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这座富矿我还远没有“挖”完
2022-01-17郑晋鸣
□ 郑晋鸣
作者参加江苏省书展。
2021年,我退休了。尽管离开了那间熟悉的办公室,但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我却从未忘却。
出身于山西农村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的我,幼年缺衣少穿的日子刻骨铭心,后来为了吃饱肚子参军去了新疆。国家恢复高考时,正在祖国南疆浴血奋战的我上了军校,接受了国防教育。后来从新闻干事考入光明日报新疆记者站,开始了梦寐以求的记者生涯。从新疆记者站到江苏记者站39年新闻一线的坚守,从一穷二白打滚吃土的农村娃到站上建国七十周年庆典上的彩车,感谢时代造就了今天的我。
新闻是我的最爱。也正是源于这种热爱,使我放不下手中笔、心中志,始终带着一名记者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探索、不断创作、不断发声。其实记者和医生一样,所谓退休只是一种让位于年轻人的形式,只要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就永远都是“备战”状态,随时投入战斗,记者根本不会也不舍得让手中的笔跟着退休一起“生锈”!
新闻这座富矿,我还远远没有“挖”完。
粗线条的人做不好记者
记者必须敏感,粗线条的人做不好记者。
干新闻,到了采访一线,不仅要“身至”,更重要的是“心至”,要善于观察、敏于发现,敢于直面真实。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探亲期间,发现老家农村不少农民到河北无极贩假药,便深入实地蹲点采访,写下了题为《富了一县 坑了全国》的参考报道,揭开了无极医药市场制假售假的真相,当时的国务院领导很快对参考报道做出批示,一场打假活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很快端掉了无极假药市场。
1998年,就在长江发生特大洪水之前的一个多月,我写下了《采沙毁堤何时休》的报道,于当年5月22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水利部火速命安徽、江苏两省严查采沙,封存船只,紧接着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无限期禁止采挖江沙》的规定。之后一个月,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唯有江苏有惊无险。此稿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04年,出访美国时,面对一群“老外”对当时中国一味追求GDP增长的不理解,我意识到不能让逐年跳跃的GDP数字换来令人忧心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度采访,我写就了《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甫一付梓,便引起轩然大波,在为经济增长数据一路走高的喝彩声中,这篇报道犹如当头棒喝。见报后,有人甚至发出了“没有增长会有发展吗”的质疑。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央领导同志认为“这篇文章很好,很有深度”。后来,中央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该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11年,南京市建设地铁3号线,需要沿线的600棵法国梧桐“让路”,我接到群众举报电话后,连续跑了三天现场,《从南京护绿历程看——大树不该被移走》《城市管理更要讲科学——对南京“梧桐让路”之争事件的追踪报道》等系列报道相继刊出,对城市建设中如何既顾好面子又做好里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引起高层的关注。国务院两位副总理先后打电话给南京市领导,希望他们在砍树上要慎重。南京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做出了调整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的决定,出台了相关法规。地铁3号线沿线的600棵大树不仅保住了,而且全城每棵古树名木都有了GPS“护身符”。
中国人向来奉行“多快好省”的信条,但在采访中我敏锐地发现,好与快、富民与强省孰先孰后,需要探个究竟。2006年11月,我写出了《和谐文化催生江苏十余项领先》的报道,在全国第一次将“又快又好”变为“又好又快”,将“强省富民”变为“富民强省”。一个月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引人注目地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好又快发展、富民强国一并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
生活中,常常有人问我:“老郑,为什么你看问题总能一针见血,抓住要害?”实际上,对新闻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归根结底是心中那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了采访,我曾经独自一人驾车几千公里,从海口一路北上到乌鲁木齐,中途把车子都开坏了;曾经出过几次交通事故,虽然命保住了,却落下了一身伤痛;因为采访没能赶在父亲弥留之际见上最后一面,让我抱憾终身;甚至因为撰写批评性报道,多次被人要挟,但我依然秉持着新闻真实性原则,初心依旧。
□ 上图 毛相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之后,重庆巫山县委县政府专门建立下庄村事迹展览馆。这是作者在展览馆中与光明日报下庄村事迹的报道合影。
□ 下图 作者(左一)在查看王继才常年守岛导致风湿性关节炎的腿。
与采访对象坐在一条板凳上
采访时,我有一个习惯——喜欢撇开当地政府官员,和采访对象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2020年,我前往重庆下庄采写,一位当地记者朋友事后和我说起,采访时我坚决让重庆市和巫山县的陪同人员离开下庄,“请你们不要妨碍我采访!”这么一句直白的话,让当时在一旁的他心头一紧。
“这是我从业近30年以来,听到记者说的最惊心动魄的一句话,没有之一。”他无比感慨。
和采访对象打交道,要的是实打实、心碰心。和他们坐在一条板凳上,事情就好办了。而如何和采访对象坐到同一条板凳上,靠的是记者自己的真功夫,是身为一名党员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不是谁的陪同和招呼。
2020年5月24日,翻越两座山头,沿着悬崖边上的山路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我终于来到下庄村。我这一辈子走过太多的高山峡谷沟沟坎坎,然而一抵达毛相林的家,我径直走向毛相林家的院坝里不停抽烟,想在那浓浓烟雾中平息从鱼儿溪鸡冠梁车行下来的视觉冲击所带来的震撼。
看了两部下庄修路的视频,特别是村民黄会元的生死一幕,我的眼睛湿润了。
午饭时,我先给自己倒了一碗老白干,又给坐在一起的毛相林倒了一碗。“老毛啊,啥都不说,这碗酒敬你们了。”说完,我毫不犹豫地一碗喝干,双眼噙满泪水望着毛相林,毛相林用颤抖的手端起酒碗,千言万语哽咽成用蹩脚的普通话吐出来的“谢谢”,然后头一仰,干了。
“今年多大了,老毛?”“要到62了。”“哈哈,我们是老庚哦。”在问了月份后,我又端起酒对毛相林说:“尽管你只比我大两个多月,但还是我的老兄啊,来,敬你!”
