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价值

2022-01-14张传海张鹤松余继海马金良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中性肝病

张传海,张鹤松,余继海,马金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普外科,合肥 230001

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监视和自稳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GLOBOCAN 2018最新数据全球肝癌年新发及死亡病例数分别居于恶性肿瘤第6位和第2位,处于高位,而且这一趋势将保持到2030年[1-2]。白细胞作为机体的免疫细胞,在众多肿瘤临床研究中,如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等,发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不仅在癌症患者和健康组中存在差异性,而且和肿瘤的预后也联系紧密[3-5]。因此,肿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的观察对于肿瘤的发生和预后有临床价值,故开展此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月至2020 年10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匹配后分为肝癌组和良性肝病组,共54对,肝癌组54例和良性肝病组54例性别例数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2岁,婚姻状况相同,具体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男女不限,一般情况良好,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A、B级,不伴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术前无全身感染及其他恶性疾病,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排除标准:既往腹部手术史、基础疾病多及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3 方法 根据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肝癌组和良性肝病组(如肝血管瘤、肝囊肿、肝结节局灶性增生等良性肝病)患者性别、年龄及术前3~7 d内晨外周血结果,记录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数值。比较肝癌组和良性肝病组观察指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肝癌组中性粒细胞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1.4 观察指标 白细胞计数标准:(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8×109)~(6.3×109)/L;(2)淋巴细胞绝对值:(1.1×109)~(3.2×109)/L;(3)单核细胞绝对值:(0.1×109)~(0.6×109)/L;(4)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109)~(0.52×109)/L;(5)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0.06×109)/L。

2 结果

2.1 肝癌组和良性肝病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肝癌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计数水平均高于良性肝病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比较(×109/L)

2.2 肝癌组和良性肝病组相关性分析 根据双变量单纯线性相关分析得出,肝癌组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存在正相关性,而在良性肝病组中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也存在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肝癌组和良性肝病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持续炎症刺激会促进和加剧恶性肿瘤,超过90%的肝细胞癌发生在肝损伤和炎症的背景下[6]。

中性粒细胞是外周血中最丰富的白细胞[7],是对进入感染部位或炎症的趋化刺激信号做出反应的寿命短暂细胞,也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8]。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可以形成一种外诱捕网捕获循环肿瘤细胞,但同时增加了远处器官的二次附着,增加转移的风险[9]。在本研究中,肝癌组中性粒细胞升高,考虑和上述分析相关,同时该研究结果和其他学者的结果相契合,如周帅等[10]在肝癌的研究中就证实了相比于健康组,肝癌组的中性粒细胞升高。

淋巴细胞作为肿瘤相关免疫的主力细胞,通过直接识别靶细胞或者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参与了肿瘤的免疫监测和免疫逃逸[11]。有研究证实在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能作用于CD4+和CD8+T淋巴细胞促进肝癌的发生,同时CD4+T淋巴细胞也能反作用于巨噬细胞促进肝癌发展[12]。对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观察,其不仅反映了肝癌患者的免疫状态,而且也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参考依据[13]。本研究中肝癌组淋巴细胞计数较良性疾病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及免疫相关。有研究分析得出,病毒载量高,免疫力低下,淋巴细胞明显减少[14]。

在肿瘤微环境等因素的趋化作用下,单核细胞分化形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以分泌蛋白酶和促血管内皮生成因子,蛋白酶水解细胞外基质及新生血管通透性大,这些都给肿瘤细胞远处转移提供机会,然而也会触发免疫反应,使不规则的新生血管正常化,使癌细胞对放化疗敏感,并导致肿瘤生长减退[15-16]。研究表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低表达者预后较高表达组差,是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7]。在接受肝移植的肝癌患者中,也发现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升高与晚期肿瘤显著相关,可将其视为肝癌患者肝移植后的预后因素[18]。在本研究中,单核细胞表达水平较良性肝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患者预后不佳。同时通过双变量线性分析得出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具有相关性,因此,单核细胞计数结果可以为肝癌预后的评估提供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肝癌患者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水平高提示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肝癌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及中位生存期可能减少,且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因此,术前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对肝癌患者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中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英文的中性TA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FREAKISH WATCH极简中性腕表设计
肝病很复杂,久患肝病未必成良医
单核细胞18F-FDG标记与蛛网膜下腔示踪研究
一株中性内切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及鉴定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