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视域下的语言服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究
2022-01-15陈宏川
陈宏川 王 枫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一、翻译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翻译是商务英语专业必不可少的一类课程,对学生的语言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以往的翻译教学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第一,认知式,即语法翻译教学法(Grammar-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其特点是以分析英语句子的语法知识为主,希望学生通过掌握英语句子的语法特点,逐渐了解中英对译的要诀。这种教学方式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总结归纳好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对教师讲解和教学材料的依赖性极强。第二,训练式,即句型操练翻译教学法(sentence?pattern?drill)。其核心是展示经典句型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希望借助有限数量的典型句型和相关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操练来掌握相关技巧。这种教学方法把学习过程看成是训练思维和养成习惯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事倍功半,效果不佳。第三,答疑式,即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教师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门别类,授课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解说或者组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虽仍以教师为中心,但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人施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结合以上3 种方式,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目前之所以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译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课时的保障,实践平台也不健全,导致学生尽管也得到一些翻译知识与技能训练,却没有充足的实际锻炼,也就很难训练出胜任岗位的翻译能力,造成应届毕业生应聘企业翻译岗位时通过率非常低。
因此,加强配套的翻译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更多真实的翻译工作,应是主要的突破口。阳光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其外国语与海外教育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通过成立语言服务类工作室,通过社会化考试、校企合作、课题研究、团队竞赛等方式,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特别是借助与语言服务能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翻译任务、研究工作和竞赛项目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翻译实践教学理念革新和探索
翻译教学要想培养出真正具备翻译综合能力的语言服务人才,就必须彻底改变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 approach)的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从根深蒂固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不断摸索的过程,大致分为3 个阶段:首先,是将交际教学法引入翻译教学,弱化教师的中心地位,强化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展开探究式学习,并加大课后的训练量,取得了较之前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翻译工作坊”式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出现。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认为翻译工作坊与阅读工作坊一样,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翻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李明教授归纳出翻译工作坊的3 个主要特点:(1)它是一种反思实践的体验,强调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交流翻译心得,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实践中自己领会翻译的策略和技巧;(2)它以培养学生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极目的,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3)它需要合作完成翻译任务,学生与组员或者老师共同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由此可见,相较于交际教学法,翻译工作坊是让翻译实践真正走进课堂的有效途径。
近年,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开始出现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工作室教学法源于20 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该学院认为以工艺种类、工艺技法划分的工艺作坊式教学模式较之其他类别的学院教育模式更有效,这种教学探索成为最早的工作室教学形式。作为翻译公司的前身,翻译工作室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但将工作室教学法引入高校翻译教学从而成立翻译/语言服务工作室以取代传统的翻译教学却仍处在实验探索阶段。虽然同样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导向,但翻译工作室却与翻译工作坊在两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是真实性的差异。工作坊是对真实翻译工作场景的模拟,而工作室则进行真实的翻译工作。在工作坊模式下,教师将学生分组并布置翻译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真实翻译场景,相互讨论与协作,在课上或课外完成任务。而在工作室模式中,学生需要协作共同面对真实的企业翻译项目或者教师的教研项目,独立完成接单、翻译、校对、交稿、收款、反馈等一系列项目环节。二是教学范围的差异。翻译工作坊主要以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完成翻译任务的全过程,而翻译工作室则除了完整的翻译任务本身外,还包括翻译市场拓展、接单、价格谈判、合同签订、任务分配、收款等一系列相关活动。
三、语言服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
