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生态治理与修复典型案例之二知重负重,为矿山 “疗伤”复绿
——抚顺市西露天矿矿山修复治理工作纪实

2022-01-16刘艳秀赵丽莉

辽宁自然资源 2021年11期
关键词:矿坑抚顺市抚顺

文/刘艳秀 赵丽莉

说到抚顺,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煤,抚顺煤田是中国著名的第三纪煤田。位于抚顺煤田西部的西露天矿,这里曾经是一座“富矿”,开采史可追溯到1901年,是中国露天开采时间最长的国有大型露天煤矿。截至2020年,抚顺矿区共采出煤炭资源超过10亿吨。

问题:“2009年,抚顺市被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抚顺市采煤影响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西露天矿综合治理和整合利用为突破口,带动城市转型发展,造福人民、惠及民生。”

随着煤炭大规模开采,抚顺形成了“煤在城中采,城在矿边建”的特有城市形态,截止2020年,抚顺矿区共采出煤炭资源超过10亿吨,大规模长时间的开采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采煤活动影响导致采煤沉陷区地面沉降、塌陷,矿震、地裂缝、地质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失去了土地基本使用功能后,多年形成了乱堆乱放的“垃圾场”,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制约了抚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绿色发展,城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2009年,抚顺市被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抚顺市采煤影响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西露天矿综合治理和整合利用为突破口,带动城市转型发展,造福人民、惠及民生。

近年来,抚顺市结合中咨公司《西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总体思路》确定的“打造西露天矿坑世界生态欢乐谷,成为城市绿肺和文旅康养功能区,从而彻底改变城市生态面貌”的构想,坚持科学布局,系统修复,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按照“多灾并治、治用结合,尊重自然,保持地貌”治理措施,采用“回填压脚、覆盖灭火、疏截蓄用”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多灾并治方式,对西露天矿进行综合治理。

整治前沉陷区状况

经验:“以政府平台公司为主体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并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生态环境的提升,以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优化为目的,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以政府平台公司为主体实施生态修复项目。

为了尽快推进西露天矿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做好城市转型工作,抚顺市下决心,花力气,组织相关人员到北京、江苏等地实地考察,借鉴北京房山、江苏徐州等地的先进经验,以市场化手段推进抚顺采煤影响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于2018年初成立了抚顺生态加产业管理有限公司,并确立了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解决采沉历史遗留问题为突破口、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宗旨、以生态修复为目的,把影响企业生产问题、老百姓生活问题、城市生态环境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通过市场手段消化解决。

2018年8月份开始,抚顺市整合采沉区所在区政府、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农业农村、矿业集团以及当地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力量,共同谋划并全力组织实施青年路南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借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自然资规[2019]6号)等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采取市场化融资手段,向农发行贷款2亿元,在整治项目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实现了市场化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目的。项目建设规模4960亩,对项目区内近400余家企业和住户实施了拆迁、补偿,发放拆迁补偿费1.6亿元,使几十年受采煤沉陷影响的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解决,区域生态环境、社会和民生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为了能将治理成果持续发挥其效益,减少政府管护的压力,抚顺市秉承“以用定治、用治结合”的原则,通过抚顺生态加产业管理有限公司,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对项目区进行土地流转,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对治理后的项目区以市场手段来养护治理工程、巩固治理成果。在实施采煤影响区整治的同时,为防止整治区避险搬迁后村民回流再回到整治前乱堆乱放的情况,在征得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后,市政府积极谋划接续产业来履行耕地保护责任、巩固治理成果,持续发挥治理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加公司引入社会资本抚顺腾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对整治后的项目区共同流转,共同经营,计划投资3亿元,利用距离市政府仅2公里的区位优势,建设以农业种植、采摘、农产品加工、仓储销售、农业观光旅游、运动休闲等一、二、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同时探索利用治理后的土地植入光伏农业等持续产业项目,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整治后现状

遵循:“在西露天矿恢复治理的工作中,抚顺市有决心,有魄力,有责任,有担当,更加有温度,有人情味。无论他们采用什么的方式,也无论这项工作中遇到了多少困难与阻碍,他们始终都把民生与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

