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的解读
2022-01-17胡天阳宋新泉
胡天阳,宋新泉
(1.金坛第二初级中学,江苏常州 213200;2.江苏大学,江苏镇江 211201)
1 文化自信及其培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他说:“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而文化自信就是指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据此,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要与国家国民素质教育战略的需要相结合,更应与历史教学紧密结合。
首先,文化自信需要依托历史学科来呈现。历史学科教学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弘扬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其次,培育文化自信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核心要义。2017年,我国教育部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其中,家国情怀素养作为其他四项素养价值观的体现,要求注重利用历史学科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培植学生对国家和民族高度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青年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以满足当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但文化自信的培育,并非是简单地在历史课堂中进行生硬的道德灌输,而是在保持历史学科独立性和特色性的基础上,有机糅合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分类并整合教材资源,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契合点,依托历史史实,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去解读文化自信,从而让文化自信的培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历史教学。
2 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初中统编历史教材
以下将从文化自信培育的角度对初中统编历史教材内容展开初步的解读。
2.1 分析契合角度,归纳呈现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将可以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科学地总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为基本分类依据,教师可对初中历史教材中出现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培育文化自信的契合角度,见表1。
表1 文化自信培养与初中历史教材契合角度分析
通过观察初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分布,可归纳出文化自信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呈现的特点:(1)横向上呈现碎片化。初中历史以时间为序编排教材,导致文化自信内容以零碎的形式分散在不同课文中,缺乏一以贯之的体系构建;(2)纵向上呈现断层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在七年级中国古代史教材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呈现在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则呈现在九年级世界近现代史教材中,彼此间缺乏直观的联系。
因此,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需注重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中外对比,将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化、专题化设计,便于学生从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中体会文化自信。如以《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为专题,帮助学生综合统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下册的内容,梳理党的光辉发展历程,学习党的精神和优良传统,回顾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革命和建设成就,深刻感受“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
2.2 厘清重难点,寻找培育对策
文化自信的内涵决定了文化自信培育的宏观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把握文化的核心特征;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理性研判世界文化发展形势”[3]。在此目标的总领下,通过观察文化自信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可从教学内容角度厘清初中各年级文化自信培育的重、难点,见表2。
表2 不同年级文化自信培育的重、难点
鉴于不同年级培育重、难点的差异,在不同年级的培育中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首先,在七年级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教学中,注重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利用丰富、准确的图片、音像、实物等第一手史料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拉近学生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距离。如,结合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的活动课程,开展“探索中国传统节日”活动[4],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在体悟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探究节日习俗和活动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变化,思考传统节日对当今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作用。各地区还应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采访一些文化领域的专家,引导学生从家乡历史素材出发,与教材中优秀文化产生呼应,增强学生对家乡、祖国和民族的认识、热爱与归属感。
其次,在八年级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注重从具体人物的历史行为出发,揭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探索精神。针对部分中国现代史内容,则引导学生从日常中发现、在生活中感知,避免空洞的、乏味的理论灌输和说教。如,可开展“改革开放让生活更美丽”活动[5],引导学生采访一些事件亲历者,从衣、食、住、行等多个角度出发,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增强在历史知识中的代入感和体验感。
最后,在九年级世界史的教学中,勇于打破教材体例的限制,灵活运用比较法,挖掘中外历史的联系,在传授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凸显中华地位,开阔学生文化自信的国际视野,激发学生的家国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如教师可以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一带一路”为契机,设计历史小短文征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对比所学历史知识,得出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政治政策的推行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努力寻求国际友好交流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担当! 文化自信油然而生[6]。
文化,在比较中彰显优越性,在实践中强化生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可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适时穿插对教材“相关史事”“知识拓展”和“课后活动”等栏目的探究,为学生提供交流历史文化所感所悟的实践平台,促进知行合一,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加强培育质量保障。
综上所述,初中统编历史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通史,浩若沧海,涵盖大量“正能量”,是培育初中生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悉心研读,全面系统地梳理教材知识,彰显文化自信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历史教材中培育初中生文化自信的内容,优化培育手段,提高培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