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从化地区家训的去语境化微传播
2022-01-15田秋霞
田秋霞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进入媒介视野。作为传统文化重要构成的中华家训起源于上古三代秦汉时期,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中占据着重要一席。岭南地区作为国内宗族祠堂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之一,围绕祠堂展开的家训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广州市从化区,既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又处于一线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汇合点,堪称岭南地区家训文化现代传承景观的一个缩影。那么以小窥大,在今天,岭南从化地区家训文化的传承现状究竟如何?如何更好地实现家训信息在新媒体时代的流动与传承?
一、缘起:从化地区家训文化之传承现状
广州市从化区,地处广东省省会的最北部,广州市城市副中心,全境属半山区。明弘治二年(1489),由番禺划地设置为从化县。2014 年,撤销县级从化市设立广州市从化区,目前共有3 街5 镇。一方面,它在一线城市的快速发展中积极城镇化,另一方面,也是国家新农村发展建设中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从化区如同一个社会文化思想碰撞、汇集的漩涡,既在撕裂原有的文化语境,又在不断拼凑新的时代语境。
同时,从化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 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至今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存。宋、元、明、清是其鼎盛时期,现存众多历史村镇多为明清建筑。这里见证了岭南文化和从化文明的智慧与成长,体现了岭南文化尤属其中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融合交汇。外流人口与本地人口处在一种既自我又开放的融合环境之下。
经实地调查走访,从化地区主要的两个街道及3 个镇,发现从化郊区及农村既存在着围绕古祠堂生活的集居式小姓,如,凤院古村、钟楼古村(欧阳氏),水南村骆氏,集居式大姓如钱岗古村(陆氏);也包含有广东省第三大姓—黄姓,其以散居式分布在较多村落,并建有多个祠堂。部分郊区、农村尤其城区则存在着诸多不同姓氏杂居而无祠堂的情况。这也就注定了从化地区的家训文化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传承生态。
1.古宗祠集居式小姓氏族家训知之者甚少
凤院村以及钟楼古村是从化区欧阳氏族集合而居的主要村落。凤院村建村距今700 多年,如今的凤院欧阳氏族在南宋期间为躲避战火从江西庐陵而来定居于此,目前尚存有祠堂5 座,但基本都已经破败不堪,只余一间成为宗族一年两次聚会的地点。目前家训文化的传承只余下3种最传统的方式,一是家族族谱上的记载,二是宗祠门口的对联,三是唯一熟悉家族资料的几位老人家对村民进行口耳相传。
从化钟楼古村是目前发现保留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为欧阳氏族人在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守望相助”式大宅院建筑。目前成为从化区重点打造的生态示范村以及人文旅游景点之一。虽有政府政策的倾斜,但是目前该村的家训文化传承同样呈现和凤院村相似的状态,除了少数老人家可以背出几句家训,中青年人多表示只看过对联,年轻人及儿童基本上都不知家训内容。同样的状况也出现于水南村集居的骆氏家训文化传承上,连知晓骆氏家训的老人也寥寥无几。
2.集居或散居式大姓氏族家训传承取决于意见领袖
陆氏和黄氏都是百家姓中的常见姓氏。在全国范围内,这两个姓氏的宗族家训宣传相较而言是比较广泛的,不仅都建有世界宗亲联合大会,并都流传着自己姓氏的歌曲,其家训文化的内容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都有较大的曝光率。可以说,大姓氏族家训文化因族人意见领袖的组织与传递,呈现为部分族人积极活跃的传承景象。
然而在从化地区却又是另外一番风景。从化地区的黄氏,作为江夏黄氏的分支,一直流传着黄氏族谱以及《黄氏祖训颂》也称之为《遣子诗》或《认祖诗》,且是统一印刷的精装版。但主要建有黄公祠堂的南方村、上香家、团星村等地村民除部分老人能够传唱祖训歌之外,中年人只存有记忆并不会唱,儿童基本都不知道这首歌的存在。钱岗古村陆氏据载是南宋丞相陆秀夫之后裔,其从南雄珠玑巷迁来此处,广裕祠门外的对联“诗书开越,忠孝传家”是陆氏家训的精髓。但如今村内居民大多外迁,古村渐有废弃之势,家训文化的本地传承较为萧条。
3.无宗祠的姓氏民众知晓家训者屈指可数
