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背景下皮具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以《手工皮具产品设计与制作工艺》课程为例

2022-01-15赵丹尹仕美

皮革科学与工程 2022年1期
关键词:皮具手工课程

赵丹,尹仕美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8)

2019年12月10日,教育部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1],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上海唯一一所入选“双高计划”的高校。国家一流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须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作为抓手,而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要以一流教学作为支撑[2]。上海工艺美院双高建设号召各专业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我校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效益,本课程教改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积极地探索,旨在建设高水平建设标准下的高水平课程内涵。

1 学情分析

1.1 教学目标

《手工皮具产品设计与工艺》课程,依据皮具行业标准、岗位要求、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能快速进行产品设计能力,独立完成产品制作工作能力;能够根据设计确定产品工艺,掌握手工皮具产品设计制作流程和原理,能够掌握3种以上手工皮具染色技巧,独立制作并完成具有一定设计感和设计难度的作品;承揽手工皮具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能力,培养学生安全文明生产、操作规范、团结协作的职业意识;热爱劳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2 教学内容

《手工皮具产品设计与工艺》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大一新生第二学期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手工皮具设计和制作工艺等,目的是期望学生通过产品设计思维的培养,产品版型、裁切、削薄、皮革正反面处理、染色、缝合等工艺研究,锻炼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手工皮具产品设计与制作方法。由于受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实训工作室资源和设备等多因素影响,《手工皮具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展并没有完全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模式手段单一。当前《手工皮具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不同程度的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内容陈旧、学习模式单一、对行业内新技术培养不够重视、教学效果不乐观;(2)教学方式缺乏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产品、网络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教学内容一味地讲解课程讲义中枯燥的知识点,这样会导致学生们对传统的书本授课方式产生厌倦心理,被电子产品分散注意力,学生很难完全集中心思于课堂上;(3)手工皮具教学内容方法固定,限制学生的开创性思维;(4)实训室机器、信息化设备不健全,无法跟上时代技术发展。

1.3 学生认知特征

皮具艺术设计专业擅长具象认知。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反应快,操作技能强,喜欢现代化信息手段。同时,他们比较厌烦文字性的东西,不喜欢学习书本知识,写作、阅读能力比较欠缺。他们在与具体事物的直接接触和实践中才能掌握和理解事物的原理、规律。

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喜欢新鲜、变化和刺激。学生情绪多变、容易冲动等特点。冲动和变化特征都使得学生们对具象认知学习非常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喜欢求新图变。

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不善于思考,但却非常善于行动,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运动等天赋,动手能力和肢体语言较为发达,在实践中理解内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较强。

2 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少自主探究能力

传统《手工皮具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设计与制作过程的多样性和生成性,教学过程单调乏味,对学生的课程思考能力和课程探究能力缺乏启发,难以持续激发和保持皮具专业学生的学习手工皮具的兴趣;学生失去探究的机会,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手工皮具知识的过程,不能正确理解手工皮具设计与制作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3]。

2.2 课程缺乏灵活性

传统《手工皮具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教师会根据统一的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很容易被忽略。授课过程中手工皮具知识内容教师只讲授一遍,针对手工皮具教学难点和实践,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有些手工皮具知识在课堂上来不及消化理解,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学生离开老师的指导无法进行理解与学习,师生之间交流不足等问题,影响课程学习效果。

2.3 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传统《手工皮具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恰恰容易让学生有厌学心理,学生只是枯燥地记忆手工皮具的知识点以应付学习,教师课上提出的互动问题和实践,学生积极性很低。

2.4 实践过程教师难把控

教师在手工皮具的教学过程中,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实践状态及出现的问题,无法实时掌握并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若不能根据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则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2.5 学生学习知识处于浅层

传统课堂,教师经常是“一言堂”,主要是要求学生记忆知识点,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上实践实践相对少,课上仅有60%的学生能够突破重难点,40%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课程内容,很难突出技能性、实用性的教学特色,学生处于浅层学习。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尝试采用“DOCM”的教学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特点是将手工皮具一节课中1个教学任务拆分为2个循环的教学环节,课堂通过“练习-反馈-再练习-再反馈”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循环往复地巩固技能。通过频繁的师生互动,一方面帮助专业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实操状态,另一方面有效调动了学生对于手工皮具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3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索

