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脑卒中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2-01-18赵杰刚
赵 璞,赵杰刚
脑卒中是公认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是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也是第三大致残原因[1]。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创伤和应激源相关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侵入症状、回避症状、认知和情绪的负面变化、觉醒或反应的变化[2]。
PTSD是脑卒中病人发病后出现的心理问题之一。有关脑卒中病人PTSD的研究最早由英国学者Berry[3]于1998年提出,此后不断有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脑卒中病人PTSD的发生率较高,在4%~81%[4-9]。研究表明,脑卒中病人发生PTSD与年龄、性别、性格、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应对策略、焦虑、抑郁、述情障碍等因素有关,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10-16]。PTSD对脑卒中病人的危害较大,不仅会降低病人的服药依从性[17],还可导致病人因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经常在夜间出现睡眠障碍等问题,出现卒中后疲劳(PSF),从而影响病人的康复过程,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18]。同时,存在PTSD的脑卒中病人重返工作岗位的概率更低[19]。本研究对脑卒中病人PTSD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进而了解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及文献来源 中文文献以“脑卒中”“脑梗”“脑血管意外”“中风”“脑出血”“创伤后应激障碍”为关键词或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外文文献以“stroke”“intracerebral hemorrhage”“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ischemic stroke”“subarachnoid hemorrhage”“cerebrovascular event”“cerebral accident”“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为关键词或主题词,在PubMed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设置为1998年1月—2021年4月。
1.2 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确诊的脑卒中病人;②以脑卒中病人PTSD为研究内容的期刊文献、学位论文。排除标准:动物实验、重复文献、会议文献、指南等。
1.3 数据的提取和建库 使用NoteExpress对文献进行导入、查重、分类。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提取文献题目、期刊名称、发表年份、文献类型、关键词、基金资助情况、第一作者相关信息(包括作者所在机构、地区)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软件对发表年份、文献类型、期刊名称、作者所在机构、地区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Nvivo 20.0软件的词语云的功能对关键词进行分析,词语出现的频率越高,字体越大。
2 结果
2.1 文献计量 初步检索出366篇相关文献,使用NoteExpress对文献进行导入、查重后,删除文献112篇;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后,删除与脑卒中病人PTSD无关文献179篇;阅读全文后,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纳入文献49篇,其中国内文献14篇(其中2篇发表于国外期刊),国外文献35篇。
2.2 文献发表年份分布及趋势 国外有关脑卒中病人PTSD的研究最早始于1998年,国内最早始于2010年(见图1),国内对脑卒中病人PTSD的研究较晚。近5年内关于脑卒中病人PTSD的文献发表了22篇,占全部发文量的44.9%。将年份作为自变量,发文量作为因变量在SPSS软件中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随着年份的增加,发文量在逐年上升(P<0.05),见图2。
图1 国内外脑卒中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文献发表年份分布
图2 文献-时间关系曲线
2.3 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和地区分布及基金资助情况 根据文献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和机构所在地区进行统计,国内发文机构共13所。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篇)。国内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地区为河南省(2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篇)、山东省(2篇)。见图3。国外发文机构共28家,其中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机构是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5篇)、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Utrecht(2篇)、University of Sheffield(2篇)。国外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国家为美国(13篇)、英国(11篇)、德国(4篇)。见图4。国内14篇文献中只有4篇(28.6%)文献有省级基金支持,国外35篇文献中有基金支持的有15篇(42.9%)。
图3 国内脑卒中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文献各地区发文量分布
图4 国外脑卒中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文献各国发文量分布
2.4 出版物的分布情况 发表文献的期刊种类共40种,其中有10种国内期刊,30种国外期刊,平均每种期刊发表文献1.225篇。国内文献中有2篇学位论文,其余12篇文献平均发表在12种期刊中。国外发表文献排名前3位的期刊是Stroke(6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篇)、Neurosurgery(2篇),分别占国外总发文量的17.1%、5.7%、5.7%。
