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交替使用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影响
2022-01-17胡凤灵李志坤都斌斌姜文武刘志超
胡凤灵 李志坤 都斌斌 姜文武 时 萍 刘志超
(六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安徽六安237000)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高温高湿天气特别容易导致病害暴发成灾[1],一般流行年份可产生10%~30%的产量损失,大流行年份可导致部分田块绝收[2]。 赤霉病不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造成小麦不完善粒超标,而且小麦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 DON 毒素,对人畜都有较大危害[3]。 迄今为止,还没有对赤霉病完全免疫的抗性小麦品种[4]。 小麦赤霉病在生产上仍依赖于化学防治,在防治小麦赤霉病过程中,由于常规杀菌药剂的长期使用, 导致赤霉病抗药性严重上升[5]。防治药剂间的交替使用,可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因此,筛选出交替使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药剂、寻找合适的防治方法意义重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于2020-2021 年度在六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进行, 试验田为水稻土, 前茬作物为水稻。 水稻收获后旋耕2 次,在2 次旋耕前施入基肥。按18 万/亩基本苗,根据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计算播种量,称种到行,人工开沟条播,行距0.25 m。 11 月 9 日播种,12 月 6 日出苗。 试验地基肥为 45%(N 15%、P2O515%、K2O 15%) 司尔特复合肥40 kg/亩+尿素 8 kg/亩。2 月 24 日用 5%唑啉草酯+氯吡苯磺隆+甲基二磺隆除草。3 月22 日雨后撒施尿素7.5 kg/亩作追肥。供试品种是六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中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皖西麦0501。
1.2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见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供试药剂均为正规农药生产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 这7 种药剂也是目前在六安市场上销售的防治赤霉病效果较好的药剂。
表1 供试药剂
1.3 试验设计
每种药剂按照生产厂家推荐的用量施用, 以清水为对照,共 7 个处理(表 2)。 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小区面积13.34 m2。 试验用 3WBD-16 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进行喷雾,药液量为30 L/亩。药剂按照不同处理要求在供试品种小麦初花期的4 月14 日进行第 1 次喷药,5 d 后即 4 月 19 日小麦扬花期第2 次喷药,对照在相同时期喷2 次清水。
表2 试验处理
1.4 调查方法
每次药后7 d、14 d 及调查病情指数时观察小麦有无药害产生,如果有药害记录药害类型和程度。 按照农业行业标准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15 部分: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NY/T 1464.15-2007)的规定,依据病情发展情况,于2021 年5 月16 日小麦乳熟初期、赤霉病显症最易识别时调查。 每大区按照对角线5 点取样,每点随机调查100 株,调查发病穗数及病穗级别。 病情程度用目测法共分5 级,分级标准,0 级:全穗无病;1 级:病小穗占全穗的 1/4 以下;2 级:感病小穗占全小穗的 1/4~1/2;3 级:感病小穗占全小穗的 1/2~3/4;4 级:感病小穗占全小穗的 3/4 以上。 计算公式如下:
病穗率(%)=100×病穗数 / 调查总穗数;
病情指数=100×∑(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穗数×最高级代表值);
病情指数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病穗率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穗率-处理区病穗率)/空白对照区病穗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中所有数据均由 Excel 2007 进行计算,利用 DPS 7.0 软件中 Duncan 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表 3)。
试验结果(表3)表明,以上7 种药剂对小麦安全, 也是目前在六安市场上销售的防治赤霉病效果较好的药剂。 从表3 可以看出,各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都是有效果的,病穗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病指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病穗防治效果在75%以上的处理防效为处理①[麦甜(200 g/L 氟唑菌酰羟胺)]、25%氰烯菌酯)>处理③(30%丙硫菌唑、25%氰烯菌酯)>处理② [75%戊唑醇·百菌清(戊唑醇62.5%、百菌清12.5%)、25%氰烯菌酯]>处理⑤[45%戊唑·咪鲜胺(戊唑醇15%、咪鲜胺30%)、25%氰烯菌酯)>处理④ (80%多菌灵、25%氰烯菌酯)。其中麦甜[200 g/L 氟唑菌酰羟胺、25%氰烯菌酯组合(处理①)]效果最好,病穗防治效果高达88.14%,病指防治效果高达95.43%;其次是30% 丙硫菌唑、25%氰烯菌酯组合(处理③),病穗防治效果达84.60%,病指防治效果高达93.92%;第三是75%戊唑醇·百菌清(戊唑醇62.5%、百菌清12.5%)、25%氰烯菌酯组合(处理②),病穗防治效果达82.75%,病指防治效果高达93.23%。 这3 个处理病穗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上, 病指防治效果在90%以上。 以上为1 年试验结果,2021-2022 年度笔者将进一步通过开展试验示范进行验证。
表3 防治效果
3 讨论
2021 年是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份。 由于安徽省4 月中下旬至5 月上旬在小麦插穗扬花期雨水集中、 雨日多, 大多数小麦赤霉病发生早且较严重。 赤霉病抗性差的品种田间自然病株率已超过70%,病情指数超过50%,损失严重。在防治小麦赤霉病过程中,由于常规杀菌药品的长期使用,导致赤霉病抗药性严重上升[5]。通过本次试验可以看出,分别在齐穗期和扬花后期进行施药1 次,间隔5~7 d,药剂交替使用防治赤霉病效果非常好;7 种药剂对小麦安全;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7 种药剂轮换使用可有效防治赤霉病; 在防治成本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优先选择麦甜(200 g/L 氟唑菌酰羟胺)、25%氰烯菌酯组合,其次是30%丙硫菌唑、25%氰烯菌酯组合, 第三是5%戊唑醇·百菌清(戊唑醇62.5%、百菌清12.5%)、25%氰烯菌酯组合。 这3 个组合病穗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上, 病指防治效果在90%以上, 防治效果均较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小麦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 这就导致广大种植者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只有加强赤霉病的防治,才能提高粮食生产[6]。氰稀菌酯(JS 399-19)作为一种新型合成化合物,对镰孢菌具有较高的专化活性,杀菌活性高, 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小麦籽粒中DON 毒素含量,且在籽粒中残留较少[7]。 因此建议药剂交替使用,防治赤霉病第2 次用药以施用氰稀菌酯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