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二)

2022-01-20科技部火炬中心

中国科技产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高技术高新区

◎ 科技部火炬中心

(作者:李享、谷潇磊、庞林花、张艳秋、张琳、王胤杰、王恒、胥加政)

四、国家高新区产业结构升级高端发展

(一)蓬勃发展,高技术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国家高新区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使命,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和高端化,把高新区建设成产业高地。以高技术制造业3高技术制造业的划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为基础,指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相对较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6大类。和高技术服务业4高技术服务业的划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为基础,指采用高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服务活动的集合,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高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实际没有第9类)等9大类。共同构成的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2020年,169家国家高新区中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达90129家,占高新区企业总数的54.5%;从业人员达1059.3万人,占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4.4%。2020年高技术产业创造的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费和出口总额分别为149547.80亿元、83463.76亿元、13598.31亿元、5757亿元和28820.51亿元,占高新区总体经济指标的比重均超过30%,其中出口总额占高新区企业比重达64.4%(参见表8)。

表8 2019年、2020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主要指标

2020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中属于高技术制造业的企业为20578家,占高新区统计企业的12.4%,占比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属于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共计69551家,占高新区统计企业的42.1%,占比较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为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量的三倍多。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高技术制造业依然在经济总量方面占据绝对力量,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出口总额要远低于高技术制造业;从增长率来看,高技术服务业增长更快,除出口总额外,高技术服务业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长率(参见图14)。从2020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增长贡献度分布情况也可以看出:高技术服务业在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扩大就业方面贡献很大,高技术服务业净利润首次在总量上超过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盈利性开始突显,另外,高技术服务业上缴税费的贡献度也逐步趋近高技术制造业。同时可以看出,由于国家高新区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国家高新区布局和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在企业数量贡献度上已经远超过高技术制造业(参见图15)。国家高新区在调结构、转方式等方面的效果日益凸显,高技术服务业正在成长为支撑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14 2020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

图15 2020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增长贡献度分布情况

(二)特色鲜明,主导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发展

国家高新区在推动产业集聚上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依托各地发展特色和发展基础,国家高新区以打造产业链条为目标,积极布局创新链,科学规划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发展产业属性相关、产业形态互动、发展过程互补的集群形态,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以增量带动存量,持续在推动产业高端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上发力,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调查问卷显示,全部国家高新区均制定了明确的产业规划,且大多数高新区都建立了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产业促进机构(数据来源:调查问卷;样本量N=169)。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范畴将169家国家高新区的企业进行产业划分,以营业收入进行计算,选取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中营业收入最大的产业作为该高新区的主导产业,结果显示,2020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10大类别中,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高新区最多,共68家;高技术服务业中以信息服务为主导产业的国家高新区最多,共38家(参见图16)。

图16 2019年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分布情况

对各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的营业收入进行测算得出该高新区内高技术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的聚集度5产业聚集度是反映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程度;本文通过两个维度考察:第一是该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与园区全部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的比例;第二是该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与园区整体营业收入的比例。,2020年聚集度超过50%6如果某高新区产业聚集度超过50%,则该高新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与园区全部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的比例、高技术产业与园区整体营业收入的比例均需超过50%。的国家高新区为17家,较上年增加1家;超过30%的国家高新区为48家,超过20%的高新区达到67家,高新区数量均较上年有所增长;其中有23家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与园区整体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有103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营业收入与园区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国家高新区产业持续向集群化、集约化发展,且更加注重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和多元产业支撑发展。国家高新区持续完善园区产业生态系统,提升产业引领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同时,各国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在部分地区有趋同的趋势,不考虑只有一家国家高新区的省份,2020年的数据显示江苏省、广东省、湖北省等地多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相同(参见表9),国家高新区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引导等方式建立超越地缘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已经渐现成效。