2.5 文献研究类型分布情况 根据文献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将49篇文献分为描述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综述、Meta分析、质性研究、病例回顾,分布情况见表1。描述性研究的占比最大(79.6%),3篇实验性研究都是国内文献研究类型,国内外脑卒中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文献研究类型比较见图5。有3种干预方法,分别是锁孔显微镜治疗、循证护理和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动机访谈。
表1 国内外脑卒中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文献研究类型的分布情况
图5 国内外脑卒中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文献研究类型比较
2.6 关键词 14篇国内脑卒中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文献中共有关键词34个,出现频次在1次以上的有5个,分别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脑卒中、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影响因素。详见表2。将35篇国外脑卒中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文献导入Nvivo软件中,根据词语云功能分析关键词,结果见图6。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ptsd、stroke、patients、stress、study、symptom、depression等,说明国外的研究热点更倾向于探讨脑卒中病人出现PTSD的危险因素、不良后果等,发表的文献以描述性研究多见。
表2 国内脑卒中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文献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名前5位
图6 国外研究热点词语云图
3 讨论
3.1 国内外对脑卒中病人PTSD的研究热点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外脑卒中病人PTSD研究文献类型大多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占总文献量的79.6%,多讨论的是脑卒中病人PTSD的危险因素及PTSD对脑卒中病人的危害。这些危险因素不仅包括心理学(焦虑、抑郁等)和人口学特点(性别、性格、年龄等),还包括对脑卒中的认知、应对策略及述情障碍等[20-24]。
PTSD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常与焦虑和抑郁同时存在并且高度重叠。从心理方面来讲,存在焦虑和抑郁的病人在面对这些不良情绪时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选择一些不良的应对方式对待自身的疾病和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导致病人出现PTSD。但是,不良的应对方式这一变量在PTSD的发展中是作为“原因”还是“中介”,目前尚不明确[16]。同时,病人的社会支持也会影响脑卒中病人的PTSD症状[25-26],病人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对疾病康复的信心就会越强,幸福感会随之升高,从而减少PTSD的发生。
总之,国外对脑卒中病人PTSD的病因研究较为全面,但是主要的机制没有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目前仍有争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可以多关注脑卒中PTSD的病因研究,筛查出存在潜在PTSD风险的病人,进行相关干预,减少PTSD的发生。
3.2 对脑卒中病人PTSD的干预 我国学者对脑卒中病人PTSD的研究相对较晚,发表的文献量也相对较少,但是对脑卒中病人PTSD的干预是最先开始的。宋淑霞等[27]通过循证护理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想象回忆疗法(IRT),有效地改善了PTSD病人的不良情绪、睡眠障碍,提高了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但是病人的PTS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没有得到改善。
PTSD是一种持久性心理疾病,只通过一些日常护理或者动机访谈对病人进行干预,即使有效果也可能是暂时的,这些病人可能需要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目前没有一个较为有效干预方法可以改善脑卒中病人PTSD的严重程度,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选择一些较为温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和中医情志护理等,进行试验性研究。脑卒中病人可能会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等情况,不仅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进度,还会加重病人的PTSD严重程度,因此应该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结合康复锻炼,为病人提供更为全面的干预方案。
3.3 对脑卒中病人PTSD的研究热度 国内外近5年关于脑卒中病人PTSD研究的发文量占全部发文量的44.9%,虽然发文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但是发文量总体不高,同时研究不够集中。平均每种期刊发表相关文献1.225篇,第一作者发文量最多为2篇。国内从2010年开始有脑卒中病人PTSD的相关研究文献发表,11年来仅发表了14篇相关文献,平均每年约1.27篇。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多的学者和基金支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脑卒中病人PTSD发生率高,危害较大,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后发现脑卒中病人PTS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同时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缓解脑卒中病人PTSD的严重程度。国内学者对脑卒中病人PTSD的研究较为忽视,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有更多的学者进入该领域,加强多学科联合交流,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共同促进该领域研究的发展,促进病人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