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时空演变与趋同分析
——基于沿海53个城市面板数据
2022-01-14王银银
王银银
(1.南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2.南通大学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江苏 南通226019)
一、 引言与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科技快速前进,海洋资源可利用数量持续增加,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将海洋作为维持战略优势和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领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亦有力促进了世界各国参与“蓝色圈地运动”,沿海国家管辖海域有所扩大,各国纷纷加快实施海洋资源开发战略[1]。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曾在中欧蓝色产业合作论坛上指出,目前全球蓝色经济产值约为1.3万亿欧元,预计到2030年将接近3万亿欧元[2]。可以看出,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正不断向纵深拓展。然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海洋捕捞过度、海洋污染急速加剧以及海洋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为此,世界各沿海国家开始摒弃传统粗放型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将海洋经济的绿色、低碳和环保问题作为发展重点,寻求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路径。就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来看,除了资源环境问题,区域不平衡现象也日渐凸显,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并坚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作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在不破坏资源环境前提下,最大化海洋产业生产要素产出效率,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沿海地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从效率视角重新审视海洋产业绿色发展,探析时间和空间角度下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演变特征,把握趋同规律,是寻求扭转沿海地区“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发展局面,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
近年来,探索沿海国家或地区海洋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以及差异形成的原因,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主要从效率的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如Talley(1988)[4]通过比较货物吞吐量的实际值和最优值评价港口经济效率,得出港口腹地条件、性能和管制环境等因素是影响货物吞吐量、改变港口经济效率的关键。庞瑞芝(2006)[5]采用DEA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港口经营效率进行综合评判,发现投入拥挤、产出低效和资源浪费是导致港口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形成地区差异,进而造成港口经营低效的直接原因。董梦如等(2020)[6]将超效率SBM和Tobit模型相结合,证实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货运距离等因素对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的重要影响作用。Mustapha等(2013)[7]采用DEA模型分析马来西亚海水养殖效率变化特征,发现管理水平、养殖环境以及鱼类品种等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能显著提高海水养殖效率。Pham等(2014)[8]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证实,捕捞作业方式是平衡经济效益和能力效率,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可见,单一的海洋产业(部门)效率研究为海洋产业优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而从产业系统视角分析海洋经济效率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海洋经济战略地位的持续提升,陆域经济效率研究范式逐渐被引入海洋经济整体效率评价中。张继良等(2013)[9]运用传统的仅考虑期望产出的DEA模型分析效率特征发现,多数地区纯技术效率高于规模效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赵昕等(2016)[10]采用SFA模型进行效率测算发现,许多地区处于效率中高水平,但变化幅度存在区域差异[11]。在当前提倡绿色经济发展背景下,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海洋经济效率在评价海洋经济增长绩效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12]。盖美等(2018)[13]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Global模型对海洋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发现三阶段效率值呈整体上升趋势,海洋产业结构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以及科技研发力度是影响效率变化的重要因素。赵林等(2016)[14]采用SBM模型以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等方法,研究证实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更符合现实发展情形,且技术进步能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纪玉俊等(2016)[15]采用同样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依托技术效率提升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须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以期在投入保持不变情况下提高产出效益。丁黎黎等(2018)[16]运用网络RAM模型研究发现,海洋产业结构是影响海洋经济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以及综合效率的关键因素,水质则是多数地区环境治理阶段的短板。进一步对比发现,以产业系统为基础的整体海洋经济效率分析有别于单一的海洋产业(部门)效率,而考虑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更具代表性。
