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2021
2022-01-19张文宏苏炳添
张文宏 苏炳添
【编者按】在2021 年即将结束之际,新华社、新世相和新浪微博联合发起“年终提问2021”活动。在此,本刊选摘了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张文宏主任和男子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苏炳添的回信。
流水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
张文宏
年轻人:
看到你们的来信,我觉得很温暖,仿佛看到年轻时的自己。
2021年过得特别快,转眼间抗疫已经两年。正常的生活一再被打断,“不确定性”成为一个高频话题。特别是年轻的朋友,本来对未来有无穷的憧憬与计划,但变化总是一再打乱计划好的人生,使人怀疑按原有计划是否可以走到期望的目的地;面临新的人生选择,也会怀疑,到底应该坚持还是放弃。
有人把人群分为“前浪”与“后浪”。其实无论生在哪个年代,年轻人生活的主色调就是焦虑与希望并存。无论你同意或者不同意,你们注定要与时代共成长。但生活的特点就是变迁与跳跃,充满突如其来的命运变换。这种变化与不确定性,有人喜欢,有人惧怕。每当我们走过一个年代回头看,就会发现,那是把不确定变成确定的过程。
从本科毕业算起,我已经行医28年。28年,足以让一个年轻人变成老头儿。2021年岁末突然回想这么多年在这座城市生活打拼,貌似只是像平常那样看病、查房,“过日子”,但点点滴滴的细节,好像也构成了一种值得一过的生活。
回首自己的年轻时代,我也一直挣扎在不安与焦虑中。大学毕业时,学历更重要。为了有更好的发展,我放弃分配的上海户口,转而去读硕士。硕士毕业,户口突然变得重要了。为了在上海生活得更好,可以养家,我又放弃了读博士的机会,再次去找华山医院感染科当时的主任、我此后的导师翁心华教授,希望进入感染科。当时感染科不怎么吃香,整个学科进入发展低谷,很多人辞职去外企工作,我便有机会争取到华山医院这样的一流医院每年为数不多的临床岗位。一个外地青年,落地陌生的城市,生存是第一位的,曾经的理想反而被暂时忘记。
就在23年前,我还想过放弃。当时因为感染科的工资极低,我几乎没法在上海生活,于是向翁心华教授提出辞职。老师尊重我的想法,但让我再考虑一下。我不忍放弃自己追求多年做医生的愿望,便坚持了下来。
生活可能就是这样,看似平淡,但会一点点向前挪。2001年,我去香港大学微生物系进修,这个团队后来在2003年分离出了“非典”病毒(SARS冠状病毒),前些日子又率先分离出奥密克戎新冠变异株。“非典”后,为了让临床研究和科研能够更快地与国际接轨,我花了一两年时间去国外学习、工作。回来后继续做医生,每天在看病、查房、做研究中度过,其间还曾下乡治疗贫困地区的耐多药结核患者。直到这次新冠肺炎暴发,我开始和团队每日对付新冠病毒。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经历都帮助了我。当时认为很普通的选择,最后都组成了确定性的结果。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挑战与命运。我们这一代,曾经以为自己打拼最辛苦,现在看是赶上了快速发展的时代。现在的年轻人则不同,国家正处于最好的时期,对年轻人来说,时代给予的机会与挑战并存。
我们同时身处时代之中,我们都是普通人。即便出身贫寒,如果足够坚强,又有毅力,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都有机会做一个弄潮儿。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很普通,但我想我们要有信心,一个好的时代,会让每个普通人享受自己的普通,让每个奋斗者享受自己的奋斗成果。
时代的潮水总能跨过一个又一个山头,个人的命运也是如此。
流水要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我们即便普通,但只要不下场,都会随着时代潮水不断向前。在每一个看似普通的选择面前坚持不放弃,我们终究也能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部分。
你依然可以“飞”起来
苏炳添
朋友们:
收到你们的留言与提问,我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和我同龄的朋友,在担心自己人生“赛道”上的竞争与淘汰。这种年龄带来的焦虑和紧迫感,也是最近几年我不得不面对的事。
几个月前我刚过了32岁生日。这两年每次参加比赛拿到长长的运动员名单,看到上面只有我一个“80后”,其他人都是“90后”甚至“00后”,我就想,真的老了。因为身体机能、伤病等,短跑运动员通常到二十七八岁就会考虑退役,很少有人过了30岁还在继续跑,并且能出成绩的。我也受到影响,一度相信,28岁就是该退场的年纪。
