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2022-01-15翁兆丰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精尖方针育人

翁兆丰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背景下,高校亟需以国家战略诉求为抓手,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创新化、一体化设计,开展并落实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逐步形成创新人才培养选拔的新机制。特别是在人才竞争与科技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下,夯实高校人才培养与选拔基础,能够为我国民族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将高精尖人才培养融入到日常工作中,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方式,体现自身的育人功能,使其切实成为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的基本内涵

高精尖人才主要指文凭高、技术精、掌握尖端技术与知识的人才,能够切实解决我国战略需求问题,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使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得到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发展。十九大以来,加快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构建的趋势愈加明显,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也在相关政策或文件中提到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破解经济新常态问题的关键。2020 年党中央通过颁布《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工作的意见》的方式,力图探索出学生评价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并革新传统人才培养的内涵,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契合时代、社会及国家发展的诉求。而党中央之后所颁布的一系列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又使高校人才培养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拥有“新”和“通”“实”和“稳”“准”与“精”的特征。其中“新”和“通”要求高校实施小班培养、导师制,加强前沿科技中心、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的建设,吸纳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并通过探索硕博衔接的新模式,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校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融合起来,通过学、研、教的协同创新,形成全新的高精尖人才培养媒介。而在“实”与“稳”层面,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民生之基、民生之本,高校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稳妥推进学校改革,应充分借鉴我国的改革成果,严格控制规模和管理,注重违规查处、信息公开及高校考核等工作的开展。而在新时代视域下,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能够体现出高校的“准”与“精”特征,能够革新传统的选拔与培养态势,使人才培养在具备较高的“创新潜质”与“学科特长”的同时,精准聚焦战略需求,从基础学科与综合实力水平较高的人才培养出发,通过系统化培育与培养的方式,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而在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的支持下,高校应深入理解和分析现代教育理念、理论及思想,形成多层面、多维度、全方位的高精尖人才培养范式,使高精尖人才培养落实到不同的工作范畴、领域中,让人才培养更契合新时代的发展诉求。譬如加强教育管理、科研管理、就业管理、学生教育管理,都能在某种程度上,为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的落实提供帮助与支持。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育人逻辑

教育管理主要指学校管理者通过协调教学队伍,发挥物力、财力、人力的作用,切实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简而言之教育管理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拥有难以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可以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制度革新及方法创新等方式,凸显自身所拥有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使其与学生教育充分地融合起来。然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想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就需要以“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抓手,创新自身的工作机制,拓宽自身的作用范围。首先是管理育人。管理育人就是将育人内容、育人理念融入到管理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地渗透育人理念和思想,使学生讲究文明、遵守公德、维护秩序。而服务育人则要求教育管理者以学生的发展诉求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发展趋势,以满足学生需求的方式,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而将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融合起来,则能够帮助我国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诉求。在国际形势上,经济全球化要求高校逐步提升自身的开放程度,使各国在教育交流、教育沟通上,提升管理质量和育人水平。而在国内形式上,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要求普通高等院校通过加强自身的管理质量和效率,以更好、更快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要求。通过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使其与人才培养工作融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帮助我国适应国内和国际形势,为我国输送出一批优秀的高精尖人才。在高校发展的层面上,高校当前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与课程改革,都需要将研究式管理、校本化管理及开放式管理等问题放到高校的育人工作中,因此加强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的融合,能够切实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可以为高校构建开放学校、优质学校、有效学校,提供抓手。总体来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育人逻辑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其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融合,能够切实满足高校教育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诉求。特别在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的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可以为高精尖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提供支持和抓手。

三、“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下学生教育管理问题

教育管理是高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模式及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统筹规划学校资源、力量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高精尖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与有效性无法得到切实的提升。因此在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前,我们有必要分析高校教育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教育管理工作,使其更具备针对性与精准性。

1.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工作体系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逻辑起点与逻辑脉络,同时也是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相融合的关键。然而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却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导致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和价值难以体现,致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无法结合人才培养的内容,提升高精尖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首先是资源供给。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要求高校培养技术精、文凭高、掌握尖端技术与知识的人才,其中“尖端技术与知识”要求高校紧扣国家战略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将现代科技资源充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然而高校在课程建设与教师能力上却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是教师的综合能力偏低,容易导致尖端技术和知识难以得到有效的呈现。其次是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难以满足高精尖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譬如教学手段陈旧,学生无法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并探究出全新的科技知识。而缺乏训练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等教学实设施,又将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性、资源性的环境支持。再次,学生缺乏实践媒介,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质量偏低。最后,校企联动机制不够合理,企业在高精尖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不够明显。

