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黑”在传统陶瓷大漆修缮工艺中的审美意蕴*

2022-01-15曾含嫣

大众文艺 2021年24期
关键词:漆器技法黑色

曾含嫣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一、寻根探源

(一)漆器中的黑色使用

直接使用黑色漆髹饰器物的方式也称为黑漆素髹,漆器技法大多从黑髹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如新石器时代良渚文明的漆绘黑陶杯,总体呈现深灰黑色,但用黑色漆绘制的线条范围较宽;商周时代的大漆实物例证并不多,或许由于当时青铜器制造技术较为成熟所导致;春秋战国时代的漆器多以彩漆刻画图形或纹饰在黑漆胎底上,以漆黑地衬托着图形。而在漆的发展历史中,漆器由刻画线条为主,到了在胎底髹漆层面,最后黑漆地再被彩漆、金、银、螺钿、宝石等全部覆盖只为突显装饰材料的华贵与图案的艺术之美。

(二)传统漆缮中的黑色使用

人们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对破损陶器进行修补。而最早使用漆器的中国,却未能见到在明代以前以漆接合修补陶瓷的文献记载。从现有实物来看,漆修工艺多应用于漆器修复上,瓷器修复的案例较少,只产出过寥寥几件较为贵重且具有观赏价值的瓷器。由于大漆干燥后颜色深沉浓郁,大多"漆补"是以漆接合修补后在器物表面施以金银粉箔后打磨抛光,形成光泽鲜亮的效果,增加观赏性,也叫“金补”或“金缮”。目前中国记载的最早的漆缮实物例证出自乾隆时期的图册《燔功彰色》中,一件宋汝窑舟形笔洗图卷显示的汝瓷口沿有补金的印迹。同属漆器制造国的日本,在镰仓时期(1185-1333)就已经留存不少以漆修补的陶瓷考古标本。

中日两国陶瓷修复手法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修复技艺以修旧如旧为原则,最好看不出有修复的痕迹;日本修复往往刻意突出修缮部位,将残缺视为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嘉六年喜多川守贞所著的《守贞漫稿》提道:古时期的珍贵陶器多以漆修复,宽政时期出现以玻璃粉烧接的技艺,虽然如此,当今贵重陶瓷或茶具为避免二次入窑造成损伤,仍然以漆补后再加以金粉。使用贵重金属来修补残破器物,可以体现出人们对物品的尊重与怜惜,物体由残缺补完后产生自然酝酿的美。也是由于这些瑕疵,使物体在修复过程中有了更大程度的自由空间,即通过特殊的技法修补能使得原本有一定缺陷的物体变得更为光彩夺目。

不仅有原件陶瓷碎片拼接的“漆接”与“金缮”,也有移植他件陶瓷修复残片以漆修复的技法"呼继"类似于种植中的“接枝”。“呼继”也是日本镰仓时代以来陶瓷补接技法之一。如织田有乐曾在一件濑户烧茶褐釉筒形茶碗口沿缺失部位植入白地青花瓷的残片。青花瓷与褐色的杯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在奈良时期也还出现了“莳绘”漆器,在漆器表面以漆描绘花纹,再施加金银粉箔。如东京出光美术馆所藏江户时代的乐烧盏托,就是在黑色漆地上绘制花纹加入金彩制作而成。在中国也有类似技艺,甚至成为商人造假的技巧。在《引流斋说瓷》中记载:“更有将光素破瓶用药粘紧,复于裂痕之处,加画硬彩花卉于其上,此等作为乃合真坯假彩及粘补两者而一之,亦不易猝尔识破,尤不可不慎者矣。”

二、传统意义上“黑”的认知和使用

(一)传统中的黑色认知

在黑色也是我国传统颜色体系中的正色之一,而黑色在中国五行理论中又代表“北方”的方位和“水”这一属性,是平静、肃穆的代表。黑色在中国五色系统中也有着崇高的地位,在我国古代,很多王朝都推崇黑色;例如在秦朝时代,就把黑色作为水德,崇尚的纯粹的黑色衣服,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着黑色服饰。

同时由于五正色的纯度相当高,如果几种色彩在一起出现会导致器物不耐看,故而在先秦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建议:如果是用青色和白色的搭配,青色为主;大红与黑白以大红为主;玄黑与黄色则主要以黑白为主。

黑色作为中国第一个被人们广泛使用崇尚的文化颜色,有其先天优越性,并伴随着帝王的率先接受和运用,在我国黑色文化的历史地位上受到了肯定,与阶级划分和颜色制度相对应,不论朝代更迭,不变的是对传统的敬重与思想的延续。

