均有较高的知名度,有“金嗓子”之誉。尤惠秋跟师兄学习期间也多得朱慧珍的亲炙,弹唱技艺有明显提高。

在上海跟师兄师嫂学习期间,尤惠秋了解到评弹的发展态势,也知道了很多艺人的艺术风格。他特别喜欢当时的“新响档”周云瑞自然、流畅、婉转、软糯的唱腔,加意学习。20世纪40年代,上海电台的评弹播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1948年,尤惠秋应吴剑秋之邀再来沪上,也在电台演唱评弹,并经常会与蒋月泉、周云瑞、杨振言、冯筱庆等名艺人一起交流艺术心得。蒋月泉旋律优美,韵味醇厚的【蒋调】折服了尤惠秋,也成为他学习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尤惠秋向蒋月泉学说《林冲》一书,在蒋月泉的帮助下,尤惠秋吸收到了更丰沛的艺术养分,为自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博采众长之下,尤惠秋的艺术水平提升很快。在福州路上的文化电台的演唱是他在上海电台的首次亮相,“开青龙”节目是开篇《琵琶记·赏荷》。一曲终了,听众来电继踵而来,大家都想知道这位演唱者是谁。如此再三,尤惠秋渐为人知。据笔者了解,当时尤惠秋的开篇《六月雪》是听众点播率最高的节目,这是因为他结合自身的嗓音條件,以【蒋调】为基础,对唱腔进行了优化设计。总的来说,尤惠秋将【蒋调】的醇厚抒情和【沈调】的委婉软糯化合在一起,运用到《六月雪》的弹唱中,别有动人心弦的韵味。特别是“一记锣,一记鼓,伤心悲切泪如梭”一句,旋律舒缓、行腔低徊、幽咽如泣,能让听众对窦娥含冤受屈的情境感同身受。这句唱词发挥了尤惠秋在中低音区的优势,甚至有人将之褒称为“尤调”,可见尤惠秋此时已经在有意打造自己的艺术特色了。就此而言,《六月雪》可称为【尤调】的滥觞。

尤惠秋在上海电台演唱期间,遇上了弹词名家朱雪琴的首徒,嘉兴人氏朱雪吟。乡音曲韵一线牵,1952年,两人结为伉俪,从此夫妻拼档,走过了数十年的艺术岁月。

1952年8月1日,尤惠秋和朱雪吟双双加入苏州评弹实验工作团,拼档弹唱新编爱情题材长篇书目《梁祝》。

1953年7月,中央广播说唱团面向全国曲艺界招贤纳士,尤惠秋、朱雪吟应邀加入。那是一座曲艺的殿堂,是南北曲艺交流的中心。尤惠秋虚心学习,在认真观聆西河大鼓的叠句连唱和京韵大鼓颤音运用等姊妹曲种的表演技巧后,深受启发,将之化用到自己的演唱艺术之中。同时,他也在不断“提纯”自己的弹词演唱技艺,并最终创制出了【尤调】。

【尤调】是尤惠秋在【蒋调】【沈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中低音的美声区,加强小腔变化而创制出的评弹唱腔。【尤调】充分利用颤音、装饰音、共鸣等技巧,唱腔更为委婉细腻、软糯流畅、悦耳动听。《梁祝·送兄》可称【尤调】的代表作品。在《梁祝·送兄》中,尤惠秋夫妇精简说表,力求以最快速度展现人物的感情。“我有兴而来败兴回,来时欢喜去时哀······”“你我今生料难成连理,我只得是空余怨恨把家回······”“过来在那荷花池塘边上坐定,面对池塘,山伯触景伤情”等慢板唱词和道白,把英台送兄的情境勾勒出深沉悲郁的颜色,而在“贤妹”“梁兄”两声后,唱词倏忽转为快板,“前番我送你转家中,一路之上乐融融······”,“小溪流水”“鸳鸯在水”等美好的回忆在前番慢板唱词的“蓄势”后一泻而出,更能体现出梁山伯的无奈与愤懑。两段唱词快慢有别,却为整个开篇营造出明显的层次感。慢为快蓄势,快为慢张力,在快慢转换之间,书中人物的悲哀心情喷薄而出,感人至深。1954年,《梁祝·送兄》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也是【尤调】独特风格广为人知的开端。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尤惠秋并不满足于一时的成绩。在中央广播说唱团期间,他不断打磨技艺,着力提升【尤调】的艺术表现力。《梁祝·送兄》中既有评弹的韵味,也有其他艺术形式的留香。尤惠秋充分学习民族唱法“情动于中形于声”的方法,用音色上的变化和对“喷口夺字”的细节处理,让作品有了“情先于声”的艺术效果,这些都体现了他在坚持说唱艺术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声腔艺术改革和创造的艺术追求。