2015年,我26岁,第一次跑进10秒,创造了9秒99的亚洲纪录。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我一直状态不好,在伤病中挣扎,再没有接近这个成绩,我也不再相信自己还能跑得更快。在2017年全运会到来之前,我偷偷写了一份退役报告,我想等拿到全运会百米金牌后,以国内最高的领奖台为终点,像我的前辈们那样,在28岁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
没想到在全运会的决赛前,我意外拉伤了右大腿后肌。本计划用金牌完美谢幕,我却与金牌失之交臂。今天回头再看,也许我反而应该感谢那次失败,因为正是那種巨大的遗憾,重新点燃了我的斗志。
输掉比赛后,我问自己:“苏炳添,你甘心就这样离开吗?你真的跑不动了吗?”当时我跟太太刚刚举行完婚礼,她正热切地盼望着我回归家庭。我跟她说了我的想法,她没有多说一个字,就取消了包括蜜月在内的所有私人计划,全力支持我回到训练场上。同时,我幸运地遇到了后来的主管教练兰迪·亨廷顿。兰迪和他的团队不仅在技术上给予我巨大的帮助,包括通过针对性训练改善了我肌群力量和脚踝刚性不足的问题,调整我的起跑姿势不合理、起步步长偏小、扒地技术不合理、全程呼吸和速度节奏不佳等情况,还从心态上帮助我建立了强大的信念:我有进入奥运会百米“飞人”决赛的潜能。
“奥运百米飞人大战”是全世界最激动人心的比赛之一,也是每一个短跑运动员的梦想。随着训练和比赛的推进,我开始相信兰迪并不是在忽悠我。我,一个接近30岁的黄种人,真的有可能站到奥运百米决赛的起跑线上。
突破比想象中来得更大。2018年6月23日,我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马德里站中,跑出了9秒91的新历史纪录,并在几天后的巴黎站上,再次稳住了9秒91的成绩。
28岁时看似走到尽头的职业生涯,在29岁时又迎来了新的突破。更让我开心的是,和新纪录一同来到我生命中的,还有我的儿子天天。作为父亲,我想就算是给儿子做榜样,也要继续跑下去。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可打破的年龄“魔咒”。
2019年开年,我信心满满,正准备大干一场时,我的腰部在一次训练中严重受伤。失望?难过?放弃?这种感觉只有自己知道。在一个周日,我独自走到运动场,站在跑道前,问自己是不是真的跑不动了,我的内心很快就告诉我答案:我还能跑,只要克服伤病,苏炳添依然可以“飞”起来。
人的生命不可能一直处在“高峰”,经历低谷时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爬上来。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致使东京奥运会推迟。我这个“老”运动员也倍感压力,好在队里把集训和国内比赛的保障做到了极致,我要做的,就是为东京奥运会充满电、蓄足力。2021年4月,在广东的一次比赛中,我逆风跑出了9秒98的成绩,这是我时隔2年8个月后,再次破10秒大关。那个风一样的苏炳添终于回来了!
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当你在一行干得足够久时,你就会产生一种“职业预感”。对我来说,这种预感就是,当你每一次站到起跑线上,你就知道自己今天的状态如何,能不能跑出好成绩。
2021年8月1日的那个夜晚,我站在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的起跑线前,准备冲击百米决赛的资格。一种熟悉的预感浮上心头,这种预感在2018年的马德里出现过一次,那场比赛我跑出了个人最佳成绩9秒91。
这场比赛有了!我在心中默念。发令枪响,如风驰电掣一般,我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不到1分钟,我就在大屏幕上看到了自己的最新成绩:9秒83!
我赢了,赢了对手,赢了时间,赢了自己。
回过头来看,把年龄当作问题,就是自己给自己设限。
当运动员到达一定水平时,这项运动就不再只是身体上的竞技,老运动员更成熟的技术和常年在赛场上积累下来的经验,有时会比年轻的身体更有优势。这一点,我想不管是在运动场上,还是在职场上,都是相通的。
东京奥运会结束以后,很多人问我:“9秒83后,32岁的苏炳添还有可能突破极限吗?”我想说,极限都是别人讲的,我不突破极限,我突破自己。
我沒有离开跑道,因为我看到了继续突破的可能。虽然这很艰难,但我想继续坚持。
2022年,让我们一起,去试试自己的无限可能。
朋友们,不管是28岁还是35岁,你依然可以“飞”起来。
(竹 韵摘自微信公众号“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