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输电电缆敷设方式的选择研究
2023-01-12徐志明
徐志明
江苏启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启东 226200
引言
结合实际运行维护经验,本工作对高压输电电缆(35kV及以上)直埋、保护管、电缆沟、隧道及顶管等敷设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介绍了某地高压输电电缆运行维护管控的注意事项,为未来高低压电缆工程的迁改和基建提供选择参考。
1 某地高压输电电缆现状
目前,某地输电管理所管辖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缆线路长度共249.215km,比2018年新增25km,包含220kV电缆线路9.9km,110kV电缆线路234.415km,35kV电缆线路4.9km,其中,直埋、保护管、电缆沟、隧道(综合管廊)、顶管敷设长度分别为3.5、64.882、177.233、3.2、0.4km。
2 高压输电电缆敷设方式
2.1 直埋
直埋敷设要求沿电缆全长的上、下紧邻侧铺以厚度不小于100mm的软土或砂层,沿电缆全长应覆盖不小于电缆两侧各50mm的保护板,保护板应采用混凝土,且在保护板上层铺设防腐、防蚁警示标志带,便于在防外力破坏中形成最后一道警示防线,同时根据不同地形沿电缆路径竖立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直埋电缆自土沟引进隧道、人井及建筑物时,应穿入管中并将管口堵塞,以防止进水。
电缆直埋敷设后处于免运行维护状态,因此前期对电缆施工敷设工艺要求高,应全面对施工前、中、后进行过程管控,避免施工过程中损伤电缆。
优点:投资少,电缆不会被积水、淤泥浸泡,不易被盗,节省电缆中间接头防火措施,用电缆故障仪检测故障时易通过声磁同步技术定位故障,减少路面开挖量。
缺点:不利于检修维护,增容性差,对施工工艺要求高,易遭受外力破坏,需要大量砂层,受地质影响大,易遭受白蚁、易被化学物质等腐蚀。
某地属于喀斯特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电缆直埋所需大量砂层不易获取,因此,电缆直埋对于某地电网具有局限性。
2.2 保护管
保护管敷设要求单芯电缆以单根穿管时,不得使用未分隔磁路的金属管,电缆保护管内径应按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配置,若其太小,不便于电缆敷设。敷设电缆之前,保护管的管口应打磨圆滑或配置专用喇叭口,且保护管内杂物必须清除干净,防止敷设时划伤电缆。敷设电缆后,保护管在工作井处的管口应封堵。保护管之间应保持不小于20mm的间距,防止电缆之间发生串烧。
同电缆直埋敷设类似,除中间接头需要定期运行维护外,电缆本体处于免运行维护状态,因此,前期对电缆施工敷设工艺要求高,一旦电缆被划伤,长期运行后会引起电缆击穿故障。2017年,某地110kV输电电缆发生一起保护管电缆击穿跳闸事故,该段电缆总长4.9km,保护管敷设,分成5个中间接头,故障点最后确认在保护管段,分析原因即为电缆敷设过程中造成外护套严重损伤,长期运行后引起外护套发热,最后导致电缆被击穿。
优点:相对于直埋敷设,保护管敷设便于电缆运行和维护,并且可预留电缆通道和通信管道,为远期扩容留下空间,电缆不会被积水、淤泥浸泡,不易被盗。
缺点:相对于直埋敷设,保护管敷设用地范围较大、成本较高。保护管内电缆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会加大电缆保护层材料老化,造成电缆寿命的缩短。因电缆用保护管包封且存在回声,大大减弱了利用声磁同步技术定位故障的效果[3]。
2.3 电缆沟
