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硕士回村干起“当家人”

2022-01-14王静

中国农村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当家人猕猴桃村民

文|王静

沿泰安城东博阳路一路向北,行至路尽再驶入一条蜿蜒的水泥路,群山叠翠间来到波光粼粼的青山水库,抬头往上看,就是泰安市省庄镇亓家滩村。这里是丘陵山区,三面环山,一面向水,风景美如画。

在村头见到村支书李丰时,晒得皮肤黝黑的她俨然一副农民模样,很难把眼前这个女支部书记与“研究生”“外企中层”这样的字眼联系起来。

今年是李丰回到村里的第6个年头了。6年前,亓家滩村还是个省级贫困村,如今,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样子令人赞叹不已。

选择:从“销售精英”到“李书记”

李丰是土生土长的亓家滩村人。

2003年上大学时,李丰选择了家门口的山东农业大学,而后又继续在农大园艺学院读了研究生。毕业后,她的导师、茶学专家张丽霞教授推荐她到济南一家茶企工作,待遇颇丰。

生活本该一帆风顺,出乎意料地,却有了波动。

2013年底,怀孕回家待产的李丰,收到老支书的邀请,问她是否愿意留在村里:“我年纪大了,需要年轻人搭把手,要带着老百姓干点事,改变咱家乡的落后,说到底,村子的发展以后还是要交到你们年轻人手里。”

一时间,李丰犹豫了。

几番思量后,她答应了老支书。“我在这村子出生长大,这里有我的生活和热爱,我又是学农业的,回到家乡一定有施展的空间。”李丰坚定地说,“我要用专业所学带领村民共同创业奔小康,过上富裕的幸福生活,这也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这一决定首先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好不容易把你供出去,你又回到村里来,这不是走倒退路么?”

2015年,李丰毅然辞去了已晋升为中层管理岗的工作,带着全部积蓄和发展思路,在一片注视下,回了村。乡亲质疑的声音也不断。李丰自信满满回到村里,但在街坊邻居眼里却是没啥出息。“在村里能挣几个钱?”“谁家大学生不去外头闯?”“整天在村里还有什么前途?”这样的话也曾刺痛过她,却没有让她动摇。

刚去村委工作时,工作内容的繁杂是她没预想到的。村委会人手紧张,干部年龄出现断层。党建、办公室文案、创城打扫卫生、入户走访、照顾贫困户、改厕做工作……李丰每天都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状态。简陋的条件、不固定的作息、个别村民的不配合,一度让她情绪低落,甚至有过离开的想法,但想起回乡的初心,她又告诉自己不能放弃。

繁杂的工作中,也有暖心的瞬间。“走访时老百姓和你说说心里话,到饭点了端过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看到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了,孩子们在干净整洁的乡间小路上嬉戏……”李丰心里暖暖的。

2016年10月,她当选为村党支部委员。2019年,老支书退休,村里迫切需要一个新的领头人,李丰被推举为亓家滩村党支部书记。

从“销售精英”到“李书记”的身份转变,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意味着她将肩负起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面对村民的肯定,李丰暗下决心,一定要从里到外让亓家滩村变个模样。

改变:以“党建红”凝聚“产业绿”

李丰回村时,村干部人手紧张,年龄出现断层。除了1名年轻的村干部之外,另外3名村干部都在60岁以上,应对工作有些力不从心。村干部队伍调整后共4人,平均年龄36岁,成为省庄镇最年轻的班子。

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李丰带领班子成员跑遍全村每一户,挨家挨户走访。封闭的思想、单调的产业、糟糕的村路……问题一股脑儿全都涌了出来。

亓家滩村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苗木、猕猴桃、大樱桃、板栗、茶叶等林果茶种植。“村里有1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90多户村民以种猕猴桃为主要收入来源,可多年来效果很一般,一是果子口感不行,二是好果子也卖不上价。”李丰边介绍边给自己打气,“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把绿水青山高效转化为金山银山,以产业助力乡村发展。”经考察,“泰山一号”猕猴桃肉质细腻,绿心、含糖量高达16~22%,光皮无毛,耐储运,产量高,亩产可达7 000~8 000斤,精细管理最高可超万斤,无需完全变软就可即采即食,不需要专门存储就可以食用,果实综合性状优于猕猴桃其他品系,市场价格高。

当初号召村民种植时,村民们并不是完全赞同,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初次种植两年挂果,三年才能丰产见效益,大家都不敢冒险:“咱农民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攒了半辈子的钱打了水漂……”

多次深入商讨后,村党委决定整合资源,牵头成立合作社,确定了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纽带,“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思路,带动当地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党建和产业融合发展。党支部把党员示范岗、先锋模范岗设到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党员的帮带作用,将种植多年的“武植三号”升级为抗寒性、抗病性更强的“泰山一号”。

转机很快发生。2021年,村里猕猴桃种植基地年产量10万斤,还举办了首届猕猴桃采摘节。村支部委员带着村里几名年轻党员,成立了“电商服务队”,搞起了直播销售,全村80%的果品都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村党支部正在申请绿色认证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党建红”凝聚起“产业绿”。

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李丰说,只有党支部强起来了,村民产业的根基才能更稳,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增强,乡亲们的饭碗端得才更踏实。

坚守:“当家人”把“家”当起来

然而,在李丰看来,真正的富裕不仅是眼下收入增加,更是村民们发自内心摆脱贫困的渴望,只有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样的脱贫才更彻底。她这个“当家人”最有责任把“家”当起来,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说起这几年亓家滩村发展建设的前前后后,李丰如数家珍: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泥土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闲置已久的绘画写生基地,被重新打造运营起来,确定了以开展绘画写生、人员培训、融合训练为主的发展方向,年均增加集体收入6万多元;延续了种植艾草的传统,依托全市“百企联百村”行动,同山东仙婷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投资41万元,建设了8处加工车间、1处仓库,集艾叶收购加工、产品包装、定向输出与分散出售于一体,并与村民签订收购合同,免除村民后顾之忧,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日益增加。

很快,村集体搬迁后李丰还计划发展乡村旅游,保留现有的住房,改造为特色民宿,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把游客“引得来、留得下、住得好”。

随着村里产业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村民的精气神提起来了,不少年轻人也开始回流,甚至有些住在城里的“村二代”也时常回来参与村里的事务。

村里富了也美了,乡亲们的腰包鼓了,心也聚到一起了。村民们纷纷点赞:“这个‘家’李书记当得好!”

猜你喜欢

当家人猕猴桃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选出“当家人”,换来新气象
让猕猴桃“跑”起来——眉县猕猴桃产业“销售链”调查
为什么猕猴桃身上长满了毛?
猕猴桃催熟日记
童心未泯、细致入微的学校“当家人”
朱开伟: 做村民信得过的“当家人”