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风华长歌行

2022-01-14专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河北画报 2021年15期
关键词:二姑安国姑父

专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一百年前,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上,第一次奏响了雄壮激昂的《国际歌》,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未来国家命运的探索与实践。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在这场翻天覆地的革命中因崇高理想而无私奋斗,因崇高信念而舍生赴死。或许他们的一生都默默无闻,但在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看来,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都令人崇敬与感动。正是他们的青春热血,谱写成了中华大地的百年壮歌。

修才于德,为之天下

文/梁 芬 梁昱潇 图片提供/梁 明

白洋淀西北,大王村东部的一大片地被人称作“东营”,东营的南海大寺旁,有一户诗书传家的梁姓人家。民国初年,骨鲠率真的清末老秀才梁国彦带着一身学问,从京城回到家乡,开堂设馆,执鞭任教。教育对象是自己家族的晚生后辈们,其中不乏优秀人才,尤其孙辈的锡昌、际昌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讨老先生的喜爱。

当时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天,老先生以“修才于德,为之天下”的家训为题,要求各展其才,每人作诗一首,以言其志。际昌以“怒目苍天民俱殇,淫雨霏霏痛断肠。倘引东方曈曈日,匹夫敢拓千重浪”直抒胸臆,令老先生阅后颇为赏识,为这个少年的见识高远、意境阔大而深为得意,称其日后必是报国之材。

1931 年“九一八”后,梁锡昌在北京香山慈幼院修学工科,受抗日进步思想的影响,深刻感受到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他常带着年少的际昌积极参加反日宣传和示威游行。回乡后,向众兄弟讲述进步思想,为他们走向革命道路起到了启蒙作用。1937 年“七七事变”后,在陇海铁路工作的锡昌走上革命道路,于 1938 年 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 年10月在组织安排下奔赴甘肃庆阳参加八路军,进入抗大庆阳分校学习,后转至延安,先后在延安抗大五分校、延安工人学校、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任延安马列学院供给科科长。

梁起昌的革命伤残军人证

抗战时期的梁震寰

抗日的烽火燃遍了冀中平原,梁彩章是老秀才梁国彦的四侄,抗战前的中共党员、大王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在梁彩章的影响下,梁乃昌、梁聚昌、梁善昌、梁宪昌、梁起昌、梁际昌、梁震寰等梁家子弟纷纷响应共产党号召,投身于抗战行列,发动群众为八路军筹粮筹款。梁震寰先是担任区教育助理员,组织儿童团的抗日活动,后被华北局党组织派往北京门头沟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在天津、泊镇沿线的铁路工人中发展党员,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善昌和宪昌到天津与大王村同乡王鸿藻一起组建副食品公司,他们在工友中一边教授文化知识,一边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际昌、起昌等与容城、雄县等地的抗日武装联合行动,袭扰日伪军的交通物资供应线、通信设施,惩处汉奸。

学识深厚的梁际昌,以乡村学校教师身份做掩护,成了十里八乡知名的“夹包儿小先生”。他用拜盟兄弟的方式组织联络地下党员的活动,他们拜盟兄弟的“盟单”至今被后人保留着。于庄村的妇救会主任、共产党员刘大春(又名刘春楼)被身材颀长,风度翩翩,极富演讲能力的际昌深深吸引,产生了倾慕之情,后来他们如愿以偿,结成了革命伴侣。

1942 年,在日寇的“五一大扫荡”中,际昌的二哥聚昌在传递情报时被敌人抓捕,牺牲在白洋淀北六大堤上。面对日寇血腥暴行,大哥乃昌因悲愤而去世。连失两个哥哥的际昌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怒目圆睁地吼道:“我要到大部队,我要上前线!”际昌妻子刘大春坚决支持,连夜为丈夫缝制了一条绣有“修才于德,为之天下”家训的红腰带,际昌带着红腰带和对妻子的无限眷恋奔赴了抗日前线。

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在万众欢庆抗战胜利的时刻,内战的阴影又笼罩在人们心头。际昌改名庆梓,以表达自己在欢庆胜利的时刻,想念家乡妻女和亲人,眷恋桑梓故土的拳拳之心。这时他已是晋察冀 3 纵 7 旅 20团的连队指导员了。