如果说在早期的艺术生涯中,尤惠秋注重演唱形式,追求动听的声腔、圆润的唱法和丰富的伴奏等技巧,那么在加入相关艺术团体后,他更注重书情内容,通过仔细分析和表现人物的情绪情感,加深对书中人物的分析、把握、体验,进而成功地与他们共情并使之“活”过来。1960年,尤惠秋、朱雪吟调入江苏省曲艺团,并进一步追逐“融情”的艺术目标。尤惠秋认为,作品感人之处在于演员的感情投入,想感动别人,必须要先感动自己。在《王十朋·撕报单》的说唱中,他充分运用叠句快唱的技巧,声音激越,节奏快促,语调铿锵,顿挫有力,充分表达了王十朋之母对儿子抛弃结发妻子的愤恨之情。

在快唱的“进行曲”中,尤惠秋会通过板式变换,将唱腔节奏拉慢,或干脆散唱。如此处理,能加强三腔的共鸣,充分发挥自身中低音区的美声艺术效果,让声音更富有层次感,犹如涓涓溪流忽起波澜,能将人物的感情推向高潮。例如唱到“这样不孝的孩儿我不要”时,尤惠秋在“儿”字上一顿,加了过门后,吸气、提气、强有力地唱出了“我不要”。这是将京剧老生的唱腔融入到弹词老旦的唱腔之中,舒展、流畅、奔放,与愤怒、激动的感情十分和谐地统一起来,完美地将声腔与感情结合在一起,让现场受众获得声情并茂的艺术享受。如此,《王十朋·撕报单》也成为了【尤调】发展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并于1961年参加了江苏省弹词流派汇演,广受好评。

尤惠秋、朱雪吟的另一代表作是长篇弹词《珍珠塔》。为了说唱好这部经典作品,他曾于1957年间从“塔王”沈俭安学艺。在继承【沈调】风格的同时,尤、朱双档更充分发挥自身擅于弹唱、以音乐动人的风格,力求用音乐语言与听众分享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如在《珍珠塔》中的“采萍上楼”选曲中,两人的乐器演奏得舒展多变,跳跃性很强,表达了丫环采萍登楼之际那份喜悦满溢、迫不及待的心情,她要把姑爷做官并已在厅堂的喜讯飞送上楼。一遍拆洗一遍新,这是曲艺“听不腻”的重要原因之一。尤、朱双档弹唱《珍珠塔》的精彩表现,无疑为这一艺谚又增添了有力的注解。

1965年秋,无锡市曲艺团为了加强团体的艺术力量,向江苏省曲艺团求援。尤惠秋和朱雪吟不计个人得失,服从调度,加入了无锡市曲艺团。那时,该团正在紧张地排练毛泽东诗词评弹演唱会,尤惠秋和朱雪吟立马投入工作。尤惠秋担任《西江月·井冈山》的领唱,并独唱《念奴娇·昆仑》。此时,35岁的他正在当打之年,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均处在高位,把两首主席词作唱得铿锵有力,激情奔放,抒发出了词作本身的内涵意境。

