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积山石窟游客承载量问题的探索

2022-01-14李天铭祁姿妤陈孟轩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麦积山栈道石窟

李天铭,祁姿妤,陈孟轩

(1.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甘肃 天水 741020;2.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1 麦积山游客承载量问题的产生

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路网文化遗产项目的组成部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的开凿和重修,遂成为一个大型石窟群。

在中国诸多石窟中,麦积山的高空观展环境最具代表性。在高达80 m的东西崖面崖壁之上,大小窟龛密如蜂房、形制各异,窟龛之间以栈道相连,上下多达14层,总长度为1 305.2 m,蔚为壮观。石窟均开凿在距地面20~80 m的悬崖上,其中西崖栈道层数多至12层。由于悬崖栈道较为陡峭,游客只能在栈道上单方向游览石窟。因其拥有众多窟龛、泥塑造像,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旅游业态势平稳发展,交通出行也变得更为方便。在一年之中,绝大多数的游客倾向于选择“十一”“五一”游览麦积山,麦积山游客数量呈现叠加效应成倍增长。根据对麦积山石窟寺门票信息的统计,游客数量的变化存在季节性、朝暮性波动,参观时间段过于集中的情况(集中于每年的6—10月以及每日的10:00—13:00)2016年“十一”期间达到63 573人,日均客流量可达9 081人次。正是如此巨大的客流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涌入石窟寺景区,引发了核定制定游客承载量的必要性与急迫性。2002—2013年,莫高窟每年定期进行3次游客调查, 经过10年的连续游客调查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编辑了《莫高窟游客调查规范手册》[1]。

2020年以来,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加强石窟寺等文物开放管理和实行游客承载量公告制度有关工作的通知》。在推进石窟寺考古工作的同时,更需要注重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平衡,这一现实需要再次引发了关于游客数量管理的讨论。

因此,为了使游客在高空栈道上安全地、全面地欣赏石窟艺术,获得良好的观赏体验,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与多单位联合开展了调研与研究。2017年10—12月,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管理层针对旅游管理调查开展初步的承载量调研,此次调研主要关注与栈道空间密切相关的游客承载量问题①2017年的《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调查报告》为麦积山内部资料。写作分工为:Carrying Capacity Study,Jonathan Bell;Visitor Management Plan, Rand Eppich.。之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对栈道上客流实行量化管控、限时预约、高峰分流等举措,并完善了部分游客服务与安全方面的问题。2020年7—8月,麦积山石窟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开展了麦积山文化价值的研究,关注视野从石窟本体拓展到石窟与周边景观、村落的整体关系研究。对麦积山游客承载量的研究,也从核定最大游客承载量转向深入阐释利用石窟艺术的发展新阶段。

2 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的理论发展与实地调研

关于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与游客承载量定性阐释和定量分析的研究进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近年来国内的文献中,分别用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容量、旅游承载力来表达“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最初这一概念来自美国学者。1982年,美国学者Mathieson和Wall最先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经典的定义概括。旅游环境容量(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TECC)是指:在自然环境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变化和游客体验质量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降低的情况下,使用一个景点的游客人数最大值[2]。在欧洲,TECC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岛屿、海滨、历史地带、乡村、山地度假区、自然保护区等案例研究之中[3]。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针对TECC理论的批评和反思一直延续至今。研究者普遍认识到:对同一环境而言,不同旅游活动的容量各不相同,而该环境的总容量也并非部分容量之和,而是一个波动阈值,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调整。虽然“容量”一词似乎暗示着“游客数量”仍是核心,但是它也可以表达其他状况,例如景区使用类型、游客的时空分布特征、游客行为等。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承载量体系,被称为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the visitor experienceand resource protection,VERP)。VERP体系有3个基本组成部分:①制定管理目标及相关指标和质量标准;②调研文件为麦积山内部档案资料,分为:初步的游客承载量研究与设计、游客管理规划概要、游客问卷调查报告、游客调查问卷、游客问卷测试调研结果、最终田野讲课内容。监测指标;③实施旨在保持质量标准的管理措施。

2017年,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管理层针对旅游管理调查开展初步的承载量调研,就依照了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ERP)的评价标准。该调查的目的是要记录和分析有关游客体验3个方面的信息:①基本的访客信息以及其与景区的关系;②游客对于景区的印象和游览体验;③为更好的或者个性化的体验支付费用的意愿程度。

基于2015年和2016年在景区进行的调查问卷,是同工作人员一起重新设计的。在2天的调研中,石窟的参观人数总计为13 102人次和12 802人次。这些数字是以前确立的5 000人/日接待能力的2倍以上。10月5日和6日进行的为期2天的调查共收到关于石窟寺游客管理现状与问题的问卷240份。