大同战役的炮声隆隆响起,在另一连队担任指导员的梁起昌在战场与庆梓相遇,简短寒暄后,兄弟二人挥手相别,一起投入了激烈的大同战斗。

1946 年 11 月,庆梓带队执行侦察任务,在正定与国民党部队发生激战,庆梓身先士卒,带领战士向敌人发起冲锋时不幸中弹,献出了年仅 22 岁的年轻生命。

梁际昌以乡村学校教师身份做掩护,用拜盟兄弟的方式组织联络地下党员的活动,当年他们拜盟兄弟的“盟单”至今被后人保留着。

梁庆梓牺牲的消息传到家里时,妻子刘大春正在油灯下为襁褓中的小女儿缝制棉衣。她噙着泪水,许久没有说一句话,待部队的通信员小袁哭着讲完庆梓牺牲的经过,终于开口说:“走,我要把你们指导员带回来。”刘大春把大女儿安顿给满头白发的婆婆,就带着未断奶的小女儿去往正定县寻找丈夫的遗体。

刘大春一路上默念着:我一定要把他找回来,葬在我的身旁……经过月余的颠簸跋涉,她终于到达了正定境内。当地的党组织协助刘大春查找发生过战斗、掩埋过烈士遗体的地方,连续找了几天也没有结果。一个妇女抱着吃奶的孩子折腾了这么多天,早已精疲力尽,但刘大春凭着一种惊人的毅力坚持着。她痛恨杀害她丈夫的敌人,痛恨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她渴望尽快找到丈夫的遗体把他带回家。

她的执着和坚强感天动地。

漫无目的的寻找当中,女儿哭了,刘大春找一个背风的偏坡坐下来给孩子喂奶。疲惫不堪的她在恍惚之中看到前方有一棵小树在摇动,仿佛丈夫在向她招手。她抱着孩子直奔了过去,小树下果然有一个掩埋尸体的沙坑。刘大春急不可待地用手去刨覆盖在尸体上的沙土,大家也帮忙挖土,终于找到了写有梁庆梓名字的木牌。刘大春不顾一切掀开死者的衣服,一把抓住了她亲自缝制的红腰带,“是他!没错,是我的人!”她此刻已经没有眼泪,用嘶哑的嗓音大喊:“际昌,我接你来啦,咱们回家吧!”

人们一起把遗体抬出来,安放在棺木里,刘大春强忍悲痛给丈夫整理衣帽,扎紧了他血染的红腰带……

灵车上路了,天气异常的寒冷。途经新乐县时,刘大春买了些棉花,将襁褓中的女儿包裹起来,紧紧地贴在自己胸前。她对车上的丈夫说,你放心吧,我一定要保护好她,这是梁家的根呀。身着单薄的衣服,忍受着寒冷、饥饿和巨大痛苦折磨的刘大春,陪伴着丈夫的灵车慢慢前行。这时部队正在向南集结,为解放正定做准备,沿途不时遇到敌人飞机轰炸。灵车行进到定县时,一枚炸弹在不远处爆炸,刘大春抱紧女儿钻到了车尾下没受伤,拉车的马却被炸死了。

一路艰险,几经死里逃生,数天后的深夜,灵车终于到达了大王村东营。进村时,刘大春已全身麻木,双腿冻僵,裤子和腿粘连在了一起,完全不能行动了。她再也抑止不住自己,放声大哭,哭得撕心裂肺。已经入睡的乡亲们被哭声惊醒,出门来看到此情此景,无不动容。

梁际昌烈士的妻子刘大春和女儿梁芬、梁秋霞

一直抚养着梁际昌烈士女儿的梁锡昌、高捷夫妇。

当年的际昌终于魂归故里,与乃昌、聚昌一同守候在了祖父的身旁,静静地聆听着他的谆谆教诲……

刘大春让丈夫魂归故里的壮举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尊重,但以后家庭生活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以前丈夫是她的骄傲,是她的希望,更是她的靠山;现在她失去了心爱的丈夫,上要照管双方老人,下要抚养两个女儿。她没日没夜地操劳,纺线、织布、种地,维持糠菜半年粮的生活。遇到洪涝水灾,地里无收成,还要去外村打零工,帮别人家摘棉花,掐谷穗。

刘大春很注重女儿的未来,再苦再累也要供她们上学。在四哥梁锡昌的资助下,终于把女儿培养成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她常给女儿讲述父亲一腔热血闹革命的故事,也教育女儿要勤俭持家讲孝道,践行“修才于德,为之天下”的家风家训。