语言服务类工作室教学模式践行“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通过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化考试、企业真实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和大学生竞赛项目,让学生在执行真实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并提高实践能力。项目式驱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拆分给自己的任务,同时进行团队合作以保证真实项目如期完成,而教师的作用则是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拉近学生与未来工作氛围的距离。
因材施教是工作室教学实践活动的宗旨。不同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实践来锻造和提升,这就需要设置不同类别的语言服务工作室,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室,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专长,而导师则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具体而言,为切实提高商英专业学生的语言服务能力,我们专门成立了CATTI 考证培训工作室、语料库翻译工作室和“闽东之光”福建文化传播工作室,意图践行语言服务类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以三维设计、四项驱动的模式,通过3 个不同的工作室,分别关照语言能力培养的3 个维度,即语言技能、语言应用和语言竞技,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言服务综合能力。同时在4 类真实项目的驱动下,指导学生团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学、做的统一和产、学、研的融合,与就业的更好衔接。具体项目分类如下:
1.以考促学——参加社会化考试
众所周知,学生面对考试往往会比平时学习积极。利用这种心理,侧重语言技能培养的工作室可以用考试贯穿实践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保持较紧张的学习状态,促进他们的学习,最终通过社会化考试获取从业资格证书。CATTI 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是全国最大的翻译类考试,是唯一被纳入国务院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的外语类考试。CATTI 翻译证书还被主流媒体评为“中国最具含金量的十大证书之一”。我们成立CATTI 考证培训工作室,目的就在于发现并培养对英汉/汉英翻译有着强烈兴趣、有心挑战高难度翻译或有志考取CATTI 证书或翻译方向研究生的学生,帮助他们通过CATTI 各级口笔译考试,获取社会认可的翻译从业证书;同时以培养翻译实践能力暨职业能力为导向,探索语言和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
2.以做促学——参与企业委托项目
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室可承接企业委托的项目,为其提供语言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室是沟通学校和社会、企业的桥梁,在教师、学生、客户三方互动中,密切了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三者的联系。我们成立的语料库翻译工作室利用智慧翻译实验室为企业提供专门领域的翻译服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智慧实验室既是教学场所又是工作场地,基于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技术的YiCAT 平台和SDL Trados Studio 的大量使用,让学生全方位、真实地体会到专业译员的职场环境和工作氛围;真实翻译任务的完成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自信心和责任感。校企合作还密切了课程体系与产业链、教学进程与生产过程的关系;而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全程参与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估,更确保了课程标准和内容紧跟行业前沿及岗位需要。
3.以研促学——参与课题研究项目
课题研究教学法中相关课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自选课题。在立项阶段,导师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任务,但可以有不同选题供学生根据兴趣去探究。在确定选题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自然产生对话,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引导其确定选题。另一类为指定课题。导师可以将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引入工作室实践教学中,把一个科研课题拆解成若干小任务模块,分配给各小组分阶段完成。这样不仅能加快科研进度,更让学生接触到明确的科研任务,同时得到更多专业、系统的指导,师生合作的研究成果更加可期。
我们成立的语料库翻译工作室已引入的具体科研项目包括省级高校教改专项“福建文化平行语料库驱动的教学法创新与应用研究”。通过搭建福建区域文化特色平行语料库,以真实的语料(数据)为教学材料,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语料整理技术,并能使用语料库查询、提取、分析、归纳和判断重点信息,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获得感,更在于培养熟悉福建文化的应用型英语人才,推动福建文化走出去,扩大福建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4.以赛促学——参与各类竞赛项目
各类大学生创新创意比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通过参赛,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充分激发创意,发挥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学用结合的目的。
我们成立的“闽东之光”福建文化传播工作室瞄准文化创意产业CCI(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发掘福建地域文化,并与传媒、教育、翻译、设计、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开放创意文化产品,并实现其商业价值。工作室以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意比赛为阶段性目标,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并磨练相关技术,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语用能力。在这方面,福建文化构成了语言习得的真实场景,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词汇量和翻译、口语与写作能力。相关能力的提升,又反过来提高了文化创意项目的竞争力。目前,结合了人工智能翻译的特色语料库平台的商业价值才刚刚被发现,潜在的商机巨大,而教学与创业的贯通正是工作室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结语:
语言服务类工作室三维设计、四项驱动的教学模式,既是我们翻译实践教学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产物。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科学设计是成果的基础,在运行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过程管理和成果导向。具体教学实践和良好的教学运行情况也已验证了这种教学模式符合阳光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