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区域传统建筑轩顶形制
2022-01-14郭金良邱添翼柏苏玲
郭金良 邱添翼 柏苏玲
1. 福州儒匠营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 福州 350007;2. 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7
引言
中国的农耕文明在世界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表现最为丰富、直观的代表。传统建筑的营造与传承是一个与自然环境、地域特色、社会历史发展等相互融合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具有实用性的居住功能,同时也体现了本土工匠代代师承的营造技艺,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意涵的综合载体[1]。
明代的地方建筑空前繁荣,时至今日,福建地区还留有众多的明代建筑。明代将“匠户制”改为“雇用制”,赋予了工匠们发挥技艺的自由,并创造了许多以建筑细部结构改革来节约木材之举措。如轩顶(卷棚)这一结构做法,使元代以前木构架中的“大叉手”和“托脚”在明代徽地结构中绝迹,匠师在建筑实践中认识到:它仅在立架施工中有较好的拉牵作用,当屋架上面的檩椽装好后已成为多余的构件。考虑节约木材问题,采用轩顶的做法更有效地搭接梁檩加固作用。轩顶形成了两重屋面,中间采用简易“草架”做法,因草架是利用简化的童柱来调节屋面举折,不但简化了施工程序,而且淘汰攀间替木,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节点构造[2]。
1 轩顶的类型
厅堂往往在内四界的前面为增加进深,有一界到二界,在原有屋面的下面,将步柱与廊柱间四界铺双重椽做假屋顶,介于两重屋面之间,以草架构造,使内外不能相见用以表里整齐,从下面仰视,犹如又一屋面相接的就称轩。轩是南方建筑一种特殊的设计,看上去比较高爽、精致,同时用轩梁架置轩桁,配以各式椽子,用来承托轩顶之假屋面。在内四界的前面,重复筑轩时,位置在前的称为“廊轩”,其进深较浅,从1.5~2m、3m不等,位置在后面的称为“内轩”。根据屋顶使用椽子的形式不同,轩可分为:船篷轩、鹤颈轩、菱角轩、海棠轩、一枝香轩、弓形轩、茶壶档轩。一枝香轩、弓形轩及茶壶档轩进深较浅多用于廊轩;船篷轩、鹤颈轩、菱角轩等进深较深,用于内轩较多。
轩进深以轩桁分作三界,其顶界份较小占三成,余下三七开,两端平分,顶界安椽,上弯,称为弯椽,又被称为顶椽。弯椽两旁的椽弯曲像船篷顶一样的,称其轩为船篷轩,而称其椽为船篷三弯椽,若两旁用直椽的,就不称为三弯椽;若两旁用椽弯曲像鹤颈一样的,则称其为鹤颈轩;如果由两段弯曲相交成尖起像菱角一样的,称为菱角轩;廊轩位于内轩的前面,位于二轩间的柱子,称轩步柱进深较浅,轩梁较短,梁的中心仅可以安放一个坐斗,上面架放轩桁的,称为一枝香轩,一枝香轩分为鹤颈和菱角二种样式,进深在1.2~1.5m;茶壶档轩及弓形轩比一枝香轩的进深还要浅,弓形轩的轩梁向上弯曲像弓一样,距离梁背80mm左右,椽子根据轩梁的弯曲形状,作弯形椽排列在廊桁与步枋之间;茶壶档轩结构最简单,仅在廊桁与步枋的上面,架放直椽,椽中部高起一块望砖的厚度,形状像茶壶把一样[3]。
2 福建省传统建筑区域划分
福建历史悠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中华文明与西洋文明在此交融繁衍,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孕育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多样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福建传统建筑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悠久的技艺传承、优美的建筑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当之无愧地占有一席之地。传统建筑风格多样,保存数量较多,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规划布局的经典理论和精湛的建造技艺,突出反映了福建各地特色风情和传统文化,承载着福建人民浓浓的“乡愁”。根据方言分布、地域文化、地理气候条件等的不同,福建传统建筑可分为闽东、闽南、闽西(客家)、闽北、闽中、莆仙六大区域。
