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政策下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研究
2022-01-15徐凤
徐 凤
(伊犁师范大学,新疆伊犁 835000)
一、新高考政策解读
全面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也从未停止。如:80年代外语纳入总分、90年代实施保送计划并且考试科目开始多元化,到现在21世纪,各个省份开始自主命题、自主选择选考科目等,回溯40多年间高考制度的演变,一直在摸索中变革和前进。而这一轮的新高考改革,目的是改善过度文理分科等弊端。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新政的出台,意味着新一轮高考改革将采取试点、分批次的方式正式启动。2014年在上海浙江2省市首批试点成功后,2017年在北京等4省市开展了第二批改革试点,到了2019年4月,江苏等8省份同时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标志着第三批改革“由点到面”逐渐向全国范围铺开。
其中,选考科目不仅作为本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打破文理文科的弊端、助推高中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前的高考:采用文理分科进行考试。新高考改革后:不分文理科,改革了考试科目设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搭配组合,选择也更加灵活。总之,让学生自主选择选考科目的做法达到了新高考打破文理分科的预期效果,标志着这一构想的成功落地,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灵活选择选考科目,满足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助推高中教学的实践变革。
二、新高考改革对美术学科的变化
(一)高中美术学科课程的变化
1.改革前的学校美术课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大多学校以学科类课程替换掉“小三门”学科,其中包括美术课,导致高中美术教师没有充足的课时授课,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式教学任务。随着新高考政策的推行,各类高中院校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当地美术办学特色,在美术课程的选择上,只开设必修模块中的《美术鉴赏》课,再根据本校教师的能力,选择另外两个模块进行美术教学。选择《绘画》《书法》课程的居多,《雕塑》《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课程则少之又少。
高中美术老师大都是不同艺术方向出身,这也会影响一个学校对教学模块的选择,比如:有学油画的、版画的、国画等,每位老师擅长和侧重点不一样,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上无法精准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师资存在一定障碍。这也导致学生认知狭窄,误以为绘画就是美术的全部,缺乏深刻的理论指导,忽视对具有中国特色传统工艺的学习。
2.改革后的学校美术课
(1)实现美术教学的“选课走班”
在这轮新高考改革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文化类课程实行“选课走班制”的优势。很多省市已经将这种模式应用于高中美术课堂中,实现了美术学科的选课走班,针对学生的需求,开设选修课。一方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美术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助推高中教学的实践变革,激发教师创新意识,研发特色校本课程。
很显然,新高考政策中,文化课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类别、选考科目和选课走班等教学模式,也势必会渗透在美术教学中,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强有力抓手。
(2)美术学科选择性课程的开展
为保证美术学科选择性课程的有效开展,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学校方面:研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供选择,如陶艺课、扎染课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方面:选课前为学生提供指导,避免盲选、乱选,使学生每学期都能体验到不同的美术课程,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应用。学生方面:学生听完课程介绍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各自的水平进行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美术课程。
由于高中院校美术老师的教学能力有所侧重,教学水平不能囊括所有课程,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干预。比如:
第一,引进师资。对于确有必要开展,却又较难开展的课程,学校可以引进该领域的优秀人才,包括邀请民间艺术家授课,讲解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技法,这既是对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
第二,对原有师资培训提高。高中美术老师如果只是擅长于某一模块,那么可以通过讲座培训、走访具有美术特色的院校、工作室等进行培训提高。
第三,借用现代媒体艺术,进行资源共享。运用“现代媒体”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段进行大规模的授课,这种形式不受时间、场地因素的影响,方便各个地区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进行资源共享。
现代媒体艺术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程,也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比如:将分形艺术应用于高中美术教学,它不同于传统绘画需要用画笔,而是采用数学公式和计算机软件进行创作。这种新兴媒体艺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有助于通过艺术本身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保持原本的教育框架基础上有效融入新媒介,实现人才培养与新媒体艺术同步升级。
(二)高考美术学科课程的变化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面向的是普通高中生,而高考美术教学面对的则是艺考生。自教育部1952年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以来,美术高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从1955年实行艺术类单独招生、1966年开始停止招生6年、1972年废除艺术类考试,按照特长保送的形式录取招生,再到1977年恢复高考后,美术生只能参加文科高考,1994年开始美术生可以兼报文史、理工类,1999年后,大部分省份开始采取联考+校考的艺考录取模式。现如今美术高考改革开始使用联考成绩作为专业成绩,减少了艺术类校考,在考试中也更加强调科学性、专业性,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评价标准。
受高中分流、升学率、“双减”政策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美术高考的“快车”之中,他们毕业后很可能导致就业市场趋于饱和。面对庞大的生源,师资力量短缺制约了艺考生的发展。大多艺考教师技能功底扎实,但是缺乏系统的教育学知识,一味向学生灌输技法,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只会重复机械地训练固定的技法。进入大学后,文化素质也会成为他们在艺术上的制约,很难有所成就。
现如今的美术高考改革可以使高考教学真正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因为不仅提高了文化课要求,而且采用“老中青”教师搭档的评判准则,越来越鼓励个性的表达,从近几年的美院考题在不断地变化就能看出。比如:2021年建筑学考题《三联画:抗疫笔记》,要求从多角度、大场景来考查考生对公共热点事物的敏感度和思考状态。这就使得艺考老师在教学中相应的也会做出一定的变化,对学生的训练,不只是造型能力,还有人文方面的熏陶,紧跟时事。
这场改革表明了我国人才培养的进步之处,新高考政策下的美术教育在未来的美术教育发展中起了动力作用,具有可持续性意义和深远的现实价值。
三、新高考改革与“双减”政策并行下的美术前景
“双减”政策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使得美术课程在中考、高中艺考中逐渐得到重视,把美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各学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整体性、连贯性。对于新高考改革与“双减”政策并行下的美术课程,必须有清晰的科学定位,优化标准化的教学体系以及课后提高教学体系,比如:
(一)校内
根据“双减”政策的指导性要求,课前教师要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以美育贯穿全课堂,培养学生基础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升校内教学质量;课后更加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学生课业压力小了,课前课后也有了更多时间去进行美术学习。这不仅可以更好、更有时间去完成一件有意义的美术作品,而且也能让部分学生身上的美术潜力显现出来。
(二)校外
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得到有效管理,可以使教育更好地回归校园、学生的学习回归课堂。并且随着艺术加入中考、国家逐渐降低高中录取比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行,无疑会给非学科类课程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以后,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习一技之长,得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总体来看,还能提高全民美术素养。
兼顾校内校外,就是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新高考政策与“双减”政策的相伴而行,以其系统观念推进美育综合改革,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对教育观念的大变革。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育人事业中,才是对孩子教育的大好。
四、新高考标准美术课程的价值实现
新高考改革政策的推行,重点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艺术修养、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这场改革的普及化,就是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水平人才、使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将素质教育和美育落到实处。总之,改革的最终目的,都离不开人才培养,而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视觉文化和艺术想象的双重美育价值,有了文化支撑创作出来的艺术,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在美术人才培养中应该意识到文化与思想对于美术的重要性。
五、结语
新高考改革的推行,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试招生制度,与“双减”政策相结合,有利于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为学生减负,更加科学地选拔人才。这种新颖、切实可行的改革手段对于美术学科来说,也具有可行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美术课程,会更加有责任感,产生浓厚的美术学习的兴趣。美术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这对推动素质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改革的实施与完善都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得到验证,在深化改革中思考更加完备的落实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