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的党史认知与入党意愿研究
——基于上海市16所高校4026名本科生调查的实证分析

2022-01-14时怡雯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入党意愿动机

时怡雯

(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上海201701)

一、问题提出

根据2019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党员总数为9191.4万名,其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4661.5万名,首次突破党员总人数的50%,高学历群体逐渐成为党员的主要群体。2019年全国新发展党员234.4万名,在新发展党员中,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党员106.8万名,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5.6%,其中新发展学生党员84.4万人,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36.0%。考虑到入党的年龄标准,大学生是新发展学生党员的绝对主体。

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何做好大学生党员的选拔、审核与组织培养,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学生入党意愿强烈,学生党员数量逐步增长。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和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入党意愿,端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对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问题,对大学生入党意愿关注相对不足,缺少深入分析。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16所高校4026名本科生的入党意愿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党史认知对大学生入党意愿的因果影响。

二、大学生入党意愿相关研究综述

入党意愿和入党动机是关乎党员队伍纯洁性的源头问题,学术界和高校党建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非常关注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努力为基层党建工作出谋划策,但对大学生的入党意愿问题研究相对不足。现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入党动机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入党动机方面,以往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存在明显的时期效应。时期效应表现在,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快速发展,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出一元化、二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1]。一元化时期(1978-1988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较为纯粹、意识形态相对单一、入党动机积极向上,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始终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头等大事。二元化时期(1989-1999年),由于受到国内外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现实环境的深刻影响,大学生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开始出现动摇,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出现端倪。多元化时期(2000年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物质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受物质利益驱使和不良风气影响,不少学生把入党当作谋取未来职业地位的投资手段,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如包丽颖通过总结高校大学申请加入党组织的思想和表现情况,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总结为崇尚信仰型、成才发展型、情感认同型、被动驱动型和个人私立型等五种类型[2]。不同学者根据不同出生年代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还总结了其他各种入党动机类型,如周素勤等将“90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概括为崇敬报恩型、人生设计型、功利实用型、荣誉面子型和盲从被动型[3]。廉思对全国157所高校10 193名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调研后,将“95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概括为信仰驱动型、现实驱动型和外力驱动型三个特征,并指出“95后”大学生高度认同党的理念,但对基层组织认可度低,实用主义倾向逐渐扩大[4]。韩春红等对上海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40名“95后”入党积极分子的访谈分析后认为,“95后”大学生对党的情感认同有较大提升,但入党积极性有所下降,入党动机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双一流建设高校“95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有七种类型,即崇高信仰型、成才发展型、荣誉导向型、情感认同型、个人利益型、被动驱动型和成本权衡型[5]。2018年以来,“0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陈芳等对某高校166份“00后”大学生的入党申请书分析认为,“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创造和激情、敢于尝试和挑战,但他们自我意识较强、情感脆弱、思想意识不够坚定,在身边党员模范作用、家庭环境、爱国主义教育(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和思想政治课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00后”大学生的入党积极性较高,但是“00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存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功利主义倾向、从众心理和个人价值至上等问题[6]。

(二)大学生入党意愿的影响因素

入党意愿反映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和组织忠诚度,是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的重要依据。以往关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研通常会测量学生的入党意愿,普遍认为不同年代大学生的入党积极较高、意愿强烈[7-8]。正因为如此,以往研究在提及大学生入党意愿时仅作了简单的描述统计分析,缺少对大学生入党意愿的深入分析,忽视了大学生入党意愿的组群差异。冯海燕在北京某高校的大二至大四学生中做了抽样调查,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的成因分成了崇高理想型、外力推动型、自我实现型、积累资本型、就业压力型和盲目攀比型六类[9]。王君涛等对陕西省604名本科生的入党意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整体入党意愿较高,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专业之间并无差异。学生的入党意愿受到社会因素(包括政府满意度、政府信心等)、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家庭支持等)、学校因素(教师满意度、思政教育工作、校园文化活动等)和个人因素(学生成绩、综合表现和对党史知识的了解等方面的主观评价)四个方面的正向影响[10]。因此王君涛认为,要积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来激发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具体来说,在社会因素方面,要加强对党的光辉历史的宣传力度,树立党的光辉形象,使大学生能在对党更加了解的基础上做到更加拥护,此外还需积极处理当前伴随社会转型期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在家庭因素方面,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完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态度有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因素方面,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个人因素方面,要对大学生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入党自信心[11]。此外,李玥靓等人认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个人觉悟对入党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天津市部分高校2106名学生的研究发现,如若大学生对党的执政的关注度较高、对共产主义信仰更坚定,则其自身政治素养较高,继而入党意愿更强烈。而在有入党意愿的学生当中,不少同学都表示积极参加过社会实践,例如假期的支教、志愿者活动等,并表现出较强的奉献意识[12]。

