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掼蛋”与“红楼”读书小组
2022-01-20吴玲
吴玲
九月最后的一天,我们终于确信,水晶苑A栋105号将从此留在许多人的记忆里了。而此前的一个周末,《红楼梦》读书小组还在此阅读《红楼梦》,一众人捧着这本书,前前后后读了三年,也该是收官的时候了。
105号是大家的朋友——老天(刘啸天)客居合肥时租赁的一套复式公寓,说是临时住所似乎也不确切,他至少住了十个年头了。老天年轻时供职于皖北煤城某单位,算是只潜力股,事业顺风顺水时却下海做起了外贸生意,到地球的另一边赚外汇去了。老天的异国经历扑朔迷离,略带点传奇色彩。十多年后的某日,秋风乍起,是否也像张季鹰忽起“莼鲈之思”不得而知,反正老天回国了,而且回到了庐州(合肥)。日子自在,逍遥来去。
水晶苑A栋105号便是老天的住处兼办公场所。某次饭局,有人突发奇想,何不借此宝地搞个周末沙龙啥的(猜想她是受了《我们太太的客厅》一文的启发亦未可知)。理由至少有三:首先,因拓展业务老天常常出差,一周借用一回亦算热闹一下門庭;其次,水晶苑的位置实在是好,临窗可见一湾碧水的护城河,往北则紧临畅通一环,以车代步时代,出入便捷尤为重要;再则,撇开健身达人与旅行家两项冠冕,朋友们一致认为,老天实在是个颇有境地的人,容得了人,做得了事,吃得了苦,还受得了气。总之,斯人斯地,聚会是更合适不过了。
沙龙伊始实在是为“掼蛋”而组建。那阵子,一干人像中了蛊似的迷恋“掼蛋”。105号房虽不富丽,但居家设施般般齐备,客厅厨房卫生间端的周正,沙发圆桌高几一应俱全。妥帖的老天还将一间储藏室兼书房清理一新,露出了一面落地飘窗,一窗之外的繁花绿树隐约可见。这间干净敞亮的房间里,一张牌桌占据了显要位置,笔墨纸砚俱全的书桌,只好屈居房间一角。
沙龙立马热闹起来了。为庆祝沙龙诞生,有心者买了几盆花花草草将屋子点缀一番,一只小乌龟也请进了沙龙之家。以后每当人们“掼蛋”或读书,小家伙就伸长脖子在缸里爬上爬下,常常爬了一半,掉了下来,四脚朝天地躺在缸底,恰逢众人聚精会神,听到“咕咚”一声响,不免就吓一跳。
S先生偶尔也来掼几牌,似乎志不在此。众人后来总算弄明白了,原来他在“观察生活”。果不其然,不几天,他就作了一首“打油诗”,名曰《掼蛋谣》,掼蛋诸君的窘相无一不摹画得入木三分。那时S先生正痴迷书法,只说最近文章写得少了,一天十几个小时全部用来揣摩中国书法了。《掼蛋谣》真是他的用心之作,写完还用银白色花绫装裱起来,正经八百地挂在牌室醒目的位置上,逮着空儿,好事者不免大声念出,S先生便一本正经地加以注解。这幅大作最终归了老天,众人以为理所当然。
沙龙果真读起书来,读什么书?一拨年纪不小的女文青各抒己见,不过,很快达成共识。伟人毛泽东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以上才有发言权,即使算一枚书虫,一个城市大约找不到几个读过五遍红楼的人吧。经S先生提议,文青们自然信服,S还郑重列举N条人到中年需读红楼的理由。圈内人无不知晓,S年轻时可是把四册《红楼梦》完完整整抄过一遍呵。读书的这批“同学”遂建一微信群,取名“红楼小组”。有天才进群的女士留言道:“乍一看,以为是‘红楼小姐’呢。”
读书时间定于每周三晚上,每周读一回,采用庚辰本为底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通行本。S是当仁不让的先生。S本是认真执着的人,备课,印讲义,还不定期出考题,全是义务。每回读完,我们的书就横七竖八地撂在沙发、饭桌,抑或电视柜的台子上,S不惮其烦,是每回必带书来,带书走的。为便于阅读,他还将一本书拆分成三四小册,书眉与空白处均是密密麻麻的批语。他的书,每页,都像摩挲了几百遍的样子。
红楼读书小组的人员起先十多个,有上至耄耋者,余者多上班一族,还来过一名在校大学生。读红楼,凡二十回,必合影纪念。
105号成了“周末沙龙”固定地点后,好像主人就不止老天了。老天工作,众人读书或“掼蛋”,就径直自己开门进去。门钥匙呢?放在大门口旁的一个小洞洞里,外边用一个小纸团塞着,有时什么也不塞,就露着一个小小的黑黑的洞。至于这个钥匙洞从何而来,天才晓得。总之,谁来得早,谁先开门进去,洒扫庭除,煮饭烹茶。等老天回来,家里已经灯火辉煌热闹喧嚣很久了。于是戏谑:可真是“鸠占鹊巢”了。
读《红楼梦》的场景其实是很动人的。三五个,抑或十多个,在刚刚收拾完残羹冷炙的饭桌上,灯光忽闪忽闪,操着天长方言的S,戴着老花眼镜的女士,着迷《红楼梦》一书中植物的C先生、女大学生等,捧着同一本书,站着读,靠着墙壁读,歪着身子读,正襟危坐地读,茶几旁跷着二郎腿悠然地读——但都是那么全神贯注。
《红楼梦》有一回很长,偏女士们都有话要说,七嘴八舌对书中的人物品头论足,不知不觉三四个小时过去了,下课,老天带着先生女士们沿着护城河跑上一圈。
某年冬天,两三个月里,只有一个老师,两名学生。
红楼读书小组后来还走出105号房,去鹭山湖读过,崔岗大院读过,庐州公园读过,滨湖读过,甚至,读到了天长,汪曾祺先生老家。
己亥初秋,老天忽然在群里发出一则启事,大意是105号房九月底退租,他要回苏州与家人团聚。
群内寂静,众人一时没有回转过神来。掼蛋依然沿袭周末惯例,只是人数更齐了,平时不大参与的也来玩了。《红楼梦》未完,还有十多回,就改为每次读两回,间或增加一回。S先生出差,就补课。
九月的最后一周,终于读完了。
那天中秋刚过,秋风乍紧,门口的柿子树郁郁累累,几个人就找来竹竿、梯子,也不言语,使劲敲打树上的柿子。树叶簌簌地落了一地。柿子打下来了,很多,也没人吃,一个个摆在窗台上,一排又一排。
我们没有忘记鱼缸里的那只乌龟,给它喂了食。买来时只有指甲盖大小,几年过去,乌龟长到巴掌那么大了。
柿子树下,红楼人摄下了在105号房前的最后一张合影。
老天,归了。沙龙,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