枡野俊明庭园设计的禅宗美学及其表现*
2022-01-15朱国芳
朱国芳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 250103)
枡野俊明(1953-),日本造园艺术家,枯山水大师。他出生于横滨市的禅僧世家,大学毕业后,继承父业,成为禅僧,现为曹洞宗德雄建功寺的主持,也是多摩美术大学教授。作为禅僧,枡野俊明将造园看作是修行的过程,是禅性自我“内心的表现”。他的禅宗美学通过“侘寂”与“共生”两大审美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日本主流审美范畴几乎都打上了禅宗的烙印,就造园而言当属“侘寂”。
“侘寂”体现了人在庭园里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存在,是“人在世界”中的本真生存状态。“共生”本是佛教概念,在此指“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万物、人与素材的“共生”这一充满平等与对话意识的生态审美价值观。
一、禅宗美学
禅宗肇始于达摩祖师中国传教,创立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宗旨。禅宗反对一切烦琐的义理考据和僵硬的仪式束缚,主张本性清净,运水担柴无非妙道,在日常的饮食起居中自可“明心见性”。因此,禅宗以发明自己本心的“参悟”为途径,从而实现了佛教的生活化与中国本土化。
禅宗在公元7世纪传入日本,经过最澄、荣西以及中国东渡日本的禅僧的共同努力,在镰仓、室町时代,禅院已成为艺术的宝库。禅宗对日本人主流审美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最终成为日本审美精神构造中的重要方面,渗透进日本生活的深处,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禅宗为日本造园艺术带来的独特气质,主要表现在注重精神性的追寻和体悟方面。如枯山水,用大小不同的石组、细腻的砂砾、少量的植物象征自然界的山水。枯山水是禅宗冥想性空间,静寂且空无,设计理念与现代“少就是多”的观点相通,是用最大的可能性减少视觉性的装饰,物质的束缚性以此克服阻断生命体验的障碍,追求精神性的存在。它有利于精神的裸露和修炼,使个体能够面对生命寂然一如的生命真相,参透生命的寂寥、孤独,从而实现身心洁净、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因此造园就不仅仅是艺术行为还是禅宗的修行。
日本主流的审美文化受禅宗的影响非常大,就造园来讲,“侘寂”与“共生”两大范畴最能体现禅宗美学的审美精神。“侘寂”,本来是两个词。“侘”字含有苍凉孤寂、优雅娴静之意,是对朴素沉雅,质朴无华的感悟之情。千利休就将“侘”看成是佛心发露,侘的本意就是“清净无垢的佛世界,拂去甬道、草庵的尘芥,主人、客人倾心交谈,规矩尺寸法度可以不讲。生火、烧水、喝茶,此外别无他事。这就是佛心发露之所”。“寂”字含有古旧、寂寥、沉郁、闲寂的意味。“侘寂”这两个字联用与禅僧茶道关系密切。村田珠光发现了对日本本土质朴实用的茶具之美,千利休则使“侘茶”的系统成型。王向远认为“侘”这个字“人在宅中”的会意性,寄寓了日本人独处或与人杂处时的空间存在感,是空间的美学,而“寂”字是指存在的时间性,而“侘寂”就是指空间美学与时间美学的相交。因此“侘寂”之美就是指“栖居之美”,如在茶室“侘寂”美学就体现为“和敬清寂”的茶道理念,蕴含着茶禅一味、安分知足、随遇而安的审美意涵。
“侘寂”与传统日本审美范畴“物哀”“幽玄”有着相通的感受,包含着对物之哀伤的体验,充满了悲观感伤的情绪。这种感情的基调是缠绵悱恻、含蓄蕴藉、柔肠百转、典雅、优美、缥缈,弥漫着对有限的生命的流连与超越的情感。
“共生”源于佛教用语,意思是“自然与人类地位平等,相互合作,相互创造互生的环境,并共同守护环境”。因此“共生”的设计最终都要回归自然,绝不会高过自然,盖过自然,是景物人事的和谐对话,体现了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生态美。
禅宗美学奠定了日本审美中的深层底蕴,艺术发端于洁净之心,是从谦逊质朴里面生发的生命体验。在这种审美意识里人总是低于自然的,因而谦逊真诚,故能造出简素精致,洗练亲切的作品。所以说到底,一个国家的艺术设计在根本上生长于本民族之根,与本民族的精神血脉相通。
