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的《诗经•采薇》探析*
2022-01-15王芳
王 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0)
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道:课程是学校实施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美育的视域审视教学内容,让课程真正地发挥美育功能。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强调真善美的统一,让学生在作品的阅读和学习中,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操并进行心灵教育。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在当时的时代就已经指出学生学《诗》能够达成的美育目标。学生学《诗》能够通过自然之物引发情绪、引发认识道德修养的道理;能够观社会风俗得失,也能观个人志向;可以让人建立良好的联系,和而不同,可以抒发怨愤之情;懂得事父、事君的道理;可以获得鸟兽草木的知识。这段话中孔子已经清楚地概括了真善美三个维度的对于《诗经》学习目标的认识。因此美育视域下《诗经•采薇》的细读也应该包含真善美的三个维度,以达成学生学习《诗经》的审美教育目标。
一、《诗经•采薇》关于知识的追问——求真
《诗经•采薇》在细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需要追问的知识细节:诗歌的主旨、薇菜辨析、艺术手法的分析。在求真的过程中,唯有找到符合时代背景、文化背景、语言背景的合理解释,才能真正地体会其情感,获得审美的体验。
《诗经•采薇》的主旨一般有三种说法,戍卒还归说,主要以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为代表:“此(《采薇》)戍役归还之诗,《小序》谓遣戍役,非。”“姚氏谓戍役还归诗也,盖以诗中明言‘曰归曰归’及‘今我来思’等语皆既归之词,非方遣所能逆料者也。”这种说法已经是当代比较统一的认识,注重戍卒本身情感的言说,符合当代人阅读古典作品的情感认同心理;当代的学者褚斌杰先生就认为《诗经•采薇》是戍役的士兵回归途中所唱的歌;劳戍役说,明何凯《诗经世本古义》云:《采薇》劳戍役也。周公季历以戍役伐戎获捷而归,代为戍征之辞以劳之。这种说法进一步辩说者少。遣役说,认为是遣役所唱的歌,最早由《诗序》提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这种观点以毛传、朱熹《诗集传》为代表,这种说法清之前比较有代表性,无论是从篇目前后的逻辑关系,还是从当时文化的特征来看这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辨析主旨,学生可以更清楚每一种主旨说法的依据,培养其求真的精神。
薇的生长时间,有学者种植薇菜以确认其生长的时间,认为“薇亦作止”是在春分即仲春之末;“薇亦柔止”为清明前后;“薇亦刚止”是暮春的谷雨时节,这个时节也是棠棣盛开的时候。因此从功用角度而言与祭祀有关,与遣役说有关。《礼记集解卷二十七•内则第十二之一》:“《公食礼》三牲皆有芼,‘牛藿、羊苦、豕薇’,用菜杂肉为羹也。”根据当时的礼仪制度,薇菜是底层的庶人祭祀时必需品。但也有观点认为薇菜可以用来充饥,在《诗经•采薇》中除了提出时间的变化迁移之外,也体现了戍卒生活的辛苦,可以与诗中“载渴载饥”的抒写相对应,增强了戍卒的厌战的情绪。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向来被人盛赞,“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感,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方玉润:《诗经原始》)。但是从情感解读而言,清代王夫之评价《诗•小雅•采薇》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但也有学者质疑这个观点,认为最合理的说法应该是“情景相生说。”“昔我往矣”是情中景:征夫辞别亲人的景象依稀可见。“杨柳依依”主要在景物中蕴含了深情,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雨雪霏霏”同样的在抒写雨雪的景物中写出了戍卒迷茫的心情。从以上不同的解读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戍卒的情感,无论是正衬、反衬、还是情景相生,都说明了戍卒在归家路上的情感是复杂的,是难以言喻的。
总之,《诗经•采薇》知识细节的追问,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理解这首诗。对于以上不同的观点,在细读作品时,可以详细辨析,选择不同的角度所体悟的情感会有差异,所带来的认识也有差异。比如选择主旨不同,戍卒还归说,更多认识和体验的是士兵对于战争的态度和经历战争之后的情感;遣役说,则更多地会认识到文王时的戍边制度、体会到文王对士兵的体恤之情。如果把薇菜理解为祭祀的植物,强调了祭祀的重要性,关注的是士兵们忠于君、忠于家的观念;把薇菜理解为战士充饥的食物,则会更多去体悟士兵们的辛苦。“乐景写哀”强调的是哀;“情景相生”更强调征人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心境。总之,在去体悟整首诗的情感之前,需要进行知识细节的求索和辨析,注重选择不同知识细节的辨析结果,注重知识细节间的逻辑性,比如把薇菜理解为祭祀之物,这样的分析更适合遣役说的主旨。虽然,作为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这首诗的主旨是确定的,戍卒归乡说。但在求真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确定这一主旨的逻辑。
