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背景下我国高密度社区公共空间发展研究

2022-01-18郑文杰

山西建筑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层住宅廊道公寓

郑文杰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0 引言

随着可供规划的用地面积的日益紧张,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质量的更高追求等因素都使得现有社区的景观和建筑空间结构愈发的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在全球疫情尚未结束,社区隔离可能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使居民在封闭的社区环境内获得多样化公共空间的同时又将外部不利因素降到最低成为目前需要解决问题。

1 我国现有的高层住宅特征及疫情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

现存的高层住宅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人口增加和住房紧缺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些许不合理之处。首先,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封闭的围墙使得社区孤立于城市之外,不同的社区宛如城市中的座座孤岛,难以形成任何交集。同时,临近高层住宅的城市道路在冬日也会被建筑物巨大的投影所笼罩,加上过窄的楼间距,从而在街区内形成“狭管效应”,极大地降低了空间的吸引力。其次,如此高密度的住宅必然会导致人均绿地面积的不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社区内公共空间的缺失,而公共空间的缺失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社区难以形成稳定的社区文化或者相应的社区氛围,社区看似是带有社会属性的集合体,但住户之间实则彼此孤立,缺少交流,邻里关系难以维系或者几近于无。

“社区”两字,从字面意思出发,可理解为若干个群体、组织、家庭所形成的一个相互有关联的区域,即带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群体集合。而适当比例的共享资源可以激发更多的社区活力,群体活动,从而形成一定的社区文化。但社区活动发生平台的缺乏使得居民之间彼此很难有情感交流,而这种情感交流恰好是形成社区文化的关键[1-2]。否则,社区内邻里关系将会变得愈发的疏远、孤立和生疏。尤其是在去年疫情中,社区隔离成为规范措施的背景下,社区内公共空间的缺乏就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2 相关参考案例

2.1 新加坡 “天空之城”高密度公寓

该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整体结构从本质上来说与国内现行的连栋单元高层住宅并无明显区别(见图1)。但不同于国内高层住宅立面完全封闭的做法,此案例将相应的楼层拓为公共邻里空间,舍去了不必要的立面隔断,整个空间由开放式的连廊、过道、平台相连接(见图2),从而为公寓内原本彼此独立的住户创造出了一个多功能、全天候的休闲场所,并为各种邻里事件的发生创造了可能[3]。

公共平层花园与电梯间之间的过道也采取了开敞的结构,并与休息区域巧妙结合,形成了一处独特的观景区域(见图3)。这些设定都使得住户在一些极端的天气条件或者背景下依然保留有最低限度的户外空间。而通风,采光,最低限度的公共空间以及不受天气影响的邻里事件发生场所,这些要素恰恰都是疫情隔离模式下我国高层住宅所最需要的[4]。

以该公寓的第14层平面为例,内部的公共空间流线已经用虚线标出,南北不同的露台花园通过建筑内部的空中廊道,过道或者是扶梯连接为一个整体(见图4)。整体结构上,结合南北两侧公寓的不同户型布置,设计方将公共空间均匀的分布于整个平面中。其间穿插布置有种植池座椅,开放式休闲过道,空中廊道等元素。呈菱形布置的四户公寓形成一个小的单元,而三个彼此相邻的单元形成一个整体的社区组团。从而将原本彼此分散,孤立的住户有机的串联成一个整体[5]。

同时,按照我国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 m的高层建筑,必须设置相应的避难层。因而是否可以考虑,在满足相关消防规范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防火材料,将此种平层花园的形式与高层避难层进行相应结合,从而使得单一场所的功能更加多样化。

虽然此案例在结构上与国内现行的高层联栋住宅并无本质区别,但这种在建筑内嵌入休闲廊道与小体量观景平台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建筑内部的转折过渡空间。在改善邻里关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区绿地的使用压力。最重要的是此种与住宅建筑合为一体的公共空间布局方式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少居民的非必要外出需求,在极端天气或者特殊背景下为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了合适的休闲场所[6]。

2.2 台湾地区Sky Green公寓

该项目位于台中市人口稠密的市中心区域,作为独立的公寓塔楼,由两座26层的大厦组成(见图5),底部3层为商业空间,4层及以上都是公寓区和零售空间。两座公寓塔楼与现行的公寓楼并无太多的区别。但在立面上,每层都选取了一定比例的公寓阳台做了不同程度的悬挑,从而形成独立的,依附于建筑表面的种植池(见图6)。并且在建筑外立面材料的选择中,也适当的选用了一些耐腐蚀的网状金属格栅作为建筑外立面垂直景观的依附框架(见图7)。

公寓每隔5层就设有一个开放活动平台,使得户外活动空间能够与建筑内部的生活空间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立体的邻里社区空间体系(见图8)。而建筑表面非均匀分布的种植池在改善建筑附近街区微气候的同时也使得建筑的立面造型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得益于种植池体系的存在,整个建筑也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群落,在提升区域内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同时,也使其更为稳固。

通过较低的技术难度和施工成本较好的解决现代高层住宅的绿化公平问题。以预留种植池和垂直绿化格栅两种结构为主要载体,在部分降低建筑的热传导性同时,也极大的修复了区域的生态多样性,但对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区域来说,夏季蚊虫不可避免的增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宜居性。