3.1 教学思路

本课程以建党100周年重大事件为时代背景,依托《“七个一”迎建党百年,上海电影博物馆启动“光影初心红色征途”主题活动》系列文创产品开发项目,旨在根据企业工艺标准,将红色元素融入到手工皮具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之中。整个项目设计突出匠“心”、匠”艺”、匠“魂”教学理念,以“匠”修心,以“心”炼艺,以“艺”塑魂,三者层层递进。其中,以“匠”修心,“匠”是一门技艺,“心”是一门修为,以“匠”修心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手工皮具这样一种技艺获得乐趣,从而达到内心的安宁与享受;以“心”炼艺是希望学生能够将“心”沉下来,用心地去体会皮具艺术中的美和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炼就艺术素养;以“艺”塑魂是指在学生技艺纯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审美之后,就能自主用艺术去表达,将作品赋予灵魂[4]。

3.2 教学策略

结合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情特点与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团队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参与式学习、做中学式学习、反思性学习四大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是这四项教学策略的共性特征。其中,探究性学习主要用于课前,让学生通过线上发放的一些学习资料,做好知识准备并自主尝试应用,引发思考;而参与式学习以及做中学式学习主要用于课上,参与式学习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打破传统地教师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学生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和互动中获得新知,从做中学则是最主要的技能训练的方式,课堂通过“练习-反馈-再练习-再反馈”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循环往复地巩固技能;反思性学习则主要运用于课堂的最后以及课下,课堂上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形成对知识、经验的总结,课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作品的修改、拓展任务的完成让学生继续反思,达成由现象到本质的提升[5]。以下将对各个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进行详细阐述:

3.2.1 探究性学习

在自主探究中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线上发放皮带、牛皮编织草鞋设计或制作的微课、导学案等相关资料让学生做好课前知识准备,并鼓励学生尝试自主设计、制作,教师实时指导。

3.2.2 参与式学习

在多样化行动中促进思考课上通过问题导入和任务驱动,融合小组讨论、团队任务、同侪互助等多种形式,教师首先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遇到的问题,然后讲授皮带、牛皮编织草鞋设计或制作的重要方法与工艺,过程中通过安排讨论和作品修改的任务,让学生在相互争论、研讨及分工协作中学习,从而获得手工皮具设计方法与制作工艺。

3.2.3 做中学式学习

从做中学,在反复实践中突破重难点从做中学这一策略遵循技能训练的规律,主要用于突破皮带、牛皮编织草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重点和难点。该策略主张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与制作,教师在旁指导和纠正,循环往复中实现技能的巩固,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和思考,以悟得经验和真知。

3.2.4 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在咀嚼反刍中巩固课堂精华反思性学习使学生对皮带、牛皮编织草鞋设计与制作知识巩固内化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诸多展示与评价环节,敦促学生多次反省自己皮带和牛皮草鞋在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表面触及到事物的本质,从而不断实现手工皮具设计与制作知识的重构与发展。

3.3 教学实施过程

遵循艺术类专业作品开发思路,构建“D(设计)——M(制作)——C(检查)——O(优化)”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形成完整的艺术作品开发闭环。在此基础上,课前(线上)、课中(线下)、课后(线上)三个阶段按照立“基”、识“器”、懂“术”、励“技”、悟“道”、拓“目”6个环节实施教学(图表1)。课前线上自学立“基”环节:在明确每节课课程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微课视频、导学案自主学习并实践,教师跟踪协助学习;课中识“器”环节:通过问题驱动,教师带领学生认识该节课即将运用的相关皮带、牛皮编织草鞋制作工具;课中懂“术”环节:教师通过演示或案例的方式讲述皮带、牛皮编织草鞋工艺与制作方法,并强调设计与制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课中励“技”环节: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手工皮具设计与制作重要技能点的实操和优秀案例的模仿,以及小组合作完成综合性训练,在练习-反馈-再练习-再反馈的过程中实现技能的螺旋式提升,突破手工皮具设计与制作重难点;课中悟“道”环节:在教师与同学的反馈与评价下,结合教师总结,实现对手工皮具设计与制作原理、技能与方法反思与提升;课后拓“目”环节:结合课上教师与同学的意见,继续完善手工皮具设计与制作作品,巩固技能,积极完成拓展任务,开阔视野[6]。