从化地区虽还存在着一些其他姓氏宗祠,但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出与流入,也使众多宗祠只剩下仪式之意,其家训文化的传承日薄西山。尤其在城区,传统家训文化难觅踪影。在针对全区青年人进行家训文化传承现状的抽样调查中显示,52%的人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自己的家族家训,62%的人认为所在地区几乎没有家风家训氛围,只有10%的人认为自己所在的家族家训传承形式记录在明确的文字材料中(族谱、牌匾等)。
可以说,多数姓氏因当地是否建有祠堂、是否外来人口、是否存有家谱等因素决定了其对家训的传承状态。部分本土小姓氏家训文化已几近失传。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现代家庭自创新家训有渐成一个新景观之趋势。
二、方向:家训文化的“去语境化”传播
从化地区家训文化的传承在今天进入了一种困境,各类家训文化都可能面临着一种“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家训文化已然丧失了原有的小农经济和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社会土壤,从原有的“言传身教”为主的传播模式中剥离出来,原有传承所需的文化语境被彻底割裂。
“语境”一词由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l)于1923 年提出。他将“语境”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被用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和解读中;一种是“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用以分析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者所处的文化背景。①从化地区家训文化的传承语境主要是指其传承的文化语境,包括文化习俗以及社会规范。这种语境包涵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清朝末年封建社会结束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从化家训文化主要表现为家庭单位以口耳相传为主的教育形式,包括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的教育,也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封建社会的家国文化、农耕经济、儒家礼俗、氏族阶级、宗族规范、地域民族等等,构成了当时家训文化传承的特殊文化语境。而今,这种文化语境在现代性境遇下不断被割裂、被拼凑,不仅再也无法复原,更成为家训文化传承的一块“绊脚石”。
要想传承必先传播。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家训文化最主要的传播类型是人际传播,传播媒介则主要为文字、口语等单一语言媒介以及一些非语言媒介(包括建筑、器物等)。在以现代电子视听媒介构成的大众传播时代,从化地区家训在现代社会转化与融合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媒介化生存,其所遭遇的生存危机与表达困境,亟需与现代媒介及其支撑的大众文化进行协商、融合,才能获得传播、传承与再生产的最大机会。而这也就探寻合适的传播路径,实现岭南家训文化的“去语境化”,即抛却原有那种已被割裂、拼凑的以宗族为单位的文化语境,跨时空、跨氏族、跨民族,培植现代社会存续的新土壤。
三、方法:探寻从化地区家训微传播路径
21 世纪以来,传统媒体一直在试图破解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传播难题,且主要在媒介信息的呈现以及媒介融合的创新方面努力,其所造就的大众媒介文化却成为消解文化传统属性的“利器”。岭南从化地区家训文化传承困境的产生,其实也不乏传统媒体失声的影响,即使本土从化电视台及报社也鲜少发布相关新闻报道。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网络平台开始呈现出强大的传播力量和传播效果。早在《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中就有指出,“中国新媒体出现了四个显著的变化,基于新媒体的微传播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微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大行其道,微传播急剧改变着中国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于哈罗德·伊尼斯有句名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恰是这样一种有着颠覆意义的传播模式,给岭南家训文化的现代传播命题带来新的契机。探寻一条新时代的微传播路径,也成为题中之义。
1.传播者的全民化
微传播是一种碎片化传播,其传播主体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媒体以专业工作人员为主,而是全民皆可传播。传播者可以是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团体的“代言人”,也可以是不同的民众个体。微传播强调双向互动、平等对话,有助于政府、意见领袖、普通民众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城乡联动以及上下联动,以此提供并打通参与者共同探讨和沟通的空间,形成“全民传家训”的社群文化网络。