已有研究肯定了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但多集中在省域层面,从市域层面或主要海洋产业活动视角探析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显得不够,并且效率的空间特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沿海地级城市层面,从海洋主导产业视角,运用非期望超效率SBM、核密度估计以及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测算并分析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演变规律,以探索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具体路径。
二、 理论分析
效率作为衡量单位时间内的单位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比的指标,任意生产要素的改变都会引起效率变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提升海洋产业的经济效率,实现海洋经济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是新发展格局下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效率间存在何种关系?是否有必要探析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的空间效应特征?以下三点给出了详细说明。
(一) 海洋经济效率是海洋产业要素投入产出情况的量化
亚当·斯密[17]认为,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会通过劳动分工,实现生产效率和收入的提高。可见,经济效率是在一定经济成本基础上得到的收益,该收益的获取须历经最大经济利益与有限资源间的抉择过程。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水平较为低下,人们往往将追求经济的高增长作为唯一目标,并选择“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方式,该阶段经济利益的获取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约束逐渐加强,经济的高增长不再是唯一目标,“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为焦点。海洋产业系统不仅可以看作通过海洋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换取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物的投入产出系统;又可看作依靠微观行为调整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作用,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复杂性系统。因此,海洋经济效率是以当前海洋资源和环境为基础,衡量海洋产业活动过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获得的经济收益状况,主要受劳动生产率、产品价值实现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化能直接影响绿色海洋经济效率
大卫·皮尔斯[18]指出,绿色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绿色经济效率则是度量绿色经济发展有效程度的重要指标[19]。就海洋领域而言,不同海洋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差异性特征,是影响绿色海洋经济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海洋生产活动以渔业为主,且受空间及资源约束,该产业具有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轻的特点;在发展中期,海洋装备制造业、海盐化工业等第二产业迅速发展,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由此带来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增长,并引发许多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在发展成熟期,海洋资源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倒逼国家不断重视服务业及高技术产业主体功能,完善环境规制体系,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海洋第三产业提质增效,极力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均衡发展。另外,不同海洋产业类型对资源及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不同。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等海洋第二产业破坏程度最大,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对环境破坏程度最小。
(三) 空间经济学为把握海洋经济效率趋同规律提供支撑
规模收益和规模经济作为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受资源禀赋、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会在不完全竞争状态下形成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递增,当集聚成本突破阈值时又会形成经济分散。同时,新空间经济学指出,经济空间作为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经济元素在各部门、行业、地区甚至国家之间呈现复杂经济关系的载体,并且经济增长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并非独立进行,而会受地理位置相邻或经济特征相近地区要素流量、流向的影响[20],并且经济活动利益主体成本和收益容易受经济增长外部性或人为的干预。就海洋领域而言,海洋经济作为海洋产业活动的集合,不仅具备产业空间结构相关的特性,新空间经济学理论中本地市场效应、市场拥挤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对于海洋经济效率同样具有导向功能,因而可以从空间经济学视角把握海洋经济效率趋同规律,以便科学指引海洋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拟结合海洋经济系统投入产出特征,从主要海洋产业出发,测算并剖析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与趋同规律,为提升海洋产业发展质量提供有力论证。
三、 研究方法、变量与数据
(一) 研究方法
1.非期望超效率SBM。DEA模型是效率估算的常用方法。该方法不需要预设生产函数,有效避免了函数形式设定带来的偏误,但对投入和产出变量松弛性问题缺乏考虑,测算的效率值不精准。Tone(2001)提出的SBM模型,弥补了上述缺陷[21],通过变动投入和产出松弛程度,使效率值符合严格单调递减规律,但无法评价多个有效决策单元。超效率SBM解决了多个有效决策单元评价和排序问题[22]。随着研究深入,非期望产出要素被添加到模型中[23-24],用于分析如何通过减少非期望产出获得最佳经济效率。这里选取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绿色海洋经济效率。
2.核密度估计。核密度估计作为估算未知概率密度函数的非参数估计方法,是将研究对象分布格局视为某种概率分布,以考察随时间变化的特征趋势。具体表述为:假设f(x)是随机变量X的密度函数,X1,X2,…,Xn为独立同分布的离散随机样本,x1,x2,…,xn为样本观测值,任意点x的核密度估计式为[25]:
(1)