图1 “DMCO”教学模式与课堂实施Fig.1 The Teaching Model of“DMCO”

4 课程教学改革反馈

教师依据学习通、云平台记录的数据,从手工皮具训练前后单项成绩对比、横向学生参与度、训练前后总成绩、职业素养情况几个方面分析教学效果,,获取学生对“DMCO”在线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多维度并举,确保结论的可靠性。

4.1 设计方法掌握能力提升

设计绘图创新创意能力不断提升,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数据来源于学习通APP训练评分功能),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分,设计图稿课前自学平均分62分,经过一次课设计方法的学习后,学生的训练平均分为82分;经过三次设计方法的学习后,平均分提高到85分,以上数据证明,学生的设计能力明显提高,设计方法掌握越发熟练。

4.2 工具使用熟练程度明显提高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数据来源于学习通APP训练评分功能),对学生的工具使用姿势、方法、完成效果进行评分,握刀技术的课前自学平均分65分,经过8课的学习后,学生的训练评分为76分;经过十六次课的学习后,平均分提高到80分,以上数据证明,学生技术动作趋于标准。

4.3 学生参与度

学生通过企业导师指导,企业实践快速掌握工作原理,让学生在轻松积极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促进知识内化。企业实践真实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学生不仅能快速掌握企业工艺标准并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完成企业下达的设计制作任务,企而且能遵循企业产品设计制作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以及验收,最终产品得到企业认可与好评。

4.4 成绩明显提升

通过授课班与对照班的课程结课成绩对比,本班学生优秀、良好的人数明显比对照班多,数据来自期末考试,抽取G19121(对照班)和G20121(授课班)教学班级的成绩做对照,对照班平均成绩为80分,授课班的平均成绩为85分,授课班级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班级的成绩。

4.5 沟通表达力改善

在真实的项目中工作全流程感受浓厚的职业氛围,得到技能学习和锻炼,学生之间互相纠错、互相指导,教师、师傅、导师在设计、工艺上的沟通,设计及作品设计汇报等环节,这些环节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随着个人作品越来越完善,学生也越来越有信心,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学生和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学生沟通的积极性、沟通的有效性增加。

4.6 团队意识增强

教师加强整体评价,小组合作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贯彻和谐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分组任务推进,通过在实训练习对于团队建设和团队协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部分学生成为了团队的领导者,带领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攻克技术难点;部分学生成为了团队中的点子王,为同学在设计和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建言献策,学生个人能力提升与团队成长相互促进。调查显示,同学互助有效改进技术的人数明显增加。

5 结语

手工皮具训练前后单项成绩对比、横向学生参与度、训练前后总成绩、职业素养情况等多维度的结果证明了“DMOC”模式适合高职《手工皮具设计与工艺》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

1)提高了教学效率。“DMOC”模式下,教学内容被分解成任务点,该项目的教学设计符合行业岗位工作实际业务,体现皮具行业智能设计与制作新业态,并采用“DMCO”循环模式,“练习-反馈-再练习-再反馈”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循环往复地巩固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结合“多元”评价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爱国情结。

2)教师有效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数据与节奏,“DMOC”两循环的限时练习使学生专注于学习。学生实时反馈,根据学习通和云平台数据反馈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随时解决问题,逐步推进的方式确保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疑问及时得到解决,提高了学习效果。

3)“DMOC”模式可操作性强。“DMOC”模式加上移动学习平台,教学活动类型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有类似之处,课前线上讲解、测验、讨论答疑,课中线上实践解决重难点,课后线上反馈提升。开展“DMOC”两循环模式教学,教师只需在原本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基础上,多关注课中线下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强。

猜你喜欢

皮具手工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1923手工皮具:轻主义,奢生活
皮具制造业经营管理与品质控制的思考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浅谈定制类皮具礼品的设计要素及定制模式
手工
手工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