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传福:比亚迪,筑梦四时

2022-01-14

商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王传福比亚迪新能源

悲观的人更容易放大“困难”,但对乐观主义者王传福来说,“寻找”本身是重要的。

当年王传福提议进军汽车领域后,比亚迪董事会一片沸腾,多是反对与恐惧。

有人觉得,在电池行业取得的巨大胜利,冲昏了王传福的头脑,从而导致其产生进军汽车行业的“荒谬”想法。

“一个没有任何‘汽车基因’的企业,入局资金、技术高度密集的汽车行业,无疑是在‘自寻死路’”。

王传福也确实为当时其“荒谬”想法付出了代价,年亏几千万元。

但是,多年前王传福的“疯狂”之举,也造就了多年后比亚迪在市场的“疯狂”。

对于电动汽车的未来,王传福是中国最乐观的信徒之一。“新事物的发展速度从来不是等比例的,行业格局调整速度比想象的还要快。”王传福说。

从手机电池做起,后来涉足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云轨、芯片,比亚迪甚至在疫情期间还造过口罩。三十年,他建立起了“比亚迪王国”。

有人评价,相比于汽车行业另一个“福”,王传福心念太杂。不过,也有人对他青睐有加。查理芒格对巴菲特这样说,“這家伙(王传福)简直就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既能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像韦尔奇那样把要做的事情一一搞定。

比亚迪也是有人格的,“Build Your Dreams成就梦想”,王传福这样来定义它。这本质上就是王传福自己的样子——自信疯狂,追求极致,追逐梦想,不走寻常路。看比亚迪的十年历程,你会发现这里面公司就像一个磕磕绊绊的孩子,不断跌倒不断爬起,同时保持野心。

抛开尘世的浮华,王传福一如既往的低调,江湖已经知道了比亚迪和王书福的布局,筑梦四时,正当时。

作为一个博命式的创业者,他的举动总能引得关注,他的缺点与优点同时深入人心。他常被提起的正面特质可以列举一大串:坦诚、较真、狂放、儒雅,这些可以归纳为人格魅力,或者“筑梦原动力”。但他也有自己的短板,在很多人看来,这些短板让品牌经历过阵痛。

在企业界,少有人像王传福一样,有如此鲜明的特点:一面低调,一面大胆,且二者并不矛盾。

作为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的两员“福将”,低调的王传福和高调的李书福形成鲜明对比。但低调并不表明王传福没有号召力。一心钻研技术的民企老板,数年前在嘲讽与孤独中走上造车之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不谙汽车的王传福能够走到今天。

然而,命运偏爱有准备的人。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汽车走向了以往不同于任何前辈的研发之路。当全世界都在为电动汽车左顾右盼时,王传福已经迫不及待地拿出了自己的作品。

每一个男人心目中都有一个造车梦,王传福也不例外。2002年,比亚迪香港上市后,王传福就开始考虑第二战场。这时,一家偏居陕西西安的秦川汽车厂引起了他的关注。

1年后,即使有人用抛售比亚迪股票的行为,宣告他们并不认同“比亚迪要造汽车”这个看似伟大的梦想,但是,签字仪式仍如期举行。

比亚迪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秦川77%股份。

签字的前几天,王传福才真正感受什么叫孤注一掷,他一字一顿地问旁边的工作人员,“你觉得我们有戏吗?”得到的答复是,“这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事情的确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1年后的上海,比亚迪推出了一款自主研发车型“316”。当王传福兴奋地介绍完“316”后,他看到的却是经销商们尴尬的表情。会后,他愤怒地拿起了铁锤砸向“316”。

从这一刻起,比亚迪开始走上了真正的造车路。过程比较漫长的那种……

10年后,2013年12月24日,王传福穿着灰白色工装,下楼走进一楼会议室。此时“第三起特斯拉起火”的帖子正在网上蔓延。唱衰特斯拉和电动车的声音此起彼伏。话题自然从特斯拉着火开始。

