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实践研究
2022-01-15王微
王微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在新的战略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该从始至终,贯穿其中,对高等院校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一、相关内容概述
(一)创业
根据百度百科的释义,创业是指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最初的创业概念源引自法语“Entrepreder”,是由经济学者Richard de Cantillon 提出的,并指出创业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传统的认知范畴中,人们常常将创业视作创办一个企业,是一个人从发现、捕捉机会再到创造新颖产品或服务,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领域的创新比比皆是,创业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指向更加宽泛,学术大家从不同维度视角进行了解读。如王天力认为,广义上的创业意味着创造出新的价值,要求创业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才能创业;斯蒂文森则认为创业是个人追踪和捕捉机会的过程,并且与当时所控制的资源无关;刘常勇强调了创业本身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历程。在笔者看来,黄四枚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在传统创业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指出创业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是一切主动且存在风险的、重新配置资源并进行社会实践的主题活动。因此,创业绝非局限于创办企业,其核心价值在于个体价值实现,相关教育活动应当紧密切入社会发展需求,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创业意识与能力
意识作为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总体,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具有重要的实践引导功能,是系列行为产生的根源。对于创业意识,学者们的看法基本一致,大都认同彭刚教授的研究,认为创业意识是指想要开创自己事业的人们的意识倾向,由创业自我意识、创业社会意识以及创业风险意识构成。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是为了追求和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要才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因此,创业意识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源于人们的创业需要,继而上升为创业动机,在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的双重驱动下形成。在当下的社会发展结构下,创业意识除了上述三项基本要素之外,还包括了商机意识、转化意识、战略意识以及敬业意识,是成功做出动作的根本保障。综合来讲,创业作为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单纯依靠创业意识的牵引远远不够,还有赖于创业能力的支撑,是创业成功的两大关键性影响因子。所谓创业能力可视作理解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并善于利用和开发它们,继而产生各种新的结果,相比于就业能力,突出了发现的眼光、创新的智慧。创业能力又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有人力、物力、财力;软件即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创业热情、发现能力、创新能力等创业素质。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现状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为进一步响应党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等发展战略部署要求,教育部相继出台了系列指导政策,如《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等,开启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同时,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在96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浓郁的社会创业氛围孕育而成,并深刻渲染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情感,其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奠定了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基础。但是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仍旧薄弱,整体状况不尽良好,未来有着巨大的培育成长空间。根据相关调查,80%以上的高职院校学生有明显的创业意识差、创业能力薄弱的倾向。在未来的教育上,关怀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注重交叉学科建设,丰富学生的知识广度,是诱发其创业意识与能力增长的有效路径。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向虽高,但是创业信心不足,将之视作人生价值实现途径的思想还比较淡薄,害怕失败,创业能力发展没有了着力点。综合来讲,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薄弱的原因有很多种,除了与之个体差异相关之外,还受课堂教学滞后、家庭观念淡薄、社会环境缺失等因素影响,是系列有效培育工作展开的重要着力点。
三、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实践
(一)扎实师资保障
1.丰富队伍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宏观素质教育改革生态下,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者,更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上的导师,其一言一行均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素养水平建设,是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石。然而现实中,随着我国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无论数量还是整体质量上都与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需求相差较大,无法保障育人效果。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增强师资战略意识,摆正其角色定位,重视和加强相关建设投入,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善于开辟多元化人才聘任通道,通过系列政策吸引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工作团队。丰富智力元素支持之余,与既有从业教师形成优势互补,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指导,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创新创业活性,锻炼他们良好的创业意识与能力。除此,充分依托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战略部署,加强与企业合作内涵建设,搭建良好的人才流动共享平台,实现两者双赢。同时,广泛邀请学术扎实且具备丰富创业经验的人才出任客座教授,不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活动,树立榜样典范,通过成功案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
2.加强教研培训
我国当前阶段的创业教育,尚未形成综合的理论体系,限制了实践活动的展开。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育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步建立一支专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师资队伍,理性评估学生创业心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开发独具特色的教辅材料,形成科研成果,并将之有机地寓于创业教育课程当中,让广大师生从中受益。同时,基于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视角的创业教育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涉及到多类学科交叉融合,包括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对从业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创业教育”专题教研活动,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详细解读国家有关方面的指示精神,精准确定他们的职能定位,强化其从动意识,并借此丰富他们的知识涵养结构,搭建良好的交互平台,促进有效工作经验共享,以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使之在创业的道路上更加通畅。另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由于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对整个动态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或困难知之甚少,讲授起来空洞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且容易破坏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还需组织系列活动,为在职教师提供体验创业的机会,通过店铺设计、模拟销售等竞赛活动,丰富他们的经验构成,并激活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使之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淬炼己身、升华品质,从而积极渲染和引导学生成长。
(二)优化课程设置
