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略探析
2022-01-19王思梦
[摘要]为更好地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培育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和深化“双高”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维融通的教学逻辑思考,已成为当下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培养的应有之义和创新聚焦。本文通过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解析,提炼教改中的理念元素,探索适用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多维融通策略,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思梦(1987- ),女,黑龙江绥化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无锡 2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发展阶段主旋律影视文化的社会传播生态重构研究”(课题编号:2021SJA0935)、2020年中国机械职教政研会项目“当代影视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SZ20B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跨文化融合视域下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构建与治理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9SJB28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2-0103-05
为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确保“双高”院校更好地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培育适应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按照“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双高”院校如何推动和深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形成多维融通的教学改革逻辑,已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索的困境与解析
(一)艺术生与非艺术生的个性差异
艺术类学生是高职院校学生中具有独特专业特性的学生群体,在特长技能、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等方面与普通高职生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是艺术类高职学生普遍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较弱。在艺术设计专业“三教”改革中,教师如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填补逻辑短板,拓宽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二是艺术类高职学生基本都具有乐于实践和崇尚实践的心理,但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在课程设置方面,艺术生在高中乃至更早的美术学习阶段中习惯了小班教学模式和相对自由的学习方式,基础课的纯理论特性使部分艺术类学生在入学初期难以适应。有针对性地对基础课程进行教法改革对促进艺术类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三是部分艺术类学生缺乏团队意识与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基本美术功底与审美鉴赏能力的艺术生在实践活动中往往偏爱“单打独斗”,与他人合作意愿不强,缺乏团队合作能力。但是这样既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初衷不符,也与艺术设计行业岗位需求不符。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二)教材的滯后性与岗位需求的适配性相对偏弱
求新求质的课程设置离不开与之配套的教材开发。随着国家迈入“十四五”规划新阶段,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不断完善,第三产业尤其是终端设计领域日新月异,“全息”设计时代宣告来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创新教材形态,推行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现阶段的艺术设计专业教材亟待规范和创新,使教材体系适配教学体系、技能传授紧贴岗位需求。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课程教材的滞后性与岗位需求的适配性矛盾逐渐突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探索新形态教材的开发和应用,动态调整艺术设计岗位技能与艺术设计理论方法相互浸润,改进产教融合的教学资源,及时更新与整合。
(三)教法的单一性与教学的交互性矛盾凸显
教法是教学改革最关键、最核心的一部分。部分艺术设计专业课堂虽已开展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资源,但从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艺术设计类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指导不对称,理论和实训常常因项目一体化不到位而形不成合力。二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程度不平衡的问题。基础理论课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缺乏创新,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三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信息化运用不够规范、流于表面,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平台的案例展示功能,仍依赖传统教法,致使课程教学延伸度不够,创新转化力不强。四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对知识目标、岗位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不能准确区分和把握,使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五是忽略“学生是主体”这一根本原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缺乏解决方法。六是评价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形成长期有效的评价以及不能全面反映和突出高职艺术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教师的“双师”型与“双高”同一性存在匹配错位
在“双高”背景下,高素质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是培育新时代艺术设计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导者。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完成“双高”建设师资指标,大量引进应届青年博士教师,但是部分应届博士因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与教学经验,与行业企业发展和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导致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同时,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比由于单招和扩招面临失衡,在校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往往不能按时保质地参加行业培训;校企双方也未形成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转换机制;产业学院、产业教授和技能大师项目落地困难;导师制项目教学形式大过内容等问题都在制约“双师”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素质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因其特殊的专业性质,需要组建真正的产教融合式“双师”型艺术设计教师队伍。
二、协调教改视角——艺术设计专业教改创新探索的追求与理念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厘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于“双高”建设的重要性与当下面临的困境,根据《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国家、省、校三级职业教育标准体系逐步完善,职业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评价体系更具职教特色”的指向要求,拟定“双高”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特别是在新发展阶段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促进“专业+职业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艺术型人才。从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攻坚行动的战略高度,紧紧抓住产教融合这一实质核心,拓宽艺术专业教学资源,优化实施“增值”教学评价,促进“育训结合、书证融通”,深挖教学改革理念元素,以加强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促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理念元素
1.情境激趣,资源多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使大部分艺术设计类课程在实训基地开展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学资源也不应局限在传统教材上,应大力倡导实施“以素材作教材、以现场作课堂”的多样教学形式。由于艺术类高职学生偏爱情境式导入、真实场景+技能融通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应该根据专业知识链与逻辑关系进行创新编排,课程内容构建要避免生硬地灌输理论。同时,将设计概念通过信息化手段情境导入,实行教学资源多元匹配和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学有道,评价有效。引导职业学校开展信息化培训,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以及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本身存在多种贴近大学生兴趣点的技术技能知识点。如“版式设计”课程中的手机App软件设计环节、“虚拟VR设计”课程中的虚拟交互游戏、VR虚拟演示环节等,这些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另一方面,在教学评价上,除了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之外,还要逐步构建“增值评价”的有效大数据平台,完善网络调研、在线评教、诊改推送等信息化评价指标,使学生的学习成效获得全方位、多渠道的评价。
3.项目融合,以赛促教。一方面,开发项目式教学(PBL),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从选取教学案例到实施教学内容,每个环节基本都能找到与企业项目的契合点,实现“三接三融通”,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形成产教融通、校企融通、职业技能和职业养成融通。另一方面,将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大赛融合。将企业成熟的应用技术进行教学转化,促进产教融合、赛证融通。将项目式教学辅以赛事成果转化,使课程任务通过真实比赛与企业项目对接,提升学习效果的落地转化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比赛成果和项目经验反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