闽东区位于福建省东部、东北部,包括今福州市、宁德市所属各县(市、区);闽南区位于福建省南部,包括今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所属各县(市、区),以及龙岩市的新罗、漳平;闽西(客家)区位于福建省西部、西南部,主要包括今龙岩市大部分县和三明市部分县;闽北区位于福建省北部,包括今南平市所属各县(市、区)、三明市部分县(市、区);闽中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包括今三明市的永安、三元、梅列、沙县、大田、尤溪等;莆仙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包括今莆田市所属各区(县),全境为木兰溪、萩芦溪流域。
3 福建各区域轩顶形制
福建省传统建筑的轩顶形制多变,丰富多彩,主要有:①船蓬轩、三弯船蓬轩、船蓬一枝香轩;②鹤颈轩、鹤颈满堂轩、鹤颈一枝香轩;③人字轩;④菱角轩、三弯菱角轩、菱角镂空轩、菱角一枝香轩。
3.1 闽东区轩顶形制
闽东区传统建筑具有鲜明的江城文化特色,纵向组合的多天井式布局如“三坊七巷”建筑群是福州民居常见的布局形式,曲线多变的封火山墙是闽东建筑最为突出的外部特征;内部以丰富的木构架为主,木雕极其精美,尤其以厅堂前廊两端轩棚下方的梁架雕刻最为精彩。宁德地区轩顶形式主要有船篷轩、鹤颈轩等形式(图1—图3);福州地区轩顶形式主要有船蓬轩、菱角轩、鹤颈轩一枝香轩等(图4—图9)。
图1 福鼎(船篷轩)
图3 福安(船篷轩)
图4 闽清(鹤颈轩一枝香轩)
图5 仓山(菱角轩)
图6 仓山(菱角轩板镂空雕轩蓬)
图7 闽清(三弯菱角轩)
图8 福安(船篷轩)
图9 永泰(菱角轩板镂空雕轩蓬)
3.2 闽南区轩顶形制
闽南区传统建筑明显地刻有海洋文化痕迹,融入了大量西洋文化元素。外部材料以红砖、白石为多,屋顶多为燕尾脊,造型色彩丰富;内部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轩顶形式较为简洁,漳州和泉州主要有船篷轩。(图10—图12)
图10 晋江(船篷轩)
图11 永春(船篷轩)
图12 漳州龙海(船篷轩)
3.3 闽西(客家)区轩顶形制
闽西区传统建筑巨大的聚居规模和向心的布局形式是客家垦移文化的直观反映。因兼有祠堂功能,因此厅堂不仅处于整座建筑的核心位置,同时空间开阔高敞,装饰考究,其轩顶形式也丰富多样,主要有船篷轩、鹤颈一枝香轩、人字轩等,同时廊轩下的托座雕刻精美,轩椽上有个别竹节雕刻,体现了木雕的精华。(图13—图15)
图13 永定 (竹节船篷轩)
图14 漳平(人字轩)
图15 培田(船篷轩)
3.4 闽北区轩顶形制
闽北区是朱子文化发源地,书院文化发达。此区域的多进合院式民居中,常设有书院或读书厅,至今沿用木作穿斗式结构和大出檐瓦屋面,轩顶形式主要有鹤颈轩、菱角轩和船篷轩等。(图16—图21)
图2 福安(廊内鹤颈轩,廊外船蓬轩)
图16 邵武(鹤颈轩)
图17 邵武(菱角轩)
图18 武夷山(船篷轩)
图21 武夷山(船篷轩)
图19 松溪(鹤颈轩)
图20 顺昌(鹤颈轩)
3.5 闽中区轩顶形制
闽中区主要体现了山林文化,由于外来移民众多,移民带来了各自原住处的建筑文化,因此闽中传统建筑呈现出多元的建筑文化现象。各种建筑风格的兼容并蓄,孕育了具有闽中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其中以土堡、闽中排屋、闽中大厝等为代表,轩顶形式也较为丰富有鹤颈满堂轩、人字轩、船篷轩、鹤颈一枝香轩、鹤颈轩(图22—图26)等。
图22 三明(鹤颈满堂轩)
图23 尤溪(人字轩)
图24 尤溪(鹤颈一枝香轩)
图25 尤溪(船篷轩)
图26 尤溪(鹤颈轩)
3.6 莆仙区轩顶形制
莆仙区的科举文化体现在传统建筑中,是受中原京城居住文化影响至深。在建筑内部,梁架及斗拱、雀替、驼峰、吊筒等构件雕刻精细,彩绘繁复,显得金碧辉煌。在莆仙地区众多的木雕建筑工艺中,反而没有很出色的轩顶形式,本文不做赘述。
4 结束语
福建省六大区域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制、构件形制都有浓烈的地域特色,对各区域的轩顶形制进行探讨与研究,既要从同中求异,也要从异中求同,以增进对福建地区传统建筑发展及其文化的了解。轩顶不仅能体现户主的经济实力,也同时体现了历史的演变,在现存的古民居中,从明代建筑的无轩顶到有简易轩顶,再到丰富华丽雕龙刻凤形制多变的轩顶,这就代表着历史的演变。当前,许多现代建筑在室内装饰中大量引用了轩顶做法,这是对传统建筑文化良好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