1977年6月,陈云同志正好在杭州,特地接见了尤惠秋,并聆听了尤惠秋演唱的中篇评弹《黎明之前》,而他们之间的缘分則要往前追溯到16年前。1960年,当时尤惠秋、朱雪吟刚到江苏省曲艺团不久,陈云同志到南京,希望听一遍《珍珠塔》,曲艺团领导遂安排尤、朱双档演出。但两人已有较长时间没有表演《珍珠塔》了,有艺傍身是基础但不是高枕无忧的倚仗,为了让陈云同志听到最熟悉的《珍珠塔》,尤、朱伉俪全身心投入,在短短5天时间内复排了从“方卿见娘”到“打三不孝”的5回书。以往,就算一个开篇,两人都要反复排练数十遍,但这次却明显没有这么宽裕的时间。5天中,两人放下其他的事情,将多年的艺术积累和经验都倾注在复排中,以精彩的表演博得了陈云同志的赞赏。

1980年3月,尤惠秋应【丽调】创始人徐丽仙之邀,赴上海录制男女对唱弹词开篇《宝玉夜探》。【丽调】温婉俏丽,柔美多变,音乐性很强。可以说,这次合作是两个对音乐性有同样追求的弹词唱腔流派的强强联合,也是对尤惠秋对自身艺术的又一次检验。他以细腻的唱腔和丰富的情感,用音乐的语言塑造了一位活生生的宝玉。值得一提的是,徐丽仙的音色低沉,演唱委婉多变,特别具感染力,而尤惠秋的中低音区域的美声唱腔同样细腻动听,如何实现低腔对唱时过门的流畅转换和声腔的起伏衔接,是两人需要考虑的问题。而通过两位老师的努力,两种唱腔流派就如互相咬合的齿轮,在旋律和唱腔上实现了互补,让作品整体呈现出哀和不衰、悲而不凉、怨而不凄的风格。

《宝玉夜探》问世后,多年来被无数演员用多种唱腔流派传唱。而这一支【丽调】【尤调】对唱的《宝玉夜探》又别有一番韵味,令受众者百听不厌,令传唱者爱不释手。

1980年夏,江苏省评弹界组织全明星阵容赴香港访问演出,曹啸君、杨乃珍、金声伯、尤惠秋、朱雪吟、邢晏春、邢晏芝等均在其中。尤、朱双档非常看重这次演出,甫到香港,就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据有的老师回忆,夜深人静时还能听到他们房间里传出阵阵轻微的弹唱之声。金声伯先生说:“当年香港演出,尤、朱一上台,还未开口,三弦琵琶‘叮咚’一响,就博得一个满堂彩,我知道这满堂掌声是必然稳得的,这必然也是从刻苦中汇成的。”首场演出,他们两人为香港观众送上的是【尤调】经典开篇《梁祝·送兄》,尤惠秋唱来如行云流水,唱腔委婉飘逸、跌宕起伏、直抒胸臆,唱词几乎是一句一彩,观众如雷的掌声在香港新光戏院掀起了一个个高潮。而在另一场演出《王十朋·撕报单》时,尤惠秋的大段叠句快唱酣畅淋漓、激情奔放,如天河倒泄,一气呵成,全场为之倾倒。

演出的成功离不开朱雪吟的伴奏。她能根据演唱内容,或狂扫,或轻拨,抑扬疾徐,收放自如,与唱腔丝丝入扣,浑然一体。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两人心神一体、珠联璧合的演出给香港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现场演出的出版物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时香港有关媒体曾用“琴瑟之合”来比喻这对夫妇,一来说明两人伉俪情深,而来则是指他们的配合无间,一语双关,妙甚。

1983年,尤惠秋应苏州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参加“苏州园林”系列开篇中《拙政览胜》的演唱录制。本作意以苏州之声音介绍苏州之美景,所以演唱要能与介绍景观之特色契合。拙政园建筑群聚,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夏日荷叶展绿,秋季华木层叠,入冬老梅偃仰,金秋松涛沁爽,尤以“林木绝胜”为人称道。所以,尤惠秋在演唱时,旋律在平境中屡现奇景,能令听众仿若在九溪十八涧中悠游,并常有曲径通幽、佳景叠现之感。