在以往关于大学生入党意愿研究(包括入党动机分析)中,调研样本的样本量或代表性往往存在一定不足,多数研究以个别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在研究范围上很难代表不同高校类型、不同专业学生的入党意愿。因而,本研究在以往入党意愿和动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建立大学生入党意愿的综合解释模型,充分反映大学生入党意愿的组群差异。本研究认为,在大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的基础上,在决定是否入党时,将会做出更加理性的决择,因而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壮大过程、目标定位、历史功能将会进行深入的考察,通过在大学生相关思政课程及其他渠道认知党史相关知识时,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会更加全面,从而提升大学生对党的认同度,并促进他们的入党意愿。因此,本研究采用党史认知作为关键解释变量阐明党史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入党意愿和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理论意义。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作者课题组于2019年5月、2019年10月和2020年12月针对上海市16所高校本科生所进行的“大学生国情认知与使命担当意识调研”的三次抽样调查。具体抽样方式是:首先,通过判断抽样确定了调查的各所高校①三次抽样中涉及的16所高校及调查次数分别是:复旦大学(3次)、上海交通大学(3次)、同济大学(3次)、华东师范大学(3次)、华东理工大学(3次)、上海大学(3次)、上海海洋大学(3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3次)、上海中医药大学(2次)、华东政法大学(2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次)、上海师范大学(1次)、上海理工大学(1次)、上海音乐学院(1次)、上海体育学院(1次)、上海戏剧学院(1次)。,然后选取每所高校的一个思政课程班,对所选取班级进行整群抽样②思政课程是每一位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修读学生不按照院系设置班级,而是预先设置班级(班级规模50-200人不等),学生根据课程时间和老师简介来自由选课。因而每个班级事实上包含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相关问卷设计和抽样过程,经过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多位专业教师的讨论和修订。。三次调查分别回收问卷1503份、1510份和1232份,剔除部分缺失变量及不适用样本后,共获得有效分析样本1409人、1433人和1184人,累计4026人。

(二)变量测量

1.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入党意愿。以往研究中,对入党意愿或积极性的测量主要通过定序测量方法,也有研究采用行为测量法(即根据大学生是否提交或准备提交入党申请书来测量)。本研究采用前者,测量题为“你是否希望在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选项设为5个等级,1表示“非常不希望”,5表示“非常希望”。

2.自变量

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是党史认知。通过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观评估,也分为5个等级,1表示“非常不熟悉”,5表示“非常熟悉”。考虑到党史认知与入党意愿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希望入党的学生,更愿意学习党史相关知识或参加党史教育活动,从而增加了党史知识。为了排除互为因果的影响,本研究测量了学生们对中国国情知识的评估,即国情认知,具体测量问题是“根据您对当前中国国情状况的了解,您给自己打多少分(满分为100分)?”测量结果为0-100分,分析中作为连续型变量处理,分值越大表示对中国国情了解程度越高,将国情认知作为党史认知的工具变量,以明确党史认知对入党意愿的因果影响。

