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智慧—坎儿井
2022-01-19应沛灵
应沛灵
在我国干旱的土地里,有一条地下长河——坎儿井,它承载着人们的智慧,从古流到今,生生不息……
坎儿井是一种井、渠结合体。新疆地区气候干旱,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水源,新疆各族人民用智慧创造出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这种巧妙的设计,正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从富有智慧的构想到实实在在的成品,还要经历开凿这一过程。然而,坎儿井的开凿并不像它里面流的水那样顺畅无阻。在开挖线上,每隔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工作,总工程量非常大。除此之外,挖井人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得知道挖在哪,挖多少,挖多深。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双手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共有坎儿井1784条,年出水量6.82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3万亩。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总长度超过5000千米,可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
但随着地面引水工程的建设和机井的普及,到2003年,新疆的坎儿井数量已经减至614条,年出水量减少56%,灌溉面积减少52%。目前,坎儿井的抢救工程已全面启动,人们意识到坎儿井的优势和价值不可替代。有越来越多曾经干涸的坎儿井又流出了汩汩清水。这是为了新疆人民的生存发展,也是为了能够保留这一智慧的创造。
坎儿井已经成为与新疆人民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像血液,在他们心中沸腾。它要一直流,带着干旱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世世代代流下去。
[【胡老師评】]
小作者根据材料提示,以“坎儿井承载着人们的智慧”为主题,整合、组织材料,从来历、工作原理、开凿过程以及发展变化几方面介绍坎儿井。
小作者抓住坎儿井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特点,浓缩材料,以精练的语言概括坎儿井的来历和工作原理,并点出这种设计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说明坎儿井的开凿过程时,以“每隔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开挖靠点油灯工作”“得知道挖在哪,挖多少,挖多深”突显开凿的艰难。借助列数字的方法详细写出了坎儿井的数量、年出水量、灌溉面积,语言准确而严谨,更在与京杭大运河的比较中,为读者呈现了坎儿井工程的浩大,深刻体现了劳动人民辛勤的付出。随后,在今昔对比中,引出坎儿井面临干涸的危机,以及人们为保留这一智慧的创造而开展抢救工程的现状。小作者在结尾处借助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坎儿井的水流比作血液,沸腾在新疆人民的心中,体现了坎儿井不仅是一条地下长河,更是一条生命之河。这一劳动人民的智慧要“世世代代流下去”,首尾呼应,有回环往复之效。
本文紧紧扣住“智慧”一词,以“总—分—总”结构展开说明,结构完整而清晰,中心突出。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内容真实可靠,语言具体准确。更为出彩的是,小作者赋予了坎儿井“流动的智慧”这一形象,行文气韵流动,有一种动态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