“我们不希望特斯拉出问题,它做好了我们才会受益”,王传福心里不完全服特斯拉,但是理智告诉他,比亚迪和特斯拉是一个技术阵营的。这不太像一个月前,媒体狂赞特斯拉时,喊出分分钟造出特斯拉的王传福。

这就是现在的王传福——少了些轻狂,多了些持重。2009年王传福登顶胡润中国百富榜首富,宣告比亚迪2020年全球产销1 500万辆的口号,吓坏了很多人。比亚迪在1年后陷入低谷,经历了长达3年的模式调整才回归到平稳。

经历此番起伏后,王传福便不愿再谈具体目标,“今年大概增长10%~20%,未来是否有硬性指标,这个就不说了吧。”王传福事后解释,不提销量指标跟比亚迪业务调整有关。

2013年王传福决定不再在传统燃油车上跟合资品牌纠缠,核心战略转向新能源汽车。上市的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秦”,未来两年比亚迪将陆续推出代表最新技术成果的混合动力车唐和汉。按照王传福个人测算,在完全电动化之前,电动和燃油双模式技术可能会占据20年的过渡期。

2013年也是比亚迪造车第十年,王传福没有搞庆典,他觉得前十年都是铺垫,没有太多值得庆祝的。

一方面王传福开始调整战略方向,正面战场求稳,而另一边侧翼强攻提升品牌,“不能再依靠传统燃油车强攻品牌,而要利用新能源汽车突袭还不强大的合资品牌侧翼。”按照他的判断:城市基础设施不会短期内完善,双模混合动力车至少在未来的10~20年里充当过渡产品。对于在北美被热捧的高端纯电动车特斯拉,王传福称“它只不过是富人的玩具。”

汽车原本是一个分工明确的行业,除了发动机技术,传统汽车巨头很多零部件都由博世、大陆、电装等零部件企业来做。但比亚迪代表的自主品牌遇到的尴尬是,国际配套厂都是为大众、丰田配套,不会把优质资源和公平的价格给自主品牌。

王传福也承认专业化分工效率更高,能获得更好的管理、品质和成本要求,但这条规律只适用于产业成熟期。到了技术突进期,零部件企业则未必能同步跟紧厂家掌握技术。这时候就靠厂家来突破技术,快速反应推出产品。

在汽车业内的一片反对声中,王传福一直固执地认定,比亚迪在技术突破领域继续走内部集成和垂直整合战略。按照王传福的思路,比亚迪的汽车智能化技术和产品,采用了由比亚迪电子事业部提供配套的垂直整合路径,只有传感器等少数部件外部采购。比亚迪曾做手机、电脑代工,为其智能化储备了技术和管理基础。

智能化是自主车企品牌突破的另一把钥匙。比亚迪曾经为全球品牌代工电脑、手机等产品,做到最后开始掌握底层操作系统和代码,被称为类IT企业。这也让比亚迪和其他车企相比有先天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此前王传福不太服马斯克,喊出分分鐘造特斯拉的底气所在。

“产业本身的特性也使得IT思维无法全面引领汽车思维,IT人批评汽车人反应太慢,有认知上的错误。比如IT软件开发只需一星期,改进只需一个小时,但汽车模具从设计到制造,至少需要6个月,从产品起步到成熟可能需要10个回合,那么就要数十个月,这种差距不是人的思维能改变的。”

王传福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尽管智能化趋势是绝对的,但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化还很远,当下的议题还是电动化,做好电动车,黎明就会到来。

“安全是纯电动汽车最大的豪华”在重庆举行的“纯电全系 佩刀安天下——比亚迪新车上市发布会”上,王传福的这句话,引发全场共鸣,像是对那次战争的最强力回应。

一家靠电池起家的汽车企业,究竟能做多大?比亚迪的答案可能超乎想象。

在全球动力电池十巨头中,松下、三星和LG是半路出家,国轩、孚能等起步做电池,现在还做电池。随后,只有王传福跳出电池,做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冠军。

一场看似简单的针刺试验,引发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三次隔空对垒。硝烟背后,实则是中国动力电池之争进入新的战局。

针刺试验刺痛的,是眼下专做电池的宁德时代,以及它对于三元锂电池挥之不去的焦虑。

长期以来,三元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能源解决方案。但随着技术进步,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逐渐被磷酸铁锂缩小差距,成本降幅不敌后者,再加上政策扶持减弱,无钴时代迟迟未至。包括车企在内的竞争对手,正试图蚕食宁德时代的蛋糕。

王传福坚信,“弗迪(比亚迪旗下独立电池公司)将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中的角色和分工。”被分走奶酪的宁德时代,将如何应对?