二、《诗经•采薇》关于战争的认识——求善
《诗经•小雅•采薇》中所书写的戍卒对于战争的态度是有不同层次的,在战争前、在战争中、在战争后。只有全面了解了不同阶段的戍卒的内心情感,才能理解和体会戍卒在面对战争时的认识和情怀,体会到这首诗所折射出的真正的民族性格是伟大的,是悲天悯人的善。无论哪一主旨,都可以从戍卒对于战争的态度,君王对于戍卒的体恤中感受到善,是人性深处的善,而这样的认识更符合人的自然情感,是面对个人生活的无限眷念,当真正地面对国家危难时又是毅然决然地义无反顾,但他们的内心对于战争又是充满厌恶的,在归家的途中充满了无人能理解的内心伤悲。
前三章抒写的是战争前戍卒复杂的心情,战争让他们的生活不能安宁,“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这里提道的“王事”应该从大的角度来理解,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对国家徭役的厌倦之情,这里的“王事”应该与“家事”相对应,“王事靡盬”的情感表达的是他们面对猃狁先挑起战争的无奈之情。正是因为猃狁的侵略才让这些安于生活的百姓再也无法去过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内心忧伤,无法和家人互通音讯,归家无望,那时候面对的战争是不可预知的,战士们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怨恨之情,也充满了对被打破的和平生活的怀念,所以戍卒思归的情绪中是对猃狁的仇恨,是对战争的厌恶。
第四章、第五章则写了当他们真正地面对战争时,他们同仇敌忾共御外辱,展现了战争的正义性,也展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他们对战争的态度是义无反顾的,是誓死保卫家园的情怀。前面三章的铺垫将戍卒们的情感,他们的大义层层递进式地展现了出来,也展现出了他们的勇武精神。“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写出了军容的整齐,也写出了战士们的士气高昂,虽然军情紧急,但对于战争取得胜利充满了信心。面对真正的战争,他们是乐观的,是尽心竭力,誓死保卫家国的向上的情绪,体现了面对国家责任的担当的精神。
最后一章,抒写了戍卒们归乡途中复杂的心情,结束了戍役生活,对他们而言是踏上了归家的路,但他们的情感是复杂的。“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们内心充满了悲哀,经历战争的他们,面对了怎样的残酷的战场,所有的胜利都是用同伴的生命换来的,他们的辛苦和悲伤又岂能是没有参加战争的人所能体会到的,这种悲哀是生命的本真和无奈,是生命的悲叹。越是对原来生活的眷念,越是担心战争对生活的的影响,回家的路,是如此的漫长和辛苦,这种辛苦是他们经历战争之后还能归来的悲喜交加,是他们终能守护家园的自豪,也有对战争中失去生命不能回来的战友的缅怀和思念,“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将这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呈现了出来,千年以来,依然触动人心。
这首诗歌作品中,主人公对待战争的态度,也体现了民族的性格,是他们用最强的脊梁撑起了民族历史浩瀚星河。他们厌恶战争,但是不畏惧战争。他们热爱和平,追求幸福生活;但面对危险,在民族大义之前,又能舍弃掉小我情怀,在国家大义和个人幸福之间永远将天平倾向了民族大义,即使胜利,也充满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充满了悲情色彩。厌恶战争,追求和平,是面对生活最为崇高的善。
三、《诗经•采薇》对于情感的体悟——求美
王国维《文学小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观物亦真。”只有带有真诚的情感才能在景物中读出深情,体悟到景物的妙处,情感的深厚。王国维先生也认同《诗经•采薇》所表达的情感是戍卒们的情感,是戍卒们发自内心歌唱的诗歌作品。其实无论是哪种主旨,都表明了同样的对待战争的态度,战争是残酷的,面对战争是辛苦的,但守卫家国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情感就体现在《诗经•采薇》所描述的物与情里。《诗经•采薇》的细读就需要回归到诗歌的形式、诗歌所描写的景和情中,体会这种妙处。《诗经•采薇》的情感之美,要通过诗歌的韵律、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意境来充分体会。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王昌龄的《诗格》中:“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是基础,情境是情感的投射,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意境则在是物境与情境中让人体味其中的意味深长,获得审美的感受。