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姐

2022-01-20王文富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2年1期
关键词:媒婆江宁苏南

王文富

1978年的冬天,兰姐嫁到了南京江宁,那年她还没过20岁。

邻大队有一媒婆,嘴茬子厉害,能把稻草讲成金条,父亲托她为兰姐找个吃穿不愁的婆家。媒婆撺掇父亲把兰姐嫁到南京江宁那边,媒婆说那边有一户家境优渥,“三转一响”(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和收音机)四大件俱全,有“一条龙”四间大瓦房。那户虽远在苏南,但兰姐若嫁过去,住上瓦房,照媒婆的话说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起初,兰姐犹豫不决,嫁那么远,远离父母,远离故乡,会想家,媒婆再三劝慰,兰姐才答应跟媒婆先去江宁看看人。父亲顾虑从没出过乡的兰姐被坑,于是一行三人去了南京。

准姐夫家境如媒婆所说。我那个准姐夫,话语不多,憨厚的样子,种地耙田很中用。他排行老二,共有兄弟七个。在媒婆游说下,当年年底,春节都没过,兰姐就出嫁了。

从苏北射阳坐车到苏南准姐夫家需花一整天时间,中途要转三次车,再步行20里路才能到达。为抢在日落前到准姐夫家拜堂成亲,媒婆与父亲约定,翌日清晨赶到县城汽车站碰头,一同乘早晨的南京长途班车。

鸡叫第一遍时,家人都醒了。兰姐扒了一碗白米饭,那是她头一回吃到这么“奢侈”的饭,米是父亲从粮站赊来的。

兰姐到十二岁才上学读书,去了两天,两次掉进学校篱笆围挡的露天茅坑,兰姐从此恐惧上学,被父亲凶得用树枝抽屁股也死活不上,就这样,兰姐自己的名字还没学会写呢就辍学了。那时,兰姐下面还有梅姐、我和我弟三个小的,于是,兰姐待在家做了父母的家务帮手,也成了我们的“保姆”。

农村有“哭嫁”的习俗,可在这半夜三更,父亲发话:“禁哭,忌讳。”母亲眼里蓄满水,憋住了哭声,兰姐没有哭,我不懂哭,但兰姐放下筷子,抬头的一刹那,借着弱弱的灯光,我看见兰姐的眼睛与燃烧的灯捻子一样红。

父亲拎着包裹,里面揣着母亲为兰姐纳的一双红棉鞋、一双红单鞋和一件没补丁的蓝棉袄(其他有补丁的单衣、棉衣留给了梅姐)。兰姐跟着父亲跨出门槛,赶往六十里外的射阳长途汽车站。

再见到兰姐,那是在她出嫁的三年后。这三年兰姐每年请人代写一封家书,寥寥数语,告诉我们她身体健康,一切安好,让家人放心,唯一感到内疚的就是没能回来看望父母和弟妹。

现在,兰姐与姐夫,还有他们的两个儿子(大的两岁,小的才一岁)一起回来了,大包小包从苏南带来我从没见过的许多特产。兰姐穿着洋气的针织线衫,紧绷绷的前胸上绣着一个暗红色玫瑰花,脸上绽放出甜甜的笑容。

兰姐说姐夫一年前做了队里碾米坊的碾米机手,忙得脫不了身,否则早就回来省亲了,做了机手后,家里才有了少许结余。

兰姐悄悄地告诉母亲一个曾经憋屈的事,说姐夫家的“四大件”是借来的,婚后第二天人家就来要了。兰姐说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尴尬且颜面扫地的场景。为这事姐夫也深感羞愧,向兰姐作揖赔罪,说他母亲一时糊涂,不该顺了那媒婆的馊主意。幸好瓦房不是借的,否则兰姐连栖身之处也没有。在那个年代,能填饱肚子就是幸福,兰姐哪介意什么“四大件”。

比起家里数米而炊的日子,兰姐嫁到姐夫家肚子倒没饿过,而且吃的是江南水乡的大米。只是兰姐跟着姐夫省吃俭用,劳碌了三年时间,才还清了姐夫分家后公婆摊派他们的500元债务(其中200元是媒婆的介绍费)。兰姐说姐夫厚道、善良,对她也很疼爱,事事都迁就她,否则她早就脚后跟朝他——走人了。

世事难预料,厄运专挑苦命人。

1982年的春天,姐夫的腰背出了毛病,没日没夜地疼,吃了大把大把的药,依然止不住那锥心的疼。疼在姐夫身上,也痛在兰姐的心上。兰姐决意带姐夫出去寻医。

南京的大医院跑遍了,医生诊断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都说治不好,兰姐不信,又奔赴上海找了专家,专家也说这病是世界难题。兰姐很执拗,不信治不好这个关节炎!倔强的兰姐强拽着姐夫去住院,中药、西药、针灸、理疗……能缓解疼痛的治疗手段都用过了,兰姐甚至寻到了民间偏方,也找了江湖郎中,但姐夫的身体如缺水的禾苗渐渐蔫了,脊背佝偻,颈脖歪斜,双腿僵硬,最后连路都走不了。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七尺壮汉,瘫在了床上,这一瘫就是二十八年。

姐夫瘫痪后的第十个年头,我第一次到兰姐家,正是油菜花开得茂盛时。苏南的春天比苏北来得早,3月份油菜花便开满了田畴,也烂漫了兰姐家的屋前屋后。油菜是兰姐栽种的经济植物,其收入用于两个孩子上学、姐夫治病吃药等开支。兰姐穿着那件已发黄的玫瑰花针织线衫,袖口破了,双肩耷拉,与瘦削的身体极不匹配,好像她是从一幅古画中走出来的。姐夫瘫痪这十年,兰姐不知遭受了多少罪,肩头压过了多少担子,但她从没向父亲母亲吭过一声。兰姐与我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熬”,熬到孩子大了,一切会好起来的。

兰姐在煎熬中,学会了推拿,粗糙的双手在姐夫的痛处每日揉搓数遍,直到他热烘烘的。晴天时,兰姐背起姐夫到室外让他晒晒太阳,又怕后背硌疼姐夫,还垫上一层棉絮。每天要翻过一座土岗子,到离家2里路的百家湖担水烧茶煮饭,照料两个年幼孩子,侍弄自留地里的瓜果蔬菜。大忙季节,兰姐还要收麦、割稻、脱粒、扬场……

在姐夫瘫痪后的第十九个年头,《江宁日报》《南京生活导报》对兰姐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南京电视台还到兰姐家进行了专访。她向记者坦诚,曾在累得身心俱疲,姐夫兄弟们却鲜有帮衬时,她动过回苏北,回到生她养育她的故土的念头,但那只是一瞬间,一个闪念。

她与记者唠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做人要有良心。”

猜你喜欢

媒婆江宁苏南
刘江宁作品
苏南年俗亦动人
媒婆李
媒婆李
降火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求解医改“江宁模式”
本期话题:古代媒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