就这样,家长里短,采访在这看似不经意间的聊天中展开了。
“老毛啊,今儿晚上请嫂子挪个窝,我想和老兄睡一张床,咱们兄弟抵足而眠,好好聊个天,我想听听你的心里话。”一夜秉烛夜谈,了解了下庄人为了走出大山,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第二天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我便跟着毛相林,试图重走从前下庄人进出岩口子的那条羊肠小道,才走了一个小时我就坚持不下去了。在毛相林的搀扶下,双脚打颤汗流浃背的我,对下庄人修路的执念与决绝,有了更深的体会。
吃完早饭,我提出想到黄会元的坟上看看。
一行人来到黄会元的坟前,我看了看四周的大山,凝视着已经长满荒草的坟堆,然后毫不犹豫地跪了下来。
我点燃手中的火纸,慢慢地放在黄会元的坟前,以平静而舒缓的声音自言自语:“老黄啊,你看到下庄现在的变化了吧,这些变化是用你们的生命换来的啊,虽然你没有享受到,但你的愿望都实现了,你这样舍身赴死为后人谋的胸襟,值得我下跪,值得我叩头。”
见我跪下,一行人都跪了下来。其实当天现场很多是并未见过黄会元的“开山人”后代,但以这样的传统仪式,我们的心便立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虽阴阳相隔,却情意相通。
在下庄村采访,我本着“和采访者坐在一条板凳上”的真情实意,数次以一种正常采访不太可能会采取的方式和村民交朋友,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和真实体验,也收获了同行朋友的认可与钦佩。回去以后,经过40天的沉淀,我写的《愚公精神的当代传奇——重庆下庄人在绝壁上凿出脱贫路》长篇通讯,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推出,重庆日报头版头条原文转载。
7000多字,我依然言犹未尽,在新闻稿的后面,配上了一篇短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生命在悬崖边跌落,下庄人的内心升腾起了对生活、对故土、对子孙甚至对未来的挚爱,他们用血肉之躯刨出向生之路,他们用坚强的心撞击坚硬的岩石,撑起凌云的壮志、冲天的豪情,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自发奋起,其矢志不移的艰辛奋斗历程,让人热血沸腾,值得我们送上崇高的敬意。
实话实说就是最好的写作
记者的眼睛不仅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记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
39年从业生涯,每每提起王继才这个好朋友,想起夫妇二人在开山岛上那无声的升旗仪式我就会老泪纵横。
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殉职在岗位上,实现了他“一生守岛,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的誓言。7月28日一大早,我冒着大雨驱车三个半小时赶往灌云县,辗转在县人民医院太平间,见了王继才最后一面。
两天后,我再一次登上开山岛,那是我第9次上岛,前面8次都有王继才的陪伴,而那一次,却再也见不到他了。那一天,也是开山岛32年来,第一次无人值守。看着岛上熟悉的一草一木,睹物思人,含泪命笔,隔天《坚守32年,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见报,并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和全国人民的点赞。
□ 作者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
回想起来,认识王继才已有14年了。2004年,我和王继才在江苏的一次会议上有过一面之缘,我和许多人一样感到疑惑:这到底是个什么岛?为什么要守岛?这对夫妻到底是什么人?
