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光明与欢乐带到世上”
2022-01-15郑斯扬
郑斯扬
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蔡其矫全集》(2021年7月版,以下简称“全集”),可以看作是王炳根对于这位著名的“华侨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有力的掀动,更是对其个体生命原生态的展现。相比17年前写作的传记《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全集具有更加凝重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力量,并且具有了一种对历史、文化寻找的穿透力。
王炳根编的这部《蔡其矫全集》共8册,分列为诗歌5册,译文1册,序跋、诗论、随笔、讲稿、讲义等合为1册,书信、日记、档案资料、选编后记、附录等合为1册。这对于更全面更系统地展示蔡其矫漫长的创作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王炳根的目光,他把研究推入对蔡其矫心灵世界的发现,让所有作品向历史沉入的同时,也构成读者和蔡其矫的一种精神沟通和情感对话。这既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对于历史的触摸,又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对于文学的期许。
一、打捞蔡其矫的未刊诗
作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位踽踽的孤行者,诗人蔡其矫对生活和艺术所持有的浪漫精神和超然心态,为处在彷徨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引,鼓励人们敢于在理想面前自承风险地寻找真实的道路,并引导诗歌艺术向着光明和欢乐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蔡其矫专注于诗歌创作,他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写诗,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不朽之作。他创作于40年代的《乡土》《哀葬》《欢乐的歌万岁》《兵车在急雨中前进》,50年代的《风和水兵》《海峡长堤》《南海上一棵相思树》《红豆》《雾中汉水》《川江号子》,60年代的《波浪》《双虹》,70年代的《冬夜》《祈求》《玉华洞》《丙辰清明》《木棉》《双桅船》,80年代的《天鹅之死》《天池》《神女峰》《翠鸟》《伊水的美神》《青藏高原》《卓玛》《走向珠穆朗玛峰》《在西藏》,90年代的《烟波岳阳楼》《呼伦贝尔草原》《萧红》《重返爪哇岛》等,都曾是脍炙人口的作品。王炳根曾概括其诗歌特点,“纵观蔡其矫的诗作,既书写外在的历史场景,也抒写内心的情感世界,既敢于直面現实,也追随历史真实,既有深刻的感悟,也有超前的思考,其风格飘逸、隽永、自然、洒脱,富有现代音律感,又具有古典诗情美”。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蔡其矫受到社会主流话语的冷落,他的很多诗作也不再受人关注,大量的佚文遗稿尘封已久。这无疑影响到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对蔡其矫的评判与评价,这是中国文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缺憾。
为了弥补这项缺憾,王炳根深入发掘那些一直被遮蔽、深藏的诗篇。可以说,全集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对蔡其矫未刊诗的打捞。2002年《蔡其矫诗歌回廊》(8卷本)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收集了诗人自1942年以来发表的582首诗作。然而这些作品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包括那些尚未面世的作品,不足三分之二。虽然此前王炳根撰写过《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对诗人一生的诗歌创作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但那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一天会承担起全集的编辑重任。庆幸的是王炳根与蔡其矫是深交,深知他的诗歌与政治、社会、故乡的关系,基本清楚他的诗歌创作脉络,以及那些没有面世的诗的“深藏”之处。于是王炳根深入走访蔡其矫位于福州、北京、晋江的住所,执着地寻找蔡其矫手稿,包括那些已发表与未刊的诗稿。