首先,以广州市或从化区政府进行主导,有步骤地在不同官方微平台发布从化家训文化相关的信息,搭建展示或联合平台,发起相关话题,建构家训文化传播的新框架。
2.传播媒介的融合化
“微”是微传播核心的特征,其微媒体主要包括微博、微信、客户端、微视频等等社交网络平台。微媒体的“指尖”传播,充分体现了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理念。而要发挥微媒体对岭南家训文化的传播作用,则要通过微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
一是将新旧媒体的技术、内容、资源等优势在微平台上进行融合共享,使家训文化的呈现更加立体、真实、互动、深入,例如在一篇深度推文中融合文字、音频、动画、点击动图、互动视频等全媒体形式。二是构建新的智能传播场景,例如以H5 建构一个从化陆氏家训的AR 线上体验馆,以体验式与互动式形态形成从化家训文化的传播新思路。三是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工具,搭建一个岭南从化地区家训的集成化平台,为主要的氏族家训文化分别建立或链接与之对应的各类公众号、联系群、APP 等,还可以提供家谱档案数字化、虚拟家谱树展示等。融合化与智能化是传播的必然趋势,如何进一步延伸受众的身体感官,也是家训文化未来传播中值得思考的课题。
3.传播内容的生活化
微传播的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特点,例如,一部3 分钟的微电影,一个短视频,一段微博动态,甚至只是一句评论,一个表情包。在微传播空间,小而微的内容,如同到处散布、无孔不入的零散碎片,更接近社会文化传播的真实状态,直接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岭南从化地区的家训内容普遍比较简练,如黄氏、陆氏还编成了歌曲,这种内容本身就符合微传播的特性。
4.传播受众的互动化
微传播的受众既是受众,也能是传播者,可以称之为社交群。今天,“新媒体的本质属性从信息容器转化为‘关系居间者’,从以技术为导向的、信息型的、独白式的线性传播模式,转向以关系为导向的、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③受众更愿意在微媒体上发表信息,获得社交群里及时性、多方面、交互化的关注、回应、反馈以及讨论、转发等。
在进行岭南从化地区家训的微传播过程中,如何唤起受众的互动也是一个关键点。毕竟在微传播空间里,它所面向的受众不再是某一个姓氏或者同一个氏族,但也存在一定的现实社交关系。一方面,调动这种双向性需要进行传播媒介的融合化和传播内容的生活化,加强人机对话,让受众更多地点击屏幕进行体验与参与。另一方面,线上线下联动,打造岭南从化地区家训文化新IP,以“热度”吸引受众主动加入,在各自的微传播空间进行创作、分享与交流,形成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立体化传播。同时,广泛发掘新创意提升受众的沉浸式体验,实现一种跨越时空性的“在场”,以产生对家训文化的想象与认同,促成更深层次的互动。
四、结语:重构家训文化的新时代传播语境
家训文化从古至今都是作为培养道德情操、规范行为举止的有效方式,蕴含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岭南从化地区的家训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遭遇了表达困境与生存危机,推及其他区域也必有相似之状况。这也使这一文化的发展,终需抛却原有传承方式之“形”,留下家训内容之“意”,实现一种新媒体环境下的“去语境化”转变,实现媒介化生存。
而今,微传播成为大众日常生活文化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并以其移动化、生活化、碎片化的特质改变着整体的传播生态,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探寻岭南从化地区家训的微传播路径,也就是在激发无数文化碎片产生的同时,让无数相关的碎片彼此吸引、粘连、汇聚,聚合与重构一个隐性的、围绕它而展开的虚拟社群文化网络。“将流动其间的多元微观内容生产聚合成宏观的文化再生产,将散布其间的碎片化创造力聚合成重塑文化生态与重建文化秩序的力量”④,重构家训文化的新时代传播语境,最终拼接出一幅新的家训文化图景,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一种去语境化传播,完成在现代性境遇下的重建与创新。
注 释:
①程曼丽.什么是新媒体语境[J].采访与写作,2013,(8).
于唐旭军编.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③陈先红.论新媒介即关系[A].选自尹韵公、明安香主编.传播和谐与发展[C].新华出版社,2006 :285 .
④陈彧.碎片化与重构:微传播语境中的中国传统文化[J].当代传播,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