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化一新”赋能智慧济源建设
——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助推政府数字化改革

2022-01-20栗荣晓通讯员孙璐刘思远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1年11期
关键词:济源示范区时空

◎ 本刊记者 栗荣晓 通讯员 孙璐 刘思远

锚定新时代通盘谋划,对照新要求精准落子,在网络信息化赋能下,济源正蹚出一条依托于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的新路径。实体化数据智慧有序、网格化管理透明高效、资源化应用精准便捷,构建大数据时代新型基础测绘服务体系,已成为济源一张科技感十足的亮丽名片。

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于2019年在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启动建设,由自然资源部、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委会三方共建共享。该平台建设项目是济源示范区新型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与通用时空大数据平台的集成,被列入济源示范区重点工程,由示范区大数据局统筹谋划,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建设,河南省遥感测绘院匠心打造。该平台不仅能够发挥统一时空基准、关联政务数据资源、地理空间大数据分析三大支撑作用,更能破解“信息共享难、重复建设多、信息壁垒坚”等痛点问题,是推动数据共享、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高起点顶层设计 边建边用科学优化

近日,记者通过济源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大屏看到,济源的每一寸土地信息,在时空大数据平台上通过三维立体“一张图”几乎都能找得到,相当于把现实城市搬进了电脑屏幕,让济源有了数字孪生的“兄弟”。

“通过该项目,济源示范区进一步扩充和完善了空间地理综合数据库,协同开展数字政府、智慧国土、智慧环保、智慧公安、智慧城管、智慧水利和智慧交通等典型应用,标志着济源的城市管理由数字化转向智能化,为产城融合新发展理念的济源示范区注入了新动能。”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项目领导小组组长李拴根介绍。

项目实施适逢“十三五”向“十四五”过渡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探索土地利用功能作用、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为确保济源示范区‘十四五’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主动适应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新要求,就必须要强化顶层设计,采用边建设、边应用建设模式,避免设计僵化和重复建设,按需对建设内容动态进行因地制宜科学优化调整,满足新时期乡村振兴、‘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国家重点工作中的服务要求,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成效。”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李九军说。

在项目建设之初,济源示范区就出台了《济源示范区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确定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作为济源示范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型基础设施和通用功能平台,全市统筹建设;确定按照“物理分离、逻辑统一、分工运作、统筹应用”,建设全市唯一、统一的时空大数据平台的原则;明确了发改、财政、电子政务办等部门做好项目预审、立项、预算、运维和应用等环节的工作职责。

顶层设计的好坏决定着项目能否建设成为全省领先、全国先进的标杆。济源示范区组织相关专家成立专家组对项目整个实施过程实时跟踪、严格把关,历时两年,多次深入济源示范区20 多个局委开展调研,详细了解示范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时空数据和信息共享交换需求。

同时,为更好落实自然资源部对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城市要求,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参与指导项目总体设计。政府和院士专家的支持大大保障了时空大数据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基础性、权威性和可持续性。

● 2020 年4 月,时任济源市长石迎军(左)与王家耀院士(右)会谈

实体化数据升级 信息呈现更多元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传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点、线、面为主表达地理要素,这样的数据结构不足以承载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海量信息,要想达到地理信息和其他数据在空间、时间上的有效关联,建设地理实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传统数据实体化升级、海量信息精准挂接。济源在河南省率先开展了全域地理实体的建设工作,在全省新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采集以全市域“山水林田湖草”为对象的地理实体数据300 多万条,形成以境界与政区、水系、交通、院落、建筑物、植被、管理服务区域等为实体对象的实体数据库,为济源示范区地表画“像”。在此基础上赋予每个地理实体对象唯一的“身份证号”,在与实景三维数据相融合后,空间关联上千万条政务信息,实现了以地理实体为载体的政务信息互联互通。

