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头沟区台湾红藜引种栽培技术

2022-01-17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门头沟区锄草谷穗

喻 泓

(北京市门头沟区科技开发实验基地 北京102300)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一年生藜科草本作物,有着5 000 多年的种植历史,被印第安人视为谷物之母[1]。 其高营养价值主要在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且富含人体所必需的9 种氨基酸,尤其是一般谷物中缺乏的赖氨酸含量很高, 同时藜麦中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理想氨基酸组成相接近,适合人体吸收[2]。藜麦总共有3 000 多个品种,主要种植地分布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秘鲁和厄瓜多尔,我国曾于20 世纪60 年代引进藜麦资源[3]。 近年来,许多藜麦品种被引种到国内, 一些省份开始大面积种植, 藜麦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自2015 年, 北京地区开始藜麦引种栽培试验,并取得了成功[4]。2019 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引种栽培台湾红藜328 亩, 产量表现良好, 且在藜麦成熟季节形成了具有非常高观赏价值的景观。

1 种植地概况

台湾红藜种植地位于门头沟区清水河上游的清水镇小龙门、杜家庄、下清水等村,为河谷两岸平坦、开阔向阳的台地。 该地年平均气温11.7℃,受地形影响,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在400 mm 以上,降雨多集中在 6~8 月;无霜期 120~194 d,年日照时数 2 470 h;平均海拔约700 m,土壤为沙壤土,肥力中等。该地区夏季气候冷凉、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少,非常适合藜麦生长。

2 种子选定

根据北京地区前期藜麦引种试验的结果, 选取在本地区生长表现较好、抗性强的台湾红藜——‘红藜1’‘红藜2’进行栽培种植,台湾红藜种子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选育提供[4]。

3 整地与施肥

在门头沟山区,选择开阔向阳、土层深厚、肥力较好、有灌溉条件的地块种植台湾红藜,前茬不能施用除草剂,也不能重茬。 4 月,利用旋耕机精细整地,旋耕深度15~20 cm,土块大小不超过3 cm,使土壤细碎、土地平整。 结合整地,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作为底肥, 每亩施有机肥1 t; 同时, 配合施用氮磷钾(15∶15∶15)复合肥,用量为50 kg/亩。

4 播种时期及方式

根据土壤墒情和降雨时期, 以土壤播种层含水量15%~20%为宜,及时进行播种。门头沟区台湾红藜种植基地在4 月底至5 月中旬完成播种工作。 台湾红藜种子小,每亩播种量0.2~0.3 kg。 人工条播或穴播(每穴5~6 粒种子),开沟浅播或深开沟浅覆土,种子覆土厚度2~3 cm,一般播种行距0.5 m(表 1)。

5 播种后浇水灌溉及定苗

土壤墒情适宜时,播种1 周后均能出苗。2019 年台湾红藜播种后雨水较少,土壤墒情较差;小龙门村和下清水村采取人工浇水方式进行一次灌溉,杜家庄利用滴灌方式进行浇水(表 1)。 浇水灌溉后,台湾红藜出苗均匀整齐。 6 月中下旬,幼苗高生长到10 cm左右,开始间苗定苗。 间苗定苗遵循“留壮去弱”的原则,株距 20~30 cm,定苗密度保持在 4 000~6 000 株/亩。对于严重缺苗的行段,可带土移苗补栽,栽植后及时浇水。

表1 门头沟区台湾红藜播种时间及方式

6 中耕松土锄草

藜麦对化学除草剂非常敏感, 种植地及其邻近地块均不宜施用除草剂, 种植地块的前茬也不能施用除草剂,只能采取人工除草。 在台湾红藜生长过程中,及时进行人工中耕松土锄草,藜麦苗长到10 cm左右后, 可以结合间苗定苗开始第一次中耕松土锄草,此后根据田间杂草生长情况随时中耕松土锄草,结合锄草给幼苗根基进行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一般幼苗锄草2~3 次即可,待株高生长到20 cm 以后,藜麦对杂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杂草很难再滋生,后期除草任务很小。