从枡野俊明的庭院设计来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精神气脉也能通过作品的精神气质取得完美的贯通,并在现代生活中发挥作用,参与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中。也正是这样,造庭院就是建造了一个证成禅师在与自然对话,关心人的生存,服务于他人之心的修行过程。枡野俊明在这一点上非常自觉,建造庭园就是坚持不懈地修行,就是寻找返回身心简朴,回归健康的生活之路。
二、“侘寂”之诗意栖居
枡野俊明用禅宗美学指导造园活动,来探索日本传统的“侘寂”审美境界观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禅有关生命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其中“侘寂”之诗意栖居,主要探讨了细腻敏感的空间性,敏锐的时间性与身体性的关系。
(一)空间性体验
枡野俊明具有非常自觉地身份意识,作为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的主持,是自觉地日本审美价值观的担当者,庭园就是他“表现内心”与传递修行成果“表现自我”的地方枡野俊明认为造园不仅仅是艺术行为还是修行,是禅心的展开。创作之前有一个“澡雪精神”的“坐禅”过程,将纷扰地思绪洗涤清净,使心灵保持澄明状态,避免先入为主,将注意力高度集中,身心合一,身心融入空间。造园行为就是禅心的体现与流行,禅最终转化为生活美学。通过身体体验场所的精神内涵,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发现自身的佛性与佛心,恢复被日常生活种种污染的清净本性。
曲町会馆位于东京的闹市区,庭园分布一层和四层,都很小。用地与相邻大楼之间仅间隔五米,附近就是车水马龙的干道,声音嘈杂。枡野俊明为之创作了“青山绿水的庭”,来弥补都市中自然的不足。在设计中枡野俊明充分利用了空间的层次,用简单的绿树、小瀑布、不同石块的垒砌,构成了一个安静的山水空间。光影交织之美,声音之美都纳入在这个小小空间里面了。四层的两个小庭园则用砂砾模拟了流水,象征了河水的样子。
这三个空间构成了令人冥想休憩的场所,让人在闹市中也能有安静地回归内心的空间。
(二)时间性体验
设计庭院首先要考虑的是使用者的心灵,庭园再现创作者内心的空间的目的是引导使用者在这座空间中重新审视真正的自己。除了空间性之外,造园还需要体悟时间性,也就是使用者在其中的时间,思考他们将要如何在逗留的时间中活动,“打造建筑物和庭院时,我会思及在时间中的流动,使用者的人生阅历将如何与建筑物、庭园产生交集与互动”。
让使用者在空间里完成心境的变化,首先考虑到常用的造园手法比如移步换景的设计,在有限的空间里合理分配心情变化的节点,让人们漫步庭院时,通过循环反复的进程,体验环境的气氛,逐渐完成内心的转化,获得清净和安然。节点的设置要观察“大地之心”,体察场所各种组合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场所的气息,探索场所里面的各要素发生联结与对话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设计中,人要遵从自然,懂得因地制宜的秘密。并且庭院中的所有要素,地形、树木、石头、阳光、阴影等等都要为总体要求服务,没有任何要素可以旁逸斜出,彰显自我,这样就不会使造访者内心受到刻意的影响。也就说心境的转化是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而不同于都市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感官刺激。
例如涩谷东急蓝塔饭店中的“闲坐庭”。这座饭店位于繁华的都市区,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从室外到达室内大堂休息区和咖啡休息区,这一过渡地带是完成心境转变的重要节点,枡野俊明采用了特性相异的石材来完成水波意象,形成波浪曲线。室外空间靠近火车站的采取与都市环境相宜地人工石,堆砌成都市风格,而靠近住宅街道的一侧则采用天然石材,令人在行道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心境转化。
日本建筑的时间性还靠室内建筑里的搭配,由屏风、书画、家具、器具、人们四季的服装来共同完成。日本的建筑空间会随着季节变化,因此喜爱“空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可以应对多样性的场合,留下搭配不同季节的风物,来体验时间的变化,季节的更迭。在设计庭院里也会考虑时序的变化,将四季的风景纳进来。
例如,在曲町饭店的设计中枡野俊明将墙缘设置为画框,从室内望过去,室外的庭园就变成一幅幅自然演绎的四季风景画。
