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研究
——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2022-01-14吴鲁平孙紫琪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民主优势

吴鲁平 李 芬 孙紫琪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北京100089)

一、研究问题及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中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2],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建立的一种“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这样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其中提到,“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4],揭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和显著优越性。制度的显著优势是形成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因此,提升民众政治制度的认同要先从理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开始。从价值性评价方面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可分为制度理念优势、制度结构优势、制度效能优势和制度定位优势[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念优势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理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6],这个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其所追求的制度理念是实质性民主。《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广泛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保证了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7],真正实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念优势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彰显了制度的合法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结构优势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8]。其中,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9];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中国民主的初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赋予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大生命力与显著优越性;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行使权力的基本方式,保障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稳定性。不同于西方国家议会、政府、法院的“三权鼎立”相互掣肘,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10],凸显了制度的规范性和制度实施中的程序合理性[11],彰显了制度的合理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效能优势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又保证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安定有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12]。《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一方面,“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有效行使国家权力”[13];另一方面,“人大代表充分反映人民呼声”[14],又“有效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15]。这一效能优势彰显了制度的实效性,是一种管用的民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定位优势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土壤中成长发展起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根本政治制度。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1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立足中国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抛弃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民主共和制度;不硬搬西方式民主制度,效仿苏维埃民主制度;不照抄苏维埃民主制度”[17]选定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人民翻身做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中指出,经过实践检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18]。它充分彰显了制度的现实性。

十年前,笔者在研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19]。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状况如何?近十年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动趋势?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因素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正是本项研究得以形成的基本背景,而用2011年和2021年两次调查数据给出答案,则是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文献探讨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探讨:理论视角与研究假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研究属于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范畴。传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范式主要分为系统论和建构论,前者强调政治系统是政治社会化的主导者,后者强调政治社会化完全是个人的建构[20]。

系统论关注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机构对个体的作用,具体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以及媒体因素这“四大”基本的社会化机构[21-22]。家庭作为个体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23],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24-25]。学校作为专门正式、系统、有效进行政治社会化设立的学习、组织机构[26],在培养个体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态度以及政治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7-28],同辈群体作为个体政治社会化中的重要他人[29],会在大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影响[30-32],大众传媒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要通过传播政治信息、进行政治和舆论宣传以及通过文学、艺术等非政治形式进行政治意识灌输[33],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34-35]。

建构论关注个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要依赖于个体将政治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内化[36],具体包括个体的思维特点、性格特征、认知图示等个体因素,其中,政治认知图示包括“个人对政治系统以及政治文化的态度、政治效能感、政治兴趣、政治价值观、政治感受、政治信任、政治期望等诸多要素”[37]。

上述两种理论范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国内学者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全面系统而辩证的审视,提出了“互构论”,认为“个人”和“社会”同属于人类生活的共同过程,表征了人类生活共同体的双重性,二者之间是互构与谐变的关系[38]。笔者在分析2011年的调查数据时,曾采用“互构论”的理论视角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理论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包括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等,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本研究将继续以“互构论”为理论视角来指导我们的实证研究。但与十年前不同的是,我们重点选取了三个在理论上更具代表性的主体内部因素变量。即大学生的制度显著优势认同、制度比较优势认同和抗疫成功正向归因等。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变量是因为:其一,已有研究指出,比较是认同形成的重要过程,个体对我国制度认同的建构离不开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比较[39],“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40]。因此,我们假设:制度比较优势认同对大学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具有正向作用。其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并指出,这些显著优势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41]。由此,我们假设:大学生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认同对大学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具有正向作用。其三,有学者指出,“国家对经济、社会事务的处理,应付灾害、危机的能力能够促进国家认同”[42]。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当下,“在抗疫的煎熬时期与转折中,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情绪随之在中国国内被激起。‘80后’‘90后’和‘00后’的中国年轻人,更强化了对中国体制的认同”[43]。由此,我们假设:大学生对我国抗疫成功正向归因对大学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具有正向作用。

本文基于“互构论”的理论视角,将系统论和建构论整合到一个更综合的理论模型之中,作为研究的概念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和2021年实施的“大学生社会政治心态状况调查”。2011年的调查采用线下调查方式。通过分层(分为理工农林医院校和综合与文科院校两层)抽样方式从北京的全日制高校中抽取了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9所高校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207份。

2021年的调查采用线下调查和线上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北京地区大学生的调查采用线下调查方式,抽样方式与2011年相同,调查的学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9所学校,共发放1068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68份。对河南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调查采用线上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由中科易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收回有效电子调查问卷2057份。两个年度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2011年和2021年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三)变量的测量

1.因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对于因变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测量,主要采用吴鲁平等2013年出版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中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测量量表[44]。共分两大类、五个维度,具体情况如下:

