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中国文化精神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

2022-01-15夏雁军

大众文艺 2021年24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决策规划

夏雁军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职业不仅是人们的谋生手段,也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渠道,人们对待职业的态度是审慎的。中国古人有“男怕入错行”的说法,指的就是职业选择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初,有关职业决策的研究就开始了,关于职业决策,受到广泛认可的一种观点是,职业决策不仅仅是一个即时的职业决策行为,而且是一个决策过程。个人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帮助现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必将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价值理念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加以充分利用。

一、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

人之生存于世,须具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在做职业决策时,薪酬待遇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但不能过于看重物质条件,如果只想着物质待遇,心智就会受到迷惑,而失去对事物应有的判断能力。一些学生在求职时受骗,就是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其求高薪的心理而设置诱饵所致。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不能受薪酬的束缚,而应该有更高的格局和更深远的思考。首先要想着,怎么选择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要摆脱世俗社会以薪酬待遇之高低作为评价职业之高低的偏见,对职业要有更高的标准。儒家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提出“义为以上”的观念,主张一切以“义”为行事准则,反对为利所惑,走有意义的人生之路,这对生活在物化社会的大学生是有重要的启发价值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儒家主张,要把义作为行事的基本准则。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从这句话既可以看到儒家的灵活性,也可以看到儒家的原则性。杨伯竣先生是这么翻译这句话的:“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么干。”(《论语•里仁》)这句话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儒家这里,义与利并不冲突。儒家反对的是见利忘义、重利轻义,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利。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生活资料,理想再怎么高远,却也要吃饭穿衣。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从这段话我们看到了孔子对财富的态度,更看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孔子不反对追求财富,但他认为,对财富的追求要有原则,当对财富的追求与自己的人生志向冲突时,还是应该“从吾所好”。我们的人生很容易被利益带偏而走向歧途,在面对物质诱惑时,要能够不为所惑,坚持原则,这样才能不会偏离人生之正道。大学生在作职业决策时,当然要考虑物质方面的待遇,但不能被物质所诱惑而失去自己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只有摆脱物质诱惑,才能洞察真相,从而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二、仁为己任的使命担当

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而社会也是由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体的付出,社会也得不到进步和发展。在社会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主动作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正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艰苦付出中,人生的意义才得以展现。一个人的人生意义,不是看他为自己做了多少,而要看他为他人、为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什么,为他人、为国家和民族做得越多,他的生命就越有价值。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而对他人和社会却缺乏应有的担当,这种自我意识限制了他们的格局,阻碍了他们的成长。要帮助他们摆脱这种个人主义狭隘观念的束缚,使之开阔胸襟,把个体之“小我”融入社会之“大我”中,主动担负起民族复兴之大任,在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鼓励青年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立大志,才能成大事。目光短浅,好逸恶劳,难以成事。在一些青年学生的心中,理想的工作就是,薪酬高,待遇好,工作环境舒适,还没有什么压力。这是胸无大志、平庸浅薄、缺乏担当的典型表现。年轻时候如果怕吃苦,不愿接受艰苦环境的锻炼,其人这辈子所能取得的成绩也将非常有限。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经历过千辛万苦才取得让世人瞩目的成就,他们都是不畏艰辛的奋斗者。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早地过上舒适的生活,就会让人丧失斗志而终将一事无成,只有心怀畏惧,砥砺前行,才能行稳致远。因此,大学生在做职业决策时,要克服找一份轻松工作的念头,要不怕吃苦,勇挑重担,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到最艰苦的环境中去建功立业。这是一个能够实现梦想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青年学生的重任,青年学生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辛,顽强拼搏,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三、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

职业决策的基础是自身素质。货不硬,底气就不足。素质不高,再怎么包装,也不会出奇效。因此,大学生应该把功夫用在提高自身素质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不可否认的,但问题也不少,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工作抓得不扎实,质量不过硬,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要解决人才培养问题,必须要坚持推进四个回归,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为什么要“回归”?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偏了路,没有真正地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陈宝生讲的第一个回归就是“回归常识”。这个常识就是学生要刻苦读书学习。这个基本常识被一些大学在不经意之间忽视了。大学之间在这个问题上的差距很大。重点大学对学风抓得要比普通院校严厉得多。在重点大学,一是学生的素质本身就比较高,有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学校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必须刻苦学习才能应对;三是重点高校的学生比普通院校的学生有着更高的追求。相比于重点大学,一些普通院校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上课听讲者少,作业抄袭者多,除了少数有追求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呈现出一副懒散的状态。正是基于现实的考量,陈宝生才提出大学生要“增负”的要求,

现在网上有个词叫“躺平”,就是叫人不努力,得过且过,这与自强不息的意思正好相反。大学生应该珍惜在校学习的宝贵时光,自强不息,刻苦学习,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有了真学问、真本领,就有了职业决策的资本。“不息”就是永不停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对大学生来说,在校期间要刻苦学习,用真学问、真本领为人民造福;走上工作岗位后,要爱岗敬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激励自己去拼搏、去奋斗。

四、知行合一的实干精神

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如果只是一个偶然的行为,而不是长期规划的结果,那么其所做出的职业决策也必然缺乏稳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决策的重要意义。不少大学生平时浑浑噩噩,人生缺少规划,到头来也就只能是随波逐流。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决策总是与结果联系在一起的,既然要决策,那自然要有一个结果,因此,我们对职业决策总是作狭义的理解,即把职业决策理解为在面临工作选择时所作出的决定,如:是工作还是升学?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做一个自由职业者?是在大城市工作,还是选择一个生活比较安逸的小城市?等等。我们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过程,它至少从高中填报志愿就已开始了。选择专业,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职业。考虑到高中生对专业缺乏具体的认知,不少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大一阶段不分专业,大二再根据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和个人志愿作专业分类。一旦确定专业,其就业方向也就基本确定了。如果说,职业决策仅限于选择什么职业的话,那很多学生在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困难,他们的专业已决定了他们的职业方向。当然,即使已决定了要从事什么职业,职业决策也依然是有意义的,因为职业不仅限于工作内容,还包括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薪酬待遇等,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尽早制订职业规划,让职业规划成为行动指南,引导激励自己不断奋进。一些学生之所以浑浑噩噩,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有关。有了职业规划,学习的目的性和学习自觉性就会更强。可以说,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成长发挥了人生指南的作用。当然,职业规划能不能发挥作用,不仅要看这份规划制订的是不是合理,有没有不断地完善和补充,更要看规划有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得不到执行的规划就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这里涉及知和行的关系问题。

很多学生知道做职业规划很重要,却从没有做过这样的规划。有些学生做出了规划,却没有去执行。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行与知的难以统一。孔子说,对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还要看他怎么做。正是因为知与行难以统一,古人才大力倡导知行合一。因此,我们不仅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做职业规划,让他们明白做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还要督促他们去执行规划,让他们在执行规划时深化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反过来,深化了对规划的认识,又能够促进他们去更好地执行规划。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决策规划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规划·样本
诸葛亮隆中决策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