2020年3月29日,比亚迪首次对外公布的“刀片电池”顺利通过“针刺试验”的完整测试视频。针刺试验是模拟电池内部短路的测试手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根钢针刺穿电池,模拟电池短路时的表现。

结果显示:三元锂电池在被针刺穿的瞬间爆炸,剧烈燃烧,表面温度超过500摄氏度,电池表面的鸡蛋被炸飞;

磷酸铁锂电池则表现为无明火但有烟,表面温度200~400摄氏度,电池表面的鸡蛋被烤焦;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既无明火也无烟,表面温度保持在30~60摄氏度,电池表面的鸡蛋无变化。

这次实验从某个方面,说明了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安全性。

本来比亚迪在发布会公布测试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其刀片电池的安全性,除了让消费者看到实力之外,并没有引起行业的关注。但老对头宁德时代似乎时刻在关注着比亚迪的动向。

比亚迪公布测试结果之后的两个月,宁德时代董事长在某业绩说明会上,面对投资人关于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提问时说道:“电池的安全和电池的滥用测试是两回事,但有些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性等同于电池的安全”。

“有些人”一词直指比亚迪和王传福,“滥用”更是戳到了比亚迪和王传福最敏感的神经。

口水战自此拉开序幕。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一个刀片,一根钢针,引发了中国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的一场争论。

……

随着几番争论,双方火气渐渐降了下来。

其实,王传福早就料到,彼此注定要有一战。 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无法超越的状况下,新能源汽车就是新燃起的希望。两家争论的焦点也在于此。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是动力电池,和燃油汽车的发动机地位一样,正是这个原因,让行业竞争也变得激烈了起来。

在这一次关于电池安全上的隔空对决,宁德时代被打败了。

从出鞘到佩刀,比亚迪没有让消费者等太久。因针刺试验走红的刀片电池进入人们视野后,比亚迪迅速将这把利刃逐步佩戴在旗下的重要车型。

当初王传福研发刀片电池的初衷,是要将行业内对续航里程的盲目攀比,逐步拉回到正视车辆安全上来。于此,王传福着重申明了一个观点,“安全,才是一辆电动车最大的豪华!”正如燃油车时代不同品牌赋予旗下产品不同定义一样,新能源时代的比亚迪,将安全和豪华直接画上了等号。

事实证明,比亚迪对于电池的安全性能测试,从未止步。继针刺试验之后,这次是重压。

发布会上,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段视频。一辆重达46吨的满载重卡碾压过比亚迪刀片电池包,电池包完好无漏液、无冒烟现象;随后,被碾压过的电池包装回比亚迪汉EV轿车,依旧可以正常使用。有着双重严苛测试认证的刀片电池,安全性能再度得到认证。

有了这把利刃,王传福正试图将其发展成为全行业“标配”。按照规划,刀片电池未来将向全行业外供,几乎每一个能想到的汽车品牌,都在与弗迪电池洽谈合作。

改变以往自产自销的策略后,比亚迪回归电池供应商角色,也为自己在新一轮电动车浪潮的竞争多了几分筹码。

"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王传福喊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很清楚真正掌握电动汽车命运的是什么,就是比亚迪最擅长的电池。

破晓之战后回看,王传福的最终目标不单纯是追求电池的先进和完备,而是剑指长远。这当中不光有新能源汽车,还有LED、光伏发电等。因为,王传福最初布局的,就是一场新能源帝国的革命……