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讲究对仗,句式整齐,重章叠唱,韵律和谐。《诗经•采薇》让读者在朗读中,在2/2式节奏中体会回环往复中徐徐展开的戍卒思归、想念亲人、渴望和平生活、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感,也体会到戍卒们经历战争时内心的焦虑、艰难和忧伤。叠词运用,也给人以生动的形象感,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道:“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
《诗经•采薇》这首诗通过各种景物、事物的叙写,传达出了戍卒们真实的复杂的内心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是难以言说的。宋朝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提道“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殆难指陈而言也。”唯有在诗歌景物、事物的叙写中,在诗歌的意象、意境中体悟这种复杂的情感。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诗歌通过薇的意象,呈现了薇菜的生长过程,是真实的节令变化,通过薇菜的生长过程,叙写着时间的流逝,叙写着漫长的岁月中,战争的煎熬,战争的艰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打破这种和平生活的猃狁的怨恨。正是因为他们对家人的思念,他们才越是怨恨哪些破坏他们生活的人。薇的意象仅仅通过三个动词的转换,就把在战争岁月中戍卒的内心展露无遗。岁月漫长,那份思念、那份怨愤才变得深重,那份情感才更显张力。他们是厌恶战争的,但面对打破生活的入侵者猃狁,他们又不得不面对战争。在矛盾中,戍卒们对于国家民族的大义才有了情感的基础,也说明了家国不能分割的道理,只有国家的安定才有小家的安宁和幸福。景物的描写,让所有的情绪都有了依托,思念、煎熬、艰难、怨愤在时间的流逝中流动。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棠棣花开时,正是他们面对战争的时候。棠棣花开是节令的叙写,同时也蕴含了他们面对战争的态度。面对战争,军队军容整齐、战士们严阵以待,殊死搏斗,以争得和平生活的回归。他们的信心和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在“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的雄壮中,在“象弭鱼服”的精美中,也在棠棣花开的明朗中。只有共御外辱,他们才能有回归和平生活的可能,他们充满希望,他们竭尽全力。正是在这样的具象的事物叙写中,看到了他们面对战争的态度,面对战争渴望胜利的情怀。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则以“依依”“霏霏”的具体形象,写出了戍卒的离人心境和返乡的纷乱烦扰。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依依尽杨柳之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经千载,将何以夺”。“依依”的形象,是戍卒们离家时对家人的依依不舍的情绪写照,“霏霏”描摹出的是他们战争之后归家路上内心纷扰的情状,“迟迟”写出的是他们步伐的沉重和艰难。在具体物象的抒写中,“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无以言状的情绪才更加深沉。
总之,在对《诗经》作品细读中,求真、求善、求美,才能真正地体悟诗歌中蕴含在各种形象中,各种形式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达成审美教育。战争是艰难的,面对外族入侵戍卒们有忠于国、忠于家的民族大义,但他们对于和平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思念家人,结束战争他们踏上归途的脚步是沉重的。而在各种形象的书写中,则更能体会这首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涵。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显现出来。”在《诗经•采薇》的诗歌形式、语言、意象构造的意境中,蕴含了戍卒内心最为真挚而复杂的情感,通过诗歌作品中所叙写的形象,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深深地眷念与热爱,对战争的极度厌恶与无奈,对民族大义的无畏担当和勇敢,对每个生命的珍视和缅怀。在对作品的阅读学习中,这些情感会触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从而对民族性格中的担当产生自豪感,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也会更加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