表9 2020年国家高新区按省份划分的主导产业分布情况

(三)效益提升,产业价值链持续迈向中高端

2020年,国家高新区通过科学的产业规划、高效的政策引导促进园区产业健康发展,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研发投入强度较高的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20年,国家高新区内高技术产业的净利润率为9.1%,高于高新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其中,属于高技术制造业的企业平均净利润率为7.4%,属于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平均净利润率11.3%。六类高技术制造业和八类高技术服务业分类中,共有8个类别的高技术产业利润率高于高新区平均水平,其中,医药制造、信息服务、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检验检测服务的利润率超过10%,检验检测服务的利润率更是高达16.5%(参见图17)。

图17 2020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各细类的净利润率

2020年,169家国家高新区企业技术收入为58822.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4.2%;技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7%(参见图18),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技术转让收入1877.78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3.2%,技术承包收入8318.8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14.1%,技术咨询与服务收入为37975.59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64.6%,接受委托研究开发收入为2987.5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5.9%。服务性技术收入占到技术收入的八成以上。

图18 2020年国家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构成情况示意图

五、国家高新区差异化特色化分类发展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布局,推进国家高新区转型升级,开展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鼓励和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国家高新区围绕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力度,促进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完善创新服务和产业培育体系。科技部注重加强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的统筹谋划,及时进行政策总结评估,加快成熟试点政策向全国推广。科技部火炬中心坚持对国家高新区开展考核评价,进行分类发展指导,全面推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7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10家)包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深圳、成都、西安、杭州、苏州工业园区、合肥和广州加入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行列;、创新型科技园区8创新型科技园区(18家)包括:天津、长春、大庆、常州、无锡、苏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威海、郑州、洛阳、长沙、中山、宝鸡;和创新型特色园区9创新型特色园区(29家)包括:石家庄、保定、包头、大连、南京江宁、江阴、无锡宜兴环保园、武进、昆山、常熟、泰州、蚌埠、烟台、安阳、襄阳、宜昌、荆门、株洲、湘潭、佛山、惠州、江门、南宁、桂林、柳州、泸州、昆明、安康、乌鲁木齐。等三类园区建设,深化不同园区分类指导,发挥好三类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引导新升级高新区加快发展,火炬中心组织实施了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紧抓新升级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机遇,坚定创新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园区发展思路和产业发展战略,适应新常态发展,努力在“以升促建”过程中实现赶超跨越。

(一)引领示范,自创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是依托于国家高新区建设基础,更进一步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启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国家自创区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力度,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截至目前,国务院共批复建设21个国家自创区,涉及全国56个城市,涵盖61个国家高新区。各地国家自创区及所在省市政府结合地方实际,大胆探索适应本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包容审慎监管等方面开展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一系列含金量高、突破力度大的创新政策陆续出台。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发挥改革创新“试验田”的作用,探索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双轮驱动”的先行先试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家自创区及所在省市已发布创新政策近5000条。一批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成果已经推广到全国,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作用,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覆盖范围逐步构建起由点到线再到面、从东到中再到西的全方位、立体化布局。各地区也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和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组织保障、政策支持、重大项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向纵深拓展,多个区域出现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的局面,部分园区拥有自创区和自贸区两大“金字招牌”,迎来一系列发展机遇,这些园区以自创和自贸“双自联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实施先行先试政策,促进制度创新、开放创新、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多维度融合,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多要素资源联动,加强产学研、内外资、政社企的多主体协同,促进科技、金融、贸易、产业的多维度融合,着力打造国际化循环、全球化配置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制度创新、开放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区域发展质量与效益。2020年,21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收入326190.2亿元、工业总产值177117.4亿元、净利润23949.5亿元、上缴税费13509.3亿元、出口总额39059.3亿元,分别占169家国家高新区的76.2%、69.1%、78.7%、72.5%、87.3%,是国家高新区的中坚力量(参见图19)。

