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山理论”下 《老人与海》为何不简洁?

2022-01-19楼静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罪过老人与海海明威

楼静

一、缘起

在上《老人与海》之前,我距离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已经有大约20年的时间。我工作之后曾阅读过很多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由于要上课的缘故,《桥边的老人》是烂熟于胸的,《白象似的群山》《永别了,武器》都曾给学生补充过,更不要说别的试卷中出现的习题。但是我一遍都没有回头再看过《老人与海》,因为我现在都还记得当时阅读的感受——这是一本极其无聊的书,一个老人出去打鱼,跟鱼作斗争,赢了,又跟鲨鱼作斗争,鲨鱼把鱼肉吃光了,他把一副鱼骨架带回岸边。没别的了。就这样一个故事,里面大片大片的心理描写,自言自语,我当时真的是硬着头皮看下去的,因为我的老师说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著作,里面还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现在它被选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课文当中,我宁愿自己上的是海明威的别的小说,类似他的《杀手》《乞力马扎罗的雪》,我也不想上这样一篇我无感的小说,但是迫于教学,我只能再次拿起它。读完一遍之后,我发现,我20年前的阅读感受是对的,它依然让我觉得很无趣,反反复复地唠叨一些话——就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海明威这样一个崇尚简洁的人,为什么会在《老人与海》当中不惜笔墨地重复呢?

二、探究

(一)引导

于是,我重新翻开节选的这一部分,去寻找重复之处时,我发现的是四处“这简直像是做梦一样”“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我真希望这是一场梦”“真希望这是一场梦”。那么,为什么海明威要反复说“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呢?我把这个问题带到了课堂。

和学生们相互交流后我们认为,老人在这个时候对于大马林鱼的感情已经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兄弟、敬重的对手。可是,他却没有办法阻止它被鲨鱼啃噬、撕咬的命运,于是他有些后悔捕捉了这条美丽、高贵的鱼儿,捕获了它,却不能保护它,那还不如不要捕获。老人的感情是有一些后悔的。人们在面临一些后悔莫及之事时,会产生像老人一样的心理,希望这是一场梦,现实中可以重来就好了。而我还认为这是人在面临“无力感”时会产生的一种心理,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去努力、去争取、去搏击,但是在梦境中,我们只能困在梦境里,一切都是徒劳和无力的。当我们对生活有一种无力感时,就会产生“如果这是梦就好了”的想法。老人在面对这些相继而来的鲨鱼、体力透支得接近极限、猎杀工具的匮乏,越来越产生一种不能保护大马林鱼的无力感,于是才不断发出这样的喟叹。

(二)发现

顺着这个思路,还能不能再继续挖掘出更多重复出现,却非常有必要,属于加强铺垫,得以塑造老人人物形象之处呢?学生开始了他们的探究。

1.关于鱼肉

在节选的课文中,出现了很多次鲨鱼将鱼肉咬掉了一部分的描写:“它咬掉了约莫四十磅肉”“丢了四十磅肉”“它们准把这鱼咬掉了四分之一”“知道有一半都给毁了”。老人从一开始的心痛,到后来就不想再看那条鱼,他把这条鱼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还把它当成了与自己尊严有关的种种,每一次肉被咬去,都像他自己被襲击了一样。

2.关于罪过

老人在“杀了这条鱼是不是一种罪过”这个问题上纠结良久,这体现的不仅仅是渔夫对鱼的一种态度,更多的是海明威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些过度解读,“捕鱼是不是一种罪过”,尤其还是一条受老人敬重的鱼,他却要杀死它,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尊严,这是一种罪过吗?放在社会当中,我们的竞争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罪过呢?我们为了证明自己、捍卫尊严,对对手毫不留情,这是不是一种罪过呢?放在战争当中,类似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的《界河》中的士兵那样,是不是一种罪过呢?海明威将老人的内心独白,放大到人生、世界的广阔维度,但又点到为止,不再给出更多的提示,更符合“冰山原则”的克制态度,也留下了更多解读的空间。

3.关于出海

学生还发现老人总是在重复“出海太远”,因此才有了这样的厄运。那么,老人是不是在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借口呢?因为出海太远,所以没有更多的工具和鲨鱼斗争;因为出海太远,他缺少像小男孩那样的援助;因为出海太远,他的处境前所未有地孤独;因为出海太远,他的精力已经到了身体的极限……这看似是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老人对于大海,其实有着一种敬畏。