3.控制变量

包括:(1)性别。男性为1,女性为0。(2)是否新生。新生为1,大二及以上为0。(3)户籍。根据参加高考时的户籍状况测量,考虑到上海的大城市属性,本研究将户口分为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城镇户口、一般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编码依次为1-3。(4)是否担任班干部为二分变量。1表示担任某种职务(如班长、团支书、生活委员、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等),0表示未担任任何班干部。(5)学业成绩。通过平均成绩(GPA)在班级中的排名来测量,1表示GPA排名在班级中所在比例约为95%-100%之间,2表示排名为90%-95%,3-10依次为80%-90%、70%-80%、60%-70%、50%-60%、40%-50%、30%-40%、20%-30%、10%-20%,11和12分别表示5%-10%和0-5%。(6)专业类别。根据教育部学科门类规定的十三大类专业进行初步测量,根据结果将其重新编码为艺术类、理科类、工科类、医科类和文科类五大类别,编码依次为1-5。(7)院校类型。根据上海市本科院校的一般特征,将抽样高校划分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特色高校①主要包括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三所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高校。和普通高校四种类型,编码依次为1-4。四种高校类型基本上涵盖了高等教育院校的一般特征,在中国大学生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8)调查时间。三次调研的时间分别是2019年5月、2019年10月和2020年12月,在调查间隔时间中,我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等。考虑到重大事件对学生们入党意愿的影响,把三次调研的时间纳入控制变量可以反映学生入党意愿的变化趋势。各变量的描述统计信息,见表1。

表1 上海市高校本科生调查描述统计表(N=4026)

(续表)

四、实证分析

本研究首先从描述性推断角度分析上海高校大学生入党意愿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党史认知对入党意愿的一般影响,再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大学生入党意愿的组群差异,并检验党史认知对大学生入党意愿的因果效应。

(一)上海高校大学生的入党意愿的时间趋势分析

在描述统计(表1)中,研究发现上海市高校本科生近年来入党意愿的强烈程度不断提高,反映出近年来上海高校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可和支持程度不断增加。这些与以往研究的调查发现均较为一致。在首次调查中,希望入党(包括“希望”或“非常希望”两个选项的累计)的同学的比例相对偏低,只有43.6%(平均分为3.33),在第二次调查和第三次调查中,希望入党的比例分别达到50.7%(平均分为3.52)和57.0%(平均分为3.68),希望入党的比例和平均分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考虑到调查时间的特殊性,第二次调查(201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之后,各高校、院系纷纷组织了不同类型的活动,这些活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了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2020年全球遭遇新冠病毒侵害,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抗疫的重大成效,至第三次调查时(2020年12月),中国新冠病毒疫情已经得到较为稳定的控制,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党的领导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对党的认可和忠诚度不断提升。

(二)党史认知与入党意愿

在党史认知方面,大学生对党史的熟悉程度较高,但在三次调查中没有明显变化(Chisquare=11.85,df=8,p=0.158),并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第一次调查中,大学生对党史“熟悉”或“非常熟悉”的累计比例为51.4%,回答“非常不熟悉”或“比较不熟悉”的累计比例为10.3%;平均分为3.47分。第二次调查中,大学生对党史“熟悉”或“非常熟悉”的累计比例为54.6%,回答“非常不熟悉”或“比较不熟悉”的累计比例为9.5%;平均分为3.50分,学生党史认知两升一降(熟悉比例、平均分上升,不熟悉比例下降)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及党史学习活动促进了大学生们的党史认知水平。第三次调查中,大学生对党史“熟悉”或“非常熟悉”的累计比例为50.2%,回答“非常不熟悉”或“比较不熟悉”的累计比例为8.7%;平均分为3.47分;第三次调查和第一次调查水平相近,但比第二次调查水平都略有下降。总体来说,三次调查中,大学生对党史“熟悉”或“非常熟悉”的累计比例略超过50%,平均分接近3.50分,提升大学生对党史的认知程度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国疫情防控也进入“常态化”阶段,各高校、院系都在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史教育与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党史认知程度的重要契机。

党史认知程度与入党意愿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党史熟悉程度越高的同学,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越强,见表2。大学生党史认知与入党意愿的Gamma等级系数达到0.255(p<0.001),意味着用党史认知变量来解释入党意愿,可以解释入党意愿差异的25.5%。越熟悉党史的大学生,对党的建立基础、政权建立过程、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越认同,从而促进了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

表2 上海市大学生的党史认知与入党意愿(N=4026)

(三)大学生入党意愿的组群差异

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入党意愿的其他影响因素(组群差异),以及在控制其他因素条件下党史认知对入党意愿的净作用,为了简化各变量对入党意愿的影响效应,本研究将入党意愿作为连续型变量处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①为了避免线性回归可能带来的偏差,文后采用了Probit模型重新拟合数据,作为稳健性估计。两者得到的结论基本吻合,说明这种做法是可接受的。和2SLS工具变量回归模型(以国情认知作为党史认知的工具变量)分析党史认知对入党意愿的影响。模型拟合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入党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N=4026)