梁家的男儿秉承祖训,胸怀满腔热血走上革命道路,有的倒在了抵御外辱的抗战中,有的鲜血洒在了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战场上。梁庆梓的名字镌刻在了安州烈士塔纪念碑上,熠熠生辉,后人敬仰。梁起昌在解放正定和石家庄的战斗中冲锋陷阵,继而转战冀东,在遵化魏营战斗中光荣负伤,落下伤残。天津解放时,梁震寰作为军管会专员,负责天津轻工系统的接收工作,同时协助善昌、宪昌等将公司主动交给国家,为此受到政府嘉奖。后来一直为新中国的轻工造纸事业呕心沥血,是轻工业部的离休干部。梁锡昌一直在中央军委管理保障部门任职,兢兢业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部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是总参副兵团职离休干部。

大王村南海大寺门前苍松翠柏,红旗猎猎。已是我军高级干部的梁锡昌,从北京回到阔别已久的梁家院落,与在战斗中负伤致残回乡的梁起昌一起,站在当年祖父执鞭的堂前,仿佛又看到了乃昌、聚昌、际昌等兄弟们的身影,耳边又回响起“修才于德,为之天下”的铿锵之声……他们胸怀天下,忠心报国的精神,将激励一代代梁家后人为祖国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两次特殊的党费

讲述/叶义全 整理/陈 广

我的母亲黄大慈,生于1916年,1942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地下交通员、妇救会主任、支部委员、食堂管理员、贫协主席、妇女部长等职。

母亲和父亲结婚之前,曾有过一段婚姻,前夫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个女孩。母亲看着空荡荡的家和嗷嗷待哺的幼女,毅然冲破封建枷锁的束缚,嫁给了已是中共党员、做小学教员的父亲。1941年出生的大哥,聪明伶俐,三四岁就会唱很多首抗日歌曲,还是一个“抗日儿童团”的“小跟班”,可惜在五岁时得了麻疹,因得不到很好的救治去世,另一个弟弟也在未满月时夭折了,这些磨难没有击垮母亲,她强忍悲痛坚持工作,多次掩护我党干部安全越过敌占区。组织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做军鞋、烙大饼支援前线,不同的历史时期,母亲都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多次受到抗日政府的嘉奖。

母亲是普通的农村妇女,更是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革命最需要的时候,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之奋斗一生。她总是按时交纳党费,但两次特殊的党费,让我记忆犹新,并看到了她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第一次特殊的党费是在1960年。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我的家乡连年灾荒,从生产队分到的粮食只够吃一两个月。一个在内蒙古生活的亲戚来信说,他们那里情况略好,让我们投奔他们一起度过饥荒。母亲看一大家子人衣食无着,也想着外出寻一条活路,就把刚分到手的粮食卖掉做路费。粮食本就不多,卖的钱也有限,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母亲却从中拿出了三元钱,交给村支书佟广华做党费。当时党费是每个季度5分钱,母亲一次就交了相当于15年的党费。当时我们还小,不知道母亲的真实想法,现在想来,可能是母亲担心短时间回不来,耽误了交党费。在她看来,交党费是每个党员必须尽到的责任。

共产党员黄大慈与儿女们

第二次是在母亲弥留之际。1986年11月母亲病重,村中党支部一班人怀着对一个老党员的崇敬之情到医院来看望她。病床上的母亲让我们从她随身的衣物中拿出一个用手绢裹着的小包,里面是面额十元的一百元钱,母亲用颤抖的双手将钱递给村支书说:“我不能再为党工作了,这也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党费,请党组织收下。”在场的人听了母亲的话无不黯然泪下。

过了没几天,71岁的母亲就与世长辞了。

身埋青山,心系家国

文/安劲松 摄影/周西娟

清明,在雄安新区容城县东小里村南的安家祖坟,安家人正在一座不起眼的坟茔前祭拜,仪式庄重肃穆。坟前没有墓碑,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座坟茔本身就是一座丰碑。这是一位革命烈士的衣冠冢,自牺牲至今他的尸骨都无从查找。烈士的名字——安国俊。

安国俊生于1914 年。安家勤劳俭朴,日子虽不富裕,却也温饱。12岁时,父亲将国俊送到白龙村的敬业学校读书。1929 年,共产党员刘通庸来学校任教,他宣传马列主义,拥护共产党。从那时候起,安国俊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共产主义成了他的崇高信仰。他与阴一刚、白云等人一起参加革命活动,成为容城县地下党组织的骨干力量。