(1)理性认同。具体包括四个维度:制度理念优势认同(即合法性认同)用“该制度保证了人民能更好地成为国家的主人”等2个指标(a1-a2)进行测量;制度结构优势认同(即合理性认同)用“该制度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实际的权力”(反向题目)等3个指标(b1-b3)进行测量;制度效能优势认同(即实效性认同)用“我国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等3个指标(c1-c3)进行测量;制度定位优势认同(即现实性认同)用“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该制度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等2个指标(d1-d2)进行测量。

(2)情感认同。具体包括三个子维度:去个性化情感认同,包括“e1.1:当有人批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我感到就像在批评我一样”等3项指标(e1.1-e1.3);批判性情感认同,包括“e2.1:如果我批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出于爱”等3项指标(e2.1-e2.3);吸引性情感认同,包括“e3.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让我感到愉快”等3项指标(e3.1-e3.3)。量表采用李克特五度量表方式计分,即对每个项目中回答“非常反对”“有点反对”“说不清”“比较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赋值1-5分(反向题目反向计分),项目得分相加之后的总量表和子量表得分被视为连续变量。通过公式(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100,将量表得分转化为0-100分的取值,分值越大表示认同度越高。

本研究借助吴明隆等2010年开发的程序计算平均萃取方差值(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及组合信度(Construct Reliability,CR)来验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量表指标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平均萃取方差值是统计学中检验结构变量内部一致性的统计量,值越大表示测量指标解释概念或潜变量的程度越强,两者的关系越紧密。组合信度反映了每个潜变量中所有题目是否一致性地解释该潜变量。经统计检验,本次研究所使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维度划分合理(即组合信度大于0.60,平均方差抽取量大于0.50)。

表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量表平均方差抽取值与组合信度

2.自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除选用性别、年级、宗教信仰等这些常规的人口学变量外,还选取了“政治面貌”这一变量,这是因为,一些学者认为,“具有政治取向的组织的成员身份,似乎比非政治性组织的成员身份,能导致更强的政治能力”[45],控制变量采用虚拟变量方式进行测量(男生=0,女生=1;本科生=0,研究生=1;群众=0,党团员=1;无宗教信仰=0,有宗教信仰=1)。

家庭教育因素设计了“父亲对政治的态度充满正能量,非常主流”等2项指标进行测量。采用1-5分李克特量表计分,“完全不符合”记为1分,“完全符合”记为5分,2-4分介于两者之间,两项相加获得“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设计了“我所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老师充满正能量”等4项指标进行测量,该因素得分通过对上述四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抽取获得。同辈群体因素设计了“我最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充满正能量”等2项指标进行测量,具体计分方式与家庭教育因素相同。大众媒体因素主要选取了国外网站接触度进行测量,让大学生回答“我经常看国外英文网站的新闻信息”的基本情况,回答“完全符合”“基本符合”赋值为“1”,“说不清”“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赋值为“0”。

抗疫成功正向归因设计了10项可能的原因,其中包括“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等10个指标,受访者认可一个记1分,不认可记0分,该因素得分由10个指标的得分相加获得。制度比较优势认同选取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与美国相比具有显著优势”等2项指标进行测量,记分方式与家庭教育因素相同。制度显著优势认同主要测量大学生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13个具体的显著优势的认同情况,让大学生对13个显著优势在现实中的发挥程度进行评定,采用1-5分计分,表示从“很不充分”到“非常充分”,该因素得分通过对上述13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抽取获得。为验证自变量量表指标设计的合理性,对上述因子做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经统计检验,北京与河南各变量的组合信度值均大于0.80,平均萃取方差值均大于0.50,说明量表的收敛效度较好,内在质量较高。

三、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现状、特征及变动趋势

(一)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总体认同水平高,但对部分维度的认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统计结果显示,北京、河南两地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总体水平高,两者的平均得分分别为81.95分和82.54分。北京地区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总体水平,研究生(得分为85.99分)明显高于本科生(得分为80.66分),政治面貌为党员或团员的学生(得分为82.36分)明显高于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学生(得分为75.68分),无宗教信仰的学生(得分为82.17分)明显高于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得分为77.38分)。河南地区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总体水平,女性(83.18分)明显高于男性(81.70分),无宗教信仰的学生(得分为86.68分)明显高于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得分为78.51分)。

从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具体维度来看,制度理念优势认同、制度效能优势认同和制度定位优势认同水平高。制度理念优势认同得分,北京和河南两地大学生的平均得分分别为92.66分和92.01分;制度效能优势认同得分,北京和河南两地大学生的平均得分分别为88.99分和90.20分;制度定位优势认同得分,北京和河南两地大学生的平均得分分别为90.92分和93.16分。但制度结构优势认同得分,北京和河南两地大学生的平均得分都相对较低,两者分别为58.04分和54.18分,仅处于中度认同水平。