3.俱乐部趋同。经济学领域的趋同是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考虑市场作用机制以及经济要素流动影响,在区域经济差异缩小的同时,通过自适应系统不断修复经济增长区域不平衡性现状,并转向平衡的发展过程。俱乐部趋同是指结构特征和初始条件等方面相似的区域,经济发展(增长)会随时间变化而相互趋同的特征行为[26]。本文提出的绿色海洋经济效率俱乐部趋同是指,水平特征和初始条件等方面相似的地区,效率水平最终演变为时间和空间均趋于相同的稳定状态。
4.空间权重矩阵。在进行空间俱乐部趋同分析之前,有必要对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做空间相关性检验,该检验需要事先设定空间权重矩阵。从东部沿海岸线纵向排列分布特征来看,各单元空间关系本身并非十分明晰,而海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载体功能,将沿海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结合已有研究[27-28],本文选取经济权重矩阵Weco反映沿海城市空间关系,具体形式为:
(2)
5.马尔科夫链。马尔科夫链由俄国数学家Markov提出,马尔科夫过程具备无后效性、随机性和稳定性特征。根据空间经济学理论,许多经济现象演变过程符合马尔科夫过程特征,因而马尔科夫链对于经济现象的俱乐部趋同分析具有普适性。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马尔科夫链分析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的俱乐部趋同规律。
(2)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传统马尔科夫链是在不考虑邻域水平下分析效率转移概率特征,而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任何经济现象在空间上都不能独自存在,而是与周边地区密切联系。绿色海洋经济效率作为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邻域类型会对本地区效率类型变化及俱乐部趋同特征产生影响,故有必要用添加“空间滞后”因素的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效率的俱乐部趋同特征。
(二) 变量选取
1.投入变量。就中国而言,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滨海旅游业等传统产业依旧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31]。西蒙·库兹涅茨[32]和霍利斯·钱纳里[33]研究发现,不同产业固有的生产效率差异,是推动生产要素和资源不断由初级产品部门向制造部门然后向服务部门转移,最终保持三次产业生产率均衡的直接原因。阿尔伯特·赫希曼[34]指出,主要产业不仅会对产值有直接影响,还会通过产业关联效应间接提升产值。因此,从海洋主要产业视角选取资源要素投入变量,揭示海洋经济的产业属性,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就海洋领域而言,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是海洋经济活动基本投入变量。本研究基于海洋经济效率已有研究[35],对投入变量进行改进,并考虑沿海城市数据可获性,参照李博等(2017)[36]、赵林等(2016)[14]、王银银和瞿仁祥(2020)[37]的做法,选取海洋就业人员D1(万人)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D2(亿元)分别作为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其中,海洋就业人员运用GOP/GDP对区域就业人员折算得到。资源要素投入变量选取海水产品产量D3(亿吨)、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D4(亿元)以及港口货物吞吐量D5(亿吨),作为主要海洋产业代表性变量。
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虽然都是海洋第三产业的主导,但滨海旅游业核算是以沿海区域为研究对象,与海洋为主题的旅游收入没有一致、独立的统计口径,且大多沿海城市旅游收入占比并不高,故这里对滨海旅游业不予考虑。另一方面,本文着重考察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变化特征,而海洋工业是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非期望产出的主要来源,故将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作为资源要素投入变量之一,个别缺失数据以陆海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理论为基础[38],采用比例法估算得出。
2.产出变量。一是期望产出变量。与GDP指标较为相似,GO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总量指标,常反映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这里参照丁黎黎等(2017)[39]做法,选取实际GOPY1(亿元)作为模型的期望产出变量。二是非期望产出变量。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在推动海陆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等期望产出的同时,也带来了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等影响海洋环境的非期望产出。这里参考已有文献,运用GOP/GDP对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进行折算,得出的海洋工业废水排放量Y2(亿吨)和海洋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Y3(亿吨),作为模型非期望产出变量。
(三) 数据来源及说明
上述指标所涉数据是2001—2017年沿海53个城市面板数据,来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沿海城市统计年鉴、相关网站和实地调研,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估算。国界线及省界线矢量数据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公布的1∶100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
四、 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测算及时空演变
(一) 效率测算
为验证所选指标是否满足同向性假设原则,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投入与产出变量作相关性检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不难看出,观测期间所有样本投入变量与期望产出变量呈正相关关系,与非期望产出变量呈负相关关系,并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选取的指标满足同向性假设原则,可以运用SBM模型进行效率测算。鉴于此,运用MaxDEA软件,采用非径向、规模报酬可变的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2001—2017年中国沿海53个城市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具体数值。
表1 投入—产出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
(二) 时空演变
1.整体效率演变。将测算出的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值绘制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变化图
