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肾健脾调枢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患者疗效分析*
2022-01-14孙晓红张旖晴苏晓兰蒋天媛
牛 然,曹 增,孙晓红,张旖晴,刘 涛,苏晓兰,刘 倩,蒋天媛,魏 玮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北京10010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异常应答、内脏高敏感性和肠道菌群失调等相关。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大便性状的改变、排便次数异常等。确诊IBS需排除器质性疾病,故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患者需经历频繁的辅助检查、多次复诊、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IBS患者在消化专科门诊就诊的比例达20%~5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在我国,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患病率最高[3]。中医药治疗IBS-D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五脏六腑统一整体的概念出发,辨病与辨证结合,针对本病的病机病因整体治疗,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等方面着手,发挥中医药治疗IBS-D的优势。IBS-D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显示了良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景。本研究旨在观察温肾健脾调枢法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的疗效,且与单纯口服匹维溴铵患者进行比较,探讨温肾健脾调枢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本院的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68例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中IBS-D诊断标准[4]并符合《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15)》诊断标准[5]。根据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男17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50±11.70)岁;对照组男12例,女22例,平均年龄(47.74±10.9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脾肾阳虚证型诊断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6]中的证型标准,拟纳入病例须符合,主症:①腹痛即泻,多晨起时发作;②反复发作腹痛,以腹部冷痛为主,得温痛减;次症:①腰膝酸软;②食欲不振;③形寒肢冷;④疲倦乏力。舌脉:舌质淡体胖大,苔白;脉沉或细。其中主症2项加次症2项及以上须符合以上标准,结合舌脉。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发作1次;(2)年龄为18~70岁的患者,性别不限;(3)患者入组前4周内未服用同疾病相关药物;(4)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5)具有一定阅读能力,能保证配合治疗、随访。排除标准:(1)感染性、全身性中毒、恶性肿瘤等引起的特异性腹泻患者;(2)对本研究所用药物不耐受或过敏者;(3)正在或需要继续使用可能影响本临床观察的药物者;(4)同时合并严重肝、肾、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功能障碍者;(5)处于孕期、备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服用匹维溴铵片,餐前30 min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疗程4周。
1.2.2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温肾健脾调枢法,服用方药组成:肉豆蔻30 g,补骨脂30 g,五味子9 g,吴茱萸9 g,黄芪30 g,白术15 g,郁金18 g,生姜10 g,大枣10 g;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适量调整临症药量,处方药物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配方颗粒药房提供。服用方法:热水冲服,每次服用1格,早晚2次服用。疗程4周。
1.2.3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表: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评分1次,依据《中药新药治疗泄泻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按症状评级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评价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畏寒肢冷,分别计为0、2、4、6分;次要症状,包括腰膝酸软、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分别计为0、1、2、3分,见表1。(2)分别依据两组患者粪便性状、排便次数进行评分。排便次数评分标准:0~2次/天,计为0分;3~4次/天,计为1分;5~6次/天,计为2分;≥7次/天,计为3分。粪便性状评分依据Bristol分类:大便正常或成形(Bristol 4型),计为0分,基本成形烂便(Bristol 5型),计为1分,不成形糊状便(Bristol 6型),计为2分,水样便(Bristol 7型),计为3分,见表2。(3)精神心理状态评价,SAS(焦虑自评量表)与SDS(抑郁自评量表)测定: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评分1次,SAS标准分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界值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见表3。(4)肛温监测:入组后未治疗前于早晨起床前用肛门体温计测量肛温并记录,治疗后停药第1天早晨起床前再次用同一个肛门体温计测量肛温,并记录,见表4。(5)将纳入研究患者肠镜检查时距肛缘20 cm处活检1块,固定于10%甲醛溶液中,脱水、包埋、切片后用于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1.2.4疗效判断依据
临床治愈:大便次数、性状均恢复正常,体征消失,证候评分减分率≥95%;临床显效:大便次数1~3次/天,证候评分减分率≥70%;临床有效:大便次数和性状均有好转,证候评分减分率≥30%;临床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证候评分减分率<30%。