以不动产数据为例,实体化以后,通过查询不动单元唯一的实体编码,即可精准定位对应实体,并可通过实体查询与之相关联的房屋建成时间、房价、房屋面积、产权所有人等详细信息。还实现了实体数据和实景三维数据的有效融合。下一步将着力实现地理实体对象唯一“身份证号”与人口身份证、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三码合一”,并关联经济、社保、医疗、教育、交通等原有政务数据,形成与政务资源共享交换的“立交桥”,有效支撑城市级的精细化管理和大数据精准决策。济源地理实体的建成与应用也标志着河南省空间信息治理能力进入了实体化治理时代。

● 召开智慧济源项目阶段性成果汇报会

网格化分布管理 平台架构更前沿

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有利于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人类新的财富源泉。如何用好、用活这些数据是关键。当下,城市各部门、社会各行业之间封闭的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无序发展危及网络安全,传统的数据资源载体无法满足大数据应用需求,中心化数据管理运维模式制约了数据更新效率。

为实现行政有边界、数据无边界的目标,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在创新平台运行架构、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丰富数据资源载体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平台运用资源池进行网格化管理、细化数据共享渠道。

李九军表示:“只有让数据活起来,平台的生命力才能更旺盛,为智慧城市服务才能更持久,政府和百姓的满意度、获得感才能不断增强。传统平台架构已不能满足如今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要求,这一点必须做出改变。”为此,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带头探索出了一套网格化时空大数据平台的架构体系。

平台在政务云环境下完成了由平台中心化管理向平台分布式管理的转变,从集权式数据获取运维到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建共享,以网格为管理单元,形成了由中枢服务器+分布式节点、网格信息获取+节点数据共享组成的时空大数据神经网络,就好像人的每一个器官都可以感知不同种类的讯息,传递给大脑,再由大脑综合分析后发出最终指令。以统一的时空大数据资源池链接数据共享交换的每个网格节点,将涉及的不同部门通过数据接口协同串联、流动起来,形成数据共享通道。

通过制定时空大数据库规范、服务接口技术规程和平台运行维护规范,明确了数据资源按照所在网格施行谁发布谁制作、谁维护谁更新,结合互联网数据在线抓取、物联网数据实时感知等手段实现了数据实时、动态回传,根据重大战略、重点工作做到按需、定期的数据更新,最终构建了全市共建共享的网格化时空大数据资源体系。

此外,依托电子政务外网、自然资源业务专网和互联网,面向政务信息共享交换、自然资源数据管理、社会公众便民服务三个服务方向,分别建设了政务服务时空大数据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政务空间信息惠民公众平台。通过软件基础设施与政务云硬件基础设施的融合开发共享,实现了全市数据、软件和硬件资源的统一汇聚、调度,避免了在数据和软、硬件层面上的重复建设。

资源化应用体系 数字治理更智慧

平台充分运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GIS 及移动通信等前沿科技,依托济源云计算中心,实现了网络、存储、计算等服务资源的动态管理和弹性调度,科学地把分散的数据转化为有效的数据资源,支撑构建智慧应用资源体系,从而将济源信息化建设引入快车道。

任意组合数据库里的数据,叠加工作底图就能快速制作出领导想要的工作用图。最关键的是平台保持与国家、省、市数据三级联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过去我们靠堆积如山的档案和单一的看图软件开展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垂管业务系统数据无法横向共享,跨部门查找数据往往要楼上楼下跑好几趟。现在利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可以在三维场景里展示所有自然资源‘一张图’内容,各种专题在地理实体数据上随意切换叠加,实时图传的720 空中全景影像,也代替了人工现场踏勘,既实用又高效。”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利用科负责人李高波兴奋地向记者介绍。

● 公安局指挥大厅部署平台数据

记者了解到,这只是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支撑下众多示范应用的一个缩影。在边建设、边应用过程中,平台通过统一的公共组件和标准接口,结合各部门业务特色,已建设(接入)了面向数字政府、城市大数据中心的智慧城市决策会商系统、不动产地籍图公示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智慧公安、智慧环保、豫事办济源分厅等一批政府部门的重点应用,极大提高了政府管理服务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效率。

