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饭圈”文化之我见

2022-01-15

大众文艺 2021年24期
关键词:饭圈解码用语

郑 冉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面临巨变,新型文化传播方式的兴起正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与此同时,大众文化也正按照规律发展着。任何时代的大众文化都是每个时代的印记,但矛盾的普遍性又让我们注意到了其中的乱象。

一、后工业时代的消费文化乱象

(一)拜金主义与偶像崇拜

“饭圈”是粉丝圈的简称,名称由“fans”音译而来,最初为一个网络用语名词。“饭圈”中存在的一系列怪相的内在核心,是资本利益驱使下的一系列“拜金”主义思想。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道:“文化工业的技术,通过祛除掉社会劳动和社会系统这两种逻辑之间的区别,实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这一“文化工业”理论放到“饭圈”文化语境中来讲,是资本在严格遵循着某种特定的“工业化”标准,将明星包装成了可赚取利益的工具,特别是电视、网络平台等媒介的产生为资本对“媒介产品”的运营提供了“商机”。

运用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出发进行分析,首先,专业人员通过“编码”使明星成为赚取利益的工具,经过利益考量将经济目标对准粉丝群体,同时将“饭圈”内部工作规范化。在资本的决策下,明星成了可赚取利益的机器,大规模的文化工业,使明星成为市场资本谋取利益的高价值“工艺品”。其次,资本作为“饭圈”经济重要角色的扮演者,利用粉丝追星心理来塑造“饭圈”造星体系,形成“流量”和“资本”合谋,使粉丝成为资本的“劳动力”。

但是,从“解码”的角度出发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粉丝最初并没有完全失去评判能力,但如何让粉丝为资本创造价值?于是“饭圈”产业链的布局便铺展开来。为了谋取利益,资本选择采用“造星”节目等方式吸引粉丝群体,再由其“意见领袖”即与资本有连带利益关系的职业粉丝进行解码、编码,与此同时,职业粉丝利用粉丝心理对其他同等级粉丝进行价值剥削与精神控制,带动粉丝群体进行“打榜应援”等活动。特别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粉丝群体的心理由对明星的单纯崇拜,异化为“喜欢偶像就要为他投入金钱”的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饭圈”文化正在严重腐蚀青少年群体的价值体系构架,如果任其发展将导致粉丝群体特别是粉丝群体中的青少年道德、金钱观念以及审美价值体系的崩塌。面对资本操纵下的畸形“饭圈”文化风暴,怎样找到问题的根源,需要我们持续深入探索。

(二)虚拟幻象与精神异化

明星与粉丝之间在网络媒体平台上的虚拟互动,也给粉丝以心理暗示,将粉丝置于“虚拟”现实的幻想之中。明星作为被文化工业体制包装的产物,其自身的发展也拉动了粉丝群体行为的专业化和利益化,这一过程也是资本带有义利观的编码以及操纵粉丝定向解码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明星和粉丝进行物化,更是造成了“人”向“金钱符号”转化的“异化”。

媒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价值判断能力和信仰的缺失更容易使粉丝群体特别是青少年“误入歧途”。网络时代造就了新型人际交流方式,部分个体因过度沉溺网络,患上媒介依存症,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自闭”“焦虑”“逃避现实社交”等症状。粉丝群体的审美意识偏差以及判断力的缺乏更是为“饭圈”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其中,部分个体因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和焦虑而坠入“精神鸦片”的泥潭,无异于雪上加霜。

二、当下“饭圈”文化呈现的景观

(一)网络语言的“萌”化

“粉丝群体网络语言是随着粉丝们利用网络这一交流平台进行追星的网络交流而出现的一种网络交际语言”。“饭圈”用语以不稳定性和随意性为其主要特点,作为“饭圈”文化的衍生物,其主要源于粉丝对偶像的维护,形成特定语言符号将“饭圈”社群与外部世界“隔离”。

从表面来看以“饭圈”用语为代表的网络语言在“萌化”,事实上是“饭圈”用语正在对中国语言文字逐渐造成“异化”。“饭圈”用语的使用,事实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字的一种拼接和误读,比如“蒸煮”“灰常”等,更是对汉语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此外,对于“饭圈”以外的人来说,粉丝圈内约定俗称的用语晦涩难懂,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圈内”与“圈外”的“隔离”。

但就现实状况来看,“饭圈”用语并没有与外部网络交流环境隔离,而是不断成为网民日常生活用语的一种习惯。人们学习、翻译、并内化为一种新的语言体系,也被迫学习,盲目从众并进行内化。青少年以及部分大学生群体甚至以“饭圈”用语为潮流,普遍用于日常交流中。更需要我们重点注意的是,“饭圈”用语已经严重的影响青少年对于传统汉字文化的认知。很多“饭圈”用语被某些学生用作考试答题术语,严重影响学生的语言文字体系建构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语言文字的滥用,更是容易导致“娱乐至死”“失语症”等现象出现。