三、“共生”之生态审美观
“共生”生态美观体现在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等关系之中,人的身体性感知与素材之间的对话促使人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设计师在设计中读懂素材之心,场域之心,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
庭园的设计素材主要有石头、树木、流水、声音、光影等方面。与这些素材对话就是读懂素材之心,因地制宜,营造“宛若天开”的场所。枡野俊明在造园过程中,从观察地形到选择素材,都会亲力亲为。石头是生命力长久的象征,沧桑中富有生气,在禅意里面是“不易”,也就是不变的意思,展示着真如佛性,“石的姿态外形,一旦定位以后,就固定不变。这种现象最适合表现世间不变的真理”。造园需要读懂石头,安置好石头可以说就完成了园子的基本框架。特别是枯山水将自然的事物化繁为简到只用石头、砂砾、少数植物完成简素之美。
因此,石头的排列组合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肌理之美,也会生成不同的感受性。石头的放置位置至关重要,一块石头地改变能改变空间的气氛,左右空间的感受,确实是非常微妙的事情。选择石头就要考虑到空间的平衡,根据石头的性格决定用途。比如“贤石”用途广泛,无论怎么摆放都会不改变它的特色;再如役石,负责镇守,必须具有不凡的气势。
树木是庭园景色的变化,是“流行”。石头和沙砾的框架搭成之后,还需要树木完成空间的层次与衬托。树木将石头的空间增添了柔和感受,使空间变得流畅,增加了时间的维度。一年四季的变化中树木是最好的呈现媒介。树木也同石头一样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需要将自己树木与环境相配合。用树木不同的姿势来表现风的穿透感和空间的深邃感。水会带来声音之美,水能表现人心。水的柔软就像禅意流淌的人活泼泼地心灵,这种柔软的心自由自在,随遇而安,当下完满。造池也可以观心,水面倒映万物,风来吹起涟漪,然而静水流深,这就是禅心的澄明状态。
读懂素材之心,也就是造园者将自己的心放置在自然万物面前体察,以自然之心为自己的心,将自己的生命安放于自然之中。根据不同的场域的要求营造不同的空间气氛、空间精神。比如住宅庭园的设计就要考虑到家庭私人空间地亲密关系,枡野俊明认为空间的精神感染力决定了空间具有培育人格的作用。因此家庭的庭院设计,就要在空间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家庭关系的培养和人格精神的养成作用,考虑到如何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个人空间的关系等问题。
再如茶室空间,就是由茶室的装备、茶器的摆放,茶会中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互动等形成的综合空间。在设计茶室时就需要将这些关系一一考量进去,实现场域的精神要求。庭院设计就是建构出人的生存空间,是人对生存空间的构想。空间中的所有素材都紧紧依存于空间的精神,所有的素材设计者的心的感召而来的,物我一体,物我共生。
四、结语
禅宗美学的“侘寂”诗意栖居精神崇尚闲寂、简素之美,让人在时间性体验和空间性体验中发现真正的充实。而造园就是将庭园的精神境界展示出来,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需要用身体感受,用心灵来体验那些余韵悠长的内涵。在“侘寂”中体会闹中取静,感受时间和空间的塑造力量,体会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探寻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是禅宗的“共生”生态审美价值观所要求的。
日本的庭园设计常常出现在日本一些高级场所,如若解决不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会使其变成一种僵硬的点缀,甚至还会破坏环境的整体性。枡野俊明的庭院设计则较好地完成了这一问题,他将禅宗美学精神中的“侘寂”和“共生”理念贯彻到设计中去,将设计活动看成修行,其中所蕴含的诗意栖居观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审美观都成了反思现代性的思想资源与美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