抚顺煤矿因100多年高强度开采,沉陷区面积超过74平方公里,相当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一半, 而住在沉陷区的百姓的日子则苦不堪言:全是土道,晚上漆黑,房子都开裂,夏天,外边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冬天做饭都要穿棉袄,系围巾,墙上全是裂缝……采煤沉陷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刻受到威胁。为了解决这一关乎百姓生命安全的问题,抚顺在城市转型过程中,首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早在2013年,国家提供地质灾害治理等专项资金,将沉陷区列入棚户区改造计划,抚顺市制定了采煤沉陷区的危房群众整体搬迁规划。 2017年3月,经过全市的共同努力,采煤沉陷区的 5000多户居民一起,住进了政府投资24个亿建成的东华园小区,5000多户居民终于能睡一个安稳觉,再也不用在担惊受怕中生活。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东北考察时,他专程来到西露天矿并到棚户区搬迁户家走访慰问,他再次强调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按照这一思路,东华园社区扩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市里的大医院实现了远程会诊;还引进智能居家养老项目,社区正准备给每一位超过60岁的老人佩戴智能手环。通过手环,老人足不出小区,在门口就可以得到养老和照顾。老人懒得做饭时,在社区便民食堂,一个人几块钱就能吃上一顿可口饭菜。

东华园社区内安置的,除了沉陷区企业的退休工人外,还有一部分是失地农民和退休职工的子女,为解决这部分群众的就业需求,社区长期为居民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并广泛联系周边企业了解用工需求,发布就业信息。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截至目前,抚顺市已先后建成6个像东华园社区一样的采沉安置小区,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29000户采煤沉陷区居民圆了安居梦。

西露天矿的环境修复治理工作也同步进行。天更蓝,水变清,昔日寸草不生,如今绿树成荫。抚顺西露天矿,这个拥有百年开采史的亚洲第一大露天开采煤矿,正逐步推进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向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然而长期以来,高强度的煤炭开采致使资源趋于短缺,造成地质灾害隐患, 因此又一个难题摆在眼前,那就是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恢复治理。

2018年,抚顺成立了抚顺市西露天矿退煤闭坑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工作推进组,出台西露天矿治理开发行动计划,按照“产业+生态+民生”的思路推进项目实施,以此作为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2019年6月,西露天矿正式闭矿,由采转治。治理,首先要从灾害治理入手。为了进行生态恢复治理,西露天矿根据整体规划,采取了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手段,既讲究经济合理,又讲究技术可靠。抚矿集团与中咨公司、中科院、中煤科工集团、中国矿大等科研院校有效对接,邀请院士专家深入抚矿现场踏勘,实地研究灾害治理、生态修复、整合利用、转产转型、企业稳定等重点工作。

一方面,在保证矿坑安全、稳定的基础上,西露天矿通过对局部的高段边坡进行削坡减重,对矿坑进行回填压脚,把坑底部回填一些土方,防止产生地质灾害、产生滑坡,保证矿坑的安全稳定。主动联系辽宁省第十地质大队,联合设置人工GPS岩移监测点240个,加密重点区域监测周期,实时监控边坡动向;不断加大新、老火区和潜在自然发火区域防范及治理工作,清理可燃物料,冒烟发火隐患得到有效控制;对坑下逐条水沟、逐个汇水区核定能力,实施40项防治水工程,为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在保障矿坑安全方面,2019年6月,抚顺西露天矿正式退煤闭坑后,为确保西露天矿矿坑安全,抚顺市严格落实省长防汛检查指示精神,加强人工巡查、边坡雷达监测、GPS人工监测、实时掌握边坡动态,紧绷防汛安全弦,确保主汛期矿坑及周边城市安全。

目前,整个矿坑生态恢复治理面积达到140多万平方米,达到矿坑面积的1/5,栽植树木100多万株。昔日寸草不生的矸石山,现在变成了绿树成荫,生态恢复治理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来抚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谆谆教导,为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三年来,抚矿集团开展了“工业+旅游+文化”融合、矿坑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三大工程,百年矿山踏上综合治理、转型发展新征程。”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抚顺矿业集团西露天矿,登高眺望西露天矿矿坑,了解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情况和矿坑综合改造利用打算。站在西露天矿观景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搞好评估论证,做好整合利用这篇大文章。一年来,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抚顺市坚持“产业+民生+生态”同步推进,做深做实以西露天矿为核心的采煤影响区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奋力书写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西露天矿变身示范区。