调研指出游客人数过多带来的各种潜在隐患。作为古代少数人礼佛、游玩的文化遗产地,游客人数过多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首先,麦积山石窟寺本身以及附属文物具有精细脆弱的特点,经历代修筑而成的众多窟龛、泥塑造像可能会因为客流过多,引发“窟内小气候”的改变而受损,甚至直接受到游客不文明行为而造成损坏。其次,由于麦积山石窟的栈道修筑在陡峭的崖壁上,且栈道本身空间的局限性,使容纳游客人数受限,因此采取单向的游览路线。客流量过大,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事故,也较难处理应急突发事件。最后,客流量过大可能会造成游客体验降低。冗长的游客队伍以及较长的排队时间,且大部分游客不愿意购买付费讲解服务,选择自主游览,使游客对麦积山石窟很难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②调研文件为麦积山内部档案资料,分为:初步的游客承载量研究与设计、游客管理规划概要、游客问卷调查报告、游客调查问卷、游客问卷测试调研结果、最终田野讲课内容。。

总的来说,游客人数过多,一方面会对文物本身及其附属环境造成危害;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游客的参观质量安全。就麦积山石窟而言,为其所核定的最大游客承载量是“以不会有对雕像,壁画以及岩壁造成损坏的风险,不会对景区和自然环境产生不可接受的变化,同时又以能确保游客的安全和体验为前提”。因此麦积山各方在此项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游客管理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优化的措施与方案,特别是针对游客客流问题、体验问题以及安全问题。

3 游客客流问题的改进

3.1 游客承载研究,设立日承载量限制

根据2017年麦积山石窟游客问卷调研报告统计,游客客流主要集中于每年的6—10月;每日游客量人数峰值集中于10:00—13:00。节假日旺季游客主要来源于甘肃、陕西2省(分别为33%以及22%),且超过2/3(66.7%)的游客为自驾出行。另外,暑假期间石窟还需要面对大量学生家庭群体。

为了对每日游客量人数进行精细控制与引导,麦积山景区于2020年年底前公布了石窟寺景区游客日承载量和最大瞬时容量。石窟游客最大承载量为9 600人,最佳承载量为6 400人。出于栈道安全性与游客参观体验的考虑,另设定了石窟瞬时最大承载量为1 200人,瞬时最佳承载量为800人。石窟客流由检票口值班人员、广场值班人员控制,根据客流量统计显示人数,对石窟栈道的游客数量进行调控。另外,特别针对重点地段实施分段控制:东门值班人员须按照人流量统计系统显示人数,将第168窟至第135窟段的游客数量控制在300人以内。

根据门票预售情况、发展态势和窟区游客情况,当预售门票数量超过最佳承载量人数时,同时启动2条应急参观线路,并确保应急1号线瞬时游客数量小于或等于800人、第168窟至第135窟段的游客数量小于或等于300人、应急2号线瞬时游客数量小于或等于400人。

3.2 线上预约购票,合理安排游客数量

通过线上预约购票的方式,可对淡旺季游客进行精细分流,控制每日游客总数。麦积山石窟自2017年2月开始试推行“预约制”以来,线上预约的游客占比不断增加,游客对其接受度越来越高。线上预约的比例由2017年的12%提高到了2021年的60%。其中,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线上预约比例甚至达到了70%。

设定每日最大承载量限制,鼓励游客非节假日淡季出行。预约制度可以较很好地精细控制游客人数,分流人群,保护文物及其环境,培养观众的预约意识。虽然麦积山石窟尚未完全普及“全民预约”制度,但可以预见,线上预约将成为未来石窟寺景区常态化的购票方式。

疫情期间采取防疫措施,可适当减少节假日旺季的每日入园游客数量,在执行防疫要求的同时,达到了提高游客参观体验的效果。2020年“五一”节假期间游客人数控制在最佳游客承载量的30%,即1 920人次;“十一”期间控制在最佳游客承载量的50%,即3 200人次。

3.3 实行游客分流,提升游客参观体验

景区、石窟开放时间会随淡旺季改变,旺季的开放时间是08:00—16:30,淡季的开放时间08:30—16:30。麦积山石窟通过增加景区的开放时长,可对游客进行适当分流。

另外,在节假日期间,麦积山石窟根据当日预接待游客量调整参观线路,增设了应急出口(图1)。当参观游客数大于最佳游客承载量时(大于6 400人次且小于9 600人次),会开放2条应急参观线路,游客只能选择1条线路进行参观游览。根据栈道攀爬难度制定应急1、2号线,增设了不通过最高处散花楼的低层应急2号路线(图2)。

图1 麦积山石窟常规参观线路图(来源: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提供)

图2 麦积山石窟应急参观线路图(来源: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提供)

这些举措一方面考虑了游客的参观体验;另一方面也保障了游客的安全。此外,在线上所推出的优惠套票中,包含麦积山石窟、麦积山温泉、仙人崖景区(2020年开始),游客进入景区后自由选择景点进行参观,合理调节大景区各景点中人数配比,将集中于石窟立面的人群分散到周边景区。