1984年,由于健康原因,尤惠秋、朱雪吟双双提前退休。人虽退下来了,一颗心却还拴在评弹上。数十年浸润其中,评弹已经是尤惠秋、朱雪吟的重要精神寄托。1986年,尤惠秋再应苏州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参加“金钗十二钗”系列开篇之《史湘云》的录制,他十分成功地发挥出浑厚甜润的中低音区特长,将曲调旋律的音乐性、抒情性,和内容的完整性完美地结合起来,闻之柔和婉转、熨帖自然,感情真挚,韵味隽永。这两首作品是尤惠秋艺术生涯中后期主要代表作,已为人们广为传唱。此外,夫妻俩还把长篇中的主要唱段和一些开篇进行梳理修整。对《珍珠塔》和《王十朋》中的选曲,两人投入的精力尤多,这两部长篇弹词堪称尤惠秋、朱雪吟毕生艺术精华的结晶。2002年由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将两部长篇中的部分选曲集结发行。在这张名为《尤调绝版》的CD中,《珍珠塔》中有“方卿自责”“二次哭塔”“方卿哭诉”“姑娘自思”“采萍上楼”“采萍送印”“内堂报喜”7个选曲,《王十朋》有“十朋辞别”“婆媳哭别”“误责十朋”“回家路上”“深夜修书”“婆媳相逢”6个选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几次重大评弹艺术活动是很令尤惠秋快慰的。1991年4月5日,上海长江剧场举办纪念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讲话发表10周年纪念演出;1992年,上海长江剧场举办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50周年的评弹专场演出;1993年7月,上海中国大戏院承办“弹词名家朱雪琴书坛生涯60年纪念演出”。上海是尤惠秋年轻时学艺的地方,【尤调】在这里起步发展,并逐渐为上海听众熟知。可以说,上海见证了尤惠秋小步快跑后大步前进的艺术发展之路,而上海听众持久的掌声,也令他欣慰。

诞生、发展、成熟、完美,这是任何艺术形式都要走的路。但能完整走完的却很少,因为这是需要艺人在不断的肯定与否定中“折磨”自己的,是需要艺人终生追求与奋斗的,更是需要听众来品评的。

【尤调】流传甚广,江苏省曲艺团的薛幼飞、谈泉鑫、徐宾,苏州市评弹团的袁小良、魏建安、徐刚,无锡市曲艺团的孙扶庶等都受到过尤惠秋教辅与指点,其中袁小良就为典型。1999年,袁小良求拜尤惠秋,那时尤惠秋已身患重病,他发现袁小良学唱【尤调】不是一板一眼,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很是欣赏。此外,袁小良、王瑾夫妻档的三弦琵琶配合默契,很有尤、朱双档的风采,所以尤惠秋很乐意指导袁小良,他要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尤惠秋要袁小良牢记齐白石先生的名言,“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就是要他保持继承发展清醒头脑,“唱活尤调,并能唱出自己的风格来”。2000年5月31日上午,尤惠秋在嘉兴第一人民医院病床上收袁小良为徒,这也是他平生正式收下的唯一门生。

2000年10月16日,尤惠秋在嘉兴因病逝世,享年70岁。

在尤惠秋的艺术人生中,有机遇,但良好艺术氛围熏陶和自身不懈的努力,是他能畅游艺海、劈波斩浪的关键因素。而得遇能比翼齐飞的伴侣,更是尤惠秋的幸运和幸福。艺术上,尤惠秋与朱雪吟是红花和绿叶,相互扶持,互相映照;生活上,他们是磐石和碧草,碧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他们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但在艺术道路上却“争强好胜”;他们珠联璧合,名动一时,却又甘于奉献,不计得失。这一切,只因为——

艺术是一幅水墨,点染无尽的山水,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只有它永恒。

生命有限,艺术永恒!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曲艺团弹词唱腔
马三立为什么“饭醉”
刘兰芳:我为人民说书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粤曲的历史及我区粤曲(私伙局)的发展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怀念曲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