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人类学视野中广西左江流域的壮族采茶歌*

2022-01-15黄柯瑕

大众文艺 2021年24期
关键词:左江歌舞壮族

黄柯瑕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广西南宁 530226)

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是广西西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在清代的时候,广西各地就盛行采茶歌、彩灯歌舞蹈等,形成一种民间歌舞与地方戏曲的形式。它源于广西壮族的劳动、生产与生活,是壮民们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表演活动。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地区的左江流域一带和部分少数民族汉化现象较大的地区,如左江江州区采茶歌、扶绥采茶歌、左江与右江汇合区的采茶歌等。在长期的流传和演变过程中,受民族语言、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等各方因素影响,而形成了独具民间文化特色的采茶歌舞表演风格。在欢快热烈的歌舞表演中,“扇”和“帕”始终不离手,歌唱与舞蹈高度相结合。

壮族采茶歌经历时间积淀,通过民间艺人歌舞表演的演变、历练和建构,成为具有审美、教育和娱乐特征的采茶歌舞艺术。通过现代传媒(电视、网络、微信)等手段,“广西壮族采茶歌艺术节”“东盟艺术节——采茶歌会”“采茶歌比赛和展演”等演出活动,使其继续保持并引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和群体文化活动的先锋作用。同时,组织和邀请专家和学者对其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唱腔艺术和肢体形态等,进行全面探讨、分析和评论,挖掘和创新壮族采茶歌艺术新活力,弘扬优秀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展现广西壮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审美和教育理念,对广西地区乃全国的艺术发展,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产生重要影响。

一、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文化特色与艺术特点

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的形成,经历了分解、流变和过滤,异文化的输入和自身重构,受到外来民族民间文化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民族文化流入广西,产生文化艺术的交流,形成其他种类的文化艺术形式,如秧歌、庙会等,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和艺术元素都深受广西壮族地区民众的热爱,民间艺人便借助外来民间小曲、地方戏曲元素和秧歌歌舞体裁形式,恰好的融入本地采茶歌的民间艺术当中。壮族采茶歌一是在表演中突出表现广西壮族同胞的生产与生活,贴近实际。二是用广西地方方言的表演形式,有唱有演,边唱边舞蹈,协调性较强,形式和内容与壮族人民息息相关,很贴近百姓的思想情感,成为喜闻乐见的娱乐艺术形。

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最早是以歌唱为主的表演形式,并伴以相应的肢体动作的小戏,后来不断受到汉族采茶戏等影响,同时吸收了壮剧、彩调剧等部分戏剧曲调音节奏,创立和演变成现今的壮族采茶歌形式。左江流域一带地区的壮族采茶歌,最突出的基本特征是注重歌唱表演,伴以肢体舞蹈为次要,加上手部动作的灵活配合,手中的道具为“手缎花”和“大扇子”,在表演中配以多种的变化技巧是极其具有的表现力。歌唱中委婉柔和的旋律伴以多变队形,“大扇子”造型增强采茶歌舞之美感。其次,参与娱乐表演人数之多,是与其他兄弟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共同的特点。

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舞、戏和杂耍为一体。其一是歌舞小戏,以歌唱为主,加以戏曲表演为辅的核心,具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与戏剧发展的过程,人物艺术形象的所有歌、舞、戏曲表演都是为剧情的发展服务。其二是采茶歌舞(地方方言称为“耶花伽”),歌与舞各半,多以边唱边舞蹈,过门曲配以“扇”“帕”的杂耍。肢体随着歌词的思想情感,音乐节奏的律动加以舞蹈动作,特别注重讲究气、神、形、意兼备的艺术审美特征,蕴含着广西左江流域壮族同胞浓厚的人文元素。传统的壮族采茶歌舞艺术形式,通常为表演者唱着小曲,右手拿着“扇”,左手拿着“帕”的小道具,有的地方还配上采花灯小调和地方方言(或壮语)唱词边唱边跳。歌词思想内容感人,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节奏鲜明热烈,肢体律动秀丽独特,在明快热烈的采茶歌烘托下,伴着肢体动作语言,丰富了情节的艺术处理手法,从而为人物的艺术形象塑造出立体和饱满。