2.3 新加坡The Minton社区

项目位于新加坡,作为一处高密度社区,共由10栋15层楼 和8栋17层楼的公寓大楼组成。各栋楼间保留有充足的空间。设计在开阔空间内充分利用了场地地形,通过桥梁和天空阳台连接起了各栋大楼,从而创造出全然不同的观景,步行体验。

该项目基地两侧存在一定的原始高差,为了便于出行,故在地势高差起伏明显的区域架设步行廊道作为通过方式,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公寓,以此来解决居民的出行问题(见图9),并且廊道本身也做了一定的艺术化造型处理。而廊道下方原有的高差地势则通过梯田式的带状跌水和种植池来层层消除(见图10),形成一种蜿蜒回转的园路体系。从而在同一竖向空间内,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维度的路径体验,分别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时间段的需求。

除此以外,在公寓内部,相应的楼层空间也被打通连为一体,集合成一处公寓内所有居民共享的空间,且该空间还集合了书吧,茶室,观景平台等多种功能,空间的边缘被处理为“天空阳台”(见图11),流线的立面外形丰富了人们的观景视角,而活泼的色彩则进一步的强调了其空间属性。

依托场地内原有的基地情况,因形借势,根据地势创造出与场地相呼应的公共空间。将居民常用的公共空间类型以箱体的形式整体嵌入建筑内部,外沿通过适当的悬挑形成独有的观景平台,不同的平台通过户外廊道相连,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园路系统。同一平面的平台宛如一个个节点,而户外廊道则将这些节点依次串联,组成完整的步行网络。

3 对我国未来高层住宅社区公共空间发展的启示

3.1 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和建筑连廊

在现行高层住宅建筑结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可考虑将适当的楼层拓展为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以满足居民在极端天气以及疫情社区隔离模式下的低强度活动需求。空间立面采用开敞或半开敞的形式,以最大限度的引入自然光,通过自然通风实现空间内的空气循环,并结合种植池,休闲设施,乡土植物以及适当的人工照明。通过楼梯,电梯与其余楼层相连,在建筑中形成多个夹层活动空间。

住宅建筑中较低层的活动平台亦可通过连廊或天空平台等形式与其余的住宅建筑相连接,使临近的多个住宅建筑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甚至可以将不同社区之间通过类似的天桥或者廊道相连接,使得单个社区的公共空间可以被多个社区所共享,从而形成相互关联的社区组团。在不影响建筑结构的前提下,也可将此类连接空间与低强度的垂直绿化、建筑绿化相结合,并与地面交通系统相连,使得居民在疫情隔离模式下也可获得不同竖向维度的空间体验。并且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取模块化的预制钢构件为主体材料,使其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需求与场景进行部分更换,拆卸[7]。

3.2 垂直绿化,建筑绿化与屋顶绿化

在建筑外立面上,可以通过楼板结构悬挑的处理方式,将其向外延伸出适当的空间作为垂直绿化的种植池或种植阳台,种植浅层草本或者矮茎灌木。亦可在建筑表面安置金属网格栅,以此作为攀爬类草本植物的依附框架。在美化住宅建筑立面的同时,也可极大地丰富社区内的生物群落系统,并改善社区内的微气候。

利用屋顶绿化以及建筑垂直绿化的植物,栽培基质以及植物具有的截留、吸收、阻滞、贮存和净化雨水的能力,可以形成一套“近自然”的雨水管理过程。一部分降雨可以被景观植物截留,另一部分则可以暂时存储于土壤介质之中,并通过蒸发与植物的蒸腾作用补充大气中的水分。多余的雨水则可以通过事先埋入的暗管和蓄水箱进行收集,收集后的雨水在蓄水箱中经过初步的沉淀和过滤以后,再通过控制室的水泵或过滤设施进入社区的灌溉系统以满足建筑、社区绿化的日常灌溉需求。并且,由植被构成的绿色立面或者绿色顶面能够极大地降低建筑的热能损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能源消耗[8-9]。

3.3 5G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

随着5G技术的出现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愈发成熟,“智慧城市”成为了当下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智慧城市”概念的推出也推动了多个行业与产业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城市景观与公共空间也不例外,智慧景观成为新潮流。自4G技术出现以来人们愈发习惯于触摸式、自动化的生活情景,而5G则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城市景观的智能化发展本质上也是在迎合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在疫情背景下,这些智能、非触摸式情景的出现也会极大的降低接触式传播的风险[10]。

4 结语

目前,随着国内第四代住宅的出现,以及国外垂直森林住宅体系的成熟,建筑绿化与垂直绿化理念开始逐渐被大众所了解。但相比于高空中的绿色花园,个人以为,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社会,高层住宅中保留有相应限度的户外活动空间也十分必要,它不仅可以为邻里交流提供一处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平台,也使得全天候的社区活动成为可能,从而有助于社区文化的形成。

猜你喜欢

高层住宅廊道公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一起高层住宅火灾的调查及其启示
超高层住宅的给排水设计研究
浅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高层住宅中的运用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树洞公寓怪房客
前滩禧悦公寓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共享公寓
高层住宅地下室渗漏的原因及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