按照“项目为王”的工作理念,针对济源“百园增效”“万人助万企”“三个一批”以及深化“放管服”改革等重点工作要求,基于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数据支撑开发了自然资源监管及综合服务系统,把土地收储供应信息、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拨供地信息、重大项目规划方案、城市建筑三维模型实时添加到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上,结合地理实体、720 空中全景影像、城市街景等新型地理信息数据,实现了对地块周边地价对比、兴趣点拾取分析,建筑物光照分析、透视分析、可视域分析、多方案对比分析等。

记者获悉,济源利用该系统,已累计帮助盘活批而未供土地1826 亩,闲置土地2052 亩,在全省名列前茅,预计年底可释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约1500 亩,有效解决重大、重点项目选址难、项目用地难、项目精准落地难等问题,助力实现由“项目找土地”到“土地等项目”的转变。

综合执法部门应用中,结合卫星“天眼”,通过将物联网视频数据与空间信息精准融合,融合网格化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定点定时定岗实地巡查的传统“人海”战模式,只需执法队员在指挥大厅通过视频巡查,从而更主动发现问题并进行定向处置。

在济源示范区动态遥感监测工作中,2020 年全年累计监测图斑56.2 万个,成果先后应用在产业集聚区批准用地、供后利用专题监测、“一网两长”及违法违规开采整治等多项行动中,及时有效发现了自然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变被动修复为主动保护,变末端治理为前端防护,大大提升了济源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执法人员通过“天眼查”日监测功能,提前发现了占用耕地疑似违法图斑,早于国家下发图斑一个多月,为济源示范区摸排工作抢占了先机。

此外,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依靠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据支撑,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引入指标模型引擎,量化建立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监测等指标模型,相比传统的资料收集和数据抽样手段分析更加精准有效。在不动产登记服务工作中,依托不动产地籍图公示系统,降低了市民查询不动产信息的门槛,优化了在不动产登记工作中的营商环境,真正做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截至目前,济源示范区已有20 多家单位,通过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享受到了大数据资源应用带来的红利。过去,哪个路段积水了、哪个企业污染排放超标了、哪个网格违法占地私挖乱建……这些纷繁复杂的城市管理问题都需要调动多部门大量人力进行勘查处理。如今,通过平台对接济源智慧城市指挥中心,这些都可以透过指挥大屏,在城市三维立体“一张图”上及时发现,各网格管理员通过手机移动端现场巡查,结果实时图传,实现了城市问题的快速发现、快速响应。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结合卫健委发布的疫情防控数据,通过将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人口信息与地名地址信息进行匹配,并关联到“一张图”上,最终形成疫情地图,在地图上直观展示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地理位置。疫情地图随着数据的不断变化,做到了每日更新,为济源疫情常态化防控提供地图服务。

新型基础测绘建功“一张图”感知城市

济源示范区紧密结合数字中国、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要求推动实景三维建设。玉带般穿城而过的蟒河、交织成网的道路、鳞次栉比的高楼、随处可见的绿地公园、巍峨耸立的太行山脉……奇山秀水,一目了然,逐一呈现在济源实景三维模型上。

济源示范区电子政务中心主任宋小波介绍,轻点屏幕,一个数字孪生的济源中心城区以人视、鸟瞰、环视等多种视角全方位呈现在眼前,任意点、线、面均可直观测量。新型测绘技术让地图由“平面”走向“立体”,解决了平面地图缺乏立体感、观看目标不全面、对工作决策的参考价值有限的弊端。

“实景三维是遥感测绘、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感知等新技术催生的新型地理空间数据,已成为智慧济源的重要空间基础支撑。实景三维数据库的建成将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效能。”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处处长宋新龙表示。

目前,基于实景三维模型数据构建的政务应用场景涉及教育、出行、环保、交通等领域,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形象、准确的参考,大幅减少了政企相关领域的重复投入,增强了决策和民生服务的现势性和时效性。