根据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16版《35~500 k:V电力电缆线路运行规程》:110kV及以上新建电缆沟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型式,不宜采用砖混结构。某地高压输电电缆主推电缆沟,特别是迁改线路,电缆沟单侧敷设,设计净高为1800mm、净宽为900mm及以上,双侧敷设设计净高为1800mm、净宽为1300mm及以上,支架一般设计为3000~5000mm,电缆沟尺寸根据规划敷设电缆根数进行具体调整,采用整体浇筑形式,避免盖板存在缝隙及易被压坏等带来的弊端。电缆沟中间接头应做好防火防爆措施,且中间接头两侧电缆各约3m区段和该范围内临近并行敷设的其他电缆上,采用防火涂料或阻火包带以阻止燃烧,应保证电缆与电缆之间无防火盲区,沟内设置防火墙及防火隔层。
优点:电缆沟增容空间大,便于人员行走进行电缆运行和维护,电缆敷设快捷便利,且散热性能好,故障查找简单快捷。
缺点:投入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密闭空间有害气体多,通讯不畅,电缆沟易形成积水、淤泥及发生回流线或接地线偷盗事件,易被其他管线部门利用,造成电缆沟内存在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管、线、缆,不利于管理。
2.4 隧道或综合管廊
综合管廊可以看作是隧道的改造升级版,相对于直埋、保护管及电缆沟,电缆隧道受地形、环境及资金限制,选择空间较小,一般建设在离地面有相当深度,当同一通道最终规划的110kV及以上电缆回路数不小于6个时应采用隧道敷设。目前,某地高压输电电缆通道已形成2条隧道,1条综合管廊,其设计标准大于规程要求,比电缆沟高一等级,同电缆沟一致,中间接头应做好防火、防爆措施,且中间接头两侧电缆采用防火涂料或阻火包带以阻止燃烧,沟内设置防火墙及防火隔层。相比电缆沟,隧道内应安装电缆智能在线监测,包括视频、环流、局部放电、温度、环境气体及水位等多种在线监测,减少班组成员人工巡维量。
优点:隧道增容空间大,配置电缆智能在线监测,便于人员远程进行监测,电缆敷设快捷便利,且散热性好,故障查找简单快捷。
缺点:投入成本高,占地面积大,选择空间小。
2.5 顶管
高压输电电缆需穿越山脉、公路主干道时,采用非开挖顶管敷设,因此,顶管一般只是电缆方式上的部分通道。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16版《35~500kV电力电缆线路运行规程》对非开挖顶管敷设有明确的要求,顶管尺寸可根据全段电缆通道及地理环境进行合理设计,如顶管前后段为电缆沟,顶管应以电缆沟尺寸进行参考设计,保证全段电缆运行维护模式一致,目前,某地高压输电电缆顶管按照人员能够正常检修尺寸进行设计。
优点:相对于直埋及保护管,便于电缆运行和维护,对地面干扰小,电缆敷设快捷便利,且散热好,故障查找简便快捷。
缺点:增容空间较小,投入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空间小,易形成积水、淤泥及发生回流线或接地线偷盗事件,易被其他管线部门利用,造成沟内存在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管、线、缆,不利于管理。
3 注意事项
3.1 运行维护部门全过程管控
电缆运行维护部门应从前期规划、设计审查、电缆沟隐蔽工程验收、电缆敷设、附件制作、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管控,确保每个节点关键部位符合运行维护及规程要求,保证电缆投运后安全稳定运行。
3.2 注重电缆敷设增容性
在电缆通道建成后,必然会预留电缆通道,在前期电缆敷设过程中,应注重后期增容时电缆敷设的便利性,如保护管敷设时,前期敷设电缆时,不应从上至下按照横排敷设,应按照品字形沿两侧竖排敷设。在电缆沟及隧道敷设时,应尽量从下至上进行敷设。目前,某地高压输电电缆保护管以敷设4个回路数及以上电缆进行规划设计,110kV电缆沟按4个回路数及以上、220kV电缆沟或隧道按2个回路数及以上进行规划设计,电缆沟或隧道增容灵活性好,如空间足够,只需安装电缆支架即可进行增容。
3.3 提升电缆通道防水性