9月8日,抚顺矿业集团开通了矿区观光旅游列车,将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址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工业旅游线路,让人们穿越时空,体验中国近代工业崛起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来抚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谆谆教导,为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三年来,抚矿集团开展了“工业+旅游+文化”融合、矿坑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三大工程,百年矿山踏上综合治理、转型发展新征程。矿坑是问题,更是资源。西露天矿坑如果能利用起来,就可以变废为宝。按照“先治理、绿化,再整体利用”的思路,西露天矿通过削坡减重、清理滚块等措施,有效治理南帮“大镜面”崩岩滚块等隐患。与此同时,采取注浆、清挖、水枪消火等处置方法加强矿坑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坑下蓝烟明火,确保了矿坑安全持续稳定。

采访中,煤矸石排土场上一块块500平方米见方的试验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块试验田种的是竹柳,如果试种成功,可大面积种植进行生物质项目开发。”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像这样的试验田一共有10块,都是为未来复垦土地合理利用而做准备的。

目前,以西露天矿为核心的采煤影响区联动区域,已被定位成“抚顺西露天特大矿坑国家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区”。通过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落实一系列“产业+民生+生态”项目,将这一区域建设成为绿色能源新基地、旅游观光新胜地、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新高地、城市中心生态宜居新绿地,力争率先走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创新发展的成功之路。

采沉区变身生态园。

而在青年路南的采煤沉陷影响区生态复垦项目——竹生态园。如果是金秋时节到这里,放眼望去,这里金黄一片,600万株葵花竞相开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而就在不久以前,这里还是工厂沉陷、地面裂缝的破败景象。现在,经过复垦,这里已变成花海、良田、公园。如画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采煤沉陷影响区生态复垦项目是抚顺市采煤沉陷影响区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重点项目。三年来,抚顺市在采煤沉陷区治理中按照“改造式治田”“景观式治水”的治理方式,把塌陷土地恢复再造为花园。

曾居住在采煤沉陷区的居民告诉记者说:“过去我们这儿的地到处都是裂开的大口子,牲口都能陷进去,机械也下不了田。现如今,坡地变得平坦,跑水、跑肥、跑墒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墒的‘三保田’。看着采煤沉陷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心里别提有多敞亮了!”

为恢复采煤深陷区的生态环境,2018年,抚顺市筹划了第一期青年路南采煤深陷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土地治理、改造过程中,尽可能加厚土层、提高地力。同时将面积不大、易于恢复的水域进行填埋,重新变为良田;对面积较大的水域,改造成鱼塘或景观湖。工程总投资2.6亿元,整治面积331公顷,规划新增耕地196公顷。经过两年多的拆迁、净地、施工,项目区适宜开发耕种区域均已完成施工并实现种植。

采煤沉陷区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的同时,深入研究持续产业来支撑采沉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拟建设田园综合体包含农业研学、种植、花海旅游观光、冰雪、餐饮等12个板块,集农业休闲、旅游、研学、采摘、度假于一体,以保护生态环境,带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成为城市生态花园。

昔日采煤沉陷区,如今实现了华丽转身。花香处处,美不胜收。多年来,抚顺市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成果初显。抚顺市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了沉陷区400余家企业和住户搬迁的民生问题,使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同时生态效益初显,种植水稻800亩,向日葵花海1000亩,玉米高粱等农作物400亩,修建园区道路共10公里,种植各类树木65000株,利用沟渠等种植草花200余亩,整治废弃坑塘6处,增加人工湿地800亩。在保证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前提下,本着“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在修复后的工矿废弃地上实施农光互补、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休闲与运动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充分展示社会化市场化、参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成果同时,也促进了抚顺资源型城市的快速转型,实现了采煤影响区“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多元化发展。

回望抚顺市的矿山修复治理工作,他们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知重负重,奋力前行,有突破,有亮点,他们用自己的果敢与坚定上交了一份殊为不易的成绩单,满目疮痍的采沉区,已成绿色生态经济园,并将成为抚顺市新的产业投资热土,逐步实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整治后坑塘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整治后种植的千亩向日葵花海吸引大量游客驻足

猜你喜欢

矿坑抚顺市抚顺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辽宁省抚顺市转水湖山城分析——兼谈信息技术在山城调查与研究中的应用
试论抚顺地区高句丽与女真城址之异同
矿坑地区景观修复改造模式与技术研究
盲道保卫者
访小龙潭煤矿
矿坑
预应力锚固技术在矿坑边坡支护中的实践研究
他们说
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