壮族采茶歌在表演中“歌”包括了“唱”和(打岔)两部分组成,中间插有说白,有长有短,视作品需要。“打岔”就是只有韵律并节奏感较强的说白。在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中很多都有押韵的说白,因此,壮族采茶歌中往往“歌”与“舞”很容易在演唱、肢体动作的韵律节奏上统一起来。肢体舞蹈动作,以“伽”最具特色,所以壮族采茶歌在左江流域一些地方也称作“耶花伽”。“手拿绢花扇子团团转,耶花伽越唱越喜欢”。这是对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舞艺术的真实写照。

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是广西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中最具风格特色的艺术形式的一种,也是广西最具代表性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之一,深受广西各民族的喜爱。逢年过节、农闲时间,壮族同胞与各族兄弟聚在一起,唱采茶歌、山歌小调,跳跳“耶花伽”或是壮族“扁担舞”。在村头、队部、操场等聚集许多人群,人们在观看同时融入舞蹈队列,尽情地欢唱和奔放的舞姿,特别昰年轻人来一曲采茶山歌,跳一段“扁担舞”。放开歌喉,歌唱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改革开放的新硕果,山村面貌换新颜,放松心情。在舞蹈中放开心态,交流情感,通过队形的变化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恰到好处的运用舞蹈道具“扇”与“帕”,时而穿插变化队形或技巧难度的动作,真实体会采茶歌舞艺术的魅力。壮族采茶歌舞艺术参与性极强,伴随着采茶歌的旋律音调,热情欢快的节奏,人们情不自禁地歌唱或摆动胯部而舞蹈融入了欢乐的气势之中。

二、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历史内涵与审美建构

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离不开广西骆越肥沃的土壤,更离不开壮族同胞的劳动创造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传说形成于200多年前的壮族采茶歌,在明清朝时期是它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是深受广西各兄弟民族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歌舞小戏。它是山歌小调和戏曲及舞蹈动作组成,由内地的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秧歌,舞蹈,小曲和歌舞小戏等经过各种方式传入广西后,于广西地方方言,民间音乐,戏曲,曲艺和舞蹈元素相结合,通过传唱与演变,逐渐形成了采茶歌独特艺术形式和地域风格特点。一直以来,八桂大地就是农耕文化为主要,而广阔的农村就是采茶歌舞艺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阵地,它的内容与形式贴近当地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更多的反映农村山区劳动群众现实生产和生活场景,具有真实性与生活性。传统的农耕文化经济基础与发展模式,为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根基,文化背景和物质条件。歌词的内容大都是歌唱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做主,歌唱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爱党、爱国、爱家乡等。肢体舞蹈动作,有表现人们辛勤劳作的形态,有表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有赞美家乡生活情景等。人们情不自禁地参与采茶歌舞艺术表演活动,通过参与活动亲临其境,宣泄情感,感受艺术的真谛,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寄托和追求,更是农村山区的和谐力和凝聚力的充分体现。

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与广西各民族的传统欣赏和审美习惯有着内在的联系,它充分反映了人们文化艺术内在的思想情怀、民族感情、理想追求以及独特艺术风格的审美特征。它善于挖掘创造运用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艺术形象,表达思想内容,宣泄内心情感,营造艺术氛围,推动壮族采茶歌舞小戏、山歌小调戏曲艺术发展,使之更加适合采茶歌舞戏剧化需要。如扶绥县采茶歌舞《三月,木棉花开红艳艳》,作品中对壮族采茶歌小戏的运用,充分彰显其艺术重要地位,运用故事情节和肢体动作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灵世界和不同性格特点,作品表现了老实憨厚的阿爷,带领着十几个小学生在左江边观赏木棉花,老人用采茶歌舞曲调歌唱木棉花,唱词和动作结合完美,用音乐旋律和肢体语言讲述壮族“三月三”的历史故事,左江两岸木棉花的风景名胜等,学生们用纯真的声音演唱和舞蹈,表现了对祖国秀丽山河、家乡风貌的热爱,整个故事感人至深、风趣有韵,音乐语言独特,壮族韵味浓厚的特色。作品用歌唱与舞蹈艺术手法表现形式建构起独特的审美方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人格品质的文化内涵特点。