王传福言语温和,但说起话来向来单刀直入。工程师出身的他一步步走到了企业领袖的位置。王传福曾说:“市场如战场,竞争像打仗,将军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企业家起到带头作用。”王传福还谈到了其他重要的领导品质。“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锲而不舍的毅力,要坚持,不放弃”。

通过数十年的成长,比亚迪已经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王者。但同时,市场对这个“王者”的质疑声依然存在,王传福有自己的打算……

在位于深圳比亚迪总部的大楼,王传福每天从距离公司15分钟车程的家中到此上班,几乎天天加班晚归,没有周末。

大概能够作出非凡成就的人,大多精力充沛。王传福这个已过半百的安徽人,工作起来犹如永动机,他多数时候乘坐经济舱出

行,永远是公司每款新车的首个试车员,时刻准备着宣讲对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看法和比亚迪的未来计划。

除了是工作狂,王传福和另一个狠人马斯克同样敢于冒险,具有冷静、强硬等性格特质。比亚迪内部曾流传过一个段子,有官员来比亚迪参观,谈及电池污染,王传福当场舀了一杯电解液喝了下去。不论段子真假,但它在比亚迪内部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王传福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

从1995年创立比亚迪以来,王传福每一步都不惜赌上身家下重注:以手机电池起家,后延伸至手机零部件;转战汽车,凭借成本优势和销量打败对手,征服质疑者;随后逆向开发电动汽车,进军新能源,又高調跨界到仅有寡头玩家的单轨交通。如此跨越式的产业布局和全产业链介入的方式,业界无出其右者。

在比亚迪的王国里,王传福几乎是绝对的权威。作为几十万员工的“灵魂”,他通常思路清晰、行动坚定,这成了确保比亚迪这个庞大机器几十年里能够顺利运转和执行的关键。但他也是一个固执的人,一旦认定的事就很难改变,下属的质疑和意见想撼动他并不容易。

他曾在接受福布斯中文采访中称,“市场如战场,竞争像打仗,将军很重要,这就需要企业家起到带头作用。”

作为将军,王传福打造“士兵队伍"的思路也和很多企业家不同。相比花大价钱从外部聘请技术人员,王传福更倾向于从“白纸”开始培养。很多比亚迪高管因此都有着类似的发展路径:大学毕业,从学校搬进比亚迪宿舍;对他们而言,比亚迪不像公司,更像是大学的延续,领导也更像是导师。这种几乎不需要过渡的职业生涯里,比亚迪培养了一大批研发骨干和管理层。比亚迪拥有比亚迪中央研究院、比亚迪电力研究院等多个研究院,主要围绕新能源领域展开,囊括了几万名年轻工程师,大多来自公司“自产”。

王传福曾表示,比亚迪最大的财富就是工程师。“即使所有财产包括土地、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只要这些工程师还在,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不过,“自产”的培养模式下,王传福背后的庞大团队,也几乎内化成了“另一个王传福”。这等于说,比亚迪如此一家庞大的企业,很多时候是依托于王传福一个人的超级能力。因此比亚迪的发展思路和局限,往往也体现了王传福的认知和局限。

曾有比亚迪高管接受采访时透露,王传福对公司的管理几乎事必躬亲、巨细无遗。2003年比亚迪刚决定进入汽车行业时,曾有董事会成员强烈反对,后来汽车获得巨大成功。2008年,王传福希望进军新能源领域,“这时,再无人敢反对。”

单一决策虽然高效,但因为缺乏足够的内部信息支持,有时候王传福能够获得的情况未必真实全面,因而做出的决策也未必正确。如此大背景下,比亚迪也因此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

或许是自小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或许是技术人天生带有的意识,“成本控制”几个字几乎被王传福刻在骨子里,成为比亚迪多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杀手锏,但也成为其升级的局限。

与外界的想象相反,比亚迪最初取得成功,真正的竞争力并不在于技术的领先实力,而在于其生产研发方式将中国劳动力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1992年,比亚迪想要介入镍镉电池这样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不容易,王传福选择以人海战术为依托的半自动电池生产方式:利用中国庞大而低廉的人力资源,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通过延长电池生产工序等人工替代方式,最大程度地完成对资本密集环节的替代。