证候评分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总有效率=(临床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排便情况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排便次明显减少,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大便性状改变方面,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排便情况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SDS(抑郁)、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均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SAS、SDS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肛温比较
治疗前两组肛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后肛温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肛温比较结果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及显效共29例,对照组20例;无效病例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34)
2.6 IBS-D脾肾阳虚证患者治疗前后结肠组织病理比较
将纳入研究患者的结肠活检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两组肠黏膜完整,两组组织黏膜均呈不同程度的水肿,上皮细胞排列及形态均一致,肌层未见明显异常。显微镜下观察结肠活检组织,治疗组在治疗前患者结肠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部分区域间质充血,治疗后结肠组织炎症细胞减少。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炎症细胞变化不明显,见图1。
A、B:治疗组;C、D:对照组。图1 IBS-D脾肾阳虚证患者结肠组织治疗前后对比
3 讨 论
IBS是一种慢性的、极易复发的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将其命名为“脑-肠互动异常”,认为脑-肠轴功能的紊乱是该疾病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4],IBS-D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难治性疾病,中医药具有治疗优势。由于病理生理机制的不明确性,精神心理状态与其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BS的发病与脑-肠-微生态轴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密切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脾肾阳虚证IBS-D患者结肠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根据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指出肠道低度炎症可诱导IBS-D发病[7],炎症细胞因子作用于肠道免疫和神经系统,激发和刺激肠黏膜的屏障功能障碍而诱发疾病[8]。本研究结果显示,温肾健脾调枢法能明显改善IBS-D患者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同时也能够减少IBS-D患者结肠组织炎症细胞,说明炎症细胞与IBS-D的发病和症状具有密切相关性。对照组患者口服匹维溴铵片后,肠道组织炎症细胞变化与治疗前相比不明显,说明中医药在控制IBS-D患者肠道组织炎症细胞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将IBS定义为是一种多因素综合作用疾病。认为其病机乃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导致水湿、食积、痰瘀等病理产物困于大肠;该病病程较长,“久病及肾”故大肠、脾胃、肾均受累[9]。随着现代生活的方式不断变化,社会多方面压力增重,肆意进食生冷厚味,脾虚和肾虚症状的加重逐渐成为IBS-D的主要证候。中医药从健脾与益肾两方面共同调节,健脾助肾阳,上下同调,既扶“先天”肾阳,又助“后天”脾胃之气。同时契合“调枢通胃”理论[10],胃肠道症状与精神心理状态共同调节,从根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治病疗效,减少疾病复发。
温肾健脾调枢法的提出来源于“调枢通胃”理论[10]。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IBS-D患者中,脾肾阳虚证者占52.5%[11],温肾健脾为主要治疗方法。“枢”涵盖位置和功能两方面,具体分为脏腑之枢-脾胃、神明之枢-心脑、开阖之枢-少阳[13]。从经络循行上讲,督脉通于脑,手阳明大肠经与督脉相接,肠-脑通过经络互联沟通。温肾健脾与“调枢”同法,从症状上改善患者不适,脑-肠同调,平衡机体枢机,使其运转流畅,脏腑功能和合,在脾肾阳虚证治中,除了温补肾阳之气,补先天之阳(肾),壮后天之阳(脾),同时开阖枢机,上下畅达经气,维持脏腑之枢,使气机升降平衡,从而治疗脏腑功能失调,固护脾胃、收敛肾阳,故而确立温肾健脾调枢法。本研究中温肾健脾调枢法选用方剂四神丸加黄芪、白术、郁金化裁而成。诸药相合用,气机疏通,肾固而脾健,涩肠止泻与枢机调达共理。本研究治疗组的有效率(91%)明显高于对照组(79%),治疗组的脾肾阳虚证候中腹泻、腹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等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排便次数及粪便Bristo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好于对照组。中医认为机体的阳气溯源于肾阳,对推动人体功能和温煦起重要作用,因此,肛温的下降可以认为是肾阳虚的特征表现[12],通过温肾健脾调枢法的治疗后患者肛温升高,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此法在改善肾阳虚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推动功能调节肠道功能。在焦虑、抑郁情绪调节方面比较,治疗组有显著治疗效果,通过辨证论治脑肠同调,在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弥补了单一西药治疗的不足。
综上所述,温肾健脾调枢法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IBS-D 脾肾阳虚证的疗效确切,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结合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13],证实了温肾健脾调枢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的有效性及科学性,不仅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还可以调节患者的情志。具体调控机制和效应机制,还需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进一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