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患者疼痛及腰椎间前凸角的影响

2022-01-20郭福蝶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4期
关键词:融合术单侧变性

郭福蝶

(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腰椎滑脱的常见并发症。此病患者以腰痛、下肢疼痛及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的临床表现。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此病患者易发生瘫痪[1]。过去,临床上常用后路开放减压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治疗。该手术的创伤性较大,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2]。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新型手术,具有耗时短、创伤小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固定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脊柱,降低此病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改善其预后。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间前凸角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 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4 例,女性18 例;其年龄为40 ~60 岁,平均年龄为(50.45±5.42)岁;其病程为1 ~5 年,平均病程为(2.51±0.57)年;其中,病变部位为L4~L5节段、L5~S1节段的患者分别有28 例、14 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7 例;其年龄为41 ~60 岁,平均年龄为(50.51±5.48)岁;其病程为1 ~4 年,平均病程为(2.43±0.52)年;其中,病变部位为L4~L5节段、L5~S1节段的患者分别有29 例、1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病情符合临床上关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2)单侧腰椎管发生病变;3)进行保守治疗无效;4)符合手术指征;5)临床资料完整。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患有先天性椎管狭窄或骨性狭窄;2)患有双侧、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3)患有骨质疏松症或代谢性疾病;4)患有慢性感染;5)患有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6)有脊柱手术史。

1.3 手术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后路开放减压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使其取合适的体位(俯卧位)。待麻醉起效后,在狭窄腰椎管的椎间隙处做一个7 ~10 cm 的纵向切口,依次切开此处的皮肤、筋膜,剥离椎旁肌,使病灶区域充分暴露出来。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对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依次切除椎间隙的部分椎板、下关节突、黄韧带,对硬膜、双侧神经根进行松解,找到椎间盘,处理椎间隙,依次置入椎间融合器和固定棒。在C 型臂X 线透视机下确认融合器及固定棒的位置,对融合器进行加压、固定,观察此处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若无活动性出血点,用生理盐水对手术切口进行冲洗,留置引流管,对切口进行缝合。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后,使其取俯卧位。在C 型臂X 线透视机下观察,找到上下椎弓根间隙,做一个2 cm 的切口。依次切开此处的皮肤、筋膜,置入套管,使用套管对椎弓根间隙进行扩张,使椎板外侧、椎间隙充分暴露出来,切除上下椎体受累的关节突、黄韧带,利用神经拉钩将神经根牵开,对椎间盘进行清除处理,并对软骨终板进行处理,咬除黄韧带、椎板腹侧面,对狭窄侧隐窝进行减压处理。置入2 枚椎弓根钉,对椎弓根进行固定。在C 型臂X 线透视机下观察椎弓根的固定情况。若椎弓根的固定效果令人满意,置入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在手术前及手术后3 个月、6 个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两组患者疼痛的程度进行评分。患者VAS 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疼痛程度越严重。2)在手术前及手术后3 个月、6 个月,对两组患者均进行X 线检查,测量其腰椎间前凸角。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在手术前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

在手术前, 两组患者VAS 的评分相比,P>0.05。在手术后3 个月、6 个月,两组患者VAS 的评分均低于手术前,P<0.05 ;观察组患者VAS 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在手术前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1 在手术前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分,± s)

注:a 表示与本组患者手术前相比,P <0.05。

组别手术前手术后3 个月 手术后6 个月观察组(n=42) 6.57±1.75 2.74±1.01a1.21±0.64a对照组(n=42) 6.62±1.79 4.35±1.10a2.45±0.89a t 值0.1046.9877.331 P 值0.9180.0100.000

2.2 在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腰椎间前凸角的比较

在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腰椎间前凸角相比,P>0.05。在手术后3 个月、6 个月,两组患者的腰椎间前凸角均大于手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的腰椎间前凸角均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在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腰椎间前凸角的比较(°,± s)

表2 在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腰椎间前凸角的比较(°,± s)

注:a 表示与本组患者手术前相比,P <0.05。

组别手术前手术后3 个月 手术后6 个月观察组(n=42)38.22±5.23 46.83±5.05a 46.18±5.03a对照组(n=42)38.17±5.21 43.35±5.13a 43.01±5.11a t 值0.0443.1332.865 P 值0.9650.0020.005

3 讨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年龄在40 岁以上的中年男性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高发人群。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可出现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腰椎不稳所致[4]。因此,临床上以解除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神经根受到的压迫、重建其腰椎的稳定性为主要的治疗原则。

后路开放减压术是临床上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常用手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后路开放减压术,能够有效地暴露病灶,有利于医生对此处进行减压、融合等操作。但实施后路开放减压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织及肌肉造成的损伤较大,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较多,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5]。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手术方法。此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特点。在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时,无需使用椎体螺钉对其手术部位进行固定,可减少对其椎旁肌肉、胸腰背筋膜造成的损伤,降低其手术后发生感染、螺丝松动等并发症的风险[6-7]。在进行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期间,可充分利用血管及肌间隔面的解剖学特点,避免使患者机体出现挤压伤,减少其手术中的出血量及手术后的引流量,缓解其疼痛感[8]。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腰椎间前凸角发生变化是腰椎滑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腰椎间前凸角可维持腰椎矢状面的平衡。腰椎间前凸角的大小是判断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9]。在本次研究中,手术后,两组患者的腰椎间前凸角均有所增大,且观察组患者的腰椎间前凸角大于对照组患者。这充分体现出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改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间前凸角方面的优势。进行单侧入路手术时使用的椎体融合器较大,与患者椎体的接触面积较大,置于患者的椎体后,可发挥较强的支撑力,提高椎体的稳定性,降低椎体的塌陷率,增大腰椎间前凸角[10]。

综上所述,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减轻此病患者的疼痛感,增大其腰椎间前凸角。

猜你喜欢

融合术单侧变性
更正声明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研究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单侧咀嚼有损听力
征兵“惊艳”
“变男变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