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三)
2022-01-17袁方正
第二章 穿越“雷区”
李校长在高密一中当校长的三年,他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并尝试着把它付诸教育实践。他想要探索的是,“在高中这样一个推行素质教育的‘雷区里,我们究竟能不能既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不降低学生的升学成绩?究竟能不能让学生在高考的重压下自由呼吸和成长?”李校长所思考的,不是一下子调转整个庞大机器的期许,而是通过自己的脚踏实地,将教育理想尽可能地融进现存教育体系,以此来寻求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的最佳结合点。
李校长把学生看成真正的完整的值得尊重的个体,主张把认知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应该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成长。过去我们做好心的‘警察,当勤劳的‘保姆,剥夺了多少本应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了多少本应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这种‘管教式的教育,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学到了知识,但失去了自我。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教师的作用就是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
李校长注重经营学校文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在高密一中提出了“为四十岁做准备”的极具个性化的校训,以振奋师生的斗志,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他始终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经常思考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什么?着力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把学校办的像监狱一样,这实在是教育的悲哀。”我们不应该在狭隘的小圈子里和学生们计较。如果要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建设良好的校风,就应该从老师自身做起。我们应该变得更宽容一些,但是不失威信,要思考得更加长远,不要急躁喜怒无常,要大度、自信、宽容。这样,斤斤计较、互相猜忌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素质教育和考试成绩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当一个孩子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以后,考个好成绩应当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他通过对一个学生爱好书法的鼓励,让他自觉地去探索继续学习书法的动力——考取中央美术大学;他通过巧妙地传递足球队学生、家长及老师的担忧,放手让足球队学生拟定材料“约法三章”,足球队的学生的成绩也真的奇迹般地升了上去。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我宁肯教出一个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也不愿教出一个人格上不诚实的学生。”诚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专业教育可以让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得到刻骨铭心的东西,才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思考。与学生掌握知识一样,只有老师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教育体验,他们才能掌握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
开发课程,就是开发自己。一位教师要创造性的承担自己选择的工作,就必然要殚精竭虑地开发自己的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个性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牛同马赛跑,当然是牛輸了。但牛的失败并不证明牛的无能,反倒证明让牛和马去赛跑的人的无知。
一种真正科学有效的符合人性的制约,应当能约束人又能够解放人。它约束的是对事业不利的行为,解放的则是人的创造精神和积极性。
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过去我们太偏重于给学生挫折,给学生失败。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可失败多了,就成了成功的“后娘”。所以我们更加坚信,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待续)
作者介绍
袁方正
高级教师,合肥市行知学校校长,长三角名校长。瑶海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合肥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班主任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安徽省演讲学会中小学联合会执行会长,合肥市政治学科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