1.依托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如上分析所述,创业意识缘起于需求,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如此才是可行的。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基于此,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重塑作用,从观念层次上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认识问题,锤炼他们的优良品质,建立科学的人生目标追求,为成功创业奠基。具体而言,应当有机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体系结构当中去,追求具体可感的教育效果,紧密结合学生的切身利益,设计科学的版块内容,加大对国家部署战略的宣传,树立高职院校学生正确的创业价值取向,建立其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认知体系,保证其始终行进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同时,做好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理性认识当下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态势,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未来走向,建立自己科学的职业目标,并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牢牢把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利时机,将创业视作成就人生的跳板,继而激活他们的创业内驱力。在此基础上,解读创业的本质,让学生意识到整个过程中伴随着的各类风险,使之提前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尤其需要淬炼他们的心理品质,通过劳动教育灌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锻炼其吃苦耐劳、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性格。另外,其他学科借鉴课程思政亦需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携手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环境,延展影响辐射范围。
2.丰富课程结构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要发力点,丰富的课程结构设计是关键,具体包括通知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形成梯度递进关系,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最终达成预期目标。创业本身是一项兼具复杂性和专业性的活动,单纯依靠创业意识远远不够,要积累丰富的知识体系结构,以支持活动实践,并提高成功的可能性。通识类课程板块设计,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优势,拓展学生的学识见识,尤其要通过人文和科学,指导学生建立正确、明确的人生目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为下一阶段的递进教育奠定基础。而专业类课程建设方面,则需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需求,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开发,合理调整专业理论课程结构,善于挖掘其中的创业元素,有效激活他们的创业能动性。创新创业课程板块,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路径。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类必修和选修课程,并纳入学分制度。该板块的内容设计,要呈现出分层次、一贯制和递进式的特点,根据各阶段学生的成长需求,合理安排教育项目。针对全体新生开设创业启蒙课程,引导建立正确的批判性思维,激活创业意识;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讲授,如SYB 创业培训,培养交际协作能力;面向四、五年级学生开设提升课程,组织专门的项目训练指导,促成活动落地。
3.创新教学引导
依托科学的课程结构支持,有效的教学引导方法运用是关键。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渲染,部分教师的思维理念固化,过度突出以自我为中心,课堂上以理论讲授为主,与学生之间的交际互动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且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其成长个性,机械式学习、被动式学习的现象比比皆是,创新自是没有了着力点,进而弱化了他们的创业意识与能力。为此,以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为目标引导,进一步加强教学创新势在必行。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可以素质教育改革为牵引,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原则先导,摆正师生身份角色定位,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努力营造自由、开放的能动空间,尊重学生主观个性差异,使之更好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为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埋下伏笔。同时,在课堂教学组织上,要有机地将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模拟练习等组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虚拟真实的场景,以问题为诱因,引导学生协作讨论,彼此碰撞出无限的创新创意火花,逐渐锻炼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也是创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值得着重指出的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职能,紧密切入学生活动,重视形成性评价,结合学生实际表现,给出个性化成长建议及指导,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信心,使之创业意识与能力攀升到新的台阶。
(三)丰富组织活动
1.校内活动
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并进一步淬炼他们的创业能力,导引其前行方向。宏观信息化时代生态下,互联网应用已然渗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了超强的信息传播力和交互力,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新时期,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多重优势,加强教育信息化布局,并以此为载体,扩大对“创业”相关的正向宣传,包括创业成功人士履历、创业市场支持政策等,引动新的舆论潮流,潜移默化中渲染学生的主观情感,增强他们的创业意向和信心。同时,将创业教育寓于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不定期推介相关美文,表彰学生创业先进模范,无形中传播创业知识,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活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另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还可广泛邀请知名企业家、学生代表展开创业座谈活动,分享个人成长经历,结合实际案例解读“创业”的内涵、价值以及要求,更加客观真实地分析创业中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之更好地参与到创业行列。除却上述这些,充分借鉴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组织校域小范围的创业比赛,并设立相应奖项,鼓励学生广泛参与,营造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为创客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有效培育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使之成长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2.校外活动
在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网信办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以“科技创新,成就大业”为主题,整合了各类创新创业要素,搭建了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对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提升创新创业水平、促进科技和金融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感召下,社会层面上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支持不断扩大,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以此为承托,高职院校应积极谋求外界支持,借助各地区创新创业园,联合企业打造良好的创业实践基地,统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线上平台,供给科技信息、需求信息等丰富服务,拓展学生创业渠道,提升他们的活动资本支持,助力创业成功,从而带动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积极付诸于实践。在此过程中,对于创业失败的学生,给予人本关怀,深入教师指导,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因由,梳理总结经验,锤炼他们不骄不躁、不气不馁、不服输的竞争精神。另外,如上分析所述,创业意识包括了商机意识、转化意识、战略意识等,良好的社会调查能力亦是成功创业的关键,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接经济市场需求,从而深刻全面地理解专业所学,并且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全方位的进步。对此,高职院校可积极培育学生社团组织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调研活动,面向不同的地区、环境展开,搭建好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话桥梁,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基于此,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比赛,检验和升华他们的品质修养。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是现实语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助力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亦有利于解决就业困难问题,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首要依托高素质从业师资队伍发展,并结合实际情况丰富课程结构,组织多样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