图19 2020年自创区与全部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支持创新投入、新兴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处于较高水平。2020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高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7.7%,较169家国家高新区比重高2.4个百分点,超过2010年财政科技拨款占比(8.8%)的2.0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和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20年年底,21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共有27354家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累计享受高企所得税减免额达1093.6亿元;共有26793家企业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政策,累计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达874.1亿元;另有344家企业享受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政策,累计享受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额达9.6亿元。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汇聚大量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0年年底,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61家国家高新区内纳入火炬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共计8.2万家,占全部国家高新区入统高新技术企业(9.9万家)的82.3%,占全国入统高企(27.0万家)的30.3%;21家自创区内高企实现营业收入184303.9亿元,占自创区全部入统企业营业收入比重56.5%。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类指导,三类园区战略提升各具特色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一定规模,鉴于国家高新区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科技部火炬中心积极组织实施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分类指导。加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建,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性创新极和新兴产业策源地;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创新资源的集聚,构建创新网络,发展创新经济,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开展“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020年,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纳入统计的企业为7.3万家,18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纳入统计的企业为2.6万家,29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纳入统计的企业为2.9万家。从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来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三类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占国家高新区总体的三分之二以上(参见图20)。

图20 2020年三类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从园区的总体规模来看,截至2020年年底,园区企业营业收入超万亿元的高新区有6家(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部为创建世界一流园区的高新区;园区企业营业收入超千亿的83家高新区中,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18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全部跻身其中。同时,园区企业增加值“千亿俱乐部”共17名成员,包含全部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园区规模上优势明显,以园区平均值计算,2020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平均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费、出口总额分别为19192.6亿元、7771.3亿元、1541.6亿元、790.9亿元和2009.6亿元(参见表10),分别是国家高新区整体平均水平的7.6倍、5.1倍、8.6倍、7.2倍、7.6倍。

表10 2020年三类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规模情况

从人均产出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依然表现突出,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人均上缴税费分别为209.9万元、16.9万元和8.6万元(参见表11),在国家高新区整体人均创造价值中处于高位;而创新型科技园区的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出口总额在三类园区中是最高的,分别达到128.5万元和22.9万元。

表11 2020年三类园区主要指标人均经济效益情况

从效益型指标看,三类园区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好,但又各有千秋。2020年,三类园区内企业合计的利润率、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分别为7.3%、20.2%、21.5%和9.9%(参见图21)。其中,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各项效率型指标数据表现整体较好,具有一定的引领带动作用;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净资产利润率则表现最为突出;但创新型特色园区表现差强人意,还需持续发力。

图21 2020年三类园区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比较

2020年,三类园区在R&D人员和R&D经费方面均有较高的投入强度。通过对各类型国家高新区的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和单位增加值R&D经费内部支出进行分析发现,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依然属于R&D人员和R&D经费投入双高的第一象限,由于创新型科技园区数量减少,创新型科技园区在R&D人员和R&D经费投入方面的优势已经不明显。其他国家高新区虽然属于R&D人员和R&D经费投入较低的第四象限,但高新区整体平均水平依然较强(参见图22)。不同类型国家高新区在科技活动投入方面梯度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

图22 2020年国家高新区按类型划分的研发人员/经费投入情况

在科技创新产出方面,三类园区的优势极为突出,是国家高新区获得知识产权的主要力量。尽管三类园区在园区数量上仅占全部169家园区的三分之一,但是,通过对2020年国家高新区各项主要知识产权的园区类型分布进行细分发现,三类园区的各项主要知识产权数量在国家高新区整体所占比重均达到80%左右,其中,发明专利当年申请量、当年授权量和期末拥有量三类园区总体占比分别为85.4%、85.7%、86.1%,三类园区高质量专利占比依然较为突出(参见图23);拥有软件著作权和集成电路布图则主要出自三类园区,占比分别为89.1%和91.5%。

图23 2020年国家高新区主要知识产权产出情况(按园区类型划分)

(三)以升促建,新升级10新升级高新区指2007年及以后获国务院批复升级的国家高新区,包括2007年批复升级的宁波及2009年的泰州和湘潭、2010年升级27家、2011年升级5家、2012年升级17家、2013年升级9家、2014年升级1家、2015年升级31家、2017年升级10家、2018年升级12家;高新区夯实发展基础