1933年2月,容城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安国俊按照上级党组织安排,加入到东北抗联负责情报工作。因其胆识过人,才能卓越,被任命为鞍山四区的抗联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疯狂围剿东北抗日联军,抗日组织遭到破坏。安国俊回到容城,与尹景芬一起参加了孟庆山开办的游击干部训练班。1938 年6月,安国俊被任命为小里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同年9月与赵雨农组织容城县第 32 大队剿灭了刁多三土匪武装,保卫了县委、县政府的安全,打开了容城抗日局面。当时的环境极端残酷,安国俊走村串户在小里村附近发展扩大党组织,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同日伪周旋斗争,为上级党组织活动和武装斗争提供情报。

安志深讲述伯父安国俊烈士的事迹

为方便掩护地下党活动,安国俊在家里秘密修建了夹壁墙。安家成了“堡垒户”,很多情报由此周转,很多武装斗争计划也都在此制订。县委书记赵雨农曾多次在这召开会议。家里人坚定支持安国俊的工作,从不多问,一直对外保守秘密。

1941 年,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给八路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安国俊一家频繁地掩护干部转移,救护伤病员,保存了一批革命力量。

1942 年 6 月 27 日夜里,涿县三区区长贾立志正在安国俊家里组织策划武装斗争。由于叛徒出卖,日寇突然包围了安家。情急之下,安国俊为了保护同志挺身而出,以自己被捕掩护了革命同志。当夜,日本兵将他和大哥安印同、弟弟安国英和侄子安治邦押往容城。后半夜,家里的老人、妇女、小孩儿纷纷四处隐藏,安国俊妻子也在那天晚上外出躲避,由南面围墙跳下的时候,墙上掉落的两块青砖正好砸在怀里,抱在怀中的不满一岁的小女儿再也没能醒来。

在容城的日本宪兵队,安国俊受尽了严刑拷问,被折磨得昏过去多次,但始终坚贞不屈,只字不吐。他的兄弟和侄子为他辩护,一口咬定安国俊是普通农民。日寇想继续审问又证据不足,释放回去又怕他继续革命,于是将他押往石家庄,后又押到鞍山,在日军康德冶铁所做劳工。在那里,他继续发动组织劳工奋起斗争,1943 年6月10日被敌人残忍杀害,时年29岁。

跟安国俊同一监狱的刘瑞堂(徐水邵庄人)出狱后,将安国俊英勇就义的消息传到安家,一家人抱头痛哭,在祖坟里为他堆起了衣冠冢。新中国成立后,上级党组织曾给安家送来一张由聂荣臻元帅签发的奖状,题字为“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安国俊用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筑起了一座爱国主义丰碑。

烈士安国俊的妻子与儿子

一曲长歌一代人

文/图片提供 刘素朵

祖父和大姑、三姑、姑父

我的家乡刘李庄村位于白洋淀南岸,是安新县刘李庄镇政府所在地。这里地处白洋淀边,半水半旱,世代以渔猎耕种为生计,和乐安谧,民风淳朴。

我的祖父刘山泉,字育德,从小上私塾,毛笔字写得好,还自幼学医,在村里老宅上开了医馆。他医术精湛,受人尊敬,日子虽不算富足,但也安定温饱。

1939年2月,日寇攻陷了安新县城,又迅速占领了白洋淀周边水乡各村,烽烟四起,民不聊生。1943年春,祖父和父亲一老一小一起参军,加入冀中军区第38区队。关于祖父的抗战故事我知之甚少,只知道祖父是在 1945 年日本宣布投降、安新解放后退了伍。祖父重开医馆,服务乡里。他精通内外科,最善医治痈肿疮毒。

三姑夫马俊义的奖状

跟三姑合影

三姑家住刘李庄村偏西靠北,是刘李庄村独一户有两层小楼的人家。儿时的记忆中三姑父马俊义喜怒无常,稍大些才知道那是在战争中被炸伤了神经,所以病症时有发作。

三姑父生于1927 年,16岁参加革命。1943年,冀中军区下令任丘地方武装在一月内端了鄚州据点,歼灭日军小队长小久保。三姑父和战友们在小白河河套内设下埋伏,等日寇钻进了我军包围圈后猛烈开火,敌人被打得蒙头转向,还没等反应过来就已死伤过半。在这次漂亮的苟各庄伏击战后,三姑父因缴获一挺重机枪而荣立战功。他端着重机枪的照片登上了《冀中导报》。后来他又随部队征战,经历了无数次硝烟战火的考验。

