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盐
2022-01-20善俊
文_善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不第后赋菊》,是唐朝人黄巢科考落第后写的。
唐朝流行牡丹,黄巢却偏偏爱菊,他通过咏菊,托物言志,充满力图改变命运的豪情壮志。其实,黄巢家生活本就富裕,祖上几代一直到他都是盐贩子。在黄巢所处的晚唐,贩私盐是非法的买卖,但若在初唐,他家的买卖却是合法的。
在唐朝之前,食盐生意被官府垄断的情况不少,但大都只是临时性政策。隋朝初年(581 年),天下逐渐安定,官府开放禁令。直到唐朝中期,私人采盐贩卖都是合法行为,只要缴纳市税即可。
唐朝的盐,产量很大。从南到北的沿海地区,都有海盐出产,河东、关内等区域还广泛分布着盐池,四川的井盐也很出名。唐朝前期,官府也管理着一些盐池,但主要用于满足军国之需。
到开元年间,唐玄宗当了皇帝后,事业心很强,常年对外征战,军费开支很大,于是他听取大臣建议,在一些盐池设立了盐池使,征收盐税。不过,百姓用盐并没有受到太大波及。诗仙李白,口味便偏咸。有一年,他游历到了宋州(今河南商丘),便以鲜红的杨梅蘸上雪白的吴盐,当作上好的下酒菜。
不过,唐朝百姓能轻易吃上盐的日子很快便结束了。安史之乱让唐朝财政陷入困境,唐肃宗继位后,急需资金平乱,如何创收,成了大难题。这时,一位复姓第五、名琦的官吏提了个建议:把食盐的经营权收归官府。
与加征人头税相比,这种法子更狠。户籍人口变数大,流民和黑户不少,人头税实际上不能人人征到;但盐人人都得吃,官府实行专卖,把税加到盐价中,这样,税收了上来,还不必担心税源问题。唐肃宗心里犯嘀咕,发这样的财厚道吗?大臣告诉肃宗,颜真卿在沧州和叛军交战,就使用了这法子筹集军费,效果很好。而且,食盐专卖不是唐朝人发明的,而是老祖宗的经验。
春秋时期,齐恒公手下名相管仲就提出了“官山海”的思想,海,就是用海水煮盐。食盐由民间制作,官府收购、出售,齐国很快富了起来,齐桓公因此成就霸业。后来的汉武帝,常年对外征战,为了创收,任命桑弘羊理财,搞了个“笼盐铁”,盐由官府收购、销售。最终,汉武帝成了一代雄主。如今,国家经乱,要挽狂澜于既倒,自然也要采取非常举措。
唐肃宗最终采纳了第五琦的意见。于是,乾元元年(758 年),第五琦主持改革,创造了“榷盐法”。就是产盐地设盐官,盐民编入亭户,免其徭役;但产的盐都由官府统一收购、销售,禁止私卖。“榷盐法”让唐肃宗很满意,推行仅仅一年,便增加了40 万贯收入。
但这一方法缺陷明显,从生产、运转,再到最后零售,都由官府操作,经营成本高,开支大得不行。所以,过了几年,到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刘晏当了盐铁使,再次改革:直接将盐税加入盐价,批发给官府认为靠谱的商人,再由商人卖给普通消费者,官府省事不少。
搞批发的改革很成功,十几年间,盐业收入增至600 余万缗,史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文献通考》等)。盐业已然成为唐朝财政收入的支柱。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能起死回生,盐业功不可没。唐朝统治者终于发现:掌握了盐业,就等于掌握了一座金山呀!
此后,食盐专卖,便成了唐朝的定制。这些从官府售出的盐,叫官盐,合法,但特别贵。比如第五琦改革,《新唐书》都忍不住吐槽:“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本来老百姓花10 文钱就能买1 斗盐,结果他一改革,盐价暴涨到110文钱1斗。到了刘晏改革,让商人当二道贩子,盐商还得从中捞一笔,食盐价格再次暴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 年),长安每斗盐涨至400文钱。盐的成本不高,可统治者一垄断,却成了“天价盐”。
食盐生意被垄断,很多盐商因此成了暴发户。白居易写过一首《盐商妇》,讲一个平常人家女子,嫁给了盐商,过上了奢侈生活。白居易感慨:盐商本是给皇帝赚钱,但他们老奸巨猾,自己私家赚的比给官家的还多。很明显,白居易是在抨击盐商通过特权牟取暴利。
诗的最后,白居易还意味深长地写道:“好衣美食有来处,亦须惭愧桑弘羊。桑弘羊,死已久,不独汉时今亦有。”盐商有好衣美食,还得感谢人家桑弘羊啊。桑弘羊在汉朝搞食盐专营,时间很久远。但不止汉朝才有“桑弘羊”,如今唐朝也有呀,不然盐商哪能这般敛财?
羊毛出在羊身上。与盐商奢靡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百姓的穷困。官府抬高盐价批发给商人,商人也要牟利,两家成本都要转嫁给百姓。韩愈写过一篇《论变盐法事宜状》,据记载来看,当时有钱买盐的人,只有十之二三。大多数人,只能用杂物和粮食换盐,有时数斗谷子,才能换得一斗盐。有些吃不起盐的穷苦人家,只好天天吃清水煮野菜。
百姓买不起盐,总得想法子。既然有市场需求,就有人铤而走险,私盐开始泛滥。官盐价格昂贵,私盐即使打五折,盐枭也能赚得盆满钵满,老百姓也肯定愿意去买盐枭走私的廉价盐。
而为了维持财政收入,唐朝统治者对私盐打击十分严厉,最初规定,私贩一石盐就得判极刑。后来更严苛,贩私盐者,街坊邻居也得“连坐”。为了对抗官府缉捕,盐枭开始组织武装反抗,遇到灾年,盐枭就成了农民起义的中坚力量。
黄巢,便是晚唐时山东曹州(今山东曹县)的一名普通盐枭,想通过科举考试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落空后,他回到故乡,重拾私盐生意。后来,他响应王仙芝起义,完成了从盐枭到农民起义军首领的转型。而王仙芝,起初也是一个盐枭头目。
五年后,当年的那个私盐贩子黄巢,终于坐在了长安宫殿上,实现了年轻时的豪言壮语。虽然他的起义后来很快便失败了,但这次起义后,唐朝已是名存实亡,故有史家称:唐室实亡于黄巢起兵。此外,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开国之君钱镠,前蜀开国之君王建,年轻时都贩过私盐。这些盐枭,无疑都是唐王朝的掘墓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价咸味时说:“五味之中,惟此不可缺。”盐,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盐业专卖,本可以维持食盐的供应和价格稳定。然而,唐朝的封建统治者,却以食盐来敛财,最终免不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