(二)黑色在现代观念

时光推移,艺术的形式与表现力也在时代的发展与慢慢进步中不断演化,不同领域里对黑色的应用变得愈发广泛。在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已经找到光与色彩间相互吸收反射的关系:有光时就产生了暗部,在视觉上形成了黑暗;在文艺复兴时代,西洋美术中的颜色观念与造型概念相辅相成,这些颜色观点一直持续至18世纪;到19世纪以后,颜料观念向注重冷暖发展,直至印象派美术的产生,由强调明暗绘画开始从固有色彩的表达转变为条件色彩的传达。

英国物理家伊萨克牛顿,把对颜色理念的探究转换成了在实验室内对光的特性的探究,并力图以系统化、逻辑性的视角对颜色加以认识,从而开始了通过光传感的颜色理论研究工作。印象主义者们发现,在光的照射下,颜色不但有亮度的改变外,更主要的还会发生色调的改变。条件颜色是指在一定的光照和即时空间,对颜色的主观感觉。印象派艺术家发现了条件色,并通过一定的描绘技法,完成了光照下颜色的细微改变。

由此可见,也正是由于西方颜色科学技术的发达,对自然界万物的固有颜色和条件色彩的准确描摹变为了可能。如果我国古代美术的颜色观念是哲学的颜色观念的话,那西方艺术便是自然科学的颜色观念。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内涵规定了美术颜色的不同表现形式,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颜色观点。

(三)漆缮中的黑色应用

漆缮中的黑色使用过程中,主要的是以下4种功能:第一作为某种专色使用。在粗陶的修复中,在缺口处髹涂黑漆,使黑润亮泽漆面与粗陶粗糙的表面形成对比,达到低调内敛的鉴赏效果,也更具有实用性。第二作为小部分存在起到突出裂纹的作用。在漆缮修复中,有时候会遇到修复古代碎瓷的情况,大漆作为一种天然材质符合文物保护修复原则之一。文物保护修复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与美观,而是为了恢复和长久保持文物原有的形貌,更侧重外观形象的整体复原,供后人研究、鉴赏。所以在以漆修复古代碎片的时候往往不会在裂纹漆面上添加装饰与花纹,漆仅仅展现其粘接的功能。第三作为衬托与对比。如织田有乐曾在一件濑户烧茶褐釉筒形茶碗上进行的创意性修复一样。他在茶碗口沿缺失的部位除了用漆补缺,并在补缺处放入一枚白地青花瓷残片。青花瓷与黑漆的颜色形成明显的对比。黑漆衬托青花瓷器的素雅与洁白,青花的温润光泽也与濑户烧不光滑的表面相映成趣。这个时候黑色的大漆也与茶杯之间形成了衬托对比的关系。第四作为缺口的打底。生漆多层髹涂干燥后呈现黑色的底子,所以人们会在黑色漆面上加上一层红漆,等红漆将干未干之时,再把金属粉箔贴在涂漆处,再等金粉完全干燥后罩上一层透明漆。黑色的漆地仅仅作为打底的功能,并未起到衬托与对比的作用。

三、传统重生

(一)传统漆器中黑色的呈现

传统漆器中的颜色比较简单,由于漆的天然属性,朱红与黑色为其基本色。以黑为底,通过“填、绘、刻、镶、嵌”的工艺平面装饰,或以金银贝壳蛋壳为色彩点缀其中,以黑为主色的漆器也利用“剔、雕”工艺立体构成,以显示造型的精巧与众不同。

1.平面装饰

生漆中加入不同的材料会形成不同的色彩,极具有装饰性。可以以绘画,也可以用镶嵌与绘制结合。黑色作为漆面的底色,类似水墨画的留白,有效衬托图案主体。

2.立体构成

雕、剔技法的出现,为漆器的造型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剔黑”与“剔红”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两种技法。“剔黑”顾名思义就是在胎体上堆积黑漆,而后再剔出花纹。和平面中黑色主要作为底色相反,在这里黑色作为主要雕刻物体的主体色彩,而最先涂抹的其他颜料则作为背景色。同样“剔红”以黑色作为底色,红与黑形成了明暗对比。