分析图1发现:整体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均值和地区差异由剧烈波动逐渐稳定。以2008年和2013年为节点,将观测期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2001—2008年的剧烈波动阶段。该阶段沿海各地在经历“十五”时期国家加大海洋生产要素投入以后,随即响应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节能减排”策略,但海洋经济外向型特征使其遭遇金融危机,海洋产业及资源集约化发展受阻;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均值和地区差异波动剧烈。
二是2009—2013年的效率负增长、地区差异变大阶段。一方面,该阶段“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海洋产业“863”“973”计划相继启动,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因过于追求经济的高增长,致使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遭受严重破坏,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持续走低。另一方面,海洋经济扩散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导致后发地区承载了大量高污染、高消耗海洋产业,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效率差异持续变大。
三是2014—2017年的稳定发展阶段。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推动下,沿海各地逐渐在定位和产业发展方面各具特色,以创新为主导的“科技兴海”工作持续推进,为海洋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而许多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依旧是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短板,海洋经济绿色发展进程缓慢,地区差异变化不大。
2.海洋经济圈效率演变。在分析整体效率演变基础上,结合国家海洋经济规划的总体布局,分别绘制南部、东部和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的绿色海洋经济效率Kernel密度估计图,便于剖析各海洋经济圈效率时空演变状况,具体见图2。
图2 三大海洋经济圈绿色海洋经济效率Kernel密度估计图
由图2可知,三大海洋经济圈绿色海洋经济效率Kernel密度曲线均向右推进,但演变过程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南部海洋经济圈密度曲线不断右移且偏向横轴右侧,波峰峰值变大,波峰形态总体趋于扁平,侧峰逐渐消灭,表明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集聚势头渐强。究其原因,广东和福建两省海洋经济基础条件较好,较早享受国家优厚政策,且依托珠三角地理优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加上十分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广西沿海地区积极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层次,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效益,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口市和三亚市海洋资源丰富,第三产业占比较高,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海洋产业集约化程度高,总体经济与环境效益较好。
(2)东部海洋经济圈总体表现为波峰起伏变动较为剧烈,双峰分布明显,表明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原因在于,上海对外开放发展较早,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海洋船舶业和交通运输业遥遥领先,加上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持续发力,逐渐形成当前一产占比不到1%、三产占比超过60%的特色海洋产业结构;与此同时,21世纪以来上海持续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有效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状况,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浙江省较早推行了资源市场化调节和配置,加上“十二五”时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规划》的批复,为浙江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江苏海洋经济对传统海洋产业依赖性较大,存在资源消耗高、环境承载压力大以及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海洋产业绿色发展相对滞后。
(3) 北部海洋经济圈由双峰逐渐转为单峰,主峰由剧烈波动转为上升,侧峰逐渐消失,表明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集聚程度持续增加。究其原因,辽宁沿海带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域和出海口,较好的区位优势为其紧抓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机遇奠定了基础,发挥重要区位优势,绿色海洋经济效率逐步提升。天津作为早期的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基础较为雄厚,在随后的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海洋科技投入和利用率持续提升,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天津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山东省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实施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加之各沿海城市格外注重相关机遇和政策,并着力提升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断推进海洋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海洋资源消耗压力逐渐缓解,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3.沿海城市效率演变。在对整体及区域效率演变分析基础上,遵循初始年份各状态数量相近的原则,以观测年间沿海城市效率均值为参照,将所涉城市划分为四个类型:1—低水平(小于均值的46%)、2—中低水平(介于均值的46%~73%)、3—中高水平(介于均值的73%~136%)和4—高水平(高于均值的136%),最后借助ArcGIS绘制沿海城市效率分布格局图,具体见图3。
图3 2001—2017年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效率分布格局