在设计时,应尽量提升电缆通道防水性,如保护管敷设时,将保护管进行防水封堵,电缆沟及隧道敷设时,强化施工缝及连接缝的防水处理。此外,除了电缆隧道,其余敷设方式通道排水基本依靠集水井自然渗透,效果欠佳,可采用更多的防水措施来缓解,如工作井、检修井及中间接头井是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可在前期将井盖板设计成有防水内胆的双重井盖,形成一个封闭无缝空间,能有效防止地面上的水、泥沙流至通道内,同时这也是某地输电电缆的固定设计方式,相比以往无防水内胆井盖,电缆通道内水量减少了90%,效果显著。
3.4 增强电缆接地可靠性
高压输电电缆接地线及回流线经常被盗,2015年11月13日成立至今,本所运行维护的输电电缆接地线及部分回流线被盗线路数量35条,涉及杆塔54基、电缆沟1条,回流线2条,电缆接地线被盗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出现修补即被盗的尴尬状况。部分线路已多次抢修恢复后再次被盗。缺少可靠接地的电缆设备已多次发生放电、燃烧等情况,致使线路被迫停运,对我局电网的可靠性及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重大影响。
目前采取临时处理措施进行抢修。在发现被盗情况时,立即申请将线路转检修状态进行抢修,采用240mm2的铝芯绝缘导线临时替代铜芯电缆进行临时恢复,待完善终端杆塔的防盗、防破坏措施后,再将接地线恢复为原设计线径的铜芯电缆。
针对1号杆塔至变电站侧为电缆的情况,应尽量将电缆金属护套直接接地设置在变电站内,1号杆塔为保护接地,一旦1号杆塔接地线被盗,只是保护接地侧被破坏,而变电站侧直接接地完好,不会因失去接地造成电缆或保护器被击穿引起放电跳闸事件。
3.5 推广电缆智能监测性
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均在大力推广高压输电电缆智能在线监测,同时已编入运行规程及技术导则里。对于新增电缆线路,在前期规划之初,将电缆智能监测系统列入设计范围,否则后期进行立项安装更加困难,如电缆敷设方式为保护管、直埋时,前期可将电缆及在线监测所需电源线、光纤等设备同时敷设安装,避免后期安装带来的诸多不便。针对在线监测取电困难问题,某地高压输电电缆采用报装取电及就近变电站取电方式,正在尝试感应取电及分布式终端远程上传的方式。
目前,某地高压输电电缆已完成12条电缆线路的在线监测,并在持续建设中,覆盖接地环流、局部放电、本体温度等主要功能,2020年底将完成综合管廊内一条智能输电电缆线路建设,包含感应取电、智能机器人巡检、视频监控、故障测距,环流、局部放电、本体及环境温度、气体检测及智能井盖等功能。相比传统人工巡视,在线监测显著提高了运行维护效率,可实时监测电缆运行状态。
3.6 电缆路径可探测性
根据南方电网智能输电线路装备技术导则,电缆线路应加设基于RFID技术的电子识别标签及具备身份识别的智能井盖,并形成可探测的电缆电子路径,可避免因周围环境发生变化而无法正确定位电缆具体通道的问题,解决电缆路径不清晰的安全隐患。在电缆前期规划之初,应将可探测安健环纳入设计范围,避免后期重新探测路径进行安装带来的不便。
目前,某地高压输电电缆60%的线路已完成可探测安健环安装,可探测安健环分为两部分:基于RFID的可探测地下电子信息标识器,用于电缆通道路径标注;基于RFID的可探测电子扎带,用于识别具体线路信息。可探测安健环完成后生成电子路径,在后台服务器进行展示,避免传统电缆路径因周围环境发生变化而无法正确定位电缆的问题。对于新增电缆线路,在投运前完成电缆可探测安健环安装,运行维护部门方可申报投运申请。
4 结束语
高压输电电缆敷设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电缆后期的运维模式,本工作结合现有电缆运行维护经验,分析了电缆直埋、保护管、电缆沟、隧道及顶管敷设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某地高压输电电缆管控的部分注意事项。针对迁改或基建项目,电缆敷设方式可根据各种因素,合理地选择便于运行维护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