(二)现代漆缮中黑色的呈现

现代的设计者们更偏好黑色。作为经典和现代设计中的主题颜色,它代表着放弃了不必要的装饰和多余的颜色。黑白灰这种中性色彩,更能符合人们设计商品的客观性和功能性要求。人们可以了解到:黑色的广域性,从服饰到建筑,从商品到理念,黑色应用随处可见,从潮流风尚到日常生活细节都存在于其中;黑色的多样性,无论怎么搭配都能具备“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大变化;黑色的稳定性,虽然黑色不易与其他色进行糅杂和调色但黑色在搭配上依然可以与其他颜色和谐共存。

整理现代黑色在艺术设计中的表现,得到黑色有三种方面的表现:平面、肌理和立体结构。在漆缮修复中,除熟知的金缮和银缮之外,大漆的一些髹饰技法也适用于修复陶瓷器之上,让器物重焕新生。

面临着不同瓷器品类,迥异的破损程度,迥异的器物形态,如何去还原作品的文化审美意境,是非常艰难的,它同时又有着不同个人美术的发挥空间。漆缮技术工序就包含了“金漆修补,随色修复和自由改造”三个方面。本文仅针对自由改造这一类目进行细说。

主要根据残缺程度较严重的器具或残块,通过自主地增加、修改或转变残件的外形或功用,并根据现代人的经验和审美观惯例,创造出适应于现代日常生活的实用性造型艺术,或提供单纯艺术化的视觉。这个近乎艺术中的修复的方法,和传统的维修和复原理念差距甚远,也饱受争论,不过它是一个更自主和更人性化的文化创意活动,更能调动作家的才情与灵性,当然,这个工作方向也对作家的造型艺术能力和美学感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的髹漆技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进展,材料以大涂料为主,并融入了腰果涂料等合成材料。它把传统各种漆饰技艺中的描、画、晕、镶、帖等方法综合运用,同时又以现代装潢美学的观点,大胆地探索各类符号,试验出了丰富多彩的肌理效应,让古老的传统技艺绽放出新的光华。

黑色在漆缮艺术平面图案上的表现形式:从单纯纹理到多元统一的演进发展,随着时代、空间和审美价值的变化而进行着演变。所以,现代漆器的装饰纹样需要不断演变发展一个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表现形式。

使用黑色构造地肌理迸发出的形式感:黑色有着独特的视后退感,让其成为拼接颜色选择中最佳的背景色,并且能够驾驭不同材料和色彩的镶嵌。随着现代观念的转变,原本被人类生活环境遗弃的动物卵壳、骨石等也被运用到镶嵌技艺,从而表现出了可贵的自然色泽与自身龟裂纹理之美。利用贝母、蛋壳等材料的温润光泽,在黑色背景上尤为出挑。也因此利用色彩色相对比和材质对比应用拼接镶嵌等技术,丰富了漆缮的“画面性”。

彰髹技术,也叫变漆、斑漆等。变涂技术在早期修复过程中应用并不多,随着近代大众对技术认识的提高,从而出现了这种技术广泛运用于修复物。利用工具、媒介物等起纹方法来模仿大自的斑纹。而现如今彰髹起纹的手法有许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清洁球起纹、牙签起纹、发刷起纹、饭粒起纹、稀释液起纹、木炭粉起纹等。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与补缺之上,形成和瓷器所不同的肌理效果。现代的变涂技术已不仅限于古代变涂对天然造人的模拟,他们也更注重于由天造地设的肌理变化而产生的抽象美感。因而也就形成了具有趣味性的起纹方法,如使用纸屑、丝网、卵壳粉、稀释性等起纹。

黑色在立体构成技法上的运用:大面积使用黑色构成在漆缮技法中比较少见。因为商业修复中器型一般比较小,如茶杯茶壶等,在小小的缺口处使用这种堆塑雕刻的方式,从技艺上来说比较难以实现,同时耗时比较久,以后说不定有类似技法出现。

四、总结

本文通过梳理黑色的文化脉络,引发对传统的追溯和思考。缮工艺已成为传统文化中实用美学和装饰艺术融合的新典范。修复必须尊重器物本质,使用创新性的美学语言,融合材质的多元化与技术的综合性,突破自身,从而推动行业的发展。同传统瓷器修复相对比现代陶瓷修复更强调在产品的欣赏型和实用功能上的融合:不仅仅局限于陶瓷材料,还可以复合瓷器的核心功能,多材质结合,以提升其装饰价值和实用性。以漆缮物不仅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化理念的创新融合,兼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工艺上焕发新的光彩的同时促进了传统手工艺与经济的相互发展。

猜你喜欢

漆器技法黑色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手绘技法表现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漆器收藏三问
作品一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黑色食品为什么受欢迎
黑色
漆黑一片
秀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