4 游客体验问题的改进

根据2017年的调研报告,我们可以了解游客对于景区的印象和游览体验及支付费用的意愿程度。绝大多数受访者为初次参观石窟(占90%),且2/3的游客表示提前了解过麦积山石窟的背景。对于景区的印象而言,超过2/3(66.7%)的游客表示对景区有良好的印象,只有3%的游客表示对景区印象不好。除了由于游客人数过多所带来的体验不佳外,大多数游客表示对景区游览体验的满意度超过失望。另外,对于支付费用的意愿程度,有一半以上(60%)表示愿意为导游讲解服务付费,同时一半以上(63%)表示愿意为参观特窟付费。

对比敦煌莫高窟游客洞窟全员都需要有讲解员带领参观的现状,麦积山讲解服务依然属于自愿选择的付费购买的项目。这种状况的产生,与近些年莫高窟加强游客管理有关,麦积山近年来也在吸取莫高窟的成功经验,试图解决自身游客管理问题。

付费讲解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游客理解洞窟内容,更在于为游客作出了经典洞窟的游览线路选择,意在提高游客体验以及管控疏导。而麦积山的观展游览路线只有一个方向,由于付费讲解并非强制,仍有大部分游客为了减少费用而选择自主游览。麦积山自主游览的游客在栈道崖壁上所见到的洞窟并非完全是最经典的洞窟,而是诸多半裸露或安装有铁网的窟龛。洞窟使用铁网护栏,是出于防虫通风的保护需求,再加上文物展示标牌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宣传设备老化且更新周期慢,这些无疑会影响游客的游览体验效果。因此,在导览方面还需要持续系统设计与逐步完善。

麦积山石窟现有讲解员22人,每位讲解员接待的游客团体,一般以10人为1组,原则上不超过15人(但在淡季期间,讲解员服务并不设置人数下限,往往2、3人也会配备1名讲解员)。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每日总接待次数为15~20次,每日总人数为200人左右。为提升石窟寺讲解服务质量,麦积山石窟有专门的讲解员培训课程以及相应的学习资料,包括石窟寺的相关知识、佛教背景文化以及讲解员基本职业素质。同时也制定了细致的讲解员考核评定办法,通过考核评为一、二、三级以及见习讲解员。据统计,2020年购买讲解服务的游客人数占总游客量的5.36%,而从2021年1—9月,购买讲解服务的游客人数下降到总游客量的2.86%。可以看到:游客对于讲解服务的热情仍然较低,通常采取自行参观的游览方式。麦积山石窟近年来增设存包处,一方面减轻游客游览观看负担;另一方面有助于减少在狭窄栈道上背包转身可能造成的意外事件,还可以保护外崖面的裸露文物。

为了提高游客对石窟的参观体验、知识获取程度,麦积山石窟正在推动建立“全民讲解”模式:所有入园游客都由讲解员引导、讲解,形成讲解员负责制,并以参观小队的方式进行游览。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讲解员向游客宣讲石窟寺历史发展脉络,对各时期代表性洞窟以及造像的看点进行有效选择,普及基础佛教知识,相对自主参观更能提高参观体验,节约游客体力精力,及时处理突发情况(讲解员可通过数据传输设备及时与景区调度中心保持联系),劝阻不文明行为(触摸文物及用硬币投掷文物现象)。

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下,麦积山石窟近年来通过微信公众号“麦积山旅游”、麦积山石窟官网等多种数字媒体平台,提供麦积山石窟的基础知识与参观信息,让观众在参观前就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在参观结束后,公众号、数字平台还可定期提供一系列的讲座等学习平台,培养忠实游客。

5 游客安全问题的改进

由于石窟寺的地理特殊性(其通常开凿在悬崖岩壁上),往往需要借助栈道等崖壁建筑,建筑老化也可能会产生建筑安全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强降雨引发的落石等自然灾害问题和游客拥挤、打斗、突发疾病等人为安全问题,因此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麦积山的高空栈道所面对的游客安全问题最为复杂严峻。

1972年国家文物局将麦积山加固工程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立项,后经10多年修建,逐步由木栈道替换为钢筋混凝土栈道。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注重设施安全,通过加固、补形等措施,防止望柱混凝土的劣化和钢筋锈蚀,对栈道进行日常化保养维护。2006年,委托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对栈道病害进行了调查检测,其悬臂梁在正常静力设计荷载作用下,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现状良好。2013年,通过加厚原有栈道板,对1号线区域的栈道板劣化、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维护和预防性保护。2016年,通过加装棂条,排除了因护栏棂条间距过宽导致孩童发生危险的风险因素。2017年8月,申请国家文物局“麦积山石窟栈道安全稳定性前期勘察”项目,后获批复同意。2019年与甘肃莫高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地震局开展了前期调查、现场试验、栈道检测分析、监测等工作。通过近2年的工作,基本确定栈道不存在大的结构性病害,各项指标满足现行的规范要求。

