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坤:用微弱的光照亮科研路
2022-01-19李可
李可
郭景坤(1933年11月21日~2021年8月17日),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著名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原所长、学术委员会原主任,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及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他的研究成功适用于多种陶瓷与金属的封接方法,为我国陶瓷封接以及电真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国内率先主持和开展纳米陶瓷研究,指导开展的光学和光功能透明陶瓷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郭景坤幼年时,父亲在一家首饰行工作。他16岁就出来学生意,满师后一直在柜台上当销售。一家四口住在12平方米的三层阁中。青少年时过着上海旧里弄的“野”孩子生活。
回想起来,求学时代的很多东西让郭景坤受用一生。大学里郭景坤学的是俄文,工作上要用的大多是英文,中学时学习的英文,再加上自学,让郭景坤受用一辈子!
很多年后,郭景坤从事材料方面的研究,每一项成果都和化学有关,而郭景坤对化学的兴趣,正是从初中时开始的。高中毕业后,郭景坤曾在一所夜校中当过一学期化学教师。自己准备各种药物器皿,做实验给学生看。有一次做制备氢气实验,爆了一声,同学们都呆了,郭景坤却感到很带劲。后来考大学时填的第一志愿就是化学系,奠定了郭景坤的终生方向。
1950年7月,郭景坤高中毕业。当时上海刚解放不久,兄长参了军,父亲失业,郭景坤无心再继续念书,他只想找个工作,帮助维持家里的生计。报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华东区公司,之后被派往福州工作。
离家工作的那段时间,强烈的求知欲使郭景坤很想继续读书。1954年上半年,郭景坤让父母将中学时读的书寄来,自己复习。恰在这个时候,公司里的一位同事也想报考大学,于是就壮着胆子向经理邓超同志提出他们想离职报考大学的请求。没想到经理邓超立刻批准了他们的报告,还给他们一个月的假期进行复习。直到现在,郭景坤依然很感激邓超同志,是他给了郭景坤改变人生历程的机会。
大学四年,郭景坤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
郭景坤早期从事陶瓷与金属封接研究,研究成功适用于多种陶瓷与金属的封接,解决了我国电真空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鍵。后从事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研究成功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极好的耐热冲击和耐烧蚀性能。他研究陶瓷材料的强化与增韧,以及陶瓷发动机用材料与部件,使我国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能够进行陶瓷发动机行车试验的国家之一。近年从事复相陶瓷、纳米陶瓷研究、陶瓷材料的晶界应力设计研究、陶瓷的低温烧结和多相材料研究。
郭景坤是我国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20世纪60年代,他从事陶瓷与金属封接的研究,系统研究了高铝氧瓷金属化工艺,解决了两种大型高铝氧瓷与金属的封接件的工艺,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和国家新产品二等奖。
70年代,郭景坤主要从事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系统研究了各类纤维与陶瓷在化学上的相容性和物理上的匹配行为,成功研制出一种综合性能极为优异的碳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上的空白,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981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80年代,郭景坤从事陶瓷的强化与增韧以及陶瓷发动机材料的研究,使我国成为在国际上继美、日之后无水冷陶瓷发动机行车试验成功的国家之一,1992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提出了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以及陶瓷多相复合的概念和陶瓷材料的多种强化与增韧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5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80年代末在我国最先主持和开拓纳米陶瓷的研究,在碳纳米管补强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好的进展。
郭景坤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对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要实现科技创新,特别要重视基础研究,从源头抓起;主张年轻人逆向思维,提倡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郭景坤用他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正是这样做的。多年来,郭景坤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我国高温陶瓷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了我国陶瓷材料的研制与推广,他不遗余力四处奔波,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郭景坤多次代表我国主持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多次赴国外讲学,他一生勤奋笔耕,曾与他人合著、编译专著14种,发表论文300余篇,多篇被SCI、EI收录。培养了博士生以及招收博士后50余名,还曾是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数十所大学的名誉或兼职教授。
不畏艰难,不断进取,始终是郭景坤追求的目标。40多年来,郭景坤在无机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绕过了一个又一个“险滩”和“暗礁”。他不懈追求、奋力拼搏、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力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郭景坤甘愿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付出一切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必将鼓舞年轻一代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发挥能量、承担责任,为实现祖国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步入古稀之年,我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挑战——我患了喉部鳞癌。病榻之上,回首我七十多年的人生,少年时代对化学的兴趣似乎注定了我这一生的努力方向。
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也让我深深体会到,科研成果是决不能靠所谓“短、平、快”拿到手的。
科研工作中苦恼与欢乐并存,苦恼是绝对的,而欢乐只能是“昙花一现”,但为了这短暂的欢乐,我们却无怨无悔地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
知识面广一点、思维发散一点,科研智慧和灵感有时就会更多一点。
我认为要实现科技创新,特别要重视基础研究,从源头抓起;主张年轻人逆向思维,提倡标新立异,胡思乱想。
光不在强有热则明,只要我的微弱的光能为国家再做点什么,能为家乡和祖先前的长明灯中添上一点油,吾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