1948年解放保定时,一个碉堡屡攻不下,三姑父自告奋勇去炸碉堡。他和战友在机枪掩护下到达爆破地点,点火之后爆破筒数秒不响,姑父复去观察,谁料这时爆破筒却爆炸了。姑父被炸得血肉模糊,被送到同口镇陈调元故居救治。姑父命大,昏迷数天后终于醒了过来。三姑父脑神经严重受损,耳朵被震聋。脱离危险后,在三姑的尽心照料调理下慢慢恢复了健康,但很多年不会说话,被定为“因战残疾等级六级”。

在三姑的小匣子里,至今珍藏着几枚略微发锈的军功章,这是姑父战斗的见证。由于战事紧张没机会回家,姑父都是带着这些军功章上战场的,历经枪林弹雨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从刘李庄村西跨过革命大桥,往西北一里多地是辛庄,大姑家住村南,临街的小院干净整洁,堂屋虽小但雅致明亮,一尘不染。我对大姑父张德仁的记忆,是贴在北墙上的一张烈士证书。证书上清楚地记载着大姑父牺牲于河间齐会战斗,时年22 岁。1939 年春,齐会战斗打响,气焰嚣张的日军刚到齐会镇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军消灭了500 多人……

安州烈士塔的石碑上,铭刻着大姑父的名字。大姑23岁就成了军烈属,含辛茹苦抚养两个儿子,守寡至终老。记忆中的大姑总是和蔼可亲、含笑低眉的样子,但谁又知道这安静平和的背后,是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崎岖,多少的惊涛骇浪?

父亲和母亲

在这帧泛黄的照片里,父亲的面容英俊刚毅,军装上有一道长期挎盒子枪留下的痕迹。小小的照片,是父亲投身战火硝烟保家卫国的见证。

三姑夫马俊义的军功章

1943 年冬,14岁的父亲和祖父一起参军到38区队,辗转于抗日战场,驾小船,穿苇荡,进炮楼,搞敌工,经历不同寻常的历练。18岁时在石家庄给一个徐姓政委当警卫员,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4月参加了胜芳保卫战,同年参加了解放石家庄战役。

那年初冬,父亲骑着一匹大灰马护送徐政委的家属回山西老家。归途中大灰马渐渐体力不支。父亲心疼得趴在战马身上大哭,看着自己的伙伴慢慢死去。父亲担心归队后没法向组织交代,就把死马剥了皮,把军马埋葬后,背起沉重的马皮日夜兼程赶往部队驻地。他走了两天两夜,鞋子磨穿脚起泡,整个人也瘦得脱了形。

1949 年1月参加了解放天津战役后,父亲和大部队走散了,无奈只能暂时回家。后来有部队通信员来村寻找刘长海(父亲在部队的名字),而村里不知其人是谁。一个月后有人把这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再去寻找时,部队早已随大军南下。阴错阳差,父亲自此和部队失去联络,把党籍也丢了。

每当说起这段当兵的历史时,父亲也是捶胸叹气,感慨不已。

前几天和二姐提起了父亲,二姐说:“你忘了,咱家以前用的烧火棍就是一把鬼子的战刀,那是咱爹从战场上带回来的。”“咱爹机灵,跑得快,是拿着小红旗指挥放炮的,一声令下,点火……”我也记得母亲曾提起过,父亲有一张骑着高头大马、身挎双盒子枪、胸前佩戴大红花的老照片。

刘李庄村东的大马庄村是我姥姥家。母亲也和父亲一样,很小年纪就投身革命。 9 岁参加了儿童团,14岁成为预备党员,之后组织识字班,参加妇救会,宣传党的政策,为游击队站岗放哨,参加护理伤员工作。1948 年,母亲被批准为正式党员。

14 岁,今天看来还是安然地坐在教室读书、赖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龄,而我的长辈们已经在战火的洗礼中,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

父亲在部队时叫刘长海

母亲马老胜

母亲马老胜1986年获得的优秀党员证书

母亲马老胜党员转正登记表

丹心酬壮志,热血铸军魂。

每每提及这些事,父母总会说,那个时候家家如此,为了早日把日寇赶出中国,全民皆兵,互帮互助,不分你我。“没有国哪有家呀!”