2.高校教育管理不够透明和民主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通常由学校管理层负责,缺乏与教师的联系,基层教师难以参与到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并且很多高校都缺乏反馈机制。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管理层与基层教师的沟通和交流质量相对较差,严重影响到教师参与高精尖人才培养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虽然将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相融合,能够切实推动学校管理层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但所存在的联系只局限于单向性上,即管理者单方面地向基层教师发布工作要求或者要求教师提供人才培养的各项数据,基层教师并没有与教育管理者形成良性互动。而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没有将学生需求、教学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上,而是以学校的整体发展诉求,来调整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导致学生的发展诉求很难得到满足,国家的战略目标也无法得到推进。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依旧局限在学校发展的层面上,忽视了学生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对教育管理工作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和效率不够理想。

3.政府的服务职能不够突出

由于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精准聚焦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能够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层面上,因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出鲜明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高精尖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有效性。然而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却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并没有将身份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依旧注重自身对高校的行政化管理,致使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到诸多的制约和限制,无法制定出与社会发展诉求、国家战略需求相契合的培养计划。其次在新形势、新时期、新形态背景下,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并没有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也没有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态势,作出相应的指示和引导。最后,高校自身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联系程度较差,难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出发,探索出全新的教育管理机制。虽然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引导作用,然而在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的背景下,政府的服务职能和功能却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严重影响到教育管理工作服务高精尖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

四、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下教育管理的创新策略

1.积极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

首先,普通高等院校应深度理解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的内涵,将高精尖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融合起来,积极调整课程结构,既要在专业教学、实践实训中融入就业信息,还需要扩大并丰富选修课体系,使创新意识培养、专业能力提升等课程充分地融入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此外,学校还应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意识及专业理论知识,引导教师更好地、更全面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其次,高校应完善教学设施,创新教学方法。即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将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关的技术信息、社会资源及政策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充分地了解社会形势和国家动态。此外,还应积极构建训练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图书馆,以此形成共享、开放的育人环境。再次,高校应构建出一批契合高精尖人才培养诉求的创业基地与科技园,为大学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实践和能力提升的计划,使大学生在获取科技创新资源的过程中,更好地保留并转化自身的科技成果。最后,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的方式,检验和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公开化与民主化

首先,高校应切实实现教育管理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融合发展,使教育管理工作者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实时获取高精尖人才培养需求、状况及问题,并根据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学生专业成长需求积极调整工作计划及课程设置,使教育管理过程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还应构建信息反馈机制、质量监督机制、教学督导机制等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管理工作能够以高精尖人才培养为抓手,推动各项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按照教学管理任务、目标及理念来开展。在信息反馈机制构建的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基层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良性互动,注重教师对教学信息的反馈,管理者对教学问题的梳理,以此弥补传统单向性交流、沟通的弊端。其次注重教育管理工作的民主化建设。由于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是教育管理者推动高精尖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方式,高校要想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需要引导基层教师、学生进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使教育管理工作以学生为本,注重教育管理的人文性及服务性,此外,高校还要重新调整教育管理制度和方针,加大制度落实力度,通过管理评价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3.充分激发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明确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定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并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等角度出发,制定出具有指导性、引导性建议,使高校结合自身的管理实际与社会发展诉求,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制定出相应的法规体系,确保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和运行。再次,高校应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应将高精尖人才培养诉求呈现给相关部门,使其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出相应的新方针、新政策,切实提升高精尖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最后,政府部门应积极向高等院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使高校各类教学设施、设备建设都得到支持和保障。此外,我国科研院所、高校应加强对政府与学校在高精尖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研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摸索出一套能够切实发挥政府服务功能、作用及价值的渠道,使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满足新时代所提出的人才培养需求。

结语

在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针的背景下,高校应明确学生教育管理在人才培养中的育人逻辑,应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管理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创新传统的工作机制、工作体系及工作理念。并通过完善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加强教育管理公开化、民主化等方式,发挥教育管理在高精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动我国高校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猜你喜欢

高精尖方针育人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黑龙江:粮食产业迈向“高精尖”
北京时尚控股“高精尖”产品登陆“上海滩”
探索高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模式
他们用“五招”育人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与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