由图3可见,2001年,沧州、盘锦、绍兴、福州、宁德、莆田、泉州、漳州、厦门、滨州、东营、深圳、珠海、惠州、中山、潮州、揭阳、海口等城市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处于高水平类型,天津、秦皇岛、大连、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上海、南通、连云港、盐城、舟山、宁波、青岛、日照、汕头、东莞、江门、湛江、茂名、防城港等城市处于低水平类型。至2010年,天津、唐山、盐城、杭州、舟山、潍坊、广州、汕头、东莞、茂名等城市逐渐由低或中低水平转向中高或高水平,其余地区变化不大。到了2017年,多数城市效率值介于0.2~0.55之间,秦皇岛、大连、南通、盐城、舟山、青岛、汕头、江门、湛江等城市又恢复至最初的低水平状态,天津、沧州、上海、杭州、嘉兴、绍兴、温州、台州、宁波、广州、深圳、海口、三亚等高或中高水平城市数仅占34%,最终形成环渤海围绕天津、沧州,长三角围绕上海、杭州、嘉兴、绍兴、宁波等,泛珠三角围绕广州、深圳、汕尾、东莞以及海口和三亚等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与当前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一致。
上述城市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时空演变与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当前处于高或中高水平的天津、上海、广州、海口、三亚等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较早,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良好,且在国家政策、资源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及市场技术调节等保障下,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较高。浙江和山东的沿海城市自然资源丰富,滨海旅游业在海洋经济中比重较大,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不多,但严峻的海洋生态环境形势制约了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而2011年以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海洋事业“512工程”等规划的快速实施,为杭州、嘉兴、绍兴、温州、台州等城市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河北、辽宁、江苏和广西的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海洋重工业较多,环境污染严重,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不高,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有待提升。
由此可见,以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视角选取投入变量,进行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测算和时空演变分析,不仅便于准确把握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绿色发展实际特征,还能直观反映海洋经济的产业属性,为海洋经济效率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五、 绿色海洋经济效率俱乐部趋同分析
(一) 不考虑邻域水平俱乐部趋同分析
为了把握绿色海洋经济效率俱乐部趋同效应的演变特征,结合传统马尔科夫链思想,算得2001—2017年沿海地区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的一步转移概率矩阵(见表2),绘制不考虑领域水平的效率类型转移空间格局图(见图4)。
图4 不考虑邻域水平的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类型转移空间格局
表2 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的传统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
由表2不难发现:主对角线上概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低—低(82.51%)、高—高(77.43%)、中低—中低(71.62%)和中高—中高(69.51%),表明2001—2017年沿海城市绿色海洋经济效率至少有69.51%的可能性保持原有状态类型,俱乐部趋同效应显著,趋同指数为0.7527。非主对角线上的概率最大为14.6%,表明沿海城市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发生转移的可能性不大,固化效应极强。另外,相邻效率类型产生转移的概率稍大,如从中低到低、中高到中低等主对角线两侧的概率均大于11%,而跨越两个及以上类型转移的概率最大为6.64%,说明当前沿海城市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大幅度变化很难,俱乐部趋同效应显著。
分析图4发现:一方面,近四成地区保持平稳发展,其中环渤海地区约占一半,且呈现出强烈的地理或经济集聚性特征。另一方面,向下转移地区约占三成,主要分布在沧州市、盘锦市、东营市、北海市、海口市等地;向上转移地区占比最少,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杭州市和广州市等地。由此可见,较高效率类型的城市稳定性较差,易受宏观与自身绿色发展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低效率类型的城市又容易落入“低效率”陷阱。
(二) 考虑邻域水平的俱乐部趋同分析
1.空间相关性检验。为分析不同空间滞后条件下的绿色海洋经济效率俱乐部趋同特征,这里先对效率值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结合所选经济权重,计算效率全局莫兰指数并绘制变化趋势图,具体见图5。
图5 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全局莫兰指数变化趋势
由图5可以看出,2001—2017年间的效率莫兰指数在1%水平下均显著为正,且2001—2006年间效率莫兰指数值波动较为剧烈,2007年开始缓慢上升,2011年达到最小值0.033,随即迅速上升并渐趋稳定。表明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空间集聚状态从剧烈波动渐趋稳定,与相似空间或经济特征地区有正向作用关系。
2.俱乐部趋同分析。结合空间马尔科夫链思想,按照上述效率值分类方法将邻域地区也分为四个类型,算得2001—2017年沿海地区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的条件转移概率矩阵(见表3),并绘制考虑邻域水平下效率类型转移空间格局图(见图6)。
表3 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的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
图6 考虑邻域水平的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类型转移空间格局
对比表3和表2可以发现:空间因素对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有显著影响,不同邻域水平下,沿海城市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的俱乐部趋同特征有所差异。具体来说,当邻域地区为低水平时,绿色海洋经济效率俱乐部趋同指数高达0.8959,只有高水平效率类型保持原有状态的概率稍低,并且高水平效率类型容易受邻域影响而向下一级转移,而低水平效率类型则刚好相反。当邻域地区为中低水平时,绿色海洋经济效率俱乐部趋同指数为0.7258,自身效率为中低及以上水平的地区维持原有状态的概率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固化效应有所弱化,并且相邻效率类型向下转移的概率最小为24.39%,向上转移最大可能性仅为12.5%。当邻域地区为中高水平时,俱乐部趋同指数为0.7631,趋同程度有所提高,且稳定在高效率的可能性最大,表明该邻域类型促进高效率城市发挥自身优势,不断进行调控以保持高效率类型。当邻域地区为高水平时,俱乐部趋同指数为0.7291,自身效率为低和中低水平的可能性在所有邻域类型中最低,且不同类型转移最可能的情形为中低转向中高,表明高水平邻域类型会导致中低及以下水平城市落入“低效率”陷阱,难以吸收邻域城市空间溢出。