自2007年国务院批复宁波高新区升级建设国家高新区以来,历经多次扩容,截至2020年年底,共有115家省级高新区(经开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在数量上已经远超过进入发展稳定期11稳定期高新区指最早批准设立的北京中关村和1991年、1992年批复设立的51家高新区,1997年批复设立的杨凌示范区及苏州工业园区共计54家国家高新区。的54家国家高新区。面对稳定期高新区已经走过的“一次创业”规模扩张期和“二次创业”质量提升期的发展路径,新升级高新区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国家高新区发展已经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升级高新区需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鉴稳定期高新区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充分挖掘自身特点和发展潜力,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做到量增质更优。

115家新升级国家高新区覆盖了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以升促建”过程中实现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主阵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创新创业的引领区和新型城镇化的带动区。截至2020年年底,115家新升级高新区纳入火炬统计的3.6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1994.0亿元、工业总产值84775.2亿元、净利润6907.3亿元、上缴税费4946.9亿元、出口总额9408.7亿元,占全部国家高新区的比例分别为23.8%、33.1%、22.7%、26.6%和21.0%(参见图24)。新升级高新区在经济体量上占全部国家高新区的比重还比较小。新升级高新区要紧密围绕国家高新区内涵特征和价值使命,以新经济理念推进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以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和区位优势等基础,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图24 2020年新升级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新升级高新区的净利润率、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分别为6.8%、20.5%、21.3%和12.0%。其中,新升级高新区的净资产利润率较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高出1.8个百分点,而净利润率、增加值率和工业增加值率则分别低于全部高新区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参见图25)。可以看出,新升级高新区效率型指标整体偏低,新升级高新区在推动园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上任重道远。

图25 2020年新升级、稳定期高新区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情况

2020年,115家新升级高新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5%,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7%,净利润同比增长18.1%,上缴税费同比增长7.4%,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6%(参见表12)。新升级高新区虽然经济总量还难以匹敌稳定期高新区,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相对较快,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综合来看,新升级高新区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火炬统计工作机制,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当然,也因为新升级高新区产业规模较小、经济基础相对较弱,从而能够实现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也为新升级高新区实现赶超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表12 2020年新升级与稳定期高新区主要指标增速比较

新升级高新区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截至2020年年底,新升级高新区入统企业的从业人员期末数为642.9万人,占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27.0%。按学历划分,大专学历135.1万人、本科学历129.7万人、研究生学历15.7万人,分别占新升级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21.0%、20.2%和2.4%(参见表13、图26),新升级高新区人员结构呈现出持续优化的状态。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86.0万人,其中R&D人员58.3万,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67.8%,高于稳定期国家高新区R&D人员占比。综合来看,新升级高新区高层次人员结构占比明显低于稳定期高新区,且部分指标占比只有约国家高新区总体水平的一半,新升级高新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26 稳定期和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表13 2020年新升级、稳定期高新区从业人员分布情况(单位:万人)

六、国家高新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国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功探索出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积累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具有突出优势。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改革与创新,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开放高地,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169家国家高新区创造的园区生产总值相当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3%。国家高新区始终集聚创新创业资源,不断提升创新发展动能,建设成为区域创新高地。园区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与园区生产总值的比重6.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园区企业R&D经费支出约占全国企业的49.2%。国家高新区始终着力培育市场创新主体,高成长企业不断涌现。高新区工商注册企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集聚了全国36.2%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300家瞪羚企业和37%的沪深两市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表现为就业高质量。国家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2383万,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接近40%,成为我国高质量就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其鲜明的特点是,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加强研发,国家高新区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进入新时代,为进一步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对新时代国家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意见》强调,建设和发展国家高新区,要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一是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做好空间布局,积极发展科技企业与科技产业,推进产城融合,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治理能力。二是要加强战略与政策研究,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争取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高新区既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前列,也要为全国的整体减排提供科技支撑和解决方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四是发展科技金融,建设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好风险防控。五是继续推动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国家高新区建设的主体责任,做好高新区安全生产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国家高新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高新区发展一系列指示和重要论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又“高”又“新”的发展方向,鼓起勇气、担当作为、深化改革,把高新区建设推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全新发展形势,国家高新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用新理念引领新时代,以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按照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定位,深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争当新时代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表 2020年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附表 2020年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附表 2020年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附表 2020年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附表 2020年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高技术高新区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走访申能集团和捷氢科技园区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云南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竞争力分析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