● 城市街景

为丰富基础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内涵,推动新型地理信息数据应用,目前济源已经完成了全市域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0.8 米分辨率全域卫星遥感影像、主城区0.1 米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和城市级实景三维模型,720 空中全景数据中心城区全覆盖、地标建筑物室内三维数据4 万平方千米,以及主城区417 千米道路街景数据,并对中心城区50 平方公里内重点建筑物进行了模型单体化处理;在河南省率先完成0.1米分辨率航飞影像全域覆盖,大比例尺地形图覆盖了济源的中心城区、11 个镇区、5 个街道以及河口村、花石村等20 个乡村规划试点村庄,覆盖面积达到345平方公里。

除了基础数据建设,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集成2012 年~2021 年自然资源现状、规划、管理、社会经济四大类数据,包含历史基础地理信息,一、二、三次国土调查,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管理,专题数据等在内的250 余小类数据,逐步空间化了人口、法人、医疗、教育等公共专题数据,逐步接入视频、环保、气象、水利、交通等7 类物联网实时感知数据,构建基准统一的时空大数据体系,为济源“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智慧城市奠定数字蓝图。

据悉,平台还将通过支撑“多测合一”等信息化测绘更新体系的建设,推动基础测绘数据通过“多测合一”系统成果库定时推送到时空大数据平台,自动完成数据更新。

此外,在河南省自然资源卫星技术应用中心指导下,建设卫星分中心济源节点,提升济源卫星遥感影像获取能力,强化卫星遥感影像应用服务水平;通过物联网获取全市各类实时感知数据,让平台即刻感知现实世界,使信息动态鲜活。

深挖产城融合需求 提升信息化空间治理

平台聚焦企业发展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结合河南省委省政府“13710”工作机制(开展工作要1 天内完成研究部署;3 天内反馈初步落实情况;原则上7 天内落实解决问题;重大、复杂问题在1 个月内落实解决;所有事项都要跟踪到底、销号清零),在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等过程中,线上线下协同服务,实现了“万人助万企”所有工作事项“有时序”办理,受到众多企业的点赞。

记者看到,在豫事办济源分厅上线的政务信息惠民板块,平台在线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空间地理信息和政务信息查询服务,通过全景济源、图说济源全方位为市民带来新型测绘数据下的济源面貌。

济源市豪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原有厂房面积只有1000 平方米,随着企业的发展,急需扩大规模。了解到企业诉求后,政府部门利用时空大数据平台快速摸清公司周边闲置、低效厂房的情况后,加大力度对闲置土地、低效厂房进行清理,结合移动端“13710”掌上政务问效系统对相关事项有效督办,成功帮助企业租下了周边7500 平方米的闲置厂房。

此外,有关部门对企业入驻全程跟踪服务,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预计豪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今年的产能将提升5 倍。

与此同时,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高效支撑自然资源网格化田长制、山长制管理工作制的顺利推行,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等监测手段,对土地“非农化”“非粮化”、露天矿山治理等情况进行不间断连续监测,有的放矢开展精准排查和督办工作,让乱占耕地的违法行为无处可逃。

现在,公众通过手机登录豫事办济源分厅就可实现与政务信息的在线互动。在新冠疫苗接种点,政府工作人员利用政务惠民信息发布采集系统App 进行图像采集和信息发布,向豫事办推送实时数据,方便公众选择较近或排队较少的接种点进行疫苗接种。

“搭载新型基础测绘数据的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在提升信息化空间治理能力的道路上已然按下了‘快进键’,在经济社会精细化管理、自然资源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百姓对智慧城市的美好向往等方面,为政府数字化改革创新提供智慧方案。”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二级巡视员毛忠民说。

● 济源文化城激光点云数据

猜你喜欢

济源示范区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领航示范 振兴乡村——河南济源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考察报告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领航示范 振兴乡村——河南济源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考察报告(上)
镜中的时空穿梭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济源钢铁嬗变之道——探寻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学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