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情感性认同处于较高水平,北京和河南两地的平均得分分别为79.14分和83.17分。具体来看,吸引性情感认同度最高,去个性化情感认同度最低,批判性情感认同度处于中间。以北京地区为例,吸引性情感认同平均得分为85.04分,批判性情感认同得分为79.30分,去个性化情感认同平均得分为73.09分。

(二)近十年来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水平呈明显的积极变迁态势

对比2021年和2011年两个年度北京地区的大学生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水平在最近十年有了显著提升,如表3所示,整体认同得分由原来的53.52分增加到81.95分,提高了28.43分。其中,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念优势认同提升最快,从原来的57.27分增加到现在的92.66分,提高了35.39分;其次是制度效能优势认同,得分从原来的55.07分增加到88.99分,提高了33.92分;再次为制度定位优势认同,得分从原来的63.92分增加到90.92分,提高了27分;之后是情感认同,得分从原来的52.61分增加到79.14分,提高了26.53分;最后是制度结构优势认同,得分从原来的38.75分增加到58.04分,提高了19.29分。考虑到2021年与2011年样本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即2021年的调查样本中有研究生样本,因此,我们在剔除2021年数据中的研究生样本之后,再次对两个年度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水平做了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两个年度的认同水平差异依然十分显著(P=0.000<0.001),说明近十年来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水平确实有显著提升。从群体内部来看,同质性十分明显。从表3中可以看出,2021年各个子群体相对2011年呈现相同方向上的变化。这表明,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呈现出上升趋势。

表3 2011年、2021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变化的整体情况

四、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因素与作用机制

(一)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探析各个因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影响的大小,我们依据2021年北京数据建立了3个回归模型(OLS模型)。模型参数及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因素分析结果

模型1是包含了控制变量和主体外部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同辈群体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18)对大学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影响最大,之后依次分别为学校教育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82)、家庭教育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51)和国外英文网站接触度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81)。模型1中的自变量能够解释模型中因变量变异的24.9%。

模型2是包含了控制变量和主体内部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制度显著优势认同(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22)、制度比较优势认同(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60)、抗疫成功正向归因(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65)3个自变量对大学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模型2中的自变量能够解释模型中因变量变异的45.8%。

模型3是整合了模型1和模型2中所有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制度显著优势认同(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99)、制度比较优势认同(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29)、抗疫成功正向归因(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68)、家庭教育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09)显著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模型3中的自变量能够解释模型中因变量变异的46.7%。

(续表)

(二)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因素的路径分析及中介效果检验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上述各个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作用路径及其作用机制,我们以“互构论”为理论视角,将制度显著优势认同、制度比较优势认同和抗疫成功正向归因这三个变量作为中介变量(即内生自变量),其余自变量作为外生自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Mplus 8.6建立了北京模型和河南模型两个路径分析模型,并计算出了变量之间的系数或参数。

图2 是北京地区各个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路径分析图。北京模型的模型拟合度参数为:CMIN/DF=3.114,CFI=0.988>0.9,RMSEA=0.047<0.05,SRMR=0.026<0.05[46-47],模型适配较好。从路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制度显著优势认同、抗疫成功正向归因与制度比较优势认同是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形成的重要中介变量,其中制度显著优势认同的作用最大,总效应为0.403;(2)学校教育因素和同辈群体因素的间接作用明显,家庭教育因素与国外英文网站接触度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出,模型中的中介效应既存在单一中介效应,即中介变量只有一个;也存在链式中介效应[48],即中介变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我们采用Bootstrap法[49-50]对路径模型中的中介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有中介效应系数均显著,说明路径模型中的间接效应全部成立(详见表5)。

表5 2021年北京地区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因素的路径分析结果及中介效应分解

图2 2021年北京地区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因素的路径分

图3 是河南地区各个自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路径分析图。河南模型的模型拟合度参数为:CMIN/DF=0.783,CFI=1.000>0.9,RMSEA=0.000<0.05,SRMR=0.007<0.05,模型适配性较好。我们采用Bootstrap法对路径模型中的中介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有中介效应系数均显著,说明路径模型中的间接效应全部成立。各个自变量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具体方式及影响大小(详见表6)。

图3 2021年河南地区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因素的路径分

表6 2021年河南地区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因素的路径分析结果及中介效应分解

(续表)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依据北京和河南两地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对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做了定量研究。研究结论如下。

1.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总体水平较高,但对部分维度的认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从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总体水平来看,无论是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得分为81.95分),还是河南地区的大学生(得分为82.54分),这一水平都超过了80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许多学者的“大学生对中国政治认同感强烈”[51]的判断。但从具体维度来看,由于制度实践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构优势认同得分较低,北京地区大学生(得分为58.04分)与河南地区大学生(得分为54.18分)的得分都处于中等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