这种“运用人工替代机器”的节约成本模式让公司形成了自己的成本优势,这成为它和日本电池公司抢占市场份额的杀手锏。

进军汽车行业后,无论在生产还是销售方面,比亚迪也均延用了低成本策略。在生产方面,比亚迪在很多产品上坚持“买不如自造”,从驱动电机、三电、电池维护系统、动力电池,到车架、制动器、减震器、再到车身内饰总成等几乎全是自产,因此其一辆车的外部供应商有时候仅有30余个。

这种买不如造的模式下,比亚迪几乎成了“全能选手”。公司能够横跨手机电池、代工生产、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多个细分制造业和产品品类,精通技术和生产制造,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自身的“综合制造能力”。

同时,在汽车销售方面,比亚迪曾采用分网方式扩军,通过“人海店”战术发挥终端潜力。

在低成本策略下,2003年通过收购进入汽车领域的比亚迪,依靠2005年上线的汽车F3,开启了汽车销量猛增的四五年:2008年汽车销量为20万辆,2009年快速增长至45万辆,其中F3一款车型的销量就高达30万辆。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自产自销模式也对研发生产带来了更多负担。不依赖外部,意味着公司需要不断投入成本维持技术研发,还要全力控制内部的生产成本。

这很大原因在于,相比品牌建设,冶金物理化学系专业出身的王传福更喜欢追求技术指标的突破,比如百公里加速、油耗、电池续航里程、充电时间……比如,王传福曾提出“542”技术战略,即在新能源车的技术指标上实现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全时电四驱,百公里油耗2升以内,这个技术战略后来被用于多个系列车上。

太阳初升,每当有人问起王传福推进比亚迪的策略时,王传福总是这样回答,“我们在电动车领域也是一样,要坚强,有信念。当然第一步很困难,但总要有人走。我们有很多压力很多困难,但我们也看到了曙光。”

“我觉得中国人看不起自主品牌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因为我们现在确实变了,希望可以到自主品牌的店里去看看,去开开,再去对比一下。我们在努力,在改变。”王传福说道。

不久前,网传,雷军被王传福狠狠地揶揄了一顿:互联网企业就不要造车,你们玩不起,比如小米。

当然,王传福还是澄清了一下:非但不劝阻,还会卖力支持。

事实上,相对于突然“转行”的雷军,王传福其实有资格指责、劝说。毕竟国产汽车品牌里,王传福是当之无愧的“老师傅”。

互联网新势力进入造车圈,王传福有过思考。毕竟面对互联网势力们进入到制造业,王传福面临的是与董明珠2013年和雷军打赌一样的境地。

电动汽车一度被市场怀疑,熬了10年才熬出头。即便是新能源大热的2020年,比亚迪的燃油车销售数量仍高于新能源汽车。

胜利不是熬出来的,也要靠打。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来临,国内市场竞争没完。除了传统车企,蔚来、小鹏、理想的风头甚至盖过了比亚迪。

出行教父李斌、UC创始人何小鹏、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这些互联网圈子跨界造车的新贵们,有钱、有资源,关键是,个顶个都是“搅局”的好手。

新能源领域群雄四起,已经从“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代”,只不过,所有人都面临着一个新问题:下一个大时代下,谁能站稳脚跟?如果只能容下一个人,又会是谁呢?

雷军追逐汽车是如此,王传福面临造车新势力的挑战也是如此。

互联网近20年来,改变了太多,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和颠覆更是有目共睹。

王傳福觉得,互联网造车擅长搞流量,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可以提高电动车的渗透。

如果说小米造车是雷军创业生涯追逐的最后一个梦的话,那这个梦恰巧也是王传福的梦。

作为互联网造车最具潜力的代表,小米汽车是价格屠夫,毫无疑问未来将成为比亚迪的重要对手,较量早已经开始。

王传福和雷军的较量,其实已经无形中形成了一个赌注,一个关乎新能源汽车新旧势力谁会是未来主流的“行业赌局”。

不管王传福是否劝退过,小米造车已经付诸行动,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争夺,在电动汽车普及加速的背景下,“遭遇战”是迟早的事。