在全篇中,曾经有一个细节,“他每想到海洋,老是称她为lamar,这是人们对海洋抱着好感时用西班牙语对她的称呼。有些较年轻的渔夫,用浮标当钓索上的浮子,并且在把鲨鱼肝卖了好多钱后添置了汽艇,都管海洋叫elmar,这是表示男性的说法。可是这老人总是拿海洋当作女性,她给人或者不愿给人莫大的恩惠”。

如果把海洋与人生做一个联系的话,大海是未知的、神秘的,应该受到人们的敬畏;而人生也是如此,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保持对大海和人生的敬畏,才能让我们保持初心,不被盲目的欲望冲昏头脑。

4.关于双手

在《老人与海》中,非常多地写到了老人的双手,在与大马林鱼的较量中,它抽筋、受伤,而在回程的这部分中,老人总是将双手浸在海水里。为了保持清醒,他甚至觉得流点血也没有关系,在这段描写中,读者更多感受到的是在这种残酷的斗争之下,老人对自己身体极限的克服,他用坚定的意志将双手的伤排除在失败的原因之外,这和前面“出海”“罪恶”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人的失败绝对不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双手造成的,可能带有一种宿命的味道,所以即使是在身体的极限之下,老人依然一次又一次地举起作战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击打向鲨鱼。

在最后,出现了一个小的变化,这一次,老人不再是双手的伤痛,而是“感觉嘴里有股怪味儿,那是一股铜腥味儿,甜腻腻的,他一时有些害怕,不过那味道并不太重”,他的伤痛不再是外伤,不再是四肢的疼痛,而是战斗到了内在的极限,战斗到了死亡的边缘,耗尽了最后的一丝力气,“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这个硬汉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5.关于消极与希望

文中充满了老人的自言自语,一会儿“眼下一点办法也没有”“这下子它们算是把我打垮了”“我太老了”“搏斗也是徒劳”;但是每次,他又“说不定有好结果呢”“我就要试试看”“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一直战斗到死”。

每次他懊丧地觉得没有办法、被现状击垮时,老人又能燃起斗志,从一开始的胡思乱想中说服自己,重燃希望,到后面不假思索地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我们能感觉到,老人虽然有过很多消极的想法,但是在面对困难时,却一直没有放弃过,这种精神一直在他内心燃烧,是不灭的灵魂,永远也无法熄灭。

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并不是时时刻刻保持一种不切实际的激昂态度,他们也会有对于命运神秘莫测的清醒认识,也会对受限于自身能力的痛苦不甘,也会有“算了吧”的无奈,但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还是会竭尽全力,这才是真正的“硬汉”,才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英雄主义”,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对这些重复之处做完解读之后,我们或许可以将目光拉得更远一些,不再局限于节选部分,而是鼓励学生深入看整本书,或许又会有关于“小男孩”“狮子梦境”等地方的解读。

(三)关键词

我们从“冰山理论”出发,对文章中重复的、不够简洁之处做了那么多的解读之后,还是应该回到对“主题”的探究中来。作者层层的鋪垫、反复之下,究竟想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悟呢?

如果我们不对这些地方进行解读,就用比较宽泛的感觉去套《老人与海》的主题,那只会是千人一面,永远都在“硬汉”“英雄”之间无法突破,永远困在“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上徘徊,毫无新意。如果一本诺贝尔文学奖的经典读物只是那么单薄,那会是一种悲哀。

即使是从“斗争”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斗争的层次。比如在“精神”层面的,老人那种让自己精神不断振作起来的心理暗示,梦境潜意识里“狮子”不败的王者对自己的激励,小男孩马诺林新生一代给他的鼓舞激励;“实践”层面上,对老人动作的描写精准、细致,他熟悉每一种鱼,了解它们的特点、要害,对它们进行精准的打击。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切入,比如“孤独”“自尊”“人生”“成就”“希望”“男性”等等。

三、总结

在《老人与海》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的是自己的成长,打破自己的认知限制,挑战自己不喜欢、没兴趣的课文,就是在体验做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往往是被迫学习一篇自己不感兴趣的课文,读一本自己不感兴趣的书。《老人与海》也好,《百年孤独》也罢,并不是人人都能深入体会、人人都有极高的阅读兴趣的。不妨反过来,不是用华丽的桂冠罩在这些作品上,而是从它们让我们读不下去的“痛点”入手,找到大家的共鸣之处,抽丝剥茧,寻找它们打破常规的闪光点,感受它们不同寻常的文学创造力。

猜你喜欢

罪过老人与海海明威
不会被打败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行止
海明威的写作怪癖
言论
滥用职权罪主观罪过探析
世上几人“不差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