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十大育人”视域下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路径研究

2022-01-17邓春远孙宏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专业

邓春远,孙宏利

(大连海事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2],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构建“课程”“科研”“文化”等十大育人体系,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提供科学指导[3]。如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构建“三全育人—十大育人”相融合的工作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提升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信息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索的新模式和新样态。

1 目标导向下高校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要素分析

新时代信息类专业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一,自我意识明确,创新实践思维突出;第二,适应能力强,生活学习趋于网络化;第三,学业繁重,就业前景广阔;第四,自控能力差,心理问题突出。

结合某高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九大信息类专业培养计划,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信息类专业学生育人目标[4]: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扎实的专业素养、较强的科创和实践能力、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1)高尚的思想品德是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立足之本。

主要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文明道德,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主要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政治立场主要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文明道德包括真诚、勤奋、担当、奉献等精神。

(2)扎实的专业素养是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工作之本。

主要是指大学生的该学科、该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包含人文社科知识,主要涵盖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人际交往能力等。

(3)较强的科创和实践能力是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发展之本。

主要指学生应善于开拓新领域和新技能,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论,尤其是具备良好的创造技能后,可以熟练掌握并运用创新技法创造新成果。

(4)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是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生存之本。

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 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2 “三全育人—十大育人”视域下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体系构建

2.1 协同论视域下“三全育人—十大育人”的理论支撑

在物理研究方面,20 世纪70年代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首次提出系统协同论,主要指的是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协作,进而在时间、空间、性能和功能等方面形成有序内在和外在结构,使得整个系统拓展具备单个子系统不具备的功能或性能[5]。赫尔曼哈肯指出协同论主要由系统开放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三大原理构成。

在系统开放性方面。第一,全员育人的实施主体具有开放性。全员育人实施主体不仅包括高校任课教师、思政类教师,也包含高校服务管理、行政人员,更包括家庭、社会、企业等组织,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第二,全员育人教育客体具有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高校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思想具有高度开放性,对于信息、观念、新鲜事物的接受越来越具备自主性和自由性。第三,全过程育人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开放性,要求高校将育人活动贯穿至教学、课程、管理、服务、生活、成长成才等各个连续时期。第四,全方位育人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开放性,育人的活动空间涵盖线上线下、 课堂内外、 生活学生工作等现实和虚拟空间。高校在开放的环境和状态下要挖掘整体性育人功能,与外界发生思想、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使得育人系统在某一临界点产生协同效应。

伺服原理体现在序参量和状态变量的协调,序参量主要包括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状态变量包括十大育人众多载体、活动、资源等要素整合,序参量不是通过状态变量随意组合而形成的,而是需要状态变量不断调试和整合而形成科学有效的协作结果。自组织原理体现在十大育人体系各个子系统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自发有序的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得各个子系统具有稳定的育人结构,逐渐达到育人系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运行,完成从无序到有序的蜕变。

2.2 构建“三全育人—十大育人”协同实现机制

构建“三全育人—十大育人”的协同实现机制的关键在于整合和协作,其中包括目标、资源、人员的要素统一,结合第二章节的问题导向下和目标导向下的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要素,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与“课程、科研、 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 组织”十大育人体系进行要素关联和协同,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十大育人协同效应的理论模型。其中,全员育人包括校园、社会(家庭)、网络和个体4 个层面,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体系中则需要十大育人各体系要素间相互协同,其相关关系结构图如图1、图2 所示。

在图1 的结构模型中,X 坐标轴分别代表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子个体,包含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载体、活动、资源、行动和价值的统一,Y 坐标轴代表校园、社会(家庭)、网络、个体发展4 个全员育人主体,个体发展指的是学生个体理想化的发展状态,ABCD分别代表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高尚的思想品德(A)、扎实的专业素养(B)、较强的科创和实践能力(C)、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D),图1 中字母组合代表育人子系统与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图2 表示“三全育人—十大育人”的协同育人平面图。

图1 “三全育人—十大育人”协同育人机制

图2 “三全育人—十大育人”协同育人平面图

3 学生工作视角下“三全育人—十大育人”的实现路径

从高校学生工作的角度,以某高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例,基于学生工作实际,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主线,从十大育人理念和十大育人载体两个方面,探索如何发挥学生工作优势,培养IT行业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有效推动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事业。

(1)构建“学生工作队伍—学生社团—社会”的学生工作体系,实现全员育人。

优化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确立“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学生工作干部工作原则,加强学生工作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培训,配备“数量合理、素质优秀、业务扎实”的研究生作为兼职指导员,推进学院党务工作者和团务工作者队伍建设[6],形成专人专干、专人专项、专人专管、专人专长的工作格局。

强化学院社团组织育人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学院学生社团组织,包括院团委、院学生会、院研究生会、八大科技类学社、易班中心、学业指导中心、党员服务中心、信息学生新闻中心、院团委社会实践部、心晴工作室、院教管会、院艺术团等建设,在社团活动中突出社团组织的育人工作,将社团发展与学院建设相联系,点亮特色社团育人工作。

继续深化和巩固社会育人功能,家庭作为原生环境是育人体系中不可规避的重要一环,高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7],与学生家庭形成以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合力; 与社区、企业等社会组织建立合作模式,形成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的协同合作,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就业实习中养成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2)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分阶段、有重点”开展育人活动,实现全过程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全过程育人。根据新时代下青年学生特点,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将十大育人活动内容有针对、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分年级、分阶段进行育人活动。在低年级阶段,重点关注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养成、 人际交往、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在二年级阶段,重点关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培养等方面;在三年级阶段,重点关注学生生涯、职涯规划、社会实践、身心健康等方面;在四年级阶段,重点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教育、正确择业就业观等方面培养教育。

有针对、有重点、全过程地关注两个群体。一个群体是学习困难学生,坚持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统一,学生工作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骨干开展学业预警和学业帮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将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另一个群体是心理建设薄弱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早发现早介入,及时化解学生心理矛盾,时时跟进强化心理建设,坚持育人与育心相结合,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积极阳光的健康心理。

(3)突出“十大育人体系协同发展”的育人实效,一体化实现全方位育人。

在全员育人中全方位渗透十大育人体系,在十大育人体系中实现三全育人,育人群体和育人体系间相互协调、相互协作、相互合作,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8]。

课程育人,培育信息类学子厚植中国“芯”,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优势,鼓励学生认真学习、 发挥所长;科研育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切实提高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实践育人,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文化育人,浸润学生身心健康,凝聚和团结学生力量,增强学院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网络育人,开展网络文化宣传工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高度融合。

心理育人,引导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相统一。管理育人,明确学生工作干部育人价值导向,注重学生管理工作温度效应。服务育人,在关心、帮助、服务学生中教育学生,以学业帮扶、组织建构、心理关怀为着力点,齐抓共管,做好服务工作。资助育人,坚持“扶困”与“扶志”相结合,注重对学生感恩教育、自立自强教育、诚信教育和励志教育。组织育人,坚持党的领导作用,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新组织结构和教育形式,探索组织生活新样态。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专业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全员核酸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