三、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资源研发与教育价值

在广西左江流域采茶歌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多元文化的吸收以及民族民间文化思想进步所带来极大冲击和革新,使壮族采茶歌舞这一艺术生命赋予了新活力和魅力。纵观壮族采茶歌的发展,作为一种独立的民间歌舞表演艺术,同样经历了时间的演变和发展,与任何艺术形式一样离不开研发与传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壮族采茶歌应是朝多元化方式发展,“以科学思想与合理手段将其活态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并在传承中探索研发与创新”。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壮族采茶歌艺术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涌现了许多好作品、好演员,达到高峰期。如采茶歌舞小戏《三月花》《唱欢妹拜堂》等流传至今,很受老百姓欢迎。传统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类别中有集体性的歌舞,如《木棉花开的季节》《三月游春话左江》等。有的只唱不舞,如《春天茶山谣》《夫妻赶集市》等。伴随着广西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欣赏娱乐的不断提升,需要有半专业或专业的采茶歌舞演员,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的需求。“从业余性到半专业再发展到专业,先后涌现了许多文艺团队,许多镇、县市都建立半专业或专业剧团,有固定演出的场地”。1956年组建左江文工团,是区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团里有专门的采茶歌舞演出分队,是具有采茶歌舞表演艺术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促进广西民族地区采茶歌舞艺术的蓬勃发展。排演了许多著名的采茶歌舞剧目,如《夫妻赶集市》《十男十女对山歌》《哪呵咿哟嗨》等。近年来,特别是在1999年首届“东盟艺术节”以来,借助东道主资源的优势,每年都是活动常客。通过参加活动不断推出新作品,打造一批壮族采茶歌舞艺术精品,如东南亚风情《左江风》《壮族歌圩》,山歌调《东盟情歌》等。大量的作品重视挖掘壮族人民生活中的根,以采茶歌舞小戏、山歌调、壮剧、彩调剧等为艺术创作元素,采用现代社会生活、乡村剧变的戏剧情节为创作主题,运用现代创编技法,从服装、道具、化妆和表演等创新壮族采茶歌舞艺术的独特文化韵味,彰显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舞艺术的人文精神内涵,不断提升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采茶歌舞艺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高等艺术院校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一是专业理论创作和表演人才所培养;二是县级文化馆(站)培训和辅导工作开展;三是大众化群体性业余活动组织和开展。从1956年开始,广西戏曲学校(现为广西艺术学校),是最早开设有采茶歌舞、戏曲表演专业的学校,也是壮族采茶歌舞戏的传承基地,制订有专业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为广西民族地区培养一批批专业人才。1983-2003年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继承了培养教学工作。2004年起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班接过了接力棒,一批批专业人才充实了广西壮族采茶歌舞艺术表演队伍。同时,由文化厅牵头,区群艺馆具体实施主办民族民间歌舞、彩调剧、壮剧等不同类别的艺术骨干培训班,学员们结业后回到本县文化馆(站),按照培训大纲和要求全面展开基层人员培训工作。由基层学员大量的深入到乡镇、村点、社区、街道、老年协会(大学)、机关学校等大众化群体性活动组织和指导工作。并组织开展各个级别的表演竞赛和展演活动,使这一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更好地传播推广,发挥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左江歌舞壮族
谈如何有效提高歌舞导演的创作能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木棉花英雄花
《Cat’s book》
歌舞欢庆“三月三”
悠悠左江情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魅力左江
壮族山歌
广西左江民歌融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