此后,我去连云港采访过很多次,也到过灌云县,采访中得知,王继才夫妇依然在守岛,我更加坚定了想要采访他们的想法。带着好奇与疑惑,2014年8月5日,我带了五个学生第一次登上开山岛,在岛上住了五天,在《光明日报》写下头版头条《王继才夫妇28年孤岛守海防》和整版长篇通讯《两个人的五星红旗》,从此王继才夫妇走进人民大众心中。
一次驻岛采访,几次交流交心,让我和老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这份责任、这份情缘,促使我要把开山岛的故事讲下去。
第二次上岛,老王家多了件喜事:小女儿王帆结婚了。王仕花把准备好的喜糖塞到我的口袋里,老王则拉着我的手说:“老郑,你能再来,我们夫妻俩都很感动。”我和他开玩笑:“出名了,感觉如何?”老王平静地说,自己守岛是尽本分,没想到祖国和人民却这么关心自己。他说自己做不了别的,只能干好本职继续守好岛。夫妻俩那份质朴与纯粹,再度触动我的心,于是连夜写下《每一次流泪都是新感觉》。
实话实说王继才,就是最好的写作。
后来,通过“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我把老王夫妇守岛的故事讲到全国各地,讲到越来越多人心中。第二年新春,报社推出《行进中国·回家的故事》专栏,我打电话给老王的儿子王志国,让他带上我一起“回家”。
那时,王继才刚从北京参加完2015年军民迎新春茶话会回来,他兴奋地告诉我,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他,还和他聊了天。“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我们更要守好开山岛,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我就要守岛守到守不动为止。”
第二天吃完早饭,和一家人道别,看着眼前这个装上了太阳能、风力发电,盖上了卫生间、浴室,安上了电视机、空调的新小岛,我的眼眶湿润了:开山岛的条件是变了,可环境没变,热闹一走,开山岛依然孤寂;老王的名气大了,可守岛的决心没变,支撑他的,不过是质朴的承诺和坚定的信念。当日,我写了《开山岛上的团圆饭》,我想讲好开山岛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一天天挺拔起来。
2016年“五一”,我再次上岛看老王,写下《开山岛上的第30个劳动节》。岛上营房的门上多了副对联:“甘把青春献国防,愿将热血化丹青。”光秃秃的小岛还多了许多绿意。聊起儿子王志国研究生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戍边武警战士的愿望,老王兴奋地说,自己守岛是报国,儿子从军也是报国,“一家人,两代兵,光荣!”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在这个家中代代相传。
再后来,王继才夫妇守岛的事迹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想,这种热烈反馈,表达的是人民的情感、人民的心声。到此时此刻,王继才的故事已写过多轮,作为一名持续多年报道王继才事迹的记者,我则开始深思,在这个舆论纷扰、人心浮动的时代,王继才的去世为什么令无数人垂泪?我要写下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王继才,写下他朴素的大境界,写下时代的思考。
记者:记人、记事、记时代
作为一名记者,这些年来,我始终坚持用“顶天立地”的报道,坚持心中有爱,笔下有情,准确传递党的声音,与老百姓息息相通,倾注一腔热血为民鼓与呼。
从1982年拿到第一张新闻通讯员证,到如今被正式宣告“退休”,这一路上,我身体力行践行着总书记讲的八个字——“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 图为王继才夫妇被授予全国时代楷模以后,作者陆续义务为大学生讲红色故事七十余场,这是在南京工业大学为大学生讲红色故事。
凭着坚实的脚力,我踏遍了新疆的大漠戈壁、草原雪山,13个地州、87个区县、844个乡镇都留下了我的脚印;作为江苏驻站记者,我走遍了江苏十万平方公里的13个地级市、2037个乡镇,包括黄海前哨开山岛上的每一寸土地;在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我乘坐英雄机长邱光华的直升机六进汶川,走遍所有重灾区。
凭着独到的眼力,25年前,我看到了孔繁森为阿里人民谋幸福的真情流露,有幸陪他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14天;也是凭着眼力,7年前,我认识了一辈子心头装着“农”字,埋首土地50余年的全国农业专家、“时代楷模”赵亚夫,7年来的每个大年初一,我都和他一同到农民家里拜访;6年前,我看到了全国道德模范、敬老院院长李银江一辈子孝老敬老的赤子柔情,6年来的每个大年三十,我都去敬老院陪着他给老人们洗脚;更是凭着眼力,5年不到,我9次登上开山岛,看到了最真实的王继才,看到了夫妻俩守岛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
凭着敏锐的脑力,我不断思索平凡英雄背后的初心伟力;大学教授景荣春骨癌晚期转移背部,最后六件汗衫上都按出了鸡蛋大的洞,让我想起了当年肝癌时期顶在桌角上工作的焦裕禄;也是凭着脑力,我思索,王继才一个人感动一个国的背后,是“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的信仰和坚守。更是凭着脑力,我在想滚滚长江养育了中国六亿人口,而我们过度开发,缺少反哺,写出了《我们欠长江一个深深的道歉》。
凭着遒劲的笔力,39 年来,我一直在基层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公开发表各类稿件万余篇,出版各种著作250余万字;获得了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全国百佳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称号,两次入选“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十佳选手”,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连续多年获得中国新闻奖,连续10年获得江苏报道奖一等奖;是同时代记者中历届中央领导批示多、获得荣誉多的“大满贯”记者,建国七十周年庆典,作为唯一的新闻记者代表,登上彩车,缓缓驶过天安门,接受全国人民的注目礼。
半辈子坚持写好人,但还是没有写完;立志一辈子做个好记者,依然在路上。我庆幸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生于这个伟大的国家,让我能够大半辈子始终沉浸在新闻报道的世界里,淬炼指尖上的功夫,以好作品回报人民,这是一份正确的选择,也是一份最大的荣耀。
记者,记人、记事、记时代,笔尖即担当。如今,我虽年逾花甲,但只要是为人民书写,只要是推动社会进步、传递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只要能让这些时代楷模精气神感染更多的人,我都会坚持下去,用那只饱蘸激情的笔,继续书写新闻之于社会、之于人民的深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