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稳增长”或是关键词

2022-01-19冯庆汇

理财周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稳增长港股盈利

冯庆汇

元旦后的几个交易日,“稳增长”相关板块表现强劲,机构对于今年政策方面的“稳增长”预期强烈。

“稳增长”受益链条

进入2022年,证券市场开局表现让人颇为意外。元旦后的几个交易日,“稳增长”相关板块表现强劲,机构对于今年政策方面的“稳增长”预期强烈。金融地产等板块逆势上扬,成长股、景气赛道大幅调整。

博时基金认为,2022年将是老经济老基建托住底,新经济新基建继续贡献弹性,才能实现增长目标,一季度乃至上半年,或可以阶段性参与稳增长受益链条。

“年初以来A股成长股加速下跌,美债利率快速上行或是催化剂,本质还在于前期A股交易性价比矛盾未得到缓解。即使调整后A股交易性价比不足矛盾还存在,结构上,低估值板块交易情绪已至高位,谨慎追高。”

宏观来看,美联储纪要超预期“鹰派”推升美债利率突破1.75%,全球股市走弱,科技板块大跌,市场对首次加息的预期大幅提前至2022年一季度末,关于缩表的讨论亦逐步升温。

今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美国通胀持续高企、“最大就业”渐近达成,再加上此轮紧缩周期时间窗口尤为紧凑,紧缩预期急剧发酵,还将阶段性对全球市场尤其是成长板块产生冲击。

同时博时基金认为,对美元流动性收敛的担忧集中在去年末今年初,冲击全球成长风格。连续3年牛市,赛道股高估值压制阶段性收益,全年维度不会成为核心制约。并且,基金发行连续两年大爆发,基金收益率明显下降,需要关注资金流入股市速率的阶段性变化。

产业方面,稳经济政策提法持续超预期,市场对年内经济增长信心不断增强。例如,光伏大尺寸硅片小幅上调支撑硅料价格高位企稳,工信部等《智慧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将分布式光伏范畴的整县屋顶建设等纳入鼓励范围。新能源车方面,需辩证看待补贴退坡和涨价对下游需求的影响,市场化因素仍然是本轮新能源车高景气持续的关键变量。

争议房地产板块

元旦后几个交易日,房地产板块的表现尤其引人注目。不断有基金经理表示看好房产股,一部分认为房产股有估值回归的机会,但机会主要在一季度。也有基金经理认为,房产股在未来两三年中有比较大的机会。

汇丰晋信陆彬相当看好房产股。他认为,今年市场机会用两个词概括就是价值回归和优质成长。价值回归中的机会,首当其冲是房地产。

陆彬认为,房地产行业的格局、盈利和估值需要重构。这是一个2~3年的大机会,而不仅仅是政策博弈。

“我们看好房地产这个行业,或者地产产业链。这些公司现在的市值都很大。估值又很便宜。市场对房地产的分歧很大,绝大部分人不看好,觉得在博弈政策。但我真的觉得,房地产这个行业,格局、盈利和估值要重构的。”陆彬称。

尽管去年发生很多风险事件,但陆彬认为,实际上,对房地产行业长期来说是好的。“现在这个行业的产值是20万亿元,未来大概率的情况是,5年以后或更长时间,这个行业可能从20万亿掉到10万亿元。这点大家恐怕没有分歧。但其中的关键是,以前这个行业超过1000家的玩家,我觉得以后剩下几十家已经算比较多了”。

同时地产的需求也面临重构。需求的稳定性改变以后,需求反而会更稳定,投机盘减少。未来这个行业的玩家,可能大部分是央企、国企,加上一些优质的民营企业和地方国企。未来这个行业可能就变成类似公用事业的模式和格局了。

总体上陆彬今年看好4个方向。一是核心资产,主要包括医药消费、新能源、半导体这些长期空间比较大、优质公司比较多的行业。二是房地产行业。三是成长股方向,优选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电子、计算机等这一类的公司。四是周期类,关注和碳中和密切相关的周期行业细分投资机会,以及可能和农业尤其是跟猪相关的一些投资机会。

港股能否“否极泰来”

港股也是今年值得关注的機会。去年经历了一系列极端情况之后,港股一度跌幅巨大。

嘉实基金张金涛认为,目前港股已经下跌得够便宜了,估值处于历史低点,跌回到了疫情时的指数点位,现在确实能够找到很多便宜的股票。港股历史上来看,估值修复通常领先盈利回升。2021年盈利增速虽然不及年初预期,但总体还是处在疫情后的恢复增长,而恒生指数全年出现两位数的下跌,估值进一步回落。

目前恒生指数TTM-PE已经位于历史中枢偏下(37.04%分位点)的水平,AH溢价已经重新回到2015年的水平。

张金涛认为,后续港股走势主要取决于两大元素:一是跟经济相关的盈利;二是资金面会怎么走。

港股上市公司盈利方面,他认为,2022年大概率有正增长,增速有可能是前低后高,但这个增速不能看太高。因为太高的盈利增速对应很强的经济,所以2022年港股的机会有望是从低位企稳以后回升的结构性机会,个股的机会更丰富一些。

从大的资金流动来说,目前内地稳经济政策发力,预计后续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宽松。2022年外资很有可能往港股流入。另外,监管举措密集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虽然后续不排除仍可能有扰动,但可能更多是已出台政策的落地。张金涛认为,在这一背景下,对市场的冲击也可能逐步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港股市场发生大量回购。据Wind数据,截至12月31日,2021年港股共有191家上市公司进行回购,累计回购金额达382.46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据恒生一级行业分类,从数量来看,进行回归的港股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地产建筑业(48家)、非必需性消费(44家)、医疗保健(33家)和资讯科技业(22家)。从金额来看,资讯科技、医疗保健和地产建筑累计回购金额分别达到122.93亿、59.57亿和55.52亿港元。

融通基金张婷认为,从原因来看,这些正是去年调整最为明显的行业,整体估值均已处于较低水平。许多上市公司进行大量回购,一方面是认为目前股价被低估,充分相信未来公司的发展以及把握市场反弹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传递信心从而稳定市场,另外也可以改善公司基本面数据。当然也不排除部分消极原因的推动,即某些企业认为目前缺少优质投资项目,宁愿选择用现金回购股票。

猜你喜欢

稳增长港股盈利
农村电商怎么做才能盈利
港股通一周成交情况
车市仅三成经销商盈利
不盈利的扩张都是徒劳
13年首次盈利,京东做对了什么?
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
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
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