(二)意见领袖的权威性

从粉丝群体角度的来看,最先进行编码的意见领袖,对粉丝的立场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乌合之众》之中提道:“所有的群居生物,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这是生物的本能”。

以“网络大V”为例,其中大部分都是较为有名望的群体。网络大“V”凭借其影响力以及学识等,在受众心中形成了标杆,他们所持的观点被受众奉为圭臬,如此一来,媒介信息经意见领袖的加工更容易被相信与接受。意见领袖对热点事件发表的相关意见和看法容易造成人们一边倒的认可,容易使大众不再信任于自身的判断力,以致受众主体性意识的缺失。

需要我们格外重视的是,职业粉丝的意见领袖作用不容小觑,一个十分渺小的人物却发挥了超乎想象的作用。粉丝圈内的意见领袖即职业粉丝善于将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个体,这样一来,与资本有连带利益关系的职业粉丝,凭借其自身拥有的资源而产生的强大号召力,形成了对粉丝极强的控制力。职业粉丝以其特殊身份对同一圈层中其他痴迷于偶像的个体进行精神控制,进而导致了一系列冲击道德底线以及极端行为的出现。至此,无意中受到“精神控制”的粉丝群体完全丧失了主体性意识,彻底沦为了为资本创造价值的“工具”。

三、“饭圈”文化的价值重塑

畸形“饭圈”文化造成的审美悲剧,必须要采取措施加以改正。正确引导“饭圈”文化的良性发展已然成了当务之急。大众对于媒介产品具有一定的解码能力,受众具有相对独立性以及主观能动性。

此外,“当编码者的主导核心信息契合并满足解码者的预期心理时,解码者会对信息乐于接受并欣然传播”。至此,在资本操纵下,出于对偶像的痴迷,粉丝都被动且毫无抵抗力地接受了资本传输给他们的意识形态。崇拜偶像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但因为资本的操纵使追星不断的“异化”为“饭圈”文化,对粉丝群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不良影响,严重破坏了网络生态平衡以及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心理健康。虽然“饭圈”乱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恶性“编码”,但受众自身“解码”能力的培养仍然不可忽视。

如何筑牢价值体系,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可能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第一,从社会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应加强舆论的引导,以及对不良“饭圈”文化的管制。相关责任部门充分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做好“搜集-整理-过滤-处理-加工-传播”流程的严格把关,将一切不良因素扼杀在摇篮里。其次,正确引导人民大众的审美取向和加强网络美育的同时,网络也要传递正能量。作为文学艺术的创作者也要注重创造优秀文艺作品,传播正确价值观,积极引导大众并丰富媒介产品的内在价值,遵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社会效益占首要地位的原则。同时,要减少碎片化“泛娱乐化”内容的传播,让青少年的知识体系回归到书籍和课堂上来。

第二,从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层面来看。当前学生压力较大且家庭期望较高,加强审美教育亟须提上日程,审美教育势在必行。畸形审美文化造成的青少年审美观以及价值观的扭曲背后一定存在着其主观原因,所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认知以及判断能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引导塑造青少年的正确价值观势在必行。

第三,从个人层面来看。首先,“资本”背后的“个人”,理应践行道德准则,遵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并且社会效益要高于经济效益的原则。艺人要讲“艺德”,加强自身素质。媒介产品要严格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来制作,拒绝因过度追求利益而产生违背道德的行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其次,对于受众来讲,价值空虚,审美意识及判断力缺失造成了大部分受众对“饭圈”文化正确解码能力的缺失。究其本质,还是作为主体性的粉丝群体的判断力以及审美意识有待提高。作为“解码”的关键—受众承担着对文化产品的最终解码功能,我们有能力也有权利对文化进行深一步解构,但受众应保持自身的判断力以及价值体系的坚定。当受众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作为主体的“人”将不会再被“异化”。

四、结语

当前的信息时代,每个个体都拥有了更多自由发言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大众理应回归客观理性,停止拜金主义和偶像崇拜,将关注点真正转移到大众文化本身的内容上。文化圣地容不得任何违背道德的恶俗内容出现,守好文化净土,也是守好人类精神文明的价值所在。因此,正确把握文化的良性发展与继承,引导文艺界创作出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为网络环境创造出“清朗”的空间急不可待。

猜你喜欢

饭圈解码用语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整治“饭圈”乱象
解码 四十五度仰望天空
在疫情面前,见证一场“饭圈”的成人礼
文化解码
文化 解码
文明 解码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礼貌用语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