2.近十年来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总体水平呈现出积极变迁态势

对比北京地区2021年和2011年的调查数据,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总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整体认同水平得分从2011年的53.52分提升到了2021年的81.95分,提高了28.43分。其中,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价值性评价认同平均得分从2011年的53.75分提升到了2021年的82.65分,提高了28.90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情感性认同得分从2011年的52.61分提升到了79.14分,提高了26.53分。

3.制度显著优势认同是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最重要的因素

本次研究发现,制度显著优势认同是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制度显著优势认同是所有变量中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影响最大的变量;另一方面,制度显著优势认同在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同辈群体因素、抗疫成功正向归因以及制度比较优势认同等,通过制度显著优势认同这一变量对大学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产生了重要的间接作用。上述双重作用存在的这一事实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

4.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形成是多元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次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个人、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传媒等多元行动主体互构的过程。首先,从回归模型来看,社会互构论范式下的模型3在三个模型中的解释率最高,为45.7%;其次,从路径模型来看,内生自变量既是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同辈群体因素以及国外英文网站接触度的作用结果,又在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中介作用,其中在北京路径模型中,学校教育因素、同辈群体因素中介效应占比均为100%,而这两个因素在河南路径模型中中介效应占比也都高于50%,说明这两个变量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中介变量实现的,并说明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形成是多元主体互构的结果,主要验证了社会互构论。

(二)讨论

近十年来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之所以出现积极的变迁态势,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全过程民主实践的不断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的民主发展进入历史新时期”[52],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不断丰富、渠道不断扩宽、效能不断提升”[53]。有数据表明,2012年至2018年期间,人大代表“共提出议案2366件、建议41 353件”[54],这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当代大学生是全过程民主实践不断推进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与时代同频共振,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的民主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

2.制度实践成效显著提高

1.4 排除标准 ①恶性肿瘤晚期;②严重感染;③严重心力衰竭及肝脏功能损害;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⑤妊娠;⑥1型糖尿病;⑦根据病史及检查证实有原发性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及有高血压肾病、紫癜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肿瘤相关性肾病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制度实践成效是制度认同的客观现实基础,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水平之所以在近十年内得到了显著提升,离不开中国取得的非凡进步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中特别提到:“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没有发生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容易出现的社会动荡,不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也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55]。“两大奇迹”是我国制度实践结出的硕果,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最大底气,更是提升政治制度认同的实践基础。特别是经受疫情考验的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显著改善,人权得到了充分尊重和有效保障。大学生作为制度红利的受益者,切实感受到了制度实践所带来的成效,进而越来越认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念优势、结构优势和效能优势,从而促进了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水平的提升。

3.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得到全面巩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腐败作为人民民主的大敌,破坏了民主、消解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制度认同。近十年来,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得到全面巩固,特别是查处的“辽宁拉票贿选案”,共处理955人,其中中管干部34人,共有523名省人大代表涉及此案[56];查处“衡阳以贿赂手段破坏选举的违纪违法案件”依法处理了568名涉案省、市人大代表的代表资格,对460余名涉案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予以党纪政纪立案[57]。对拉票贿选案的处理,有力地维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康运行和民主实践的有效开展,人民在民主实践中真实地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见证了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显著成效及其对民主实践有效开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因而,大幅度地提升了他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际认同水平。

4.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社会环境大幅度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58],加大思政课程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极大提升,进而促进了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显著提升。

(三)理论贡献与不足

1.理论贡献

其次,研究发现了制度显著优势认同是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最重要的变量,它的影响力度最大。一方面,它直接对因变量产生最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有许多自变量通过这一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产生间接效应。路径分析模型参数及检验结果都证明了它对因变量起着显著的基础作用。这一发现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制度显著优势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这一重要论断提供了实证依据。

最后,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社会互构论,指出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形成是多元主体交互作用的结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提供了更辩证的视角和更宽广的视野。

2.不足之处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因变量的测量方面,一是没有测量大学生对《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中提到的“全过程民主”这一概念的认同程度。二是没有测量大学生对民主实践层面的具体看法。他们对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监督等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的具体看法是什么,满意程度如何,这些都是下一步研究值得重点研究的问题。在自变量的测量方面,对一些变量的测量指标选取还不够全面。例如,家庭教育因素方面,家风家训也是一个重要的观测指标;又如,学校教育因素方面,参与“四史”学习情况、参与政治活动情况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观测指标;再如,社会因素方面,参观博物馆、党史展览馆情况,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观测指标等。

猜你喜欢

人民代表大会民主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23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第一号
矮的优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画与话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