4.培养素养,提升社会认同。高职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打破“工具主义”的高职教育观。艺术设计教育属于人文教育,因此在课程建设中要突出人文特征,要具备完善职业人格,培养职业情怀,培育工匠精神的功能,解决艺术设计类学生思维活跃,但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同时,做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工作,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体素养,增强社会认同感。
三、多维研究设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探索的方略与共融
(一)构建“3-4-5”教学模式
1.教学理念“3引领”。构建“3教”“4法”“5评价”教学模式。以教学改革中的“教师—教材—教法”三步走为引领,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贯通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由因到果的教学规律。三步走必须依托产教融合置于具体课程中进行项目式教学,系统化重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完善生产过程与跟进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做到“教师—教材—教法”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统筹规划。
2.教学环节“4聚焦”。在教与学两个层面分别创设情境,环环相扣,使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教学互动更真实、教学效果更显著。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平台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项目实训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专业学习过程,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基础知识概念解析需要辅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情境式教学环境,具体表现为:一是聚焦“四维认知”的情境。教学中通过四个维度的实际案例进行情景式导入,即学生作业、大师作品、企业案例和大赛成果,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变单一的教学案例展示手段,最大化地融入多元信息化教学资源,令学生在情境中领悟知识要点,转化学习成果。二是聚焦“角色扮演”的移情共性。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户与企业的“角色扮演”,激活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移情共性点,更真实、更贴切地反映艺术设计行业的流程与规范,更好地了解岗位能力要求。三是聚焦从点到面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一系列复杂的学习模块简化为几个小点,分别为发现问题、拆分问题、发散思维、聚焦问题和突破解决。加入小组讨论环节后,多个小点又可以组合成多种学习模块,学生可以单独使用该学习法,也可以组成小组共同研讨,增强艺术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四是“差异导向”的评价机制。主要是对课后学生知识吸收差异化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由企業导师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对达到目标的学生与未达标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复习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教学评价“5位一体”。结合学情分析、项目式教学情况、1+X证书等,构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5位一体”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生自评、教师导评、企业参评、大赛促评和证书测评五个方面,同时,过程化反馈+企业创意采纳为辅助评价。首先,学生自评与教师导评应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其次,企业参评与大赛促评可作为学生求职就业时的参考依据。最后,课程结合1+X证书中对技能岗位的要求,实现推动更多职业学校参与1+X证书制度实施,服务学生成长和高质量就业目标,增强个体增值评价效应。
(二)采取“解锁闯关、三点互融、学导双螺旋”的教学手段
以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艺术设计概论》为例。第一,采取解锁闯关教学手段,根据课程标准、技能岗位和素养需求,结合本模块教学内容等因素将模块内容划分为三部分: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设计、尝试创新设计、拟成为合格的设计工作者。这三个部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按照顺序将教学环节设置成挑战闯关模式,每个挑战环节都需要解锁新技能、新知识点,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集齐钥匙才能进行下一环节直至完成游戏。将教学过程模拟为闯关游戏的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改变了理论知识不易记忆与理解的弊端,这样既贴合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本质,又抓住了高职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学中乐、玩中学”,并且收获成就感,积极投入下一关卡中去,从而使学习效果与效率得到提升。第二,创建三点互融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岗位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一一对应,创建以校企合作中的实际项目为任务点,以创作实践内容为技能点,以基础理论为知识点的三点互融教学模式,使知识点、技能点、任务点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第三,采用学导双螺旋教学手段。一层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小組成员自寻亮点、互问互答;二层以教师答疑与引导为中心,示范指导共性问题,引导小组间良性竞争,增加教学趣味性,促进教学互动,师生共长。
(三)实施“多维信息+多方评价+多元育人”的教学策略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标准和“双高”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多种智能信息交互终端辅助教学的具体实施要依托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习通教学互动平台等教学资源,注重网络教学资源更新迭代,将多种技术有效融合,帮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进行多终端移动学习。同时,充分利用课程数字平台的资源整合、考核评价、投票讨论等功能,结合H5小程序、交互小游戏等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及时发现学生疑问进行解答,并及时调整授课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影像投屏、发起弹幕、VR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设计过程、学习设计方法与提供作业反馈,使学生完成课前技能初练、课中技能精练、课后技能巩固拓展,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推进“多元育人”格局的形成。
(四)打造“双师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团队
“双师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团队既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首先,艺术设计专业应以校企“双向”互通为主要途径,由国家级产业教授、大国工匠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兼任项目导师,建设产业学院。定期开展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项目和技术技能交流讲座,完善绩效奖励机制,避免聘任期挂名等现象。其次,加大培训和引进教师力度,提升在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以建设结构性创新教学团队为关键提升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强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练实操水平,提升专业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最后,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既为专业教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的同时,也要做好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的育人工作,实施课程思政,使专业课程成为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渠道,使教师团队发展跟上教学改革进度。
(五)打造新发展阶段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精品课堂
利用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资源设计艺术课程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生动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观。一是在思政元素的融入上:需要培养学生积极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使其勇于担当文化强国的使命;需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增强对劳动活动的热爱,更好地服务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利用现有资源将创意转化为实物。二是在课程实施上,应该校内理论课程结合校外实地艺术参观与调研,丰富课程内容,夯实通识基础知识。同时,可以邀请工匠大师亲临现场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并全过程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创新、高审美与劳动的能力。
“双高”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认真审视并探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建设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特色突出的艺术设计专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1-24.
[2]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Z].2020-09-16.
[3]王楚鑫,吕腾.应用型本科中的实践教学“三教”改革探索——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1(1):126-129.
[4]王国忠.简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两翼”教学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