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和分布特征
2022-01-20祝元梅
祝元梅
(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为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话”[1],各公约国应该拟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积极履行公约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和名录申报工作。安顺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经过十多年来的努力,安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科学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民族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从而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列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主要来自安顺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anshun.gov.cn/)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扩展项目),并参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http://www.gzfwz.org.cn/)发布的相关信息。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梳理安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运用EXCEL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归纳其空间分布和民族分布特征。
二、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一)安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国务院分别在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发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从第二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开始,设立了扩展项目名录。安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9项,见表1。
表1 安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览表
(二)安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贵州省先后于2005年、2007年、2009年、2015年和2019年公布了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从第三批省级项目名录开始,设立了扩展项目名录。安顺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有59项,见表2。
表2 安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览表
(续表2)
(三)安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自2005年起,安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路,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认定等工作,有序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安顺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7项,见表3。
表3 安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览表
(续表3)
(续表3)
(续表3)
三、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特征
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借鉴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标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分为十大门类,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型结构统计情况,见表4。
从数量上看,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覆盖十大门类,但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差距明显。安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有71项,约占总量的33.02%;其次为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类,各有33项,约各占总量的15.35%;再次是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美术类,占比均在5%~9%,共计74项,约占总量的34.41%;传统医药和曲艺类名录最少,分别有3项和1项,各自约占总量的1.40%、0.47%。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2],它与人民群众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数量最多;传统音乐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创造了独特的音乐,故它和实用性极强的传统技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比较大;传统医药和曲艺由于学艺时间长、技艺难度大,传承人不多,相应的名录数量也少。由以上分析可知,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呈现出以民俗类名录为主,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类名录次之,曲艺和传统医药类名录稀少的特点。
表4 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型结构统计表
从级别来看,安顺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俗类3项,传统音乐类2项,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类各1项,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则没有名录分布。省级名录十个门类均有分布,民俗、传统技艺、传统音乐类名录最多、分别为15、13和13项,曲艺和传统医药类名录最少,各自只有1项;市级147个名录中,民俗类遥遥领先,有53项,约占市级名录总量的36.05%,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均突破10项,共57项,约占市级名录总量的38.78%,传统医药类仅有2项,而曲艺类则没有名录分布。由以上数据可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安顺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呈金字塔结构,国家级名录少而精,省级名录居中,而市级名录最多,这表明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潜力巨大,同时应加强对宣传少关注度低的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二是以级别来划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项目数量与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量成正相关性,即总量中所占项目越多,在各级所占项目越多,反之亦然。
四、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安顺现辖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镇宁自治县、关岭自治县、紫云自治县和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黄果树旅游区8个县区。由于不同地区可以申报同一名录,故有的名录分布于两个及以上地区,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服饰就分布在关岭自治县和西秀区两个地区,所以安顺215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不同申报地区可以拆分为275项。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空间分布统计情况,见表5。
从分布的广泛性来看,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呈现总体分布广泛与局部分布集中的特征。安顺8个县区范围内均有分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四大门类覆盖安顺市所辖县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类分布也较广,分别除开发区、黄果树旅游区外各地都有涉及;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分布于除了开发区和黄果树旅游区之外的地方;传统医药类分布范围最小,仅在平坝区、关岭自治县两地。各个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集中程度不均衡,关岭自治县在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传统舞蹈类项目上领先,分别有11、7和6项;西秀区在民俗、传统技艺项目中占据优势,各有52项和13项;平坝区则在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上数量最多,各占7项和6项;镇宁自治县和普定县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类比较多,分别有11项和5项。
从分布的数量来看,除去以安顺市名义申报的11项名录外,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空间分布具有阶梯型分布特征。第一阶梯为关岭自治县、西秀区、平坝区,分别有56、52、49项;第二阶梯为镇宁自治县、紫云自治县、普定县,分别有36、30、27项,共计约占总量的33.81%;第三阶梯为开发区和黄果树旅游区,各占7项,分别约占总量的2.55%。关岭自治县少数民族风情浓厚,苗族、布依族文化特色鲜明,西秀区是安顺市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人口众多,平坝区地势平坦,素有黔中文化走廊之称,所以这三个县区沉淀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镇宁自治县、紫云自治县、普定县,民族文化浓郁厚重,风俗、娱乐、饮食等别具一格,故以上三个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也较为可观。而开发区和黄果树旅游区由于管辖面积小,人口少,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少。
表5 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空间分布统计表
五、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分布特征
安顺是一个五方杂厝、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汉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回族等20多个民族居住其中。安顺总人口300万,汉族人口最多,布依族次之,苗族人口居第三位,少数民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39%。[3]这些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交流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了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同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被不同民族所共有,如蜡染技艺、安顺蜡染、蓝靛制作技艺分为苗族、布依族两类,共同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安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由59项拆分为73项。安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分布统计情况见表6。
表6 安顺国家级、省级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分布统计表
从总体来看,安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具有以少数民族为主、汉族次之的特点。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有27项,占总量的36.98%;其次是布依族,有23项,占总量的31.51%;汉族以20项居第三,占总量的27.40%;仡佬族有3项,占总量的4.11%。其中,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3项,约占总量的72.60%。这区别于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居多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安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所以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和稀缺性,这是宝贵的财富,加以合理开发,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从不同民族来看,安顺汉族、苗族、布依族和仡佬族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不均衡,主要有民俗、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类名录。汉族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布在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民俗五大类,其中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类各有6项,传统音乐和曲艺类各1项。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屯堡村寨,600多年来,屯堡人沿袭着明代先辈的服饰饮食、建筑技艺、风俗文化,形成了安顺地戏、抬亭子、屯堡山歌、屯堡服饰、安顺木雕等极具特色的屯堡文化。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除了传统戏剧和曲艺外的八种类型,民俗、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各有8项和7项,其他六大类型共计12项。在安顺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苗族拥有5项,分别是史诗《亚鲁王》、苗族服饰、蜡染技艺、苗族芦笙舞和苗族跳花节,这些文化极具典型性,是苗族文化的精粹。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音乐类为最,有9项,其次为传统技艺类,有5项,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民俗类各2项,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类各1项。布依族先辈大多居住在大山之中,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造就了种类繁多的布依族民歌和乐器,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与音乐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安顺仡佬族有2万多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打篾鸡蛋、吃新节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 语
安顺民族文化璀璨夺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这是促进旅游和乡村开发的优质资源,是助力安顺发展的珍贵宝藏。受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民族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和民族分布特征。通过划分类型、总结特征,本文展示了安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和申报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也期望为因地制宜地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