比较普通线性回归和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发现各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大小及显著性水平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党史认知变量的回归系数有一定增加(0.319增加为0.507)。本研究根据工具变量回归估计的结果来解释各组群的差异。

1.主要控制变量与入党意愿差异

(1)时间变化趋势

在时间方面,大学生入党意愿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时间趋势,也受到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2019年10月,经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之后,大学生入党意愿相对于一期调研(2019年5月)平均增加了0.157分(p<0.001);在2020年12月,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战略成果之后,大学生们的入党意愿再次提升,相对于一期调研平均增加了0.303分(p<0.001)。

(2)性别差异

性别方面,女生的入党意愿强于男生。平均而言,男生的入党意愿比女生低0.219分(p<0.001)。

(3)年级差异

大学生中新生的入党意愿最强。新生的入党意愿比高年级学生平均高0.267分(p<0.001)。考虑到大学生入党机会的客观限制以及入党的考察周期较长,高年级学生调低了自己的入党期望。年级差异还反映出新时代大学生(尤其是“00后”大学生)对党的认可和支持程度更高。

(4)城乡户籍差异

户籍方面,农业户籍大学生更期望入党。平均而言,农业户籍大学生比一般城镇户籍大学生的入党意愿高0.144分(p<0.01),比直辖市及省会城市户籍大学生的入党意愿高0.361分(p<0.001)。党员身份作为个人能力和政治身份的重要标志,在就业和各项评优过程中能够增加党员学生的优势。农业户籍大学生相对城镇户籍大学生而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对弱势,父母能够提供给子女的社会支持相对较弱,因而他们的入党意愿更强。

(5)班干部与学习成绩

担任班干部和学习成绩排名靠前的同学入党意愿更强。在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中,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班干部和成绩好的同学入党意愿最强,获得入党的机会也更大。具体来说,担任班干部的同学,相对于未担任任何班级职务的同学来说,入党意愿平均高出0.294分(p<0.001);学生在班级中的绩点排名每提升一个等级,其入党意愿平均高0.024分(p<0.001)。

(6)院校与专业差异

在院校差异方面,985工程高校学生的入党意愿最低。平均而言,985工程高校学生的入党意愿比普通本科高校学生低0.148分(p<0.001),而211工程高校、特殊高校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入党意愿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专业方面,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入党意愿较弱,而理学、农医类学生的入党意愿最强。平均而言,理学类和农医类学生的入党意愿分别比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入党意愿高0.130分(p<0.001)和0.227分(p<0.001)。艺术类和工学类学生的入党意愿同人文社科类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2.党史认知对入党意愿的因果效应

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党史认知对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与表2反映的趋势一致。平均而言,学生们对党史认知每提升一个等级,其入党意愿提升0.319分(p<0.001)。考虑到党史认知与入党意愿之间存在反向因果关系,本研究采用学生们对中国国情的认知作为党史认知的工具变量。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带领中国工农阶级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分,越了解中国国情的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会越熟悉,即国情认知和党史认知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检验党史认知和国情认知的相关性发现,Pearson相关系数为0.399(p<0.001),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国情认知与大学生入党意愿之间没有理论上的必然联系。采用国情认知作为党史认知的工具变量模型显示,党史认知与大学生入党意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对二阶段工具变量回归结果的Durbin-Wu-Hausman检验结果显著,表明党史认知存在内生性;弱工具变量检验发现,Cragg-Donald Wald F值为722.380,Kleibergen-Paap rk Wald F值为486.454,均超过黄金大拇指经验规则(rule of thumb,要求F值大于10)的水平,可以认为国情认知存在可接受的外生性。总体而言,采用国情认知作为党史认知的工具变量能够检验党史认知对入党意愿的因果效应。党史认知程度越高的同学,其入党意愿也越强。平均而言,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党史熟悉程度增加一个等级,其入党意愿增强0.507分(p<0.001)。