7 浇水灌溉

幼苗期,根据土壤墒情浇水灌溉2~3 次。 7 月进入雨季以后,不再需要进行浇水灌溉;由于藜麦不耐水涝, 因此雨季期间需要注意种植地块出现积水产生涝害的现象。 另外,在藜麦种实灌浆期,若遇上秋旱,可以进行一次浇水灌溉,以增加籽粒饱满度和群体产量。

8 追肥

6 月下旬至7 月上旬,在藜麦间苗定苗后,根据土壤肥力不足的实际情况,追施一次氮磷钾复合肥,每亩用量为30 kg,以增强藜麦长势,培育壮苗,提高产量。 追肥采用开沟或挖穴施肥的方式进行,追肥后浇一次透墒水。

9 孕穗成熟期管理

7 月底,藜麦株高达60~100 cm,80%的植株已经孕穗。 8 月和9 月由于雨水比较充足,一般不需要浇水灌溉,主要进行除草、防涝、防止鸟类采食种子等工作。

10 病虫害防治

在北京地区,台湾红藜受病虫害危害较轻,主要是甜菜筒喙象、叶斑病和笄霉茎腐病等,且仅局部地段出现危害的情形, 大部分地块不需要进行病虫害防治。 其中,甜菜筒喙象危害出现在6 月中下旬,仅在局部地块出现较轻的危害,可及时喷洒高效氯氰菊酯或康宽1~2 次进行防治; 叶斑病和笄霉茎腐病主要发生于7 月中下旬至8 月上旬, 仅在局部地段出现危害, 使用58%精甲霜·锰锌+戊唑醇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隔 7 d 喷 1 次,连续防治 1~2 次即可。

11 藜麦采收加工

藜麦进入成熟期后,随时观察籽实成熟状况。 从外观看,成熟的台湾红藜谷粒外种皮会由红、橙、黄或紫色变为黑褐色,同一谷穗的谷粒并非同时成熟,当谷穗上有少部分谷粒外种皮变黑成熟时, 即可将全穗剪下采收;若不及时采收,先成熟的谷粒会自行脱落,造成损失。 另外,也可观察植株叶变黄或变红,叶大多脱落,秆开始变干,种子用指甲掐已无水分,即判断谷穗成熟可以采收了。9 月下旬至10 月初,台湾红藜谷物成熟,及时进行采收。 采割谷穗,采收后的谷穗运送到谷场晾晒,随后用脱谷机脱粒。 将脱粒后的谷物晾晒到稍干后,再送到加工厂脱去种皮,加工成藜麦米,就可以食用或销售。

12 产量测定

2019 年9 月26 日,对台湾红藜种植基地的藜麦产量进行抽样调查测算。 在小龙门村、杜家庄村、下清水村种植地块共抽取9 个样块进行产量测定,每个样块中抽取一条包括5 株或10 株藜麦的样行来测定藜麦的产量;现场测量并记录每个样条的长度、行距及每株藜麦株高、 穗长等, 记录每个样行的编号,并剪取其藜麦谷穗带回,分别进行晾晒、脱粒、称量,再分别计算每个村的平均值。

采收前抽样调查产量测定显示(表2),3 个村种植基地台湾红藜平均株高为2.58 m, 平均穗长为1.05 m, 平均密度为 3 320 株/亩, 平均单株谷粒重为74.6 g,折合平均单产为178 kg/亩,在 门头沟山区表现出很高的丰产特性, 作为山区一种新的杂粮作物有着广阔的种植前景。 另外,进入成熟期后, 台湾红藜整个植株开始从深绿色逐渐转变为淡红色、黄色、深红色,形成漂亮的游览观赏景观,也为山区农村休闲旅游观光开辟了新途径。

表2 台湾红藜产量测定结果

猜你喜欢

门头沟区锄草谷穗
换位思考收获多
“三暖”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以人为镜明得失
千里送鹅毛
不知道是非,不扬人恶
锄草自动翻转器
锄草
新型锄草机
门头沟区医院燃煤锅炉改燃气锅炉安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