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整理未刊稿。这些文稿很大一部分没有时间落款,或落款不完整。因此需要根据创作年谱与已发表作品进行对照,然后在确认作品时间段之后,还要不断在修改稿和手录稿中分辨和判断。有些诗出现在多个手稿中,有些诗在散页手稿中有多份,有的则涂改严重,这些都给编辑工作带来非常多的挑战,而所有这些诗歌还要在编目、编辑的流程中深度辨识与逐步确认。经过近两年的寻找,加上此前王炳根数年的积累,全集中蔡其矫诗歌的编辑工作成绩明显。在此前收入“回廊”582首诗作之外,他又整理出已刊未入“回廊”诗作207首,未面世诗作510首,也就是说,未刊诗歌占了蔡其矫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二。可以说,这对研究蔡其矫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更好地分辨作家在每个阶段的创作思想和美学追求,以及作家更细密、更细腻的哲思与情思。毋庸置疑,如此大量的未刊诗对于作家整体研究的深入展开,尤其在呈现作家内在丰富性和复杂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努力呈现诗人创作全貌
《蔡其矫全集》为中国现当代作家文库的建设又增加了一份重要的贡献。这不仅是因为诗人蔡其矫有着长达70多年的创作经历,文学创作多姿多彩、激情洋溢、风格鲜明,在思想艺术上多方探索,其独到的艺术思想深受国内外专家和诗人的赞赏;更在于他这一生对于理想、自由、爱情和生命严肃而执着的追求,即便在政治上遭到冷落轻慢,甚至被流放和被投进监狱,他仍然怀揣希望、笔耕不辍、追求进步。高龄时期的蔡其矫仍热心提携后进,培养诗歌新人,对社会性的文学活动一如既往地热情鼓励,积极参与。其诗歌精神和人格气质影响了几代诗人。
在全集编辑的过程中,王炳根特别注意寻找那些尚未得到更多人关注的蔡其矫的相关资料。蔡其矫不少的诗作都是赠给女友的,有的则直接写在女友的笔记本上。要想从昔日的女友手中将这些情诗发掘出来,难度可想而知。为此,王炳根多方打听、多处寻找,不但从中收获到蔡其矫的诗歌与信函,还意外得到蔡其矫当年专门赠给一位女友的“自传”。
王炳根积极推进蔡其矫的翻译作品,即古译今、英译汉的诗作。蔡其矫古译今的诗作很多,历朝历代的诗作都有翻译,还有一些领导人的古体诗,这些诗多是蔡其矫用来自我训练之作,现在也被收录在《蔡其矫全集》之中。而曾经署名“其矫试译”的蜡笔钢刻板的小书《惠特曼的诗》,则未能在全集出版前找寻到,实则令人惋惜。为了能尽可能地掌握蔡其矫的书信资料,王炳根与蔡其矫的挚友陶然取得联系,并根据有限的线索,动用了纸质媒体与自媒体广为宣传,虽然有所获,但仍然是远不及诗人信函的几十分之一。在深入挖掘蔡其矫翻译作品、书信的过程中,王炳根甚至发现了蔡其矫的《我的检讨》《学习与写作年表》《收获与体会》等。正是基于对于人生与写作两者关系的深刻理解,王炳根才能在编辑全集的工作中使自己沉入作为历史发现者的世界中,以便在已有的蔡其矫的诗选、传记、年谱以及相关资料中赢得一个新的突破。
三、培植文脉,涵养一地文风
实际上,所有资料的价值,都在于呈现诗人蔡其矫的所作所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何欢笑,又为何悲伤?他是如何面对自己的顺境和逆境?他出色的诗作究竟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认识?他是如何理解文学与历史、社会、政治的关系?平日里他又是如何与亲友们展开交流?这一切都将影响人们对于诗人蔡其矫的认识,并且防止这种认识只流于表面浅显的判断。如果说诗人蔡其矫的贡献在于给艺术提供自由精神和创造力,那么王炳根的贡献则是把其中的形式与意图、情感与哲思、语言与修辞联结为一体,借助尽可能多的资料呈现蔡其矫整个人生的连贯性。王炳根要做的就是展现一个诗人的高贵性——不单是技艺高超的诗人或天才,而且是一个可以独立于世的人。
全集实现了蔡其矫的夙愿,将他的人生和文学载入历史并流传下去。最初,引起王炳根对蔡其矫的兴趣的是,诗人在年近80岁的时候,还在写诗,而且能写出很漂亮的爱情诗。为什么80岁的蔡其矫还有这种纯情和激情?出于对蔡其矫文学创作的欣赏和好奇,王炳根去接近他、搜集他的资料,阅读他的作品,对他进行采访。王炳根不但获得了蔡其矫的许多秘密,而且得到蔡其矫许多重要的委托,包括对他的手稿、日记、传记等资料的保管。显然,这是蔡其矫以及他的家人对于王炳根为人为学的绝对信任。对于蔡其矫遗稿的编辑,王炳根力求尊重作家、尊重生活、尊重历史,绝不做任何修改,坚持保留初稿写作或者最初发表时的样子。另外,在有关女友诗的收集中,他遭遇过很多“闭门羹”,但凡遇到对方缄默或拒绝谈论时,王炳根都表示理解,也就不再叩问。
一首首诗歌、一段段旅程,以及蕴含其中的经验与经历,给人们认识历史和时代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可能。1918年出生于福建晋江的蔡其矯,是立于闽地的一个独特气质的诗人,他是我国的“华侨诗人”“老革命诗人”“海洋诗人”“爱情诗人”,他给予我们的是一条重要的历史文脉,也是一种历史精神。全集的编纂固然是对于当代诗人蔡其矫文学创作的珍视,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培植文脉、涵养一地文风做出了最基础、最本源、最质朴的付出和努力。这是一项文化积累的大工程,也是一环扣一环的连续发展的文明创建之路。随着《蔡其矫全集》的出版,也盼望对诗人蔡其矫的研究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更盼望着有更多闽籍作家作品被发掘出来。
“经过眼泪与痛苦的挣扎,将光明与欢乐带到世上”,这是蔡其矫的艺术理念,也是他的人生信仰。它有着某种深刻不变的永恒意义。而此刻《蔡其矫全集》呈现了他的意义世界。
责任编辑 林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