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2-01-20诺扎代尼尔帕提古丽吐尔逊查天柱贾宏宇滕桂云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4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偏瘫上肢

诺扎·代尼尔,帕提古丽·吐尔逊,查天柱,贾宏宇,滕桂云

(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脑卒中后偏瘫多由脑部神经功能受损所致。该病患者可因神经功能缺损而出现上肢及下肢痉挛的症状,甚至可出现无法自主生活、丧失自主运动能力的现象。因此,临床上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护理时,往往以恢复其运动能力为主要目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法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的常用方法[1]。但该训练法在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症状方面的作用较小,需联合使用其他的措施强化训练的效果。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临床上对脑瘫、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常用方法。本文主要是探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接诊的7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1)其病情符合《神经病学》(第3 版)[2]中关于脑卒中后偏瘫的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3)临床资料完整。其排除标准:1)合并有心、肺功能障碍。2)合并有感染性疾病。3)在发病前已存在生活不能自理的问题。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70 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 例患者中有男18例,女17 例;其从发病至就诊的时间为1 ~6 h,平均时间(3.27±0.54)h;其年龄为51 ~72 岁,平均年龄(63.21±3.45)岁。观察组35 例患者中有男21 例,女14 例;其从发病至就诊的时间为1 ~7 h,平均时间(3.29±0.62)h ;其年龄为51 ~74 岁,平均年龄(63.74±3.6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常规护理的方法主要是: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与其疾病相关的知识及注意事项,告知其药物的用法和用量。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为其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为:1)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腿屈曲,将双足平踏在床面上,将双臂平放在身体的两侧,进行桥式运动(将臀部抬高、髋部伸直,保持20 s 后缓慢落下,重复该动作5 ~10次)。2)协助患者取俯卧位,用肘部支撑身体,将双腿屈曲,将身体抬离床面,保持10 s 后缓慢落下,重复该动作5 ~10 次。3)协助患者坐在床上,将双腿伸直,然后控制住其双腿,协助其进行骨盆前倾和后倾的运动,重复该动作5 ~10次。4)协助患者取屈膝仰卧位,将双腿并拢,然后轻轻旋转其躯体,重复该动作5 ~10 次。每次训练30 min,每日训练2 次。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平卧在床上,将电极片放在其偏瘫侧肢体的皮肤上。将电极片与治疗仪相连接,确保患者能看到治疗仪显示屏上由肌肉运动产生的肌电信号(曲线图),并能听到治疗仪发射的声音信号。打开电源,选择治疗模式,指导患者按照肌电信号的提示训练上、下肢的肌群,做出指定的动作。训练结束后,根据患者的肌电信号为其制定下一次治疗的基线值,不断增加其治疗的强度。每次治疗20 min,每日治疗2 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症状、上肢及下肢运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分别应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估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的程度。该量表的总分为16 分。患者CSI 的评分越高,表示其肢体痉挛的程度越严重[3]。应用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4]评估两组患者上肢及下肢的运动能力。该量表共包含50 个条目,总分为100 分,其中上肢部分的总分为66 分,下肢部分的总分为34 分。患者Fugl-Meyer 运动功能的评分越高,表示其上肢及下肢的运动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SI 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CSI 的评分相比,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患者CSI 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患者CSI 的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SI 评分的对比(分,± 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SI 评分的对比(分,± s)

组别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t 值P 值观察组(n=35)14.61±1.35 7.61±0.6546.803 <0.001对照组(n=35)14.25±1.34 8.91±0.7438.276 <0.001 t 值1.1207.809 P 值0.267<0.00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上肢、下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的评分相比,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患者上肢、下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患者上肢、下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上肢、下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的对比(分,±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上肢、下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的对比(分,± s)

注:a 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时间上肢下肢观察组(n=35)治疗前31.51±2.24 19.51±1.94对照组(n=35)32.11±2.35 20.01±1.87 t 值1.0931.098 P 值0.2780.276观察组(n=35)治疗3 个月后49.31±3.14a 25.31±2.02a对照组(n=35)44.31±3.02a 21.13±2.33a t 值6.7908.019 P 值<0.001<0.001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因肢体的神经传导信息不全而出现肢体痉挛的症状,可影响其日常的生活。该病患者可出现平衡能力降低、肢体的协调能力下降等现象,可影响其肢体的运动能力。不过,该病患者大脑的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对其进行良好的后期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其肢体痉挛的症状,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研究发现,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可锻炼其核心肌肉,强化其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加速其血液循环,从而可促进其肢体神经功能的重建,缓解其肢体痉挛的程度。对该病患者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还可通过多次锻炼其上肢及下肢的肌肉群,改善其肢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减少其肢体的异常反射,恢复其肌肉的张力,进而可增强其肢体的运动能力。对该病患者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则可利用高频次的电极刺激其神经中枢,兴奋其神经细胞,重塑其神经通路,进而可改善其神经功能。另外,对该病患者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还可借助适量的电流刺激其偏瘫侧的肢体,促进其大脑皮质生成兴奋灶,进而建立神经网络,改善其肢体的运动能力[5]。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进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的程度,提高其运动能力。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偏瘫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