这简单平常的言语,却蕴含着千斤的分量。

103岁的二姑

在刘李庄镇梁庄村,还住着我103岁的二姑刘托。2015年二姑99岁时,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前夕,县政府计划邀请二姑去北京参加观礼,但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

二姑生于1916年,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七十多年。抗日战争时期,二姑父是村党支部书记,二姑是妇救会主任,家里也成了抗日堡垒户。

在敌寇频繁的“扫荡”下,度日艰难,二姑带头捐款捐粮,组织全村妇女挑灯夜战,做军衣军鞋,支持前方战斗。二姑家曾掩护救治过多位八路军伤员。那时自家都有小木船,缺米断粮就去淀里捕鱼捉蟹,尽量满足伤病员的营养,悉心照料至痊愈,再辗转护送战士平安归队。

1940年隆冬,有任丘县大队的7位八路军伤员,由三姑父马俊义和刘小葵负责护送,从前线转移到村西芦苇荡的七道沟养伤。伤员饭菜还没吃上几口,就听到敌人快进村的消息。为掩护伤员撤离,身怀有孕的二姑一不小心重重跌倒在冰面上,当时情况紧急哪儿还顾得上身体,强忍腹痛完成了任务。悄悄回到家的二姑已体力不支,身下见红也不敢声张而致流产。非常时期,哪里还顾得上调养。而后又在一次重创下流产,不能及时治疗落下了病,再不能怀胎生育。后来二姑夫妇抱养了一个孤儿,就是我的表哥。表哥成年后,二姑把自己的外甥女介绍给他,于是表姐马莉华又成了我的表嫂。

关城村驻扎着八路军战地医院,每天都接收前线送来的伤员,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员。二姑和要好的姐妹梁小弟、杨老胜组成缝洗组,自带着干粮划船20多里到医院照顾伤员,为伤员缝补浆洗,被称为“缝洗连”。从梁庄到关城来往的水路绵长,沟壕芦荡,险滩暗流,还要躲避敌机的狂轰滥炸。

1942 年的初冬,时任农会主任的梁玉增不幸被捕,在日伪军冰与火的折磨下,这位钢铁汉子到牺牲也没有吐出半个字。当日伪军离去,面对梁玉增烧焦的遗体,全村老少无不失声痛哭。是二姑亲手把烈士脸庞擦拭干净,剪开烧焦的血衣,收殓掩埋。

二姑90岁以后记忆力减退,有时竟认不出自己的乡亲。有时会哼唱一段革命歌曲,独自唠叨时,说出的却是一段又一段的顺口溜,内容都是她年轻时的事。2015年,二姑唠叨出的顺口溜越来越多,表姐就记了下来,相当于二姑对自己的生平进行了一个概括性的口述:

刘托入党四二年,五月十六那一天。

入党妇救主任干,前后当了十多年。

更起军衣做军鞋,还要带头捐粮款。

……

吕正操与魏洪亮,常来常往任务艰。

最多上级住九位,烽火连天工作传。

……

八路打仗失了联,身负重伤有几员。

堡垒户家管吃饭,缺粮吃鱼有数天。

……

关城驻扎军医院,自带干粮缝洗连。

每和小妹杨老胜,姊妹撑船离家园。

……

初冬季节冰层薄,不能冰床不能船。

支部全体滚冰走,怀抱文件苇荡钻。

……

八路俊义刘小葵,负责掩护任务艰。

玉贺腰部遭中弹,腿无知觉行动难。

……

秘密情报敌人到,紧急撤离伤病员。

103岁时的老共产党员刘托

滑倒摔在冰面上,百天胎儿流了产。

……

刘托百岁念念提,如烟往事在眼前。

党的关怀命长寿,幸运赶上七十年。

……

炮火岁月堡垒户,雄心壮志如铁坚。

勋章功劳未曾想,心甘情愿做奉献。

一颗红心忠于党,革命精神往下传!

在这首共计 896 字的长歌里,有八路军将领的战斗足迹,有普通战士的英勇顽强,有牺牲先烈的无私无畏,更有二姑的果敢和坚强。这段凝聚着血和泪的长歌里,字字句句都映射着那一代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019 年7月11日晚,二姑安详地离去。

猜你喜欢

二姑安国姑父
去往花开的地方
林安国藏品
凤凰尾
敢为当先
记住您的爱
二姑的笛子
怀念姑父
大运河放歌
陪姑父吃的最后一顿饭
母狼的护犊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