王传福强调了把新能源汽车市场做大的重要性:“造车新势力也好,做平台的也好,做手机的也好,进来(造车)之后造电动汽车。中国电动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才12%,其实我们需要他们进来,利用做手机的流量、做手机的粉丝,还有一些平台商利用它的流量和生态进来,说服大家不要买燃油车,都来买电动汽车。这个蛋糕不就变大了吗?大了以后该切多少就看谁的技术(好)。”

王传福认为,这么多玩家进到新能源车行业是好事,会把燃油车慢慢替代掉,不过随之市场的竞争会变得异常惨烈。

不同于新势力的是,王传福在坚持,是坚持制造业、坚持实业。比亚迪成立至今26年,始终坚守在制造业,从来不受其他事物诱惑。2020年,比亚迪销售额约1 560亿元,业务领域除了汽车、轨道交通,还有电子、代工。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工业根基,虽然这些年毛利不高,但创造了大量就业,让中国工业体系更加致密、齐全。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防疫物资紧缺。比亚迪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主动站出来,动员3万名工程师、10万名员工生产口罩,3天出图纸、7天出设备、10天实现量产、24天做到全球第一,最高日产口罩1亿只。比亚迪自制了1 800条口罩生产线、200台熔喷布生产设备,努力缓解国内口罩的供应压力,这也是比亚迪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

强大的制造业是祖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强大的制造业才能创造大量就业,强大的制造业也使国家工业变得安全。这几年,王传福试着坚持做好每一件事。

当蒋昌建问:“在全国,注册成为新能源整车的企业将近500家,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企业将近20万家。现在,新能源车的赛道不可谓不拥挤,比亚迪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还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王传福坦然地回答:“新能源汽车已经是风口,大家觉得市场十分巨大,市场成长速度十分快,都一拥而上,都闯进来。这对比亚迪来说,对一个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来说,并不可怕,应该是有利有弊、喜忧参半。”

因此,这么多玩家进入新能源汽车风口,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在于,竞争会异常惨烈。这时候,谁能赢?首先,掌握核心科技的企业存活概率高一点。其次,要有精准战略、长远目光,新能源是新生事物,它有好多路线,如果技术和战略方向弄错了,可能不只是损失很多钱,关键是损失时间。第三,要有快速决策机制。新能源迭代速度快,市场如战场,如果靠写报告、批准、开评审会做决策,那仗就没法打了。具备这三点的企业,其实并不多。

现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正节节攀高,去年6月单月可销售4万台,市场占率不断地提高。基于刀片电池、超级混动的颠覆性技术和产品,基于这么多年的坚持,比亚迪迎来了新能源车的春天。

有人问,芒格到底看中了王传福什么?因为是芒格坚定地劝说巴菲特买入比亚迪,并坚定地持有。

如今来看,有两个核心原因:一、他喜欢王传福,认为他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结合体,既懂技术,也懂管理。二、他认为经济的振兴就需要新能源的力量,而比亚迪电动车和电池吻合这种大趋势。结果我们都看到了,他们持有的比亚迪,长成了巨人的样子。

伟大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的区别就在这里。伟大的投资家总能在弱小的公司身上看到巨大的投资价值,大手笔买入,持有,等待,获得超额收益。而王传福也没让人失望,持续地带领比亚迪走向更高的地方。

王传福说,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山寻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笃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如今,王传福有了“看透”人生和经济运行法则的能力,这个言必称“我是学自然科学的”的技术专家把许多东西看得很透。

至于王传福对比亚迪新的愿景是什么?他回答说:“我相信,到2025年,比亚迪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部分数据资料来源: 福布斯中国专访比亚迪王传福

猜你喜欢

王传福比亚迪新能源
比亚迪元PLUS
比亚迪“出海”
长嫂如母,成就中国巨富王传福
长嫂如母,成就中国巨富王传福
王传福:抓牢汽车两场变革机遇
比亚迪宋
王传福:只做全球第一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