3.稳健性分析

上述线性回归和工具变量回归都将入党意愿作为连续型变量处理,这主要是基于简化模型、便于解释的目的。入党意愿作为定序变量,反映了大学生入党意愿的强烈程度。因而本研究采用Oprobit模型继续分析各变量对入党意愿的影响,以检验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的稳健性。稳健性分析结果见表3第三栏。比较各模型估计结果发现,Oprobit模型中党史认知的参数估计值为0.308(p<0.001),表明大学生们对党史越了解,他们入党意愿强烈的概率就越高,与线性回归和工具变量回归反映的趋势一致。另外,本研究在Oprobit模型也采用二阶段工具变量设计①Oprobit模型中的工具变量设计可以采用stata中的cmp命令执行。,用国情认知作为党史认知的工具变量,得到的参数估计结果与前述三个模型均一致,为节约篇幅,此处不再赘述。

五、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高学历群体逐渐成为党员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也成为新发展党员的主力军。大学生党建工作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激情和创造,敢于尝试和挑战,他们总体上对中国共产党保持较高程度的认同,入党意愿较为强烈,但在入党动机方面存在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如何严把党员选拔的政治关,从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16所高校4026名本科生的三期调研汇总数据,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海市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在三次调研中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举行的各项庆祝活动中,在党带领中国人民群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大学生们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的先进性,增强了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国家认同,对党的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也更加认同,进而提升了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另外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在性别(女同学的入党意愿强于男同学)、年级(大一新生的入党意愿高于大二及以上的学生)、户籍身份(农业户籍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强于城镇户籍大学生)、是否担任班干部(担任班级相应职务同学的入党意愿高于一般学生)、学习综合成绩(GPA排名靠前学生的入党意愿高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所学专业(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入党意愿相对较弱,而理学、农医类学生的入党意愿相对较强)和所在高校类型(985工程高校学生的入党意愿相对较弱)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普通线性回归和2SLS工具变量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对党史的认知程度对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具有因果影响。增加大学生的党史认知程度,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入党意愿,进而增加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认同。尽管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多元化趋势,但本研究认为大学生作为高学历群体,对是否入党问题会进行深入考察和理性决择。他们通过思政课程、网络课程等的学习、周围党员老师、同学、家长等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壮大过程、目标定位、历史功能的了解更加全面,从而提升了他们对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并提升他们的入党积极性。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各高校、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活动以及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对于激发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本研究的结论,建议各高校以学校为阵地,尝试从以下几条路径着手,将党史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社会实践等多方面,提升大学生群体对党的认同度及忠诚度,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

具体来说,首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立足思政教育。将党史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课程内容中,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议题,鼓励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减少传统的说教式授课教学,发挥各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院的领头先锋作用,最大限度地达到润物无声的成效。其次,延伸拓展高校课堂,创新教育形式。将党史教育融入到学生乐于参与的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来讲述党史故事。另外,在学校面向学生的党校培训课程中,要提升培训质量,创新培训形式。例如,增加学生乐于接受的先进人物事迹宣传,组织带领学生走访参观教育基地,带领学生观看革命传统教育电影并展开讨论和分享。最后,坚持美美与共,做到知行合一。利用和祖国相关的各类重要节日,如国庆节、建军节、重阳节等,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持以包容、尊重和借鉴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将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走入社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青春的力量。

以往研究虽然较多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入党动机和入党意愿问题,但在入党意愿方面侧重描述性分析,对不同群体的入党意愿差异缺少组群比较分析。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4026位本科生的实证调研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组群大学生入党意愿的差异,并通过工具变量方法检验了党史认知对入党意愿的因果影响,对大学生群体的入党意愿进行了深入的解释。但由于抽样设计的不完全随机性,本研究的因果推论受到两方面的约束,我们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仍需要谨慎看待。一方面,基于本研究的抽样设计并非完全随机抽样设计。尽管16所高校涵盖了985、211工程高校、专业特色高校以及一般市属高校,但对于一般民办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并未涉猎。另一方面,几轮调研都集中于上海区域,对其他省份大学生的相关情况缺乏了解。在后续研究中,将尽可能地扩大调查范围,增加结论的适用范围和可操作性。

猜你喜欢

入党意愿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憨娃入党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动机不纯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