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022-01-15

大众文艺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中华现代化传统

佟 悦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为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提供思想遵循

为政以德、选贤举能、以民为本等,都是古人政治思想的一种体现,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该句话充分阐释了德治对于国家治理的价值所在。现代社会提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也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而不是凭空或瞬时想出的。《尚书•五子之歌》中讲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意为百姓是国之根本,根本稳固国家方可安宁。从如今的治国理念出发看,该思想虽有封建时期的局限性但也有其可取之处,我们党正是从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理念中汲取精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由此可知,我国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使治国方略和治理模式得以不断优化。

(二)助益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有益于社会进步,主要体现在仁者爱人、信守承诺、恪尽职守、见义勇为等各个方面。传统文化的“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表达了善为人谋,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充分体现出作为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凌云。又曰“仁者,人也”,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群体,就是因为人类天生具有仁义之德。中国人自古孝老爱亲,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统文化中也倡导“诚”“信”,认为“民无信不立”“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从道德的角度讲,“诚”与“信”是同义的概念,基本含义就是诚实无欺,信守承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传统文化尚勇、举贤,认为“见义不为,无勇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今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不断丰富其内涵。

(三)以深厚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民族的奋进力量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岳阳楼记》中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深刻表达出有志之士应该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胸怀天下,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的思想感情;诸葛亮在其《后出师表》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均表达出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此同时,我们倡导“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理念,有着深厚底蕴的中华民族精神将我们亿万中国人民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并迸发出强劲的前进动力和巨大的向上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齐心协力,顽强奋斗。而民族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品德和文化素养

不断发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提高我们个人道德与文化素养的不竭源泉。一个人的良好修为是其立身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教人为人处世的方法、坚守住道德底线、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等。如传统文化中讲到,作为人,要“行己有耻”;知耻的同时还要学礼,所谓“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教授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二、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方向

经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智慧结晶。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种种美德,都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可见,现代化发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滋养。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持以科学态度

文化是记录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带有时代印记,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科学评判中华传统文化是助推其向现代化转型的前提,要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辨别其中的糟粕与精华,理应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即视情况而对其进行摒弃、保留和转化。其标准要根据中国国情而定。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有助于国家治理、经济社会发展、道德建设,也有利于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

(二)促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伴左右,为其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撑,但现代文化的根基不是只有传统文化,我们在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传统文化自觉汇入现代化浪潮中,达到与现代化协调发展。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和创新性发展。

(三)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推动其创造性转化

近些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备受关注,但部分文化产品仍缺少吸引力,其展现的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和趣味。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文化的生产、存储、表现方式发生相应变化,而且文化的传承、传播以及体验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为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带来机遇。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就要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将传统的文化因素融入电影、文学作品、音乐、美术等各种形式中,借助新媒体、各大展览馆等,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家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目前的文化类节目守正创新,《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很好地向观众诠释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了人们对它的学习热情,也引发人们对它创新与传承的相关思考。此外,还可以实行“文化下乡”,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顺应时代发展,又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在其影响下,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互鉴,文化也随之进入全球化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潮流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融合性是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我们始终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原则,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为目标,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概言之,我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兼容并包”的思想,大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国情,学习西方文化中优秀且适合我国的部分。通过不断地吐故纳新,转化吸收,促使中华传统文化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现代化传统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