麦积山景区积极开展日常安全巡查工作,重点做好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的安全防控工作。景区共配备安保人员50名,根据安保管控需要,主要可分为洞窟管理中队、广场巡逻中队、检票中队、监控中队等。针对石窟区域进行重点安保,成立洞窟管理中队,共配备17人,同时定期培训考核安保人员,提升其专业水平与素质。

根据崖壁栈道的安全情况以及大客流应对的实际情况,麦积山石窟划分窟区和崖下2部分,调研确定了13处重点区域,日常配备安保人员,引导游客参观路线,劝慰不文明行为,保障游客安全。

麦积山景区注重应急能力建设,制订全面的应急预案,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损害,做好人员保障和物资准备。现共有应急预案10项,其中备案预案4项。针对旺季大客流制定了详细应对措施,通过增加执勤点位密度、应急参观路线、参观缓冲区以及关键节点限入管控等举措进行游客大客流管理。

另外,针对暴雨天气落石也制定了具体应对措施,通过第一时间设立警戒范围、引导游客疏散避险、组织现场勘查以及调整参观路线等举措,灾害严重时做好临时闭馆准备工作,以保障游客安全。同时,景区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增强预警反应能力,全面提升景区应急处置能力。特别是2021年“十一”期间暴雨引发山体落石,麦积山石窟根据相关应急预案做出快速反应,第一时间现场勘查后决定闭馆,后经多次勘查,调整参观线路后对外开放。

6 结束语

历经5年探索,麦积山石窟针对2017年调研报告所发现的问题,通过核定落实游客最大承载量限制,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客流量,在保障游客的安全、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增长游客的知识方面积攒了宝贵的管理实践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麦积山游客承载量调研中,使用的VERP体系始于对自然环境的评估。该评估体系只能反映物质实体层面游客与文物古迹的关系,并不能反映游客对石窟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随着我国对石窟保护利用认识的深入,这一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游客当下的切实需求。

2021年,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对关麦积山石窟周边文化景观进行了调研,预计日后将开展申遗10年以来保护规划的修订工作,助力麦积山未来研究与管理、保护相结合的中长期规划。此次调研的初步意向可概括为:在文化景观的视野下对麦积山的价值进行重新阐释,缓解以往相对割裂的文化遗产分类所产生的人地矛盾。从“只关心生态环境”扩展到“关心社会文化环境即当地居民”,对于深处山区中的麦积山石窟更具意义[4]。

1992年,文化景观概念被世界遗产正式采纳设立,它的意义在于弥合了以往双遗产、混合遗产等概念下人地相对分离的保护政策导向。《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成为认知和保护文化景观的第一个国际法律文书[5]。《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展示人类社会与聚落在自然环境的物质性制约或机会下以及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内在和外在持续作用下的演进,突出强调人和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相互作用关系。景观所具有的地域多样性反映了人类社会丰富而特殊的、确保生物多样性的土地使用技能,景观与社会信仰、艺术和文化的关联性体现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独特的精神联系。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类别的设立,标志着世界遗产的重要转向,是文化的转向,也是价值观的转向。它立足反省西方传统文化中对立分离的人和自然的关系,赋予自然以文化的意义,为重新审视文化和自然的关系及其多样性打开了大门[6]。

伴随着国际遗产认识理念更新以及最新国家政策的引导,未来麦积山石窟寺的研究与展览阐释将发展为深入拓展麦积山与周边文化景观关系,讲述麦积山与附近村落之间的“中国故事”。麦积山不是一日修成的,也不是一人修成的。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周边村民参与麦积山的栈道修建、辅助施工;现今依然有他们的儿孙辈村民参与讲解售票、修复泥塑壁画、后勤安保、住宿宣传等工作。古代与现代麦积山与村民休戚与共的关系,正是麦积山在新时代独特的人文景观。人是文化遗产的灵魂,未来规划中也应更加关注麦积山中的游客、村民等各类人群的需求[7]。

未来,在完善麦积山游客承载量的问题上,一方面要延续线上预约、限时分流的措施,把栈道上的游客合理分布到相对均衡的参观时段、合适的参观路线中;另一方面,要设计更多合理的游览路线,甚至深入周围山丘村落,使游客在游览石窟寺之外,也可以从不同视角观赏、了解麦积山。延长一日游为多日游,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让游客更加自主地、系统地了解麦积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价值。

猜你喜欢

麦积山栈道石窟
陈然作品
中国玻璃栈道
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
麦积山石窟隋唐造像服饰分析及特征初探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栈道
西班牙开通“世界最危险栈道”
1969·麦积山 岁月如刀 石佛依旧
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