进一步分析图6发现,2001—2017年间城市效率同向变化数量占35.8%,而2006—2017年没有共同向上趋同区域,表明本地区与邻域效率类型转移的趋同性规模和质量仍有待提升,自然资源禀赋、陆域经济基础、科技创新水平、产业发展政策等因素,则是导致区域海洋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关键。可见,考虑邻域类型影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六、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提升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和结果,揭示其时空演变与趋同特征,对推动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沿海53个城市2001—2017年面板数据为对象,采用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以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测算并分析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时间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马尔科夫链方法,探析效率的俱乐部趋同规律。结果表明: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来看,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整体水平和地区差异由剧烈波动渐趋稳定;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影响,南部和北部地区效率水平集聚性增强,东部地区呈现两极分化;受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影响,城市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当前处于中低和中高水平居多,分布格局与如今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一致。从效率俱乐部趋同规律来看,不考虑邻域水平时,稳定在原有类型概率很大,俱乐部趋同效应显著,很难发生类型转移;考虑邻域水平时,俱乐部趋同特征在不同邻域水平下有所差异。
(二) 建议
上述分析结果显示,沿海地区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及“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等国家战略部署,是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海洋经济发展科学指引。在当前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沿海城市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笔者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宏观海洋经济管理上,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须在市场有效调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并完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规划和政策。在具体的做法上,要破除区域行政边界,将“生态+”理念融入绿色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模式,健全沿海区域开发海洋资源和治理海洋环境联动机制,高效发挥区域海洋经济协同创新发展叠加政策保障功能。要从沿海各地资源现状出发,严格遵循海洋主体功能定位,按需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规范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和时序,提升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入产出效率,以持续创新的海洋资源管理体制,协调性均衡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另外,要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强化海洋生态立法制度,以高层级海洋生态专项规划保障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2.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三大海洋经济圈内部极化效应,发挥区域内中心城市引领作用,鼓励各省市互相帮扶,减小地区效率差异。具体来说,要推动绿色海洋经济效率高水平地区海洋饱和产业向低或中低水平地区转移,扩大中高水平地区海洋产业规模,加快实现海洋经济向高效、集约化方向发展。要以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海洋强市引领作用,加快海洋中心城市优势产业发展步伐,以陆海产业融合发展强化“港—产—城”协同发展,提升区域间海洋要素流动效率,发挥海洋经济圈内高水平地区溢出效应,带动邻域海洋经济发展。要鼓励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水平较低地区主动参与国内外科技合作,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切实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同时根据自身优势,利用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加强与相邻海洋强市交流合作,学习高水平地区先进管理与发展经验,共下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3.在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考虑自身条件和状况,同时把握效率俱乐部趋同特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科学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主要表现为,要结合不同邻域水平下,沿海城市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合理定位本地区海洋经济发展重点,积极推进空间、产业、港口载体和项目等海洋载体建设,科学布局海洋产业并确定海洋支柱产业发展顺序,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通过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高绿色海洋经济效率。要以现代渔业重点工程建设为契机,科学规划和布局海洋绿色养殖和捕捞空间,降低传统海洋渔业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以现代海洋工业发展为导向,加快技术研发并提升成果转化率,强化科技对海洋第二产业的支撑作